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汪涛:抗美援朝目的与战略深度解析
点击:  作者:汪涛    来源:纯科学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3-07-01 22:19:30

 

 

前文《长津湖》及抗美援朝的军事科学解读”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转发的公众号就达45个。很多网友留言不能一一作答,也有很多问题留言回复中不能展开,需要做一个统一回答。更重要的是,上文可以说主要是关于抗美援朝战术问题的解读,因此还需要从更高层级的目的与战略角度等作深入系统的解析。

 

一、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与意义

 

1.迷雾与三抗性质的战争

 

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实质和意义至今人们认识上不是那么清晰的。之所以如此,是这场战争的意义对中国来说的确是有些复杂。毛泽东当年为什么要下决心打这一仗,至今人们普遍认识也不是完全清楚。当时在讨论是否出兵时,最初可以说只有一个半人同意:毛泽东自己和周恩来。周恩来刚开始也是不赞同的,后来逐步赞同了。中央和军队的将领们最初都不赞同,不赞同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两个:

 

一是能不能打得赢有很大疑问,尤其以林彪的意见最具代表性。因为最初是计划让他带兵入朝的。因此他花了相对较多的时间精力收集各方的情报资料。对双方武器装备和军事实力的差距数据了解得也相对更丰富。

 

二是打这一仗是不是划得来。当时我们刚刚建国,百废待兴。支持一下朝鲜可以,但如果我们派兵入朝,直接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干上了,无论胜负,代价都会非常大。从当时表面上来看,我们只是帮别人的忙,要是把我们太大的力量投进去,甚至可能面对自己军队被打残的结局,动摇自己刚刚建立的国家根本,如果这样显然不划算。

 

以上道理看起来显而易见,所以当时大家都不赞同出兵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为什么毛泽东坚持“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害处极大”呢?当时毛泽东面对着很多难以言明的苦衷,无法把这个根本利弊的分析全部讲透。很多当年的历史资料,尤其当时苏联的资料已经解密了,因此我们今天可以比较清晰地看明白当年战争背后复杂的利益格局。

 

当年对抗美援朝战争意义的公开解读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说得出来的,而当时说不出来的背后意义是:

 

抗苏强己,完整主权。

 

还有更深远的,这场战争其实是抗日战争真正的、彻底结束之战。

 

因此,抗美援朝并不是“一抗”——抗美,而是本质上“三抗”——抗美、抗苏、抗日性质的战争。只有将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看,才能透彻明白抗美援朝的真正目的、意义和伟大价值所在。

 

2.主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并且完成渡江战役向全国进军之后,到抗美援朝战争之前,中国的主权状况是这样的:

 

所有帝国主义者在中国不平等条约基本上都被废除,他们在中国内地的租界等完全收回。

新疆已经解放。

西藏还未解放,但已经在计划之中。

 

最后还剩下四个问题:

 

1)台湾。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台湾已经从日本手里收回,被国民党占领。虽然如此,蒋介石及其国民党毕竟是中国人,台湾在主权上已经是回归中国了,剩下的是咱们自己兄弟内部的事情。因此,台湾问题尽管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是我们很大的痛,但本质上它是内战的继续,已经不怎么涉及主权问题。

 

2)香港。不是解放军当时没能力解决香港问题,而是当年老一辈刻意留下香港问题暂不解决,创造一个与西方维持交流的窗口。

 

3)澳门。与香港问题一样的解决方式。

 

以上香港和澳门问题建国时留下不解决,从后来看的确是高瞻远瞩的决策。改革开放后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但它们最后实际发展效果区别很明显。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显然是与他们所对接的外部条件高度相关的。最初深圳特区本身的条件是最差的,只是一个2万人的小渔村,但后来发展却是最好的。经济特区就是要打开窗户与外面对接,深圳对接的是香港,珠海对接的是澳门,厦门、汕头对接的是台湾。但因与台湾之间的关系高度复杂性,它们对接的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最初台商要到大陆来,在很长时间内还是得从香港转。因此,珠三角和苏州等长三角地区吸引的台资甚至比厦门和汕头还多。深圳过了深圳河就是香港,珠海打开窗户就是澳门,距离很近。可是厦门打开窗户对面只是金门,即使在刚建立经济特区时,金门还不如厦门呢。汕头打开窗户只是台湾海峡最南端了,前面一片茫茫的大海。所以,四个经济特区发展的结果,基本上取决于其打开窗户后对面的条件是什么。

 

后来香港和澳门都通过谈判收回了,尽管香港收回过程和收回后经历过一些波折,但那都是小事情,翻不起大浪,尽在掌握之中,想什么时候彻底解决,就可以什么时候彻底解决。

 

其他帝国主义者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的中国主权,我们要收回来其实不算太难,主要是采取行动的时候没太多负担和牵绊。打过长江时,曾公开警告所有外国船只不得进长江。当时大量外国的军舰在中国长江上是有“航行自由”的。英国就不把解放军的警告当回事,为了维护其所谓“自由航行权力”,其军舰紫石英号就是要在解放军过长江时开进长江,结果毛泽东下令开火,解放军用火炮将其打伤了。这一行动用事实清楚地告诉了所有帝国主义国家,新中国不是清政府,也不是国民党。

 

4)东北。以上三个问题都是明牌,人们看得相对比较清楚。但建国后还有一个更麻烦的问题,至今很多人也未充分意识到它与抗美援朝的内在关系:中国东北的主权当时并未完全收回来,部分还在苏联手里。主要就是中长铁路和旅顺的港口。19491221日,是斯大林70岁生日,借着亲自为斯大林祝寿的名义,毛泽东去到莫斯科,借此机会解决这个问题,重新签订《中苏友好条约》,收回了中国在东北的所有主权。为此,毛泽东在苏联待了一个多月,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的老大哥,我们还指望着在以后至少相当长时间背靠老大哥发展自己。在这种大背景下,谈判过程极为艰难曲折。

 

3.东北主权问题的来历简要回顾

 

虽然我们常说建国前上百年是中国近代非常屈辱的历史,但在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有必要分一下主次的。这段历史可以说越是从南向北,越是屈辱、受伤害越惨烈。刚开始是鸦片战争,是从广东开始的,而后大致逐步向北。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8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自此之后,一件件屈辱的事件不断。但最让中国屈辱,受伤害最深,损失最惨重,解决起来最麻烦的,是东北主权的逐步沦丧,并且是反复在日本和俄罗斯之间轮番遭受蹂躏。它始自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最初版本是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等给日本,丢掉在朝鲜的权益,赔偿白银2亿两。

 

但签订这个条约之后,出现“三国还辽”。俄罗斯帝国联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干预,以清政府多出3000万两白银为代价,将辽东半岛从条约中删除,还给了清政府。说起来是“还”,事实上却是俄国“还辽有功”,被俄国侵占了大量权益。俄国存在一个非常强大的内在需求,在东方迫切需要寻找一个不冻港作为出海口。缺少这样的出海口一直是俄国发展的一大软肋。因此,俄国借此机会插手中国东北后,就迅速修建中长铁路,并且霸占了旅顺港口。对日本来说,它是一个岛国,岛国有它的根本局限。通过《马关条约》霸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之后,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它是一个岛国的基本战略格局。而霸占东北,则是可以从岛国向大陆发展的关键一环。“三国还辽”使日本最贪念的、已经到了嘴边的鸭子又飞走了。从它的角度来说,对此怀恨于心是很自然的,由此为后来日俄战争埋下伏笔。

 

对清政府来说,前面赶走恶狼,后面引进一只老虎。随着俄国在东北侵占中国主权越来越深,清政府回过头去又拉日本来赶走俄国,这就发生了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战争的结果,东北大量主权依然不是回到清政府,而是又被日本侵占了。这又为后来9.18事变和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埋下伏笔。正是日本全面侵华,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受伤害最惨烈,损失最惨重的一页。

 

抗日战争最后阶段,194524日至211日的雅尔塔会议上,为促使苏联对日本出兵。美英苏三巨头达成了《雅尔塔协定》。该协定在中国没有参加会议的情况下,让渡给苏联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为了将这些条件固定下来,在各方促使之下,当年的814日,国民党政府与苏联达成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基本把《雅尔塔协议》中让渡给苏联的中国东北主权以及维持外蒙古独立现状变成了中苏之间的条约。

 

194589日,150万苏联红军分三路同时攻入东北,在很短时间内全歼日本关东军。整个战役,苏军牺牲约3.2万人。

 

二战中,苏联和美国是盟国中两个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他们的军队攻入过大量被轴心国占领的国家。单从苏联红军帮我们解放东北角度看,我们应该感谢苏联。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把被法西斯占领的国家解放出来”那么简单。回过头去看看,有几个被解放的国家不是被解放者驻军而丧失部分主权的?

 

但是,建国之后,通过毛泽东亲自去苏联进行艰苦的谈判,19502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的签字仪式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同年411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0年。通过这些条约,我们把被苏联已经获得的中国境内的东北主权全部收回了。这是非常伟大的成就。

 

为什么当时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不急于收回,而对中国东北境内的主权坚定不移地一定要坚持收回来?虽然摆到桌面上说,对任何主权和领土完整都绝对是一寸也不能让,那怕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但不同地方的主权价值肯定还是有差异的。原因不仅仅是东北主权问题上中国受伤害最深,而且涉及最核心的主权利益问题。香港和澳门是在中国内陆最靠南边的地方,这个地方暂时维持当时的现状影响不了大局,保留一个与西方沟通的窗口却会有很大好处。但东北就不一样了,那是中国头部以及当时中国工业最发达地区,紧邻首都北京。旅顺港是渤海湾门户,与北京近在咫尺。这地方被苏联占着,相当于中国的脑袋和脖子都卡在苏联手里。虽说当年苏联是社会主义的老大哥,中国共产党在相当长时期里都算是苏联共产党的一个支部,但这个关系的确有些复杂。苏联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把与国民党的关系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一直是配角。国家之间的利益考虑,肯定是远大于两党之间利益考虑的。

 

4.不同角度的利益考虑

 

从朝鲜角度说,我们出兵朝鲜是帮朝鲜的忙。可是我们自己的解放战争中,人家朝鲜也是舍命帮了我们的。朝鲜人民军的四个主力师,之前就是四野的部队,是与我们一起并肩战斗为我们解放事业流血牺牲一直到基本上解放全国。所以,朝鲜自己要完成民族统一,我们没理由不支持,只是我们希望中国解决了台湾问题之后他们再开启朝鲜半岛统一战争为好。但站在朝鲜的角度,时机不是他们想什么时候就可以什么时候。当时朝鲜南北双方都已经是磨刀霍霍,朝鲜自己的想法当然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因此,他们早就急于出兵。但是,如果没有苏联的首肯,朝鲜人民军是不可能发起统一战争的。之前斯大林也一直不同意。

 

我们出兵朝鲜要考虑是不是划算的问题,反过来苏联出兵东北前,就一点不考虑划算不划算吗?他们出兵的利益考虑是什么非常清楚,相关条约中说的明明白白。从苏联和斯大林角度来说,打了这么一场仗,他最想要的东北铁路和港口权益本来已经到手,可是又全还给中国了,他会怎么考虑?中苏谈判中,斯大林不断让步,最后甚至想只保留中长铁路和旅顺港口的使用权,但这个也被中国坚决否定了。毛泽东在这一点上脑子是非常清楚的,在这个主权问题上绝对不能留有任何余地,否则后患无穷。看看后来苏联出兵颠覆了多少国家的政权就可明白这一点。就算英国在香港驻军十万,从香港出发能打到北京吗?即使当年中国最困难的时候,解放军也不会让他们走出广东省。但是,如果苏军通过中长铁路并以旅顺为基地秘密出动海空军和陆军机械化部队,一天就可打到北京了。如果这样,哪里还能有后来中美建交的可能性?

 

可以说,通过谈判,中国拿回了东北所有主权,是极罕见的在二战中被老大哥打下来解放,却没有让他们继续驻军和享有任何主权利益的案例。

 

站在斯大林的角度看,牺牲了那么多苏联红军,追求了几十年的东部不冻港,就这么丢光了。最后全变成苏联红军免费为我们做好事,世界上的事情哪有这么便宜的?所以,之前斯大林一直不同意朝鲜发起统一战争,但与中国确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后,就私下通知金日成可以动手了。朝鲜625日打过三八线完全是瞒着中国,我们还是从国外的新闻媒体上知道朝鲜战争爆发的信息。195077日,美国在联合国动员出兵朝鲜的84号决议投票时,苏联代表居然不出席。如果他出席,是可以用自己的否决权否决掉这个决议的。

 

这基本上是一个阳谋:如果朝鲜在苏联支持下成功统一朝鲜半岛,苏联可从朝鲜获得不冻港。如果美国出兵的话,十有八九朝鲜人民军打不赢,最后在中国东北成立流亡政府,美军兵锋直指鸭绿江边。面对美军的巨大压力,中国只能依靠苏联驻军东北来抗衡。无论结果如何,苏联都可把从与中国谈判中丢失的不冻港利益全都找补回来。

 

但是,斯大林压根儿没想到过中国有任何胆量和可能性会出兵朝鲜。这个再清楚不过了,事先都不通知中国,哪里想到中国会出兵呢?与中国讨论出兵的事情只不过是做做样子。当中国把真的要出兵朝鲜的决定告知斯大林时,他事前会派苏联空军的承诺又借故推迟,这就是在给中国增加难题,让中国知难而退。当时毛泽东就紧急把彭德怀招回来讨论这个重大的变化。可是斯大林没想到最后毛泽东还是决定,就算苏联不出动空军,中国也要出兵。

 

毛泽东把这背后的利益较量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他无法把这一切公开讲明。当时苏联还是老大哥啊,怎么和大家说这一个天大的巨坑正是老大哥给我们挖的?

 

5. 中国的利益分析

 

当年毛泽东只是说“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害处极大”,可是,翻了大量回忆当年决定出兵朝鲜的参考文献和网上讨论此事的文章,都找不到能具体讲清楚毛泽东所说的“参战的极大利益”与“不参战的极大害处”究竟是什么。处于当时的情境,毛泽东有苦难言。胡乔木在延安时期就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他回忆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他很难下决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再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党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事实上,抗美援朝的决定要比1946年准备同国民党决裂难得不止一个数量级。最难之处的区别就在于:1946年时做出决策的利弊分析是可以清清楚楚与同志们讲明白的,并且绝大多数人早就看国民党不顺眼了,抗战期间都还有皖南事变等等新仇旧恨,不需要太多内部统一思想的工作。反而是最初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放弃红军名称,主动打国民革命军的番号,很多人思想上想不通:国民党杀了我们那么多人,为什么我们还要打他们的旗号?但抗美援朝的决定,主要的利益分析无法与大家讲,几乎所有人都不理解、不赞同。由此可见毛泽东当时的内心承受了何等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当年毛泽东是如何考虑的,没有历史资料。因此,我们现在来分析只能属于“事后诸葛亮”,我们绝对不能说当年他老人家一定就是这么考虑的,当然谁也不能说不是这样。对此,有一个网友的留言我“很中听”:事后诸葛亮那也是要有本事,并且有水平差异的。我们权且把这看作只是一个下棋后“复盘”的行为,作为提升自己的一种练习。

 

对于做出是否出兵的决策分析,无非是这样:如果出兵的话,后果是什么。如果不出兵的话,后果又是什么,把各种可能的结果都分析一遍,比较一下,来看看是什么情况。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因为所有决策分析基本上都是这样,并不是抗美援朝的决策就特殊。

 

先假设不出兵。后果相对清楚,美军将陈兵鸭绿江。有人分析认为,美军陈兵鸭绿江后,就有进一步入侵中国东北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肯定是存在的,只是当时的确不会马上这么做。麦克阿瑟公开声明的是圣诞节前结束战争,让士兵们可以回家。既然如此,我们权且认为,他当时确实没有准备马上就入侵中国东北。但是,就算如此,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从苏联手中已经收回的东北主权,又得被迫把苏联红军请回来阻挡美军。之前是中国脑袋和脖子卡在苏联手里,现在这么一种结果,是从里到外同时卡在苏联和美国两霸手里。中国还怎么活下去?美国的确不一定会马上入侵东北,但这个前提是苏联势力留在东北,此时美国进一步入侵东北就会与苏联红军直接相撞了。如果东北没有苏联红军存在,美国就什么时候想搞你一下,在鸭绿江对岸用步枪和迫击炮都能做得到。他说走火了误伤,你能说什么。他都能把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误用地图”给炸了(虽然这是后来的事情,但帝国主义的本质向来就是这样)。在鸭绿江对岸放枪放炮打死你几个边民又算什么?更别提用空军了。这就是为什么说不出兵“害处极大”的原因所在。

 

那么出兵呢?无非是这样几个结果:打赢,打平,打输。打赢,打平不用说了,就算打平了也算是我们打赢了。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打输了怎么办?这其实就是这个决策最难、最头疼的地方所在。当时很多人都考虑到有可能打输。即使彭德怀接到领兵任务时,说的话也不是“保证完成任务,坚决把美帝国主义打回老家去”,而是说“就算打输了,大不了相当于晚解放几年”。事实上当时所有人,包括毛泽东在内,都是做了打输准备的。这是抗美援朝决策极为艰难的第二个原因所在——是以准备打输作为出兵决策前提条件的。那么为什么就算是有打输的极大可能性,出兵还是利益极大呢?这个问题解决了,抗美援朝在战略和战策上最困难的问题就解决了。

 

如果打输了怎么办?那能怎么办,大不了退回鸭绿江西边嘛。那这和不出兵,美军也是陈兵鸭绿江有什么本质区别?甚至于,一个可能更加糟糕的情况是:原来如果中国不出兵,美军打到鸭绿江就停住了。但如果中国出兵又打不赢,很可能不仅惹恼美国,而且更加让美国看不起,追到鸭绿江边继续追进中国境内,战火很快烧到中国境内。如果是这个结局,当然还不如不出兵了。但是,需要精心算计的一个问题是:解铃还需系铃人。在这不同的可能后果里,苏联会是什么态度?

 

如果中国不出兵,美国陈兵鸭绿江东边,中国是得求着苏联驻军东北。后续苏联继续给中国什么,那就全是苏联给中国的施舍。给你什么你就只能要什么,就是不给你,你也没话可说。然后,中国又同时被苏联和美国从里外卡住脑袋和脖子。

 

但是,如果中国出兵朝鲜,你苏联是社会主义的老大哥,你可能什么都不管吗?那这个阵营的其他兄弟们谁还服你?中国又为什么还在你这个阵营里待着?如果是这样,我中国为什么不一边与美国打着,打着打着就不打不相识、最后打成一片,成一家人了?既然你苏联是图东北的权益,那么就算中国军队打输了,苏联肯定也不会允许美国直接追着中国军队进入东北,那东北的权益最后不变成美国的了吗?那你斯大林算计半天为什么?所以,斯大林绝对不会允许美国直接进入东北,那是他自己算计的地盘。这就是中国军队即使打输了,也不用太担心美国会直接进入东北的关键原因所在。

 

而且,中国打不赢也打了,你苏联一定得提供足够的支持来表示你在这个阵营老大的地位吧?中国是通过打了一仗退回鸭绿江的,出兵在最差情况下,苏联也得主动地大量支持中国,而不是中国求着苏联驻军来抵抗美国。只要有苏联的大量支持,我们还是可以不用苏联大量驻军,于维持主权前提下在鸭绿江边挡住美国。就如实际发生的情况一样,我们可以要求苏联空军进驻,那不会有多少人,但陆军肯定不行。因为人少了不顶用,别说几千人,就是上万人过来也起不了太大作用。但要是几十万苏联陆军过来,那肯定受不了,请神容易送神难。

 

既然最差情况都是可以保住中国主权,那如果中国打赢或打平了,你苏联就是得求着支持中国,才能让中国继续认苏联作老大,保住你老大的位置。这个可能的结果对当时是“战前”的中国来说就是天大的有利局面了。这就是为什么说“参战利益极大”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衷心地感谢毛泽东和志愿军?因为他们是以最差的很可能打输的结果准备出战,但真的让我们获得了接近最佳的结果。几仗打下来,苏联基本上就是进入对中国有求必应,给中国大量援助的状态。中国也实际上收回了全部东北的主权,苏联红军最后全部撤出了东北。

 

后来中国为什么与苏联闹翻,苏联对旅顺港口还是没完全死心,想通过建立联合舰队曲线染指。这就是毛泽东对此怒火万丈原因所在。不要从意识形态或其他甚至八卦方面来看待中苏之间闹翻。只要不是涉及主权的原则问题,中国一般都是比较能忍让的。但是只要涉及主权尤其是核心地带的主权问题,没得可谈,豁出命去也不会让步。有人分析说刚开始提建立联合舰队的建议时,中国也是同意的。如果是这样那也是最初没看清楚苏联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一旦看清楚存在这种意图,那性质就完全变了。

 

有人认为抗美援朝使中国错失了与美国更早合作的机会,这话大错特错,事实完全相反。正是因为抗美援朝把美国打怕了,在后来的越战中进一步打得美国快要崩溃,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中美平等合作才有最起码的可能性。即使这样美国还是时不时一有机会就欺负一下中国,如果没有抗美援朝战争垫底,他更不会正眼瞧中国一下,你合作个鬼,想得到公平的利益可能吗?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几个国家能够以平等的身份与美国发展关系的?

 

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同时抗住了美苏两霸,使抗日战争带给中国的主权沦丧最后真正结束。当年在中国的日本战俘,不是仅仅靠中国优待俘虏的政策治服的,而是被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治服的。只有明白这是一个“三抗”性质的战争,而绝对不止是“抗美”,甚至主要不是抗美,才会真正理解其伟大意义所在。其他还有16个国家呢,如果全加上就是“十九抗”了,那些包括英国和法国两个常任理事国在内过来凑热闹的基本都忽略不计吧。

 

二、军事战略反思

 

1. 从战略决战返回去转向战略相持

 

理解了出兵的目的和意义,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军事战略与具体的战术。有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直到今天也极少有人去深入系统地讨论过。在出兵之前,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所有中国决策们基本是一致认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上比中朝强大得多。敌强我弱,这是一个基本的、公认的格局。但问题是:敌强我弱的战争我们不是没打过,而且从人民军队成立之日起一直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打过来的啊?那么,敌强我弱的战争从战略上应该怎么打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抗日战争之初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对于军事上的战略战术都说得清清楚楚。但是,抗美援朝战争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呢?如果提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战前和战争初期真的没有系统的论述过。而且非常奇怪的是,志愿军是19501019日跨过鸭绿江,到1951610日,居然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内,连续发动了五次战役。这些战役在军事上算是什么性质的呢?只要一提这个问题,就会让我们大吃一惊:五次战役中除第四次主要是联军主动发起的进攻,中朝军队主要是防御作战以外,其他四次居然全都是中朝方面主动发起的,以围歼敌重兵集团为目标的、战略决战性质的。不是都知道敌强我弱吗?那为什么还要一上来就计划要围歼敌重兵集团,甚至目标是要同时全歼敌东西两个集团呢?仅仅就在两年之前的锦州战役时,我们连对国民党军队的重兵集团进行围歼时,都还难以下决心,怎么碰上美军居然一上来就准备将对方几十万军队一口吃掉?

 

原因在于,抗美援朝的战争对于中国过于突然和意外了。刚一出现时,所有人费尽心思忧虑的问题是要不要打这一仗。中间连主帅的选择问题都一波三折,最后确定的主帅彭德怀从104日到京,事先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地接受任务,到1019日实际出征,只有两个星期的思考时间。九兵团本来是准备解放台湾的,突然之间调去朝鲜。当时,除了抗美援朝外,西藏问题,刚建国的千头万绪都要消耗大量精力......美军作为全新的对手,我们要真正理解还需要积累足够的信息、资料和经验。因此,对于抗美援朝的准确战略战术问题,是直到第五次战役打完时,才逐步理出头绪的 —— 由此放弃了计划中的第六次战役,从决战型战略转向了相持型战略。坑道作战可以说是山地游击战与平原地道战相结合的产物。

 

敌强我弱的战争本来是我们的拿手好戏。但是,因为在此之前,解放军已经进入对国民党军队战略决战和追击作战状态,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初,尽管很清楚地知道是敌强我弱的状态,但我们还是本能地、惯性思维地把美军当成国民党军队来打了。美军也是第一次在战术上碰到解放军这样的对手,双方一上来开打时,都没找到感觉,云山雾罩地打了五次大战。当然,这种打法也在一开始把美军官兵几乎全给吓傻了。虽然之前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的对手日军表现得非常顽强,但那种顽强是死扛美军多长时间自己被消灭而已。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居然一上来就毫不含糊地要把几十万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一口吃掉,并且凭其出神入化、有如神兵天降的战术手段和视死如归的战争意志力真的差一点就做到了。这带给对手和全世界的震撼无疑如五雷轰顶、晴天霹雳。

到后两次战役时,双方都开始逐步找到自己的感觉了。可是,李奇微刚刚发挥了一下磁性战术的优势,志愿军就全面转入战略相持,让李奇微又找不到感觉了。前文中我说过抗美援朝时,美军高层指挥官没有一个真正功成身退的,有些网友留言,以李奇微离开朝鲜是升任欧洲盟军司令为由提出质疑。这是否“明升实降”可以讨论,李奇微的确用磁性战术有效抵挡了志愿军的进攻型战略,但他是怎么化解志愿军第五次战役之后的相持战略、坑道战、冷枪冷炮战术的?没有任何相关说法吧!

 

2. 复盘一下重新设计最佳战略

 

如果我们复盘一下,重新来设计一下抗美援朝战争我军最佳战略战术就会发现,战术基本没得说,但战略上的确有可以重新反思的地方。

 

第一,既然是总体上的敌强我弱,那么就是采用防御型战略或最多是相持型战略更为合适。

 

第二,不宜采用速胜的战略,而是要以时间换空间,打持久战。三年打完抗美援朝战争太快了,应该从一开始就坚定地以准备打十五到二十年为基本战略。一次甚至也用不着歼灭敌一个营,只要歼灭一个连,一个排就足够了。积小胜为大胜,慢慢磨,不着急。

 

第三,如果是一开始就采用相持型战略,相持的作战线设计在什么位置最合适呢?显然,三八线并不是最佳的位置,而是在三八线与鸭绿江中间,例如大致在平壤至元山一线更为有利。这条线距离鸭绿江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而三八线距离鸭绿江直线距离为300多公里,实际道路距离会在400-500公里。甚至更狠的是放弃平壤,在更接近鸭绿江一线作为双方接触的作战线。将此作战线以南的地带设计为朝鲜人民军不同程度的游击作战区域。如果这样会有什么结果?

 

本来后勤是我们的最大弱项,是美军的最大优势。但这个是相对的,如果作战线是上述更靠近鸭绿江的位置,我方后勤状况就会得到极大缓解,而美军后勤的困难就会极大增加。

 

通过以时间换空间,我军会逐步获得局部制空权优势。后来就是在上述我军内线区域,形成了米格走廊。后续我们再以米格走廊为基础,发展空军的前进基地,就可将制空权进一步向南延伸。中国可以逐步地,不仅仅是获得米格战斗机,而且逐步地获得足够规模的战略轰炸机,以及大量海军的舰艇。如果后勤与制空权问题大部分得到解决,海军能够与美军一战,美军在朝鲜的军事优势基本上就荡然无存。

 

 

抗美援朝时期的米格走廊及最佳相持线设计

 

从上图可以见到,以三八线为双方对峙的作战线,我军后方至少有直线距离约两百公里左右的运输线处于我方制空权无法到达的区域。这就会使我军后勤补给线有一半多暴露在对手空中轰炸中的极为不利境地之中。但如果将作战线置于上图中虚线位置,我军后勤补给线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处于我方制空权保护之下。

 

如果采用以上战略会是什么结果?

 

最重要的结果是:各方最后不可能通过谈判达成停战协议。因为唯一可能的停战协议只能是以最初的三八线为基础。如果实控线是远在三八线以北地区,以三八线为基础达成停战协议美国是不可能接受的。当时以双方实控线为基础谈判,美国都还不同意,要以自己的海空优势论多要地盘。但如果以设想的平壤至元山实控线为基础停战,朝鲜又绝对不可能接受。当时双方实控线基本就是在三八线,这都谈了两年才谈下来。如果是前述平壤至元山线的格局,谈判根本没有可能性。那就无止尽地耗下去,一直耗到美国完全受不了,最后全面撤军为止。只要这样耗上十五到二十年,美国就会破产,所有特定战场上的胜负都不会影响美国最终必然破产的结局。这样,整个朝鲜半岛就会统一。所以:

 

打到釜山,结果是人民军败退到接近鸭绿江;

守住三八线,结果是签订停战协议;

退守到平壤元山一线,甚至更靠后位置,结果必然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完全撤出朝鲜半岛,北朝鲜最后统一全部朝鲜半岛。

 

1812年,库图佐夫放弃莫斯科,之后很快将拿破仑赶出整个俄罗斯。

1947年,毛泽东放弃延安,之后很快得到全中国。

 

如果1950年时以放弃平壤为基本战略,之后就会得到全朝鲜。

 

通过这种方式使朝鲜半岛统一后,中国已经具备足够的海空军力量,统一台湾就又具备了充足的条件。

 

幸运的是,志愿军打败了美军。不幸的是,我们正好是守住了三八线。

 

3.对最佳战略设计的实际证明

 

以上战略设计是否只是一种幻想呢?当然不是,而是后来有不止一个实际案例来验证的。例如越南战争,它与抗美援朝战争非常相像。而其基本战略就是在17度线作长期的相持消耗,一直耗到美国完全受不了为止。这条线与中越边境直线距离约500-600公里。这种相持战略并不仅仅是打军事,最重要的是在战策层面上打“战时军事供养成本”。不是以获得某个战役的胜利为目标,而是以耗空对方战争资源,直到其最后破产为战策目的。

 

当年的北越军队并没有获得多少战术或战役上的重大胜利,但最后美国快破产了,只能全面败退。美军想不明白,几乎所有战役美军都打赢了,为什么最后却输掉了战争。他们是输给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

 

在阿富汗,美军也是这么败的。塔利班在军事上并没有获得什么值得一提的战术、更别提战役的胜利,但最后却全面打败了美国,因为用20年时间打到了美国快破产。

 

只要把美军大量耗在战场上,每度过一天都是获得了对美军的重大胜利,与战场上军事较量的结果完全无关。

 

 

《超越战争论》对塔利班以“战时军事供养成本”为目标打赢美军的战策分析

 

人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第二次战役的设计,相对来说是初期战略决战阶段里最接近我军战略战术思想的,这就是运动战。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主动地后撤,诱敌深入。但在打完第二次战役后,国内很多人就从最初的极度担忧美军,开始变得非常乐观起来——看来美军也不过如此嘛,与国民党军队也差不了多少。长津湖战役惨胜的结局并没有引起国内足够惊醒。国内逐渐开始产生“打到釜山去,把美帝国主义赶下大海”的想法。这使第三次战役时就越过了三八线,占领汉城,一直打到37度线以南。到第四和第五次战役时,彭德怀还是比较理性的,回国内直接汇报前方巨大的实际困难。逐步使战略思想与实际相符合。

 

所以,美军仁川登陆成功后,完全不顾及中方警告,执意越过三八线一定要打到鸭绿江为止,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事情。太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是一切人类的本性弱点,况且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侵略。一个看似很小的区别,对后续决策产生了重大差异的影响:彭德怀的志愿军司令部是在听得到枪炮声的前方,而联军的司令部是在日本东京。彭德怀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第一手战场测量数据,而麦克阿瑟却可以有更多想象的空间。

 

等第五次战役结束时,双方正好就是大致处于三八线左右。美国人应该庆幸的是:中国找回自己传统军事战略战术来对付美军的时间晚了接近一年。如果是一开始就想清楚自己传统战略战术的话,美国早就崩溃了,而不是幸运地活到21世纪。

 

4.中国的证明案例

 

我们1979年初对越自卫反击战也是这种战策、战略和战术,快速打完后撤回到中越边界,然后进入长期持续的消耗战状态,这就是“两山轮战”。这场战争表面上打的是越南,实际上打的是背后的苏联霸权,使其长期陷入空耗的状态。因为中国1979年打越南时苏联没有出兵,其在自己阵营失去了老大的威信。为了找回面子,198194日,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举行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也可能绝后)的西方81军演。规模大到什么程度?参演官兵五十万人,包括机械化步兵,装甲兵,炮兵,舟桥部队,防化部队,地地短程战术导弹部队,中远程战略导弹部队,空降兵,海军陆战队,海军舰艇部队,空军前线航空兵部队……几乎所有的军兵种都参加到了这次规模空前的演习当中。飞机1000多架,坦克1500多辆,各型战车3.6万辆......甚至还设想了140多枚战术核武器的攻击。仅用8天时间基本攻占整个欧洲。这场战役把整个西方吓得胆颤心惊,瑟瑟发抖。当时没有任何欧洲国家有能力挡住这种规模的进攻。

 

而几乎与此同时,1981914日,中国在华北地区的河北省张家口市举行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11万多人参加的、多军兵种联合参演的华北军事大演习,随后的919日举行著名的“华北大阅兵”

 

当然了,没有任何人说过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华北大演习,与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西方81军演之间有任何关系。当时中苏之间是处于边境上各自陈兵百万的战略对峙状态。中国197911日刚刚与美国建交,一个月后的217日出兵对越自卫反击。苏联的西方81军演设想的作战目标是欧洲。可是,这样两个军演时间如此之近地前后脚摆在一起会给人以什么感觉?你苏联如果真敢去进攻欧洲,就不怕中国百万军队向北打过中苏边境吗?西方81军演不仅开始之前没有进行保密,而且是大肆宣传,广泛邀请华约甚至北约的观察家和记者现场观摩。所以,中国在设计华北大演习时,是清楚知道西方81军事演习规模和其时间点的。无论它们之间只是时间上纯属巧合,还是其他什么,实际效果是西方81军演的威慑力被华北大军演严重地削弱了。

 

自从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苏联未直接出兵支持之后,苏联阵营就从边缘开始迅速崩溃。阿富汗当年就反叛,迫使苏联在197912月底入侵阿富汗,自此陷入长达近十年的战争,直到1989215日结束,离苏联1991年底解体只有不到3年时间。

 

中越战争是在1989121日正式结束,在此前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苏联不得不一方面越过漫长的海路全力支持越南,同时又在阿富汗战场陷入消耗战。

 

过去在讨论苏联解体事件时,首先当然要说的是其自身的问题。而从外部来说,美国人洋洋得意地把功劳全算到自己头上,甚至大量地公开出版书籍介绍他们是如何进行战略欺骗把苏联玩残的。只有中国对此笑而不语,从来不愿贪功。

 

事实上,从1958年底中苏决裂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整整20多年间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两百万之巨,中间仅仅发生过珍宝岛和铁列克提等冲突。这些战斗仅仅是百人左右或以下规模的小型冲突。但是,20年间两百万规模军队的持续“平时军事供养成本”,意味着每一天就算什么事情都没干也是在打败仗。

 

美国应当记住一点的是,在中、美、苏(俄)三国演义中,中国与任何一方合起伙来,另一方就得崩溃。今天的现实情况是:中俄越来越成为相互信任的更紧密的战略伙伴。因此,美国唯一能考虑的问题就是自己以什么方式崩溃更好受一点,或者改弦更张与中国为伴。从中美197911日正式建交到苏联1991年底解体也就十三年时间。201257日,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之后,中俄之间才算正式建立了高度互信的伙伴关系。不知美国有没有清楚明白这一点,快十年了!美国剩下的也就三年左右的时间,正好是拜登任期结束的时间点。

 

三、对今天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进行以上讨论有什么意义呢?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也不可能再改变,但今天和未来却有可能改变。在写完这两篇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章之前,我对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预测性的看法是速胜的,中国的确有实力速胜。但是,写完这两篇文章后,我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们为什么要追求速胜呢?

 

夫乐兵者亡,利胜者辱。

 

战争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正如我在《超越战争论》一书中所说: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亦非善之善者也。

既不战,亦不屈人之兵,然尽得屈人之兵之利,善之善者也。

 

战争的发起可以只取决于一方的意愿,而要和平必须双方同意。也就是说,是否发起战争可以只取决敌对一方。而战争一旦发起,是否结束那得我方同意。但是,过去因为美国实力太过强大,他们往往有发起各种战争的主动权,也是想什么时候结束就结束。这种情况搞习惯了,就会使其发起任何战争前根本不考虑后路。美国的确需要一些真正的教训。

 

发起贸易战和科技战,主动权在美方。但是否结束,主动权却在中方。既然这个主动权在中方,我们为什么要主动丢掉这个主动权?目的是什么?

 

我们必须放弃的只是:“处于这种战争状态一定是对中国不好”的想法。不能总是急于单方面地渴望进入“天下大同”的中国式理想状态: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们是这么期望,可人家并不一定是这种思维方式。比较战争的走向有一个量化指标是“存量比”,简单来说就是打过一仗后,双方生存下来的实力对比数值是更有利于我方还是更有利于对方。中美贸易战打的结果,是存量比明显向有利于中方的趋势走。现在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拉闸限电,各方的分析神乎其神。其实只是我们忘记了二十多年前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最常见的名词:“煤、电、油、运”,这是典型的经济过热指标。因为中国早就过了短缺经济时代,长期进入产能过剩的状态,所以无法想象这居然就是二十年前经济过热的“老毛病”又回来了,很多经济指标尤其进出口数据增长率高得吓人。例如,202119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83264.1亿元,同比增长22.7%1-9月,中国累计对美出口额为4115.36亿美元,同比增长32.9%;累计自美进口额为1315.80亿美元,同比增长43.5%;对美贸易顺差累计2799.57亿美元,同比增加28.4%,为我们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只是这次“油”不算太紧张,国内的“运”也不是问题,问题主要是在国际海运。这当然是在比较特殊的新冠疫情全球宏观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现象。但也说明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的结果是中国更加兴盛,美国衰败得更快。早在新冠疫情之前,中美贸易战的结果就是中国对美出口和顺差不断加大。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以相持战略长期打下去?一直打到美国放弃《与台湾关系法》,打到美国要么破产崩溃,要么改弦更张为止?通过相持战略逐步掌握制芯片权、制货币权、制创新权,只有在充分掌握这些制权之后,才可能谈和平的问题。

 

相关的具体战略策略因篇幅所限不能展开,以后有机会在其他文章中详细讨论。

 

抗美援朝时,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的中国军事战策、战略战术就有充足的能力一直打到美国崩溃,洗心革面,重新立国为止。70年前放过了美国一马,这次为什么要放过他?上一次没玩够,这次就把毛泽东思想实际地、完整系统地给他再玩一次,让对中国发动战争的一方最终陷入崩溃的结局,就是要给全世界一切再敢于发动战争的人立一个规矩:如果你敢对中国打任何形式的战争,我就敢和你一直耗上二十年,那不是你想结束就可以结束的。你的最终彻底失败与你在战场上的较量结果没有必然关系,你赢了也必然是输,输了更是输。

 

西方的军事理论中,对于军事理论的层次分解是相对简陋和模糊的,主要是分成战术与战略,从另一个角度是分成战斗、战役、战争。但两个分层如何对应并不太明确。他们更多地还是偏向于战术,因为它更具体与可操作。

层级

应对

时空

     战斗    

战术

战争维

战役

小战略

战场

战争

大战略

战区

国运

战策

战争内外

科学的军事分层和对应关系

只有从所有层面系统地看问题,才能获得完善的解决方案。否则:

 

赢得所有战斗却可能丢掉战役,

赢得所有战役却可能丢掉战争,

赢得所有战争却可能丢掉国运。

 

日本有战术,无战略更无战策。

 

美国有战术,有小战略,稍有大战略,但无战策。关注战术更胜于关注战略。以为掌握了制空权、制海权、制信息权就一定上升到了所有最高层面,其实不能。军事技术上的制权属于战术层面,它的优势最多只能自行提升一个层次,从战术优势变成小战略优势,但不能直接变成大战略,更不能直接变成战策。尤其在不能形成一个以上技术代差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中国无论在战术、小战略、大战略还是战策层面,都追求最优化。

 

《超越战争论》一书,是建立在军事测量学基础上,以希尔伯特公理化方法和循环因果律,将全部战争和军事规律建立在三个最基本的公理基础之上。从而用数学严格证明和精确解释了,毛泽东军事思想能够战无不胜的一切奥秘。

 

我在给军校等单位讲课介绍《超越战争论》时,所用的主题名称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数学原理”。

 

参见:《长津湖》及抗美援朝的军事科学解读

 

作者简介

 

 

汪涛

 

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倡导者,纯科学和科学经济学理论体系创始人,致力于将完善的科学方法引入社会领域。

上海析易船舶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云铝股份(000807)独立董事

浙江宇视科技 顾问

 

来源:纯科学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