|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孙膑为何被挖去膝盖骨?1972年,山东出土一竹简,揭开真相
点击:  作者:史论    来源:今日头条  发布时间:2022-10-27 09:19:40

 

山东临沂旧城城南约1公里处,有两座东西对峙的小山岗,东边的被叫作金雀山,西边的被叫作银雀山。

 

19724月,考古工作人员在银雀山两座汉墓里,发掘了大量竹简、竹简和漆木器、陶器、铜器、钱币等随葬器物。

 

1974年,经过长达两年的工作,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研究工作全部结束。

 

 

据统计,两座汉墓共计出土竹简7500余枚,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春秋》、《守法守令》等13篇先秦古籍。随着这些竹简的出土,失传2000多年的《孙膑兵法》也再次现世。

 

这个重大考古发现甚至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作为杰出的军事家,毛主席熟读过《孙子兵法》,但还没有见过《孙膑兵法》。

 

因此国务院调集了全国一些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参加整理《孙膑兵法》,争取早日让毛主席看到这部失传了两千年的军事巨著。

 

 

经过紧张的编辑、校对,整理后的《孙膑兵法》很快被送往北京。毛主席很是高兴,马上让手下工作人员读给自己听。

 

听完之后,主席还拿起笔,对其中的“围魏救赵”进行了批注:“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参加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的考古学家吴九龙,至今仍然感到自豪。他说:“每当回想起来就很激动,是我们让这本失传已久的兵法走进了中南海,走向了全世界,这是我一生的光荣!” 

 

 

一、

 

作为世界各国公认的、最富有哲理性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兵法书籍,《孙膑兵法》虽不及《孙子兵法》的知名度,但它同样蕴含着作者深邃而奥秘的思辨内容。

 

书中博大而精深的军事学说,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涵,清新而鲜明的实践风格,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孙膑兵法》的作者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孙膑,相传他是孙武的后人,以兵法谋略闻于天下。

 

他曾被同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后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率领的魏军,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最早记载孙膑事迹的史书是《战国策》和《韩非子》。《战国策-齐策一》上记载:“田忌为齐将军,系梁太子申,擒庞涓。孙子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魏策二》上又记载说:“孙子善用兵。战必不胜,不胜必禽。”《韩非子》则是第一个记载“孙子膑脚于魏”,是第一本指出孙膑曾受过“膑刑”的史书。

 

 

司马迁则在《史记》中详细地记载了孙膑的事迹,并且还评论说:“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早救患于被刑。”

 

意思是孙膑谋划擒杀庞涓是很精明的了,但可惜他不能早预防庞涓,以致自己被庞涓膑足而残疾。

 

司马迁的这句评价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正直有才,就会被人嫉妒,君子是无心提防小人之暗中陷害的。

 

根据《史记》上的记载,庞涓在魏国受到魏惠王的信任和重用后,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老同学孙膑,喊孙膑来魏国共谋大业。

 

 

孙膑认为这是老同学在提拔自己,于是很快来到了魏国。但他并不知道,庞涓是个嫉妒心极强的人,他把孙膑招来,只是想利用孙膑的才智,让自己立功。

 

孙膑到魏国后,庞涓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也就是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脸上刺上字,让孙膑成了个残疾人。

 

庞涓自认为孙膑残疾之后无处可去,也没人会任用他,只能留在自己的手下,被自己所用。

 

但庞涓没有想到,孙膑在经受了这番折磨后,后来竟然在齐国使节的帮助下逃到了齐国,与庞涓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二、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孙膑完成对庞涓复仇的一战。山东出土的《孙膑兵法》,就详细地记录了桂陵之战的真实情况。

 

根据《孙膑兵法》的记载,公元前353年,魏国国君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统领八万大军攻打赵国。庞涓的大军到达卫国的茬丘后,对与赵国结盟的卫国展开了进攻。卫国根本不是魏国的对手,形势十分危急。

 

齐国国君威王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大将田忌率军来到齐国和卫国边境,准备援救卫国。

 

 

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孙膑对田忌说:魏军非常强大,咱们不能正面和魏军硬刚,就样是救不了卫国的。田忌一听十分着急,便问孙膑:“如果不去救卫国,那怎么办呢?”

 

孙膑说:“请将军率军南下攻打魏国的平陵。平陵城池虽小,但是一块战略要地,魏军是不会放弃那里的。”

 

田忌接受了孙膑的建议,率军快到平陵时,田忌又向孙膑请教该怎么攻打平陵。

 

孙膑说:“请将军派两位将领带兵从齐城、高唐攻击环涂地区魏军。环涂是魏军屯驻之地。我军派出前锋发起猛烈进攻,主力部队却按兵不动。环涂的魏军必定会反击,两位将军可能打败仗,甚至牺牲,到时我自有妙计。”

 

 

田忌按照孙膑的计策分兵两路,从齐城、高唐直向平陵进击。果然不出孙膑所料,夹、环涂两处魏军从后面夹击齐军,两路齐军大败,两位派去的将领果然战死了。

 

田忌见状急了,连忙召孙膑问计道:“我军没攻下平陵,反而遭受很大损失,现在该怎么办呢?”

 

孙膑说:“请将军立即派出轻装战车,往西直捣魏国都城城郊,激怒庞涓。庞涓必定回兵救魏国国都。我军只需分出少数兵力和庞涓交战,显出我军兵力单薄的样子。”

 

 

田忌按照孙膑的计策,做出一副派轻装战车直捣魏国都城的模样,庞涓果然急了,于是丢掉辎重,昼夜兼程回救魏都。

 

没想到孙膑却带领主力部队在庞涓必经的桂陵设下埋伏,等魏军进入埋伏圈后突然杀出,将魏军打得大败,并一举生擒了庞涓。

 

桂陵之战中,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之计,被后来历代军事将领所欣赏,成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至今仍有着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三、

 

虽然齐军在桂陵之战中击溃了魏军,但魏军的主力损失并不太大。此战结束后不久,魏军击败了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出面调停,两国休战。

 

之后齐国将庞涓释放回魏国,魏惠王并没有追究庞涓的责任,反而再度拜庞涓为大将军。

 

 

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报桂陵之战之仇,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一起攻齐。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迎敌。

 

交战之前,孙膑发现魏军自恃兵强马壮,并没有把齐军放在眼里,于是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定下了“减灶诱敌,设伏聚歼”之计,在马陵这个“隘塞死地”,为“筹策庞涓”做好了一个“套”。

 

出土的《孙膑兵法》通过孙膑与齐国大夫陈忌的问答,为我们还原了孙膑“设套”的过程。孙膑告诉陈忌:“用此者,所以应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庞涓而擒太子申也。”陈忌听了孙膑的计划后,不禁拍腿大赞曰 :“善!”

 

 

孙膑非常了解庞涓。他知道这次魏军虽然名义上是由太子申率领,但魏军是由庞涓一手训练和培养出来的,太子申根本无法节制庞涓,所以庞涓才是魏军的实际统帅。

 

对于庞涓来说,孙膑这个人太可恨。

 

几年前,正是这个孙膑坏了他的好事,加上庞涓本来就“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庞涓原本想借助孙膑的才能和智慧来成就自己的事业,不想孙膑逃回到齐国后反而成了自己的敌人,还在桂陵打败了自己。所以庞涓早就对孙膑“必欲除之而后快。”

 

孙膑能引诱庞涓“入套”,就是抓住了庞涓对自己的嫉妒和仇恨这个人性的弱点。《孙膑兵法》上用的“恨而诱之”四个字,确实是极为形象地形容出了当时两人的心态。

 

正是因为这种心态,所以庞涓不但“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即使到了天黑,仍不顾一切地追逐孙膑。

 

 

对孙膑的嫉妒和仇恨使庞涓丧失了理智,让庞涓欲罢不能。想来在追击齐军的时候,孙膑一定是在齐军中时隐时现,让庞涓可望而不可即,似乎只要再追一程就能抓住,但又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为了让魏军放心大胆地追击,孙膑还设下了“减灶之计”,让庞涓误以为齐军在魏军的追击下,早已斗志涣散,逃亡过半。

 

在错误的判断下,庞涓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

 

庞涓追到一个名叫马陵的地方,天色已晚。他正要下令让军士们做饭,却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棵树被剥去了树皮,上面还似乎写着什么字。

 

 

由于天比较黑,庞涓看不清楚,于是叫人点起火来看上面的字。

 

结果火把刚点着,早就埋伏在这里的大批弓箭手便万箭齐发,魏军顿时大溃。 庞涓此时终于看到了树上写的字,原来是"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庞涓自知失败无法挽回,大喊一声:“遂成竖子之名!”便举剑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大破魏军,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庞涓临死前的那句“遂成竖子之名”,说明直到死,庞涓仍然是不服的。

 

 

庞涓直到死也没明白,他和魏军的失败完全在于自己,孙膑的套布置得再好,庞涓如果不钻,那孙膑也是拿他没有办法。

 

但私心重、嫉妒心强、一心要捕杀孙膑的庞涓早已失去了理智,不叫他钻,他也要钻入死地,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毛主席说过:“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马陵之战的失败,完全是庞涓忌才害能之性格使然。

 

 

四、

 

在《孙膑兵法》出土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历史上其他史书记载的战例,来分析和总结孙膑的军事思想。

 

随着山东出土竹简中《孙膑兵法》的面世,人们这才知道,孙膑虽然是一位军事家,但是他却一直反对穷兵黩武,认为好战必亡,应该慎重地对待战争。

 

孙膑还指出:政治和经济条件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强兵"必先"富国",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作为后盾,做到"事备而后动",顺应民心军心,才能做到百战百胜。

 

 

在出土的《孙膑兵法》中,孙膑在《篡卒》、《八阵》、《兵情》等篇里多次还提到过主将的素质及其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他关于将帅要“知道”的思想,至今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孙膑所说“知道”,包括了“智”、“勇”、“数战”、“得民心”、“知敌情”、“通战术”等好几个方面的内容。

 

孙膑认为“智, 不足将兵, 自恃也;勇 , 不足将兵 , 自广也”,只有才智的人是不能带兵打仗的,因为这容易导致主观臆断;只有勇敢的人,也是不能带兵打仗的,因为这容易导致盲目自大。

 

 

不懂得用兵规律的人,也不能带兵打仗,因为他企图侥幸取胜。

 

所以在《孙膑兵法》中,孙膑认为只有兼具智、勇、数战、得民心、知敌情、通战术的人才,才能做到是“知道” ,也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真正掌握战争的规律 ,具备驾驭战争全局的能力,成为“王者之将”。

 

作为一名军事家,后世对孙膑一直都是追捧有加,并对其在战争中的计谋颂扬不已。

 

 

元代诗人孟之普就曾在他的《马陵道中》颂扬孙膑的高超谋略时说:“奇哉孙子智,减灶擒庞涓”;明代学者俞允文也曾赋诗赞扬孙膑的计策:“筹荣之行,亦以其时。徨徨刑徒,卒为国师。更驷显画,损灶曜奇。齐是以强,魏是以危。秘哉筹荣,雠灭名垂。”

 

自唐代开始,孙膑便成为以姜子牙为主祭的武成王庙的配祀,与吴起、尉缭等人相提并论。

 

 

五、

 

但是历史上还有一种观点,那就是后世有些人认为孙膑虽然兵法玄妙高深,但他自己却没有做到其提倡的"知彼知己”,最后落得身体残疾、无法自保的地步。

 

这种看法的人以司马迁为首。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评价孙膑说:“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直接了当地指出孙膑虽然有谋略,但终于未能使自身免于酷刑。

 

 

但相比于司马迁的观点,还有一种观点更加激进,那就是孙膑的兵法中存在着“诈”而不仁的倾向。这种观点认为,孙膑虽然善于用兵,但缺少仁爱之心,所以最终很难做到保全自身。

 

宋代诗人徐积便认为孙膑不具备真正的将才所具备的品质,不值得后人倾慕和学习。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兵法每羞孙膑诈,将才惟爱武侯高。他年不负东平约,待假偏师入不毛”,指出孙膑永远比不上诸葛亮的光明正大。明代小说家余邵鱼对孙膑的评价也是一个“诈”字,说他“假饶黜诈怀仁义”,对战国时期及后世的社会风气带来极坏的影响。

 

 

孙膑引起后世争议最大的一件事,发生在桂陵之战中。

 

根据《孙膑兵法》记载,在救卫国的时候,田忌曾向孙膑问计,孙膑告诉田忌,可以派两位将领带兵从齐城、高唐攻击环涂地区魏军,主力部队却按兵不动。田忌认为环涂地区聚集着魏军主力,两位将领去攻击这里的魏军,肯定凶多吉少。但孙膑却公开对田忌说:“环涂击柀其后,二大夫可杀也。”

 

也就是说,孙膑明明知道派两位将军率领两万人去攻打魏国主力,肯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但为了让庞涓起疑,为了让魏军主力回师救都城大梁,这两万人是可以去当送死的炮灰的。

 

 

后来的事情果然被孙膑料中,庞涓在消灭这两万齐军之后,果然怕齐国真的去攻打大梁,于是放弃攻打赵国,结果中了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在桂陵中了齐军的埋伏。

 

虽然说“慈不掌兵”,但明知是去送死,还将活生生的两万人送进虎口,孙膑此举在后世一些人看来,未免太过冷酷,认为他被庞涓挖去膝盖骨,也是命里的报应。

 

自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以来,“仁义”便成了士大夫问学做事的风向标。在读书人看来,不管做什么,其动机和出发点必须符合儒家伦理之学的仁义要求,否则便不值得学习和提倡。

 

 

宋朝之后,儒家学说更是成了全社会的真理,所以宋明之后,学者一方面把孙膑看作是著名的军事家,一方面又诟病于作为军事家孙膑的“诈”而不仁的兵学思想,且尤其突出后一种看法。

 

当然这种看法与宋明时期的社会和思想受到传统儒家战争伦理观念的影响是不分开的,其正确与否,也成了一个倍受争议的话题。

 

 

六、

 

孙膑的晚年归属史书中无记载,但却留下了不少民间故事。

 

山东《莒州志古迹》记载:“莒县东南百里甲子山前麓有孙膑洞”,说孙膑在庞涓死后,便在此归隐。

 

据说此洞中一直供奉着一尊骑牛膑脚的孙膑像,直到1955年才被毁。莒州一直认为,孙膑便是在这个洞中终其天年的。

 

但在山东省菏泽地区,却对孙膑的归属有另一种说法。据《鄄城县志》记载,马陵之战后,齐国一些大臣嫉妒孙膑的功劳,不在齐王面前进谗言,齐王对孙膑起了疑心。

 

 

孙膑知道后便弃官回到鄄城,在月厌河北建了一座草堂,又在草堂前开辟了一个花园。

 

由于当时慕名拜访他的人很多,孙膑还在花园前摆下了一个“九宫八卦迷魂阵”,让来访者无法接近自己的草堂,终于安安静静地在这里渡过了余生。后来这个村子便被人称为“孙花园”。

 

不管历史上其他人对孙膑怎样评价,我认为只有毛泽东的评价才是最客观的。毛主席的那句“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就是对孙膑的最大褒奖,孙膑如果泉下有知,听到毛主席的这句评价的话,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参考资料:

邵斌:《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擒庞涓”新论》

张艳丽:《“兵法每羞孙膑诈”———宋明学者论孙膑》

 

来源:史论今日头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