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现代经济学就是“市场经济学”,而计划经济没有经济学依据,这种说法失之片面。
20世纪80年代之后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完全否定计划经济的意义,但是20世纪50年代时并不是这样。西方“大萧条”之后,西方经济学界也在严肃对待计划经济的价值。
即使是在我国被媒体包装成“市场万能论”代表人物的美国经济学大师罗纳德·科斯(R.Coase),他的代表性理论(科斯定理)也没有否认计划经济,而是包含着计划经济的合理性。
科斯定理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哪种手段好,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如果一切经济行为都通过市场交易的办法解决,就会产生很高的成本和不确定性,所以才需要企业,企业内部实行的就是指令性计划经济。只是企业的规模需要有边界,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了就会导致太分散,交易成本高。太大了则会导致内部管理半径太大、规模不经济。
根据这一理论,完全可以解释中国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的目的,当时中国的资源约束下,确实需要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和调动资源,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保障了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令行禁止、以最低的交易成本把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全国一盘棋”,而计划经济适应了这个要求。
从历史上来看,计划经济曾经在治理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之后的经济危机中发挥过关键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一半的美国工业被收归政府所有,实行定量配给、实物控制。这减缓了市场周期性变化带来的产能过剩、两极分化、资产泡沫等现象,提高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能力,基尼系数(用于衡量收入差距)[1]迅速下降。也正因为此,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不但没有因为战争刺激下的需求突然消失而陷入大的危机,反而迎来持续二30年的稳定高速增长时期。
二战后,美国迅速重回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但战时计划经济留下的许多长远影响,依旧发挥着作用[2],计划经济带来了不平等程度的降低,经济发展又有了一个比较有活力的、公平的起点,防止了利益集团对财富的攫取。
经过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控制力的增强,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进行基础性、战略性创新,支撑了二战之后全球新的科技革命。而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更可以看作是对旧中国长期处于全球资本主义格局中所受冲击的纠正。
当然,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制,有当时无法克服的弊端。但是,上面的分析表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不是因为迷信书本和教条,不是因为中国的领导人“不懂市场经济”,而是因为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市场经济,实现不了新中国经济起飞的需要,选择计划经济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选择。
注释:
[1] 基尼系数是衡量人群收入差距公平性的指标。基尼系数为0时,收入完全平等,为1时表示全部收入都被一个人占有,极端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大,收入越不平等。
[2] 邵洋. 美国经济危机治理对我国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4.
本文节选自《大国新路——中国道路的历史和未来》,江宇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来源:“共和国经济史”微信公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