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王木墩儿”
王承新(本文作者)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事情,有的事情就像过眼烟云,随风飘去,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是有些事情经历过就像刻入到了骨髓里,永远永远也忘不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历史的印迹还会一幕一幕地浮现在眼前,像放电影一样,依然是那样清晰,那样深刻,那样让人感怀。
我在部队宣传队先后干了好几年,演了不少的文艺节目,但大多数节目与角色已模糊得记不清了,唯有饰演的一个小角色------“王木墩儿”,留给自己和战友较深的印象。以至于若干年后战友执手相见不知我为何许人时,但只要一说他当年饰演的“王木墩儿”,于是战友就会立即回忆起来,于是才能把我目前丰满的脸庞和胖慵的体态,与当年那个稚嫩的小圆脸,小机灵的娃娃兵的身影叠加起来。这也难怪,光阴荏苒,不是已过去四十年了吗?
我是1970年底从湖北省通山县入伍的,当时还不到15岁。当年我们部队在湖北省南部三县招兵1000人(通山县200人,崇阳县400人,通城县400人)。我们一起在咸宁火车站上车,一路向北向西到达古城西安。新兵营在西郊的边家村,训练在西北工业大学。三个月后我被分到了驻扎在陕西省蓝田县的基建工程兵21支队211大队修理连。当时的连长李永平、指导员杨文耀,看着花名册说:“王承新,这小子是干部子弟,先到炊事班锻炼锻炼”。在连队分新兵的操场上,我是最后一个被炊事班领走的。但时间不长全连战友都知道我是全连最小的兵,而且不调皮,小机灵,挺可爱,全连干部战士都挺喜欢我,还选我当代表参加部队的“三代会”(好像是干部代表、模范代表、战士代表)。由于当时部队的文艺宣传队的主要成员大部分在修理连,我很快就接触到文艺活动,表演的第一个节目是在炊事班,宣传队的战友宋龙凌创作的天津快板《谁来做加班饭》。用的是天津快板的节奏和韵律,用普通话说唱。
在炊事班期间,我干了一件惊动团首长,轰动全连的事情。五月的一天,战友听说蓝田县要放映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电影。我自报奋勇去买票,骑上司务室的自行车就出了营房,路过大寨大队的小镇时把一位85岁的老大爷撞倒了。(我刚到15岁,我俩年龄相加刚好100岁)老大爷手里提着的瓶子摔破了,玻璃把头划破,鲜血直流,我吓坏了,掏出手绢捂住老大爷的伤口,我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急得束手无策。正巧,这时一辆军车路过,团参谋长正好在车上,他立即让车把老大爷送到卫生队,参谋长就直奔修理连而去。不知连长是否受到批评,反正连长很快就赶到了卫生队,了解了一下情况,作了一些交代,就把我接回了连队。后来,我随连队的卫生员去看望了老大爷。老大爷和他的亲属告诉我们伤好了,没事了,老大爷有两个孙子在部队当兵呢。可见我们部队与当地老百姓的关系是很好的。后来,连队老兵告诉我,如果是一般的战友发生这样的事故,可能是要受处分的。而我这件事只是在晚点名时,连首长严肃地强调了纪律,不点名的提出了批评。没过多久,我就入团了。
我在炊事班没干几个月就调到了电工班。几个月后我又调到了连部当通讯员,一年后当上了文书。1973年初,部队在西安招收了一批文艺兵、体育兵。新兵训练结束后,他们都来到了驻扎在蓝田县的修理连,于是修理连就处在了最热闹时期。十几位女兵,上十位男兵的加入,还有几位别的团的文艺骨干,部队宣传队的力量忽然壮大了起来,我也被纳入其中。任务是在“五一”前赶排一台文艺节目,要参加“五一”在西安市兴庆公园举行的游园联欢演出。这台节目内容很丰富,有歌舞、表演唱、相声、小品、器乐演奏等。由于在修理连排练的时间较长,连队的战友对一些节目耳熟能详,施晓微领唱的女声表演唱《背篓歌》当时就成了连队的流行歌曲,似乎大家都会哼唱这首歌。
“巴山高哟,高上天哟,姑娘们有个铁打的肩,(合)依儿哟喂依儿依哟喂;巴山姑娘背背篓呀,(合)哟喂依儿哟;泰山压顶呀,腰呀腰不弯呀,(合)腰呀腰不弯呀。”这首曲目欢快活泼,特别容易上口,听一遍就会。
于是修理连的战友几乎都会唱,起床号一响,战友们一边从被窝里爬出来一边就扯着嗓子喊上了这首歌。吃饭前,工作中,熄灯前都会听到有人哼哼。不过这首歌的歌词根据“演唱者”的个人兴致、阅历、文化素养以及演唱时的境况,改编成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填入了许多新词、怪语,给部队官兵带来了许多笑声与欢乐。
我参加了这台节目里的几个节目,其中一个就是小品《卖西瓜》。当时这种形式叫独幕方言小话剧,主题是歌颂军民鱼水情的。是由李楠的舅舅到部队导排的。剧情是一队解放军战士为老乡忙农活,天热很辛苦,老乡拿西瓜来招待解放军战士。战士们吃了西瓜要给钱,老乡坚决不收,最后战士们巧妙地把钱装进了老汉的烟袋里。剧中人有一个农村老汉,由宣传队队长吕树生扮演,我饰演老汉的儿子“王木墩儿”。我俩用陕西方言道白,我到陕西半年方言就说的比较标准了。解放军战士由姚桂茂、邓红、李楠等扮演。这个小品中的语言运用了许多相声的技巧,谐音、曲解、转移话题、抖包袱等等,非常诙谐幽默。
如战士们请老汉抽烟,老汉说“额不抽你的‘金丝猴’,额只抽额的‘老黑猴(旱烟)’”。
战士说:“您抽不惯香烟,是水土关系”。
老汉说:“是嘛!肥土关系嘛,额们这哒的土就是肥麽,烟叶就长得好么!”
我在剧中的台词不多,但表演必须到位,有点憨,有点木,有点小机灵。剧中老汉说“木墩儿,去给解放军叔叔拿西瓜。”
我高兴的答道“好哩!”然后跑到幕后高声的喊“哒!这三十三斤重的大西瓜,额搬不动?”
“啊呀!你使点劲嘛!”
这时战友使劲地敲一下鼓,我便高声喊道:“哒,瞎了,西瓜摔烂了,还是红沙瓤的呢!”
战士:“既然西瓜已摔烂,那我们就把它吃了吧!”吃了西瓜,战士要给西瓜钱,老汉不要。剧情进一步展开…….
这个小品中,吕队长扮演的老汉,古道热肠,憨厚实在,有点倔,有点农民的“狡猾”,语言和肢体动作都特别有喜剧效果。有一次演出,吕队长在场上忘了带火,烟点不着,他随机应变说,“解放军同志帮额找个火来”。李楠速跑到后台,“谁有火?谁有火?”,终于在乐队找了一个打火机送到台上,救了一个场。场下观众是看不出破绽的。这个小品每次演出都能把观众逗得开怀大笑。
第一次演出是在部队,战士们观赏着这个方言小品都感到很亲切,很好玩,很逗乐。“老黑猴香烟”成了部队的“知名品牌”。
1973年的“5.1”,部队宣传队在西安的游园演出中获得巨大成功。年轻的女战士表演的舞蹈赏心悦目,男演员展示的军营生活生龙活虎,相声小品令人捧腹,声乐器乐表演五花八门拨动人心。接着就到第四军医大学等地去演出,观众最多的一场是在蓝田县的一个广场上,天还没黑广场上就聚集了许多人,演出时台下黑压压的一片,约有上万人,老百姓特爱看部队文艺团体的演出,那天的演出台上台下精神都特别饱满,特别投入,效果特好。
后来,部队宣传队绝大部分离开了修理连,我依然在修理连当文书,并继续参加部队的文艺活动,逐步成为团里的文艺骨干,创作、排演了许多节目,演出了许多地方,直到离开部队。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部队的生活,特别是文艺活动常常呈现在眼前,魂萦梦绕,无数次地活跃在我脑海中。我思念我的那些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兄弟般的战友。尽管我们现在处在五湖四海,时光流逝恍惚隔世,但那份战友情谊从来未变,且像陈年的老酒越来越浓,越来越烈。
天南地北的亲爱的战友们:您还记得当年那个小兵------王承新------“王木墩儿”吗?
无论您是否记得,都请接受我最崇高的敬礼!
接受我最真挚地祝福:祝您全家幸福!祝您健康长寿!祝您永葆军人的精、气、神!
后右二为作者
前排右为作者
左为作者
作者:王承新、男、1956年5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基建工程兵21支队211大队,后改为00229部队304大队),1979年2月退伍。在县广播电视局,县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十三年,后调入高校从事党务、宣传工作,研究员。2016年5月三峡大学(宜昌)退休。现返聘在文华学院(武汉)。
来源:基建工程兵 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