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鲁迅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
点击:  作者:孔庆东    来源:孔禾堂  发布时间:2019-05-15 12:13:23

 

鲁迅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

孔庆东

我自己总结了一下,我的语文教学受学生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在工作中,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现代文学精神的核心,其实就是鲁迅精神。我当时讲现代文学,包括我讲语文课,因为我自己是研究现代文学的,所以我非常重视鲁迅这条线。

钱理群老师是中国研究鲁迅的一流专家,我是钱老师的第一个研究生,我从他身上深深体会到了何谓“鲁迅精神。做学问,不能仅仅把学问作为一个饭碗,还要把学问跟自己的个人生命结合起来,钱老师就是这样的学者,令我敬佩。有的老师也很有学问,但他仅仅把学问当成一种职业,看做一个饭碗,和自己的生命并不结合,我不能说那样不好,那也是一种选择,但我更倾向于将生命与学问打成一体的。

每次讲一篇课文,我都像在学校做论文一样,去找我所能找到的与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材料,再找一个我合适的讲法,然后写一个提纲,按照提纲去讲,跟学生互动、讨论,正是这样的讲法使学生接触到了真切的鲁迅。

我从来不说,鲁迅是伟大思想家、伟大革命家、伟大文学家,我都不说,鲁迅是什么让学生自己评价,你觉得鲁迅高也好、低也好,可以自己比一比,你自己能不能说出他这些话来?你认为还有哪些作家能赶上他,能说出他那些深刻的话来?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学生正崇拜王朔,那一代学生特别喜欢王朔,我说虽然王朔身上有反鲁迅的一面,但他身上还有一点鲁迅精神,大家去找找看,可以把王朔和鲁迅比较一下,这样能够帮助他更深理解鲁迅,这样的教法果然有效。

 

这种思考使我感觉到,鲁迅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我们大家可能都同意——鲁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但我认为他还是一把金钥匙,一旦把鲁迅拿下,学生过了鲁迅这一关,他不可能不喜欢语文,他不可能不喜欢文言文,他不可能不喜欢作文。也就是说鲁迅这一关拿下了,会对整个语文教学都有一个整体的提高和促进。

钱理群老师曾经说,鲁迅是语文的灵丹妙药,特别是作文的灵丹妙药。他说社会上那么多作文班,好多都是胡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读鲁迅,读鲁迅可以应付所有考试,应付所有作文,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这里我第一次公布这个秘诀,告诉大家鲁迅是可以应付一切作文的,让学生仔细研究鲁迅的文章就会知道,鲁迅做文章,第一绝不会跑题,第二绝对别开生面,鲁迅的文章篇篇都是高分作文。

你随便翻开一本鲁迅的杂文集,看了题目,你不知道他下面要怎么写,可是看了下面怎么写之后,你只有佩服,却不能指责他,你不能说他跑题了,他写得非常切题,而且没有他做不了的题目。古今中外正反左右,真是纵横叱咤,鲁迅是中国第一作文高手!这就是鲁迅文章本身的魅力。你读鲁迅多了,思路自然就会打开。我们有的老师,现在老去推荐学生读很多作文选、范文来打开思路,那样不行,因为那不是高手。只有学了高手,自己才能达到中等水平,所以学鲁迅是最好的办法。

有不少年轻的作者喜欢写杂文,称自己在学习鲁迅。但他们对杂文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他们以为有一腔正义感、对社会不满、见什么骂什么,就是写杂文,这根本不对。鲁迅首先是有大学问、有大爱。有大学问才能够写杂文,杂文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偏激的。因为你只论一人一事,这种东西很可能是片面的。你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你有能写一篇长篇小说的才华,然后来写一篇千字文,才能够举轻若重,这是比举重若轻更高的一个层次。

 

金庸小说里写的,独孤求败30岁的境界是举重若轻,那时他力气很大,可以把重物举起来,但是他到了40岁,步入更高的境界,就举轻若重,写千字文像写长篇小说。

所以,鲁迅的文章每看一篇都有黄酒的味道,非常浓重,非常深厚。鲁迅的文字感觉也是很好的,读鲁迅的杂文或者小说,简直可以感觉到文中一个字都不能轻易更换,你试着改一个字看看?!就是不能改,改了就不行。鲁迅使用文字,往往是使用最基本的含义,即使用那个字的本义。这就是最大可能地发挥了汉语的魅力,使文字之间流淌的那个看不见的灵魂和作品的灵魂融为一体。

比如我们讲过的《孔乙己》,读完《孔乙己》之后,有种感觉久久挥之不去,不是特别深,也不是特别淡,就是那个劲。那个劲,到底是一个什么劲?孔乙己给我们留下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我们老想总结它,但是一总结可能就错了。

鲁迅读二十四史,怎么能读出吃人两个字来呢?这绝不是用总结中心思想的办法总结出来的,而是他建立了一个感觉。他反复读,读着读着吃人两人字就冒出来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孔乙己》里一个很不重要的细节,小伙计被推荐到一个酒店里去,但这小伙计很笨,但因为荐头的面子很大,又辞退不得,于是就负责一个很不重要的工作。为什么?因为他不会羼水,这个酒店是经常要往酒里羼水的。往酒里羼水这个意象竟然这么重要!尽管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但对整篇的气氛有影响,往酒里羼水的意思概括成两个字,恰恰就是凉薄,人情凉薄,而整个一篇《孔乙己》讲的就是凉薄。

我们总结《孔乙己》说是封建礼教的弊端、批判科举制度等等,这都是从我们所受的教育、政治观念出发,去强加到孔乙己身上的一个概念、一个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也不能说它错,也对,但这不是根。

为什么一个外国人读了《孔乙己》心里头也不好受呢?他对什么科举制度一无所知,他对中国当时的社会根本不了解,但他读了孔乙己之后,心里也难过。因为《孔乙己》写出了具有普遍人性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漠不关心,一种痛心的凉薄。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才是《孔乙己》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的地方。这个人给大家带来欢笑,但大家心里根本没有他的灵魂,没有人关心他,活着死了都没有人关心他,只有老板记着他还欠十九文钱,这恰恰是一种世态炎凉。鲁迅就能本能地把握这种东西。

 

再比如《故乡》,《故乡》读了之后也有一种味道,有一种感觉让人久久挥之不去,这种味道到底是什么东西,竟能让人久久挥之不去?

我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故乡》,我的一个同学喜欢画画,但画得不好。他拿了一张白纸,用圆珠笔画了一片蓝,代表深蓝的天空,然后在上面用黄色笔画了一轮大黄月亮,下边画了两道小树叶。画得这么差的一个画,却给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我想读过《故乡》的学生,可能对老师归纳的中心思想都忘了,但是忘不了小说里画的那个画面: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月亮,海边沙地上一个少年戴着银项圈。这个画面是永远忘不掉的。

 

其实,如果写在别的小说里,也不见得这么难忘,为什么《故乡》里的这一段这么难忘呢?因为我觉得这一段是《故乡》的灵魂,就像诗歌有诗眼一样,这是题眼。

为什么说它是题眼呢?因为《故乡》讲的是一个希望的意思,那么这个的本义是什么? “这个字的本义恰恰是月圆,农历每个月的十五叫,初一叫,最后一天叫。鲁迅恰恰是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使用这个字的,他写了一轮圆月。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我们随便看到一个汉字,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积淀就发生了作用。中国人看到这个字,想到的绝不仅仅是冬天过去之后的那个季节、那种时节,不是,中国人看到这个字,有很多说不出来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影响自己,影响别人。

有一次我上鲁迅课的时候,有一个外国留学生说,他觉得《故乡》的结尾不好。他说《故乡》的结尾那句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多余的,有了这一句话反而把话说破了。我说,有这句话也不能说不好,但我也同意你的观点,没有也可以。因为这篇文章的意思太深了,如果没有这句话点破,很多人可能领悟不到,所以鲁迅要写出这句话来。如果是领悟力非常强的人,即使没有后面那一句,《故乡》也足以达到思考的效果,使人思考希望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是我们知识分子的这个希望更可靠,还是闰土拿的那个神像更可靠?这才是一个根本问题,而这个问题都统合在天上月亮的照耀之下。鲁迅就是这样来使用这个字的。

在北大读书教书期间,我经常接触到韩国学者、日本学者,他们几乎从来不佩服中国别的,却最佩服中国有鲁迅。他们有钱,有这个,有那个,可就是没有鲁迅,所以他们极度尊敬甚至可以说是珍惜鲁迅先生,鲁迅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亚洲的,是整个东方灵魂的脊梁。

 

在一个全球化强势的时代,文明的决战进入新阶段的时代,作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要讲出鲁迅丰富多彩的一面,才能够更好地结合我们的语文教学。所以,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侧重讲的是鲁迅人性的一面,讲他的痛苦,讲他的智慧,讲他的爱恨,讲他的学问、才华,讲鲁迅永远站在弱势群体一面,谁受压迫他为谁说话。

鲁迅其实是文化界大侠,他抑强扶弱,自己也受欺负。但他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牺牲者,他也让自己尽量过得好,不做无谓的牺牲。鲁迅素来是反对学生徒手请愿的,为什么?他把政府看透了,当时的政府不值得请愿,请愿没用。但是学生一旦请愿,他就支持学生。

鲁迅他不做无谓的牺牲,但有了事情他承担,所以鲁迅的一生既痛苦又快乐。我们要看到鲁迅这方面的人格魅力,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那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所以,他的一生用钱理群老师的话说是生命的大飞扬

鲁迅曾经用了很多年研究佛经,探讨人到底怎么活着最好,他思考的是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奥斯托洛夫斯基思考的一样的问题:人怎么活着一生过得最好?鲁迅选择的是生命的大飞扬,所以他在《死火》里表达了这个思想——与其冻灭,不如烧完他的痛苦是深刻的痛苦,我们体会到他的痛苦,就能看清自己的痛苦,不会因为一些小烦恼就寻短见。我觉得这都太不值得,想想鲁迅那代人的痛苦,这点儿真没什么,年轻人必须从他身上学习他的胆识、智慧。

如果能把鲁迅这一关拿下来,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现代白话文、文言文,都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带动整个语文教学整体地前进,最关键的是还能完善学生的品格,可谓功莫大焉。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