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梁思成:斗拱在中国建筑上的地位,犹柱饰之于希腊罗马建筑 
点击:  作者: 木念    来源: 正商参考  发布时间:2018-01-23 11:44:49

 

 

故宫,一直是国人的骄傲,

历经明清两代,屹立百年。

沿着朱红的宫墙,慢慢走,

抚摸着雕花的窗户和殿门,

抬头仰望向上翘起的屋檐,

琉璃瓦、大理石、汉白玉……

触目可及处,皆是沉甸甸的历史。

 

 

 

 

岁月变迁,故宫留下了无数的秘密,

自公元1420年建立,大约600年里,

紫禁城先后经历了200多场较大地震,

而她每一次都能全身而退,甚而毫发无伤。

特别是1976728日凌晨的唐山大地震,

唐山在23秒内就坍塌成了平地,

而距离震中150多公里的紫禁城,

在短暂波动后,复归平静,令人惊奇。

 

 

 

 

故宫的神奇,不仅令国人心生遐想,

更让外国人浮想联翩、趋之若鹜。

英国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纪录片,

《紫禁城的秘密》(Secrets of China's Forbidden City)。

讲述了关于故宫一系列的秘密,

其中做的地震测试,更是惊呆一批外国人,

中国人更是对此深感自豪。

 

 

 

 

故宫专家带着英国人一起做了个实验。

按照1:5的比例,以中国古建筑榫卯和斗拱的结构,

复制出一栋微缩紫禁城模型,并对它进行地震模拟测试。

 

 

模型先从4级、4.5级以及5级地震开始,

每一次持续30秒,承重的斗拱受到拉扯,

模型有了轻微的晃动。

 

 

之后是7.5级,左右两面墙,

再无法支撑,于是轰然倒塌。

 

 

接着,北京地区,

有记载以来的最高地震9.5级及以上,

相当于200万吨TNT炸药的当量,

摇晃更加剧烈了,但依然没倒。

 

 

最后直接开始了10.1级的测试,,

整个模型持续而又剧烈的晃动,

眼看着岌岌可危,仿佛下一秒就会坍塌,

但它还是稳当地立在原地,只是发生了轻微位移。

 

 

 

 

红线是原来所在位置

这个地震实验,让人们的目光回到,

中国古建筑里的斗拱和榫卯。

二者都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

不用一颗钉子、一滴粘合剂,

只靠着罗列、嵌入等方式就能牢固组合。

斗拱是悬挑结构构件;榫卯是连接形式。

 

 

斗拱

 

 

孔明锁、莫奈何、难人木,中式玩具里的榫卯应用

梁思成先生说:斗拱在中国建筑上的地位,

犹柱饰之于希腊罗马建筑 ;

之变化 ,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 ,亦未尝不可,

犹柱饰之影响欧洲建筑 ,至为重大。

斗拱,亦可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

分为斗与拱,位于建筑物檐下 ,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

是屋顶和屋身的过渡构件 。

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

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

 

 

 

 

民间谚语有云:墙倒屋不塌

中国古建筑之所以能屹立不倒,

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斗拱。

斗拱是房屋抗震能力的关键所在,

如遇地震,在斗拱的起承转合下,

房屋都能松而不散,化解地震冲击。

 

 

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

它曾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

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故宫的斗拱,彩绘加身,屋檐高翘。

小小的斗拱是建筑中最复杂的构件,

也是它让中国的建筑充满生机。

斗拱繁复有序的高居栋梁之上,

将千年的文化以特别的方式传递给世人。

 

 

 

 

榫卯,是藏在木头里的灵魂,

一榫一卯,一转一折,暗藏玄机。

何为榫卯?它由榫头和卯眼构成,

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

凹进去部分叫卯或榫眼,

榫卯相契合,使木头与木头完美衔接。

 

 

榫卯,不耗用一钉,

却能做出巧夺天工的家具,

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它是中式家具的精髓,

中式建筑的基础。

榫卯工艺遵循力学原理,实用性极强,

不易锈蚀又方便拆卸,外形精致唯美。

榫卯还暗合古人的智慧,一阴一阳,

一盈一亏,互补共生,缺一不可,

 

 

榫卯工艺在现代,最华美的转身

斗拱和榫卯,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

它们异常坚固,又极富灵活性,

木块牢固结合,又有松动的空间,

各个部件相互摩擦、转动,

抵消了强烈地震的产生的冲击力。

除此之外,还发现,故宫的柱子暗藏玄机,

没有深扎地基里,也有一定的移动空间,

这就避免了因折断而造成的整栋倒塌,

强震,也只会令其轻微移动。

 

 

深埋地基的柱子,会折断

 

 

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因斗拱,

得以出檐深远、呼之欲出,

中式家具、建筑,因榫卯,

创造了一个浑然天成、天衣无缝的和谐世界。

紫禁城600多年屹立不倒的奇迹,

是古代匠人智慧和中国文化造就的。

故宫历经沧桑,似一坛老酒,历久弥香,

时间未带走她的韵味,却酿就了更深的底蕴,

如今,我们在此追寻过往,也展望未来。

作者:木念

来源:每天读首诗 ,微信号:FilmEveryDay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