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冯兵 杨书瑶|郭沫若的读书学习之法
点击:  作者:冯兵 杨书瑶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9-12-12 21:47:27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人读活书,可以把人读死。

 

1.webp (2).jpg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学、考古学、书法艺术等领域颇有建树。他一生与书结缘,形成独特的读书学习方法,留与后人参考借鉴。

 

读书治学须不畏困苦

郭沫若读书,常将书中内容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据松枝茂夫回忆:

“我在中国文学研究会时,曾拜请郭先生来做演讲。郭先生没用演讲稿,讲的是关于‘易’的内容。他熟练地在黑板上写出《左传》《礼记》中的句子。十三经的内容郭先生已经全部记住了。”

 

世人公认郭沫若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他勤学苦读息息相关。他深知读书治学,非朝夕之就,大有有始无终、半途而废者;也有偷奸耍滑行旁门左道之人。读书本是辛苦之事,需坚持不畏困苦的精神。他曾写联自勉“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也曾在留学日本时的家书中写道:

 

“勤苦二字,相因而至,富思淫佚,饱思暖逸,势必所然,故不苦不勤,不能成业。”

治学需搜罗一切材料尽可能使无遗憾。他曾告诫学生:

“搞历史研究,除了懂得一些正确的方法之外,还要占有大量的资料。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是必须尽力进行的艰苦工作,丝毫不能偷巧。尽可能占有第一手资料,迫不得已时,批判地接受第二手资料。”

 

为寻找一手资料,郭沫若在日本进行了艰苦搜索,他去各大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去书店立读暗记,辗转托人寻书。他说:

 

“我要寻找第一手的资料,寻找考古发掘所得的,没有经过后世的影响,而确确实实足以代表古代的那种东西。”

 

在现存的郭沫若致容庚的42封书信中,有28封书信明确提出借阅书籍或恳请代为录示、复制、购买拓片和书籍等要求。

 

 

读书治学须涉猎广泛

郭沫若博览群书,“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他求学期间虽是从医却广泛涉猎文学、哲学、社会经济学等著作。郭沫若认为研究深邃之书“不精读便不能得其要领,不能体味‘雅言’的力量”。对创作而言,读书只需泛读以启发暗示。

“书读太多是写不出自己的东西的。我读歌德诗的时候,也就是大致浏览开头几行,马上捕捉那一闪而过的灵感迅速写下来。”

关于精读,郭沫若主张:第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第二,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批评。

“读深奥难懂的书,犹如过连峰簇拥的险途,但不要怕这些险峻的山峰,寻出路径,自己跋涉,循序渐进,坚忍耐劳,便可踏破险途达到目的地。”

读书第一步就是要理解书,人在不同阶段对同一本书的理解都会不同,而理解书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熟读深思才能完成。

读书第二步是在对原著理解已足时,不受前人约束,用自己的能力去批评。然而约束并非没有,批判也有限度。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人读活书,可以把人读死。”

对书真正的消化吸收是用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读过的书目,努力发现其中错误,敢于质疑挑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郭沫若少年时读《庄子》欣赏其“汪洋恣肆”的文风与“安贫乐道”的人格,五四时期再读《庄子》则发现其中蕴含的“泛神论”思想和真人哲学,后来采用唯物辩证法对庄子思想既有所肯定又有所否定,写成《庄子的批判》。这正是其“一通二否”读书法的成果。

读书治学须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读书真正的价值追求。郭沫若曾为母校石室中学题联“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任中科大校长时,他坚决反对照搬苏联高等教育的做法,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强调读书是为更好地指导实践,学习文韬武略是要在现实中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服务。

郭沫若的一生是勤学苦读与实践爱国的一生。少年郭沫若把“科学技术”看得很重,热切读与此有关的书籍。为实现心中抱负,1914年远赴日本学习医学。家书中不止一次提及读书与报国的关系。

“现在国家弱到如此地步,生为男子,何能使不学无术,无一筹以报国也”。

 

五四运动爆发后,郭沫若决定弃医从文,

 

“想通过文学使中国起变化,想用诗歌唤醒雄狮,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

 

流亡日本期间,他广搜材料,专心治学,写成开创中国唯物史观派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大量阅读史料书籍,创作《屈原》《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宣传抗战,鼓舞民心。新中国成立后的郭沫若,不因曾经的选择而“重文轻理”,既看重人文也重视科技,以一个诗人的热情呼唤“科学的春天”。郭沫若一生著述丰富,学识渊博,其遗留于世的文化遗产,足以夸耀当世,而他借以创造这份遗产的读书学习的经验,指出了一个伟大的学者和作家走向成就高峰所遵循的途径。

 

5.webp (1).jpg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昆仑策网”!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原载2019年11月25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摘编自11月20《学习时报》) 

 

5.webp.jpg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