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现代人为何读不懂道德经?汉朝帛书道德经出世,给人们揭开了谜底
点击:  作者:段宏刚    来源:鸿鹄迎罡今日头条号  发布时间:2021-09-22 09:47:13

 

 

《道德经》是老子用一生的心血凝结而成的名著,全书总共5162字,也称作《老子五千文》。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5000多字不过是一部短篇小说的体量,阅读起来很容易。但是,面对《道德经》,从来没有人说它好读,只因为《道德经》艰深晦涩,古今中外,即使是多么有名的大学问家,在它面前都显得孤陋寡闻。

 

如果有人宣称他能给《道德经》的每句话给出准确的解释,不用理他,就当他吹牛好了。

 

白居易当年阅读《道德经》时,感到自己才疏学浅,无奈之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曰: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诗中“知者”的意思跟现在的“智者”一样。

 

连白居易这样的大文豪都读不懂《道德经》,现代人读不懂它算不上丢人,毕竟,《道德经》享有“万经之王”的美誉,它以哲学为根基,深刻地探讨了修身、政治、用兵、养生等方方面面的学识,若没有强大而全面的知识储备,确实很难读懂。再加上汉语本身具有多义性,不同文化水平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就更加增加了《道德经》的阅读难度。

 

历史上,《道德经》的版本有很多,每个版本之间的差异相当大。1973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版甲本《道德经》,字数为5344字,被国内学者公认为最接近老子原文的版本。

 

 

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道德经》,是在帛书版《道德经》的基础上,经过历朝历代的文人多次修改后成型的,被改动的地方足足有700多处。许多字词和句子被改动后,含义跟老子的原文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甚至造成了相反的含义,这是当今没有人能真正读懂《道德经》的根本原因。

 

《道德经》为什么会被篡改?篡改的目的又是什么?

 

可以肯定地说,是为了满足“儒家思想”的要求,因为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符合统治者的意志。

 

归纳起来,篡改《道德经》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为了精简,二是为了避讳,三是另有企图。这些改动大多发生在西汉之后,除过为了精简而改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之外,避讳而改与另有企图而改都转换了原文的意思,也改变了老子的初心。

 

 

其一,为了精简文字而改,看似无伤大雅,但或多或少地改动了老子的思想。

 

现代版《道德经》的第一章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帛书版的首句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后人为了精简文字,将句子中的“也”字去掉后,让句子读起来更顺口一些。

 

史书记载,这个改动发生在汉文帝刘恒时期,因为刘恒的名字里带有“恒”字,为了避讳,将“恒”字改成了“常”字。

 

 

可以看出,句子虽然精简了,但语气发生了较大变化,并且,“恒”与“常”的含义有明显的不同,“恒”有“永恒”之意,含义更深广一些。

 

《道德经》第二章有“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句话,帛书原文是“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除过把语气助词“之”字去掉,还把“长短相形”变成了“长短相较”,“高下相盈”改成了“高下相倾”,很显然,这样改动让含义变得突兀起来,丧失了呼应关系。因为老子的哲学方法论是环环相扣的,是从无到有的,这样改动的话难以体会到老子的思想精髓。

 

 

其二,为了避讳而改动的情况在《道德经》里出现得非常多,虽然用近义词来代替,但还是改变了原文的本意。

 

《道德经》第十八章有这样的句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汉朝帛书版句子是: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忠臣。

 

改动后的句子不但去掉了助词“焉”,还把“邦”字改成了“国”字,是因为这个改动发生在汉高祖刘邦时期,为了避讳刘邦的名字而改。

 

 

《道德经》五十六章第一句写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实际上,帛书版里是“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这是为了避讳汉昭帝刘弗陵的名字。从“弗”字改为“不”字后,虽然“弗”含有“不”的意思,但确切地说,“弗”的本义是纠正、矫正,改成“不”后,意思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子的本意是说:智慧的人言语谨慎不会轻易说话,话多的人往往缺乏必要的智慧。

 

在老子眼里,“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本身是无法用语言说清楚的,轻易能说出它就不是“道”了。

 

类似的改动非常多,都是因为某些字词跟当朝皇帝的名字撞了车,认为是对帝王的不敬,所以才被迫而改。

 

《道德经》里因为跟帝王名字撞车而被迫改动的地方多达100多处,这样的改动,等于把老子思想的精华部分给过滤掉了,距离真实的道家思想越来越远。

 

 

其三,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或者是贬低道家思想而抬高儒家思想,另有企图的改动。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刘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立马就确立了下来,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为了推行儒家思想,达到政治目的,御用文人对《道德经》进行了大刀阔斧地篡改,使其意思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下句子前者是原句,后者是改动后的句子。

 

《道德经》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有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十二章,五色使人目明——五色使人目盲。

 

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二十一章,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虽然这些句子只有一、二字的改动,但把关键字转换后,让其含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道家思想的传播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儒家思想推崇圣人的示范作用,把圣人当作楷模来看待,认为圣人的思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

 

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儒家喜欢“厚古薄今”,倡导人们要向古代圣贤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垂拱而治”,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可以说,这种篡改是伴随着“儒道之争”长期进行的,最终,儒家思想取得了最后胜利,现代人只能看到被“儒化”了的道德经。

 

文·段宏刚  来源:鸿鹄迎罡今日头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