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吴德胜 | “潜伏者”传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与李白的故事
点击:  作者:吴德胜    来源:《党建》杂志  发布时间:2019-07-18 21:07:36

 

1958年,随着《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上映,影片主人公李侠成为万千观众心目中的英雄,也成为我党地下工作者光辉形象的缩影。电影里的许多情节,主要来自于党的隐蔽战线优秀战士李白默默无闻而又辉煌炽烈的人生。

 

1.webp (6).jpg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这句台词,曾感动了无数观众,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经典台词。

 

1958年,随着《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上映,影片主人公李侠成为万千观众心目中的英雄,也成为我党地下工作者光辉形象的缩影。但说起李白烈士,多数人都感到陌生。殊不知,电影里的许多情节,主要来自于党的隐蔽战线的优秀战士李白默默无闻而又辉煌炽烈的人生。

 

  电影中的李侠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摄制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由李克农上将向党中央提议、以李白烈士为原型创作拍摄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我党隐蔽战线上英雄人物事迹的电影。

 

电影中,主人公李侠身为红军电台政委,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身戎装,肩挎盒子枪,威武地骑上战马,转眼间又身着长衫、手拎皮包出现在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原来,他奉党中央之命,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乔装成湘绣商人,建立秘密电台,直接向党中央传递情报,并将中央的声音及时传达给沦陷区人民。

 

为掩护李侠开展工作,党组织派纺织女工何兰芬与他假扮成夫妻。一开始,兰芬对自己的新角色很不适应,穿旗袍、打麻将更是做不来。经过李侠的耐心劝说与指导,兰芬渐渐认识到她所从事的工作对于革命斗争极端重要,并开始竭尽全力做好掩护工作,两人配合日渐默契。随着彼此了解的增多,李侠与兰芬产生了真挚的感情,经组织批准,二人结成了真正的夫妻。

 

日本投降后,李侠夫妇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1948年底,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正在这时李侠的地下电台暴露了,党组织通知李侠撤回根据地。就在撤离前夕,李侠得到两份重要情报。为了将情报送出去,他让妻子带着儿子先转移,自己则坚守在岗位上。此时,敌方通过侦测装置测出了李侠电台的具体位置并包抄过来。就在李侠争分夺秒将情报送出去之时,敌特分子冲进房间,将枪口对准了他。李侠镇定自若,迎着枪口吞下电报稿,并向战友们深情地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这动人心魄的一幕,令观众潸然泪下,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就此诞生,一部红色经典也就此诞生。

 

电影中何兰芬的扮演者袁霞,对拍摄过程中自己的心路历程记忆犹新。“最开始和孙道临(电影中李侠的扮演者)演假夫妻我一直找不到感觉,怕自己演不好。后来,随着拍摄逐渐深入,我渐渐被李侠身上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所感动,对这位革命战友的仰慕之情日渐增加。拍摄后期,我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兰芬,兰芬就是我,我们俩是一体的。当李侠被日本鬼子抓捕、受尽了36种刑具的严刑拷打之后,兰芬对着敌人大喊:‘你们要他死,一枪打死他好了,为什么要这样折磨他!’说这句台词时,我的心都要被撕碎了,我用尽全身力气,含着血泪一字一句吼完了整句话,眼泪怎么也止不住。”

 

实际上,不仅是袁霞,李侠的动人故事同样感染了无数观影者,这段传奇也令他们热血沸腾、斗志重燃。

 

1.webp (7).jpg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现实生活中的李侠——李白

 

李白,原名李华初,化名李霞、李静安,1910年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板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李白家境贫寒,父亲以贩运纸张为业,艰难维持生计。李白只读过3年书,因生活所迫,13岁就当起染坊学徒。

 

1925年,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农民学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李白思想进步,积极参与组织活动,是当地农协、儿童团的早期成员之一。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李白政治上日渐成熟,年仅15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8月,县苏维埃政府向农民赤卫军发布配合红军攻打长沙的动员令,李白闻讯积极响应,扛起梭镖、辞别家人,加入了革命斗争的滚滚洪流中。

 

1931年6月,李白因机智灵活、沉着稳重,被组织由红四军调往红军总部,参加了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并担任班长兼党支部委员。学习结束后,李白被调入红五军团任电台台长兼政委。

 

1934年10月,他跟随红军队伍走上了漫漫长征路。途中,无线电队白天跟着队伍行军,晚上收发情报,即使在难得的休息时间里,李白也不知疲倦地埋头钻研通信技术。在严酷的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磨砺下,李白逐渐形成了自己多变的发报风格,并在电台设备极端落后匮乏的条件下,为红军电台的畅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经常对报务人员说:“电台是全军团几千人的耳目,是与总部联络的主要工具,我们要视电台重于生命。”这句“电台重于生命”后来成为整支无线电队的口号,也成为李白革命到底的宣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党组织决定派李白到上海建立秘密电台。到达上海后,他住在贝勒路(现黄陂路)148号3楼一间10平方米的小阁楼里。当时要发的电报数量很大,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每天,李白就蹲在这间密不透风的小屋里,从下午4点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由于环境险恶,一个男人单独租一间房子过着“神出鬼没”的生活容易引起怀疑,组织上决定派同是党员的纺织女工裘慧英以妻子的名义掩护李白工作,于是,便有了一段从假夫妻到真夫妻的革命浪漫主义故事。李白的儿子李恒胜曾回忆道:“父母亲最初以夫妻名义作为掩护,一个睡地上、一个睡床上。”一开始,裘慧英很不习惯这种假夫妻生活,经过李白的严肃批评教育,加上受到李白工作精神的感染,她很快燃起革命斗志,两人也在工作中逐渐产生了爱情。后来,经党组织批准,他们结为真正的夫妻,并有了孩子,组建起充满革命情怀的秘密斗争之家。

 

1942年9月,李白夫妇被日军逮捕,次年5月,经党组织营救获保释,夫妇二人随即重新投入紧张的革命工作之中。

 

1948年是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的一年。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其特工人员在上海加强了对我秘密电台的空中侦测。对此,组织决定暂停使用李白负责的电台,并加紧筹设预备电台。随着形势的发展,上海地下党收集的重要情报急需报告中央,而预备台还没有建立起来。在此情况下,当年8月,上级组织决定恢复先前的上海台,自此,李白密台发出的电波再一次出现在上海的天空,而且发报频率愈来愈高,时间愈来愈长。淮海战役激烈进行时,李白经常通宵工作,必要时白天也对外联络。夫人裘慧英常常通过火柴盒、蛋糕等工具传递情报,夫妻俩密切配合,毫无破绽。

 

1948年底,上海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国民党反动派预感末日将临,通过分区停电、暗中抄收信号等方式,竭尽所能侦测我党地下电台。此时的李白处境危急,密台随时面临被查获的危险。

 

1948年12月30日凌晨,一封国民党绝密军事情报必须及时上报。李白毅然打开发报机,此时,妻子发现几个可疑的身影正在弄堂里徘徊,但李白顾不得这些,没有什么比把情报发出去更为重要!在敌人重重包围中,李白镇定地让妻子和儿子先撤退,自己坚持着把电报发完,并销毁了密码、处置了电台,随后,从容接受被抓捕的命运。

 

国民党特务把李白押到淞沪警备司令部刑讯室,对他进行了连续30多个小时的刑讯。无论敌人以高官厚禄利诱,还是36种酷刑轮番逼供,他都以超人的意志,坚贞不屈,敌人始终无法从他口中得到任何一点有用的信息。

 

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以“坚不吐实”为由,将李白“处以极刑”。1949年5月7日,就在上海解放前20天,李白英勇就义,年仅39岁。

 

  《永不消逝的电波》诞生始末

 

对于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杰出贡献的同志,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1949年5月27日,我党隐蔽战线上的杰出领导人、被称为“龙潭三杰”的李克农急电上海市市长陈毅,请求速查李白的下落。1949年6月17日,陈毅以上海市军管会的名义,向上海市公安局发出“008”号电令:“兹于1937年冬,延安党中央派往上海地下党工作之李静安(即李白)同志,去向不明,特劳查。”市公安局接到电文后,立即指派专人追寻李白被捕后的下落。经过几番寻找和查证,一个令人难过的消息传来:李白同志已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

 

李克农获悉李白牺牲的消息后异常悲痛,随后,他向党中央提议,以李白烈士为原型,融合秦鸿钧、张困斋等烈士的事迹,拍摄一部反映我党隐蔽战线英雄人物的电影。秦鸿钧、张困斋二人也均为上海密台的报务员,长期从事地下情报工作,为党中央发送了大量重要情报。1949年3月,两人被捕,并与李白同一天英勇就义于上海浦东戚家庙。

 

拍摄任务交给八一电影制片厂后,参与同志热情高涨,但是,剧组很快在选角问题上遇到了困难。导演王苹打算启用孙道临扮演李侠,可不少人认为,孙道临的气质更适合演大户人家的公子哥或知识分子,不适合演革命军人。但王苹在新中国建立前曾接触过地下工作者,第一次见到孙道临时,就认定他是最佳人选,“孙道临的眼神有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人特有的眼神”。王苹顶着压力,力排众议坚持选用孙道临。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

 

孙道临曾在拍摄散记中写道:“拍摄李侠以湘绣庄先生的面貌出现那一段时,我仅仅想到要像个‘生意人’,装啥像啥,强调了世故圆滑,因而举止显得轻飘琐碎。后来到北京,在拍摄内景前访问了一些当年从事地下斗争的老同志,他们说,创造李侠这个角色,首先要考虑他的‘底色’。”在后续的拍摄中,孙道临反复揣摩共产党员的底色应当赋予人物怎样的眼神与动作,甚至在拍摄李侠被捕受刑一场戏前,他还亲自体验了“老虎凳”的滋味。孙道临的精雕细琢,演活了李侠的沉着刚毅、宁死不屈,精湛的演技在今天看来依旧震撼人心。

 

确定演员名单后不久,演职人员便动身前往上海体验生活,用实践丰富对角色的认识。据裘慧英回忆,为了更好地揣摩角色,孙道临和袁霞直接住进了她家,特别是女主角袁霞,更是她走到哪就跟到哪,每天都在认真观察和模仿她的一举一动,甚至因为角色需要跟她学起了打毛衣。裘慧英织毛衣技术熟练,能够边织边说话,而且眼睛不用低头看针,袁霞通过积极学习,硬是从对针线活一窍不通练到能对着镜头边织边说台词,虽然手底下还是忙乱,但也大致还原了人物的日常状态。

 

 

电影上映后,随即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地下工作者李侠及其原型李白的英勇事迹教育影响了无数观众。邓颖超曾说:“像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所写的原型李白同志,为了党的利益,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同志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60多年来,电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为建设新中国挥洒青春与汗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缅怀先烈、学习先烈,就是要学习他们信念坚定、敢于担当、忘我牺牲的精神。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更应该发扬英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光与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向前。

 

(来源:2019年第7期《党建》杂志  原文标题《“潜伏者”传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与李白的故事》 作者系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名誉馆长吴德胜)

 

2.webp (1).jpg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昆仑策网”!


(作者系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名誉馆长;来源:“党建网微平台”,原载2019年第7期《党建》杂志) 

 

2.webp.jpg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