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昆仑专题 > 乡村振兴 > 阅读信息
面对面 | 王宏甲:真实比虚构更动人,为什么不把它写出来?
点击:  作者:紫牛 张楠    来源:扬子晚报  发布时间:2021-05-21 10:56:41

 

时代不断在进步,信息时代的报告文学是什么样子的?2021年春,以大历史观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走向乡村振兴》,在全国各地激起了层层浪花。近日,其作者,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王宏甲来宁在建邺区委党校以“报告文学与新时代”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如何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艺术化展现时代转型的创作体会。同时,接受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  

 

如果报告文学没有“本质真实”,就会因为缺少精神追问和思想探索而显得苍白

 

王宏甲是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报告文学作品《智慧风暴》《新教育风暴》分别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同名电视剧和30集同名电视片,对中国新世纪的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

 

王宏甲论及创作充满激情,凭借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创造性的释读和深度挖掘,出版了《人民观——一个民族的品质》专著。这部文史著作以国史、党史、军史三线交织结撰全书,上起《尚书》,下至当今,将中国历史文明和现实政治融为一体。其《中国精神》一书在2019年元旦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读书》栏目作为开年特别节目播出;他还参加央视大型纪录片《长征》的创作,担任电视总撰稿。

 

1.jpg

王宏甲在海南岛定安县龙门镇红花岭村调研,与村民交流。

 

他认为,中国有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没有一定文化底蕴,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根。

 

信息时代的报告文学是什么样子的?“现在计算机就放在你的口袋里,许多旧的知识正死去,新的知识需要补充进来,文字如何去描述重大转型?作家的写作不能停留在工业时代,甚至农业时代,你不要刻舟求剑,你要在新的基础上从事文学。你的经纬度在什么地方?你要跟上这个时代。”

 

“报告文学是不是文学?有没有艺术性?”王宏甲说,这个问题吸引他去寻找答案。如今,他对报告文学有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他说:“不是报告文学有没有艺术,而是要把现实上升为艺术。”“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限制的艺术,艺术是对限制的突破和驾驭。比如走钢丝,钢丝就是限制。杂技演员突破了钢丝对他的限制,那就是杂技艺术。走马路很自由,那就不算什么了。”“小说可以把多个人物的故事集中到一个人物身上进行创作,报告文学不能把张三的事情安到李四的身上,这就是对报告文学创作的限制。报告文学能够突破这样的限制,写出真实感动的人物来,怎么能没有艺术呢?”报告文学作家根据对真相和假象的探究,得到思想认识的升华,开掘出超越采访对象本身的美学意义,文学赋予纪实“更高”的“本质真实”,才有了高质量的报告文学。如果报告文学没有“本质真实”,就会因为缺少精神追问和思想探索而显得苍白。

 

真实比虚构更动人,为什么不把它写出来?

 

王宏甲谈到自己的创作转型时说:“早期我写过小说,长篇、中篇、短篇都发表过,我现在真正被翻译到国外的还是长篇小说。”之所以发生创作转向,主要是发现了报告文学的价值所在,“我们要认识正在发生的变化的社会,认识它的准确性、真实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世界再一次变成需要重新认识的对象,开始接触社会的真实的时候,我发现真实的事情比你想象的,比你虚构的还要动人,还要有冲击力,我就想为什么不把它写出来。”

 

2.jpg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泽华 摄

 

意外发现贵州塘约村,这个小村在王宏甲心里就忘不掉了,于是有了《塘约道路》。他没想到该书出版后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并广受关注,此后全国各地到塘约参观学习的人至今络绎不绝。贵州省委多次发文倡导全省学习推广“塘约经验”。“真正的意义,不在一本书,那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如果塘约经验能对很多村庄有帮助,才有广阔意义。这时,我被现实的社会需要、农民的需要深深吸引。”

王宏甲曾荣获“2018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也是获奖者中唯一的作家,意在表彰他“脚踏实地,深入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人们感受到了时代神经脉动的丰富多彩”。近几年,王宏甲跑了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70多个市县300多个自然村寨,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的脱贫攻坚战。“这期间我追踪采访贵州毕节和山东烟台两地多年,这两地党组织领办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加起来超过一万个,这就远不是一个塘约村的故事了。我写的人和事还只是我遇到的,还有很多采写不尽。”

 

2021年春,以大历史观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走向乡村振兴》,在全国各地激起了层层浪花:新华社发通稿,中央宣传部党建网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为题评介这本书,“学习强国”多次推介,《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向海内外介绍书中内容。写好扶贫题材,跟王宏甲的自身经历也不无关系。王宏甲19536月出生在福建建阳的一个医生家庭,15岁半就到农村插队,与乡亲们在田野里摸爬滚打8年。王宏甲还记得,18岁那年得了恶性疟疾,高烧不退,说胡话。插队的村子只有14户人家,全村只有他一个知青。“大水冲毁了小村连接大队部的桥梁,我们村成了孤岛。村里的妇女们轮流看护我,把老人们认为能退烧的草药熬成汤一口一口地喂给我。”王宏甲动情地说,“1976年冬,告别生产队的乡亲,要离开插队8年的闽北山村的时候,乡亲们把我送到村口,队长说:你还会来看我们吗?从那以后,我一次又一次重返插队的村庄,看到衰老的笑容是怎样把我视如归乡的儿子,牵衣执手争着拉我回家,我的泪水就像种子那样掉在我种过的土地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创作《走向乡村振兴》,他在毕节待了4年,自己找当地的房子住,自己做饭吃。

 

王宏甲深入走访了毕节100多个乡村,记下的采访笔记一个行李箱都装不下,搜集查阅了上千万字的资料。“采访好比采矿,创作不是把最好的矿石挑出来交给读者,而是把矿石粉碎,在作家的思想和情感的熔炉里炼成钢。”写作中,长时间的电脑操作使他的左眼充血红肿,剪一张纸片遮着眼镜框又继续工作。采访中,他跟上年纪的搬迁户、还有渴望进城读书的孩子聊起来就忘记了时间。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王宏甲说这就是报告文学创作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要写出好的报告文学,必须深入社会现实,向群众学习。

 

人除了性命和生命,还要有使命

 

在毕节采访,孩子的讲述的细节最打动王宏甲。六七岁的孩子们说,早晨去学校常常要走一个半小时,甚至两小时,让人心疼。碰到下雨天穿着水靴,到了学校全身都是雨水。假如耽误了时间,就会被老师毫不客气地罚站到后面去面壁,每个孩子都面壁过。“在孩子心中,山路不是直的,石头是从路里长出来的,说出这样的句子却一点也不诗意,因为一下子就让人跌倒。”等到整体搬迁出来,搬迁点就在城市边上,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车把他们拉出来,才发现,原来路是平的。路也不只从家到学校那一条。

 

他们以为,像家乡的山路,路就是那样的。现在看到城里的路,他们愿意走,一条路走过来,走过去,一直走。几个同学相约一起走,就走到城里去了。结果城里的路太多,迷路了,家里人就去找他们。孩子们感觉不到天黑,城里灯这么亮,就像白天一样。王宏甲说,“阻断代际贫困帮助孩子们走出来,读书学习,从这一代开始不再贫困,这些故事都深深吸引了我。”

 

3.png

2017年王宏甲(前排右一)见证毕节市乡村第一个脱贫攻坚讲习所成立

 

记者问他,当下报告文学作品如何跟年轻人对话,他说,过去我写的报告文学作品,常会从出版社收到很多年轻人给我来信,做成广播节目也有不少年轻听众。

 

王宏甲曾以《让自己诞生》作为送给孙女的作品。“人的命有三个层次:人生来有性命,有人的本能;生命是人的创造力,比如去学小提琴,有愉悦感,就像生命开出花来,是能力的绽放;第三个是使命,就是能不能运用性命和生命,为社会服务,极大地发挥价值为他人服务,感觉到有责任就去做,而不是一味自嗨。”王宏甲说,如果你的一生,能达到“生命”的程度也不错。如果不能进入使命的层次,也应该对那些身肩“使命”的人,为社会作贡献的人,充满宝贵的尊敬。”

 

“人不要那么自私,那么贪婪,世界需要制止知识跋扈,不要使用知识去做坏事。现在大家都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更重要的是精神成长。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采访的最后,王宏甲总结,“在黑暗里写出光明,在腐朽里写出崇高,在侮辱里写出尊严,在绝望里写出希望,在‘死’里写出‘生’,这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