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顾凌英:学习郝贵生教授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体会
点击:  作者:顾凌英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3-07-02 10:44:55

 

1.jpg 


感谢郝贵生老师用了两个月宝贵的时间,为我们系统地讲完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7讲,使我们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批判中加深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使我们今后能更有战斗力地投入保卫社会主义的斗争。

 

郝老师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恩格斯说,要努力增强工人阶级的理论感。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阐明了学习马克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

 

上世纪60、70年代,全国掀起了群众学哲学的运动。毛主席要求理论工作者“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我也是在那个时代学哲学的热潮中,初步学习运用哲学武器的。

 

郝教授更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当代中国更加需要全党和人民群众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我现在就来总结和谈谈自己学习的收获体会。

 

一、关于“劳动的异化”

 

郝老师第1讲,讲马克思为什么要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原因时,讲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思想,他说:“所谓异化,就是一个事物在发展进程中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后又受这个对立面的支配、制约。”“劳动异化思想。包括四点内容。一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二是劳动者同劳动自身的异化,三是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四是劳动者同人的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接着指出,劳动异化的根源就是私有制,也是异化劳动的产物。”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类劳动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和幸福;而在私有制下,却成为了自己受压迫、剥削和痛苦的根源。而私有制也是劳动异化的产物。因此,在否定之否定发展规律的演化中,必然被公有制所扬弃和得到复归。

 

这种“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阶级斗争的结果,是无产阶级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阶级斗争自我解放、自我完善的过程。

 

从这里也证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私有制的灭亡和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

 

二、关于科学实践观

 

对于历史上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唯心主义等错误观点,郝老师在讲《提纲》第1条中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批判。强调了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改造自然界,改造外部世界,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制造工具。离开了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离开了劳动实践,人类社会就无法生存,这里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人类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可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客观世界和它的发展规律,才能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得到预想的结果。

 

不间断的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本身。人类的思维、文明、文化、理论和科学知识,也就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发展繁荣起来。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产生了,并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一切都说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

 

讲座对《提纲》第2条,详细阐述了马克思的真理观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思想。还联系到改革开放初,有些人“他们借这次真理标准讨论,要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实践的观点及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理论地位。他们用实践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实践只是体现主体性原则否定实践体现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的辩证统一。”也就是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标准思想,否定了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对实践重要的指导意义,企图把自己的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他们放下了毛泽东思想,去学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美国的“普世价值”,终于闹到1989年的那个乱子发生。

 

三、认识“权力”的本质

 

《提纲》第3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理论。郝老师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观和群众史观认识权力的本质。他说,目前的政治学和领导科学在把“权力”的本质定义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强制性的支配关系、支配能力和支配力量。”这个定义,一是把权力关系只是看做单向的权力者对群众的支配关系;二是理论基础是少数人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思想,看不到群众在“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最终决定作用。郝老师重新界定“权力”的本质,他说:“权力”实质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的实践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标,在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过程中形成的少数人具有和体现出来的能够指挥、率领和组织大多数人凝聚为更大合力的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统一的能力、力量、关系。这个定义突出强调“权力”这样几个显著特征:一是“权力”是人类一定社会群体实践活动的产物,而应用“权力”活动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二是“权力”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但“权力观”是具体历史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观,不同的阶级“权力”观念本质是不同的。三是阶级社会的“权力”观是原始社会“权力”观的异化,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扭曲的“权力”观。社会主义“权力”观是克服“权力”异化现象的回复,是否定之否定。四是“权力”关系不是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单向关系,而是双向、相互作用关系,把“权力”看作单向关系本质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权力”关系表面是支配者决定一切,实质是被支配者永远最终起决定作用。五是“权力”应用中一定有具体的利益目标,这个利益目标在阶级社会中实质是“权力”的阶级性(如法律)的突出表现。六是权力所具有的支配能力、支配力量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统一,而非单纯的强制力。

 

我觉得在六条特征中,其中的第二、三条,特别深刻。统治阶级的权力观,我们不去研究。可以分析历史上我们革命队伍中一些同志对待权力的态度。譬如毛主席从他领导革命几十年的经历看,他就没有什么个人的权力观。他就是全心全意去做革命工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一心一意想办法克服。对于个人得失,从来没有放在心上。还有方志敏,作为革命一方的领导,他身上没有一个铜板。被敌人抓了,他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死。在监狱里,还在坚持写作,宣传革命的理想,为我们留下了《可爱的中国》这部共产党人不朽的遗作。他们都显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一心一意为着阶级的利益,不畏艰险、不惧困难、不顾生死,宁死不屈,纯洁的无比高尚的革命灵魂。这就是无产阶级的权力观,就是否定之否定“权力”异化现象的回归。

 

再看看张国焘,在革命的生死关头,利用党的困难来争个人的权力。毛主席和同志们耐心地、苦口婆心地做他的工作,他最后还是投靠到蒋介石那里做官去了。从这里看出,他哪有一点共产党员的党性呢?!完全是一个个人野心家。虽然他也混在我们的革命队伍中,但是在革命历史的考验面前,他终于现出了原形。

 

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了阶级斗争。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仍然没有所谓的个人权力;我们只有阶级的专政,人民的利益。那些没有建立无产阶级革命世界观的干部,在资产阶级权力观的诱惑下,贪污腐化,纷纷倒地,成了革命专政的阶下囚,教训极其深刻。

 

可见,尤其在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多么的重要了。

 

四、改变环境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马克思批判了法国环境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思想的实质:他们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前者是教育者,是思想家、是理论家、是大人物,是权力者、统治者,他们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是历史和社会的主宰者。而后者则是受教育者、是小人物、是群众、是劳动者,是被统治者被压迫者,他们在主宰者、教育者面前,只能任其宰割和支配、受教育,而无任何的主体性和支配权。

 

马克思认为,这种观点不对。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这个改变环境的“人”主要是绝大多数从事物质生产的和阶级斗争实践的人民群众。环境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致的同一过程。统一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每一个人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们都在改变环境;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就都改造自己。每一个小人物、每一个群众的作用是极其微小的,但不是零的作用,正是无数个极其微小的作用的凝聚和集合力,构成了极其巨大且最终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如果联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就可以看到革命的实践,对环境和人们思想、精神面貌改变的巨大威力。

 

在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就是鲁迅笔下的阿Q、闰土、祥林嫂,他们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的重重压迫和盘剥下,过着混沌、糊涂、艰难、困苦的生活。但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的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就变成了千千万万个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革命英雄。

 

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集体农民更是成了改天换地的天兵神将。看看吧!修《红旗渠》的农民是多么的英勇,在当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之后,他们再也不是屈服于老天爷的顺民,他们成为了改天换地,征服大自然的英雄人民。他们在国家最困难的条件下,用了九年时间,终于彻底地改变了林县祖祖辈辈缺水的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劳动人民创造世界无穷力量理论的真理性。这样的事业、以及创造的精神,在我们中华大地,至今100年来已经数不胜数,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五、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在第4条中,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根源归结为现实世界,但他没有从现实世界的内在矛盾即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角度解读宗教的社会起源。马克思强调,对宗教的批判应该转入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对现实世界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进行批判,从理论和实践的方面去批判。马克思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开始创立他的阶级对立、阶级斗争、阶级消灭的理论与实践。《共产党宣言》正是他这种研究思路的产物。1852年马克思在一封信中就谈到了他对阶级斗争的贡献。主要有三点,即:一,阶级与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的关系。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三,无产阶级专政是消灭阶级和无阶级的过渡。

 

这三点就是马克思提出“消灭阶级”的“理论和实践”。郝老师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

 

第一,阶级和生产方式、经济关系的关系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历史范畴。阶级就是在生产活动中,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地位不同、作用不同,分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他们之间的对立斗争就是阶级斗争。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的形式:经济斗争、思想斗争、政治斗争。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其中内部矛盾逐渐尖锐激化,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斗争中。首先俄国的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于20世纪初1917年胜利地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土面积就有2240万平方公里。

 

这一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了革命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改造世界伟大的物质力量,人类也从此开辟了自己历史的新纪元。

 

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示范和鼓舞下,世界革命风起云涌。19世纪中叶,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正在寻找自己的出路。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如饥似渴地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建立起了自己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在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仅学会了阶级斗争,而且把马克思阶级斗争的理论运用得出神入化,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许多奇迹;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横扫千军如卷席,倒海翻江卷巨澜;只用了28年中国人民就改换了天地。这一切都说明了:科学理论如果被无产阶级真正学懂弄通、运用自如,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可以一天等于20年的!

 

第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就是少数人占有工厂、原料、雇佣劳动者。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一是资本家阶级;二是完全没有财产的阶级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必然导致其起来反抗斗争。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内容不单纯是进行经济利益的斗争,而必然发展到政治斗争。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从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专政,转变为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和对大多数人的民主。

 

无产阶级从社会的奴隶,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对无产阶级来说,完全是新生事物,是完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主要的特点,仍然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政权问题上的争夺。这方面的斗争是特别集中和尖锐的。却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并没有引起各国共产党的重视,包括中国共产党。直到1956年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公开做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苏联出了修正主义。由此引起了毛主席的充分重视。毛主席在他的晚年,一直在坚持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道路,但是还没有最终完成这个心愿,他就离开了我们。

 

这次历史的大反复使我们认识到,无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熟练运用是革命成败的关键。看来只有革命领袖掌握革命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广大的革命群众,人人都能理解和掌握和运用革命的科学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才能从自在阶段发展到自为阶段。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才可能早日到来。

 

第三,这个专政是消灭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不是彻底废除国家,而是建立新型的国家,“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马克思1875年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通向共产主义的桥和路。忽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共产主义就只是空想,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现实。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要剥夺剥夺者,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发展生产力。《宣言》中说,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一点我们现在要做到,似乎还是很困难的,连写在宪法上的两个“主体”,都难以落实。放弃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又怎么体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力量呢?


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资本主义复辟危险性。经过44年的改革开放,在所有制问题上的反复,我们对此也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但是要认真做到无产阶级专政的这一切要求,还要依靠全党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新学习和运用,衷心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消灭阶级及其经济基础私有制。私有制消灭了,阶级也就消灭了,个人隶属于阶级的现象也消灭了,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也就消亡了,“虚假的共同体”也就必然为社会所有成员利益、命运根本一致的“真正的共同体”所代替。实际上我们国家当前正处在这个历史阶段,如果放弃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只能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共产党人要实现两个决裂,批判和清除剥削阶级意识形态,自觉改造世界观。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和革命不仅要同旧的私有制决裂,还要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实际就是要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世界观的改造,这方面更加薄弱,很多党的干部,在这个问题上纷纷打了败仗,成为糖衣炮弹的俘虏。这是社会主义革命遇到的最大问题,至今在实践中似乎也还没有找到根本解决问题的良方。


六、人性,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性

 

什么是人性?在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人们的认识始终是模糊的,许多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的吃喝性行为当做人的本性、人性内容,把人性看做超历史、超阶级的属性,把阶级性与人性绝对对立起来。这是在人性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提纲》第6条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人的本质是生产劳动,是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二是人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及各种社会关系,或者说,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劳动实践的人。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谈人的本性和人性问题。三是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性。阶级性就是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人性。毛主席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这决定了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对劳动产品的无偿占有,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就是资本的本性。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他们在政治上镇压劳动者的反抗,对无产阶级实现最残酷的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性、腐朽性、寄生性,垂死性等,就是他们在帝国主义阶段的阶级本性。

 

而无产阶级却一无所有,只有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受着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勉强维持着贫困的生活;因此他们具有反抗压迫、剥削的革命要求。恩格斯认为,当做资产阶级绳索套在无产阶级的脖子上时,任其宰割和剥削,那就真的沦为牲口了,只有起来反抗斗争,才真正符合“人性”,符合“人”这个字的含义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一句话:造反有理。无产阶级在在阶级斗争中培养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形成了坚强的斗争精神和大公无私的阶级感情。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为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明确目标。这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

 

近些年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又重拾被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过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改头换面为“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是西方学者、文人把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人权看做是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特别是阶级的所谓“人类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念。事实上,特别是阶级社会,根本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时代、所有国家、民族、阶级共同的价值观念。所谓的“普世价值”实际上只是资产阶级统治所需要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颜色革命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必须加以批判。要发扬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为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斗争!

 

“自私性”是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和人生价值观的核心,与无产阶级的“大公无私”和“为人民服务”根本对立。共产党人要实现《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决裂”思想,必须深入批判“人性自私论”。

 

今天的中国在私有化、市场化改革导向下,以资产阶级的不劳而获为荣,忘记了社会上的一切财富都是劳动所创造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尊重劳动,充分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才是题中应有之义。有的农口干部居然提倡要为农民,争取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以为这是改善农民生活的好主意。在他们的心目中“财产性收入”就好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似的。不知道这仍然是农民的被别人无偿占有的劳动果实。以他们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糊涂思想来指导农村的改革,会把改革引向何方?令人担忧。

 

千千万万革命烈士流血牺牲换来的社会主义人民当家做主。人民的基本利益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应该得到保证的。全国劳动人民至少应该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有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有健康生活的权利;有安度晚年的权利,.……。总之,一切应该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努力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回忆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之后华东“革大”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华东军政大学,就多次在上海社会登报公开招生。上海社会失业青年,就都踊跃报名,经过短期学习,就都被吸收参加了革命工作。我有一个姑母,解放前长期失业。上海解放以后,通过“革大”学习,参加了工作。当然,那时是全国刚刚解放,事情千头万绪,很需要人去做。但是,为人民的工作什么时候会不需要人去做呢?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正是围绕着这样一些内容去奋斗的。到了1956年,旧中国的失业青年已经全部就业,农村集体化业发展了,农民生活有了依靠和指望,社会安定,人民喜气洋洋,看看那时的相片,人人脸上都是忍不住的笑容。即使暂时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大家也是感到很幸福的。

 

改造大自然、改造社会、服务人民,任何时候,都会觉得人是不够用的。生产力提高了,人们就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开发新的领域,更好地美化和改善自己的生活,生活的创造是没有止境的,即使到了共产主义也是这样。

 

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劳动者能够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吗?如果只为少数人发财就不需要社会主义革命了。我们建国已经74年,这些利益关系都应该能够摆正,否则我们就对不起为此而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也对不起我们的子孙后代!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