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先知,1929年10月生,山东胶县人。1950年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前后16年。后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采访组:逄老,您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您为毛泽东管理图书报刊16年,是毛泽东读书生活的亲历者。请您讲讲毛泽东的读书故事,谈谈他读书的特点。
逄先知: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孜孜不息的读书生活伴随着他的一生,和他的革命生涯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从1950年冬到1966年夏,为毛泽东管理图书报刊,直接和间接地了解到他读书生活的一些情况,给我留下许多深刻印象。
毛泽东酷爱读书,不知疲倦、效率极高。我接手管书不久,他就提出要把新中国成立前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所有图书都给他配置起来。这个要求显然难以实现,但充分反映了他对书的酷爱,对知识的热爱。在我离开时候,他的藏书已达几万册,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又具有他个人特点的藏书室。但这仍不能满足毛泽东的需要。毛泽东跟书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在他的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休息室里、北京郊外住过的地方都放着书。读书忘记睡觉、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他曾经号召我们的干部,要养成看书的习惯,使看书占领工作之外的时间。毛泽东的工作效率很高,读书效率也很高。他有过人的精力和惊人的记忆力,加上深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读得快、记得牢、理解得深。有一次,他要看《拿破仑传》,选了几种翻译过来的本子。跟他一起读的同志一本还没有看完,他三本都看完了,所记得的内容还比别人多得多。毛泽东博览群书,对知识追求永无止境。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古今中外、各个学科。就哲学来说,不但读马列主义的哲学著作,也读中外哲学思想史、逻辑学、美学、宗教经典等。从各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史,直到某些技术书籍,毛泽东也广泛涉猎,而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最有兴趣。毛泽东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1957年他亲笔写信给他的秘书林克,要他“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毛泽东很重视工具书,我们也很注意为他收集这类图书。在他的藏书室里,各种辞书和地图等工具书是相当齐全的。他使用最多的是《辞海》、《辞源》、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历史地图。毛泽东学识渊博,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他碰到不懂的东西,或者读一些有关的通俗小册子,或者请教专家,或者查工具书。在读书学习上,毛泽东无止境地追求着,一步一步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毛泽东最重视研读马列著作,有的不知读过多少遍。他从1920年读《共产党宣言》起,从未停止过对马列著作的阅读和研究。1964年3月,他对一个外国代表团说,自己“是在马背上学的马列主义”。毛泽东读马列著作的特点是,密切联系实际,有重点地读、认真反复地读,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而读。这是毛泽东读马列著作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嗜爱中国古书,批判地汲取和继承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中国古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小说,毛泽东几乎无所不读。4000万字左右的《二十四史》他通读了,有些部分不只读过一遍。《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各朝纪事本末等,也都通读了。毛泽东在1958年时说:“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毛泽东不断前进、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道路、开拓新世界的精神面貌。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来强调不要迷信书本,读书不要盲从,要独立思考。他写的大量读书批语中,有很多新颖的见解和精辟的评论。毛泽东的早年同学周世钊,在谈到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情况时,说他有“四多”的习惯,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这个“四多”正反映了毛泽东酷爱读书又不迷信书本,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
采访组:您曾在文章中写到,毛泽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请您谈谈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以及我们今天如何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逄先知:毛泽东所创建的历史功绩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方向,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我们应当永远铭记毛泽东对党、国家、人民和民族所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的历史功绩可以概括为:创建了一个新中国、建设了一个先进的党、缔造了一支人民的军队、创立了一个科学理论。
创建了一个新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在几次危急时刻力挽狂澜,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为新中国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一个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两个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毛泽东又适时创造性地用和平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是毛泽东一生奋斗的目标。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高度重视捍卫国家的独立、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国家侵害中国的安全和尊严。建设了一个先进的党,就是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不仅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更主要的是他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建理论,紧密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共产党党建学说。着重思想建党,则是毛泽东党建学说中最突出最鲜明的一个特点。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毛泽东高瞻远瞩,把注意力集中到防止中国共产党腐化变质、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形成一个贵族阶层的情况发生上。他及时地提出“两个务必”,并告诫全党防备糖衣炮弹的攻击。他同党内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缔造了一支人民的军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这支军队开始的时候,是很弱小的。为建设和培育这支军队,毛泽东耗费了大半生的心血。从三湾改编决定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制定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古田会议总结建军两年多来的经验并作出决议,明确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肃清了旧式军队的影响,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真正成为人民军队。在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指导和培育下,在毛泽东亲自领导和指挥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国内外敌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逐步建设成为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革命军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继承了毛泽东确立的建军基本原则,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又有了很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言简意赅、意义深刻,同样是继承了毛泽东的建军基本原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创立了一个科学理论,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一面旗帜,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统战、外交、党建、哲学等各个领域。它是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同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斗争中,集中集体智慧,逐步形成、发展和达到完全成熟。这个理论,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并已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它具有独创性、彻底性、深刻性、严密性、实践性等特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又体现了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政治问题,涉及党的指导思想,涉及党的光荣历史,涉及党能否团结一致地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前进。毛泽东思想仍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留给我们党、我们这个民族的极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毛泽东的历史功过不仅要客观评价,而且对毛泽东思想还要坚持和发展,这也是邓小平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前者是后者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具有突破性的发展,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辟了一条新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采访组: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请您具体谈谈这一理论体系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逄先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一个层次,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道路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哲学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和哲学基础。群众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个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这个思想最早是毛泽东提出的。中国的民主革命,根据这个思想搞成功了。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这个思想也胜利实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灵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个层次,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方面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这是对基本国情的认识问题。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末,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分两个阶段的意见:一个是不发达的阶段,一个是发达的阶段。在此之后,毛泽东还多次谈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要有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国际共运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第二个,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50年代中期,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领导全党把工作重点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这是在历史转换时期提出的正确思想和正确的战略决策。讲重点转到阶级斗争那是后来的事。第三个,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的战略目标。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后,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意志和理想。毛泽东确定了中国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步骤。第四个,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毛泽东提出,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发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以及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述,是对斯大林在长时期中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传统理论的突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贡献。第五个,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要解决对国际形势,主要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怎样判断,以及实行什么样的国际战略的问题。其次要解决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的问题。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开放,同他们发展经济关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第六个,四项基本原则。毛泽东1957年提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行是非的六条标准,可以看作四项基本原则内容的最早表述。不论是六条标准还是四项基本原则,最核心的两条,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这样说的。第三个层次,是属于政策方面的。例如统一战线与和平统一祖国,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民族、宗教政策,文化政策,外交政策等,都有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他们之间有一个相互贯通的、具有内在同一性的东西,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采访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请您谈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展?
逄先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体现了党在政治上理论上的高度成熟、高度自信。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在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就生动体现了我们党强大的政治定力和理论自信。在坚持毫不动摇为人民谋幸福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就生动体现了我们党坚定的初心使命和人民情怀。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用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许多重大原理性创新,系统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新飞跃。
采访组: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程,但依然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请您谈谈我们党成功的奥秘,有哪些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