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一位外国人,在中国人民艰苦抗击日本侵略的烽火岁月时,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助中国人民抗战,最后奉献出宝贵的生命。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让中国人民永远铭记这个伟大的名字。和白求恩一样,我们同样还须铭记这位伟大的女性一一琼·尤恩!
琼·尤恩的回忆录一一在中国当护士的年月一书封面上的琼·尤恩像
琼·尤恩,加拿大人,白求恩大夫的老乡,生于一九一二年。母亲早逝,父亲汤姆·尤恩,一名贫穷的铁匠,加拿大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一九二一年底,汤姆·尤恩因“煽动罪”被关押入狱,年幼的琼·尤恩便失学,成了无依无靠的小女孩。为了生活,她到一间洗衣店当童工。后来到北温尼伯的圣约瑟夫医学院护士学校学习,一九三三年毕业。毕业后,她找到了一份工作,以天主教士的名义到中国工作。一九三三年的初夏,琼·尤恩来到山东省无棣县附近的一个小镇,在一家天主教堂开设的诊所里当护士,一九三五年的夏天她转到济南工作。在山东工作的四年中,琼·尤恩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山东话,并有了一个美丽的中国名字一一于青莲。
一九三七年六月,她结束在山东的工作返回加拿大。在多伦多,琼·尤恩很快就找到工作,从此生活变得既宁静又优裕。
这时候,中国正开始全面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正历经着残酷的血与火的战争災难。一天,她在《曼彻斯特卫报》上,读到了史沬特莱的一篇讲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历经的苦难的报导,把她深深地打动了。特别她以后收到史沬特莱致所有医务人员的油印信件,呼吁他们去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时,琼·尤恩再也坐不住了,她找到加拿大共产党,经加拿大共产党的介绍,她来到纽约,找到美、加两国共产党联合组织的“援华委员会”,参加由美、加两国共产党派遣的援华医疗队。抗日战争爆发后,史沫特莱曾与毛泽东联名给国际红十字会和美共总书记厄尔·白劳德写信,呼吁他们派医疗队来华到敌后八路军那里服务,并援助救护车和医药物品。此事得到美国红十字会和美共、加共的支持,美共和加共联合组织了“援华委员会”。
援华医疗队由白求恩大夫率领,琼·尤恩担任该队的翻译兼护士。援华医疗队带着他们购买的价值5000美元的医药器械,以及援华委员会提供的拔款和白求恩大夫募得一笔数量可观的资金,在一九三八年一月八日,由温哥华乘船来中国。
一月下旬,他们到达了武汉。在武汉周恩来会晤了他们,为他们去延安作了安排,并指定王炳南为他们抓紧办理去延安的有关事宜。
在准备去延安的时间里,白求恩他们还会见了前来武汉办事的八路军卫生部长姜齐贤,听了姜齐贤介绍前方药品不足、器材短缺的情况后,白求恩便和尤恩一起奔波于武汉三镇,加紧采购外科器材和医疗用品,备足了够三个多月前线使用的医疗用品。白求思还安排了一个星期让医疗队在汉阳显正街高隆庞修女会诊所(今武汉市第五医院)里抢惨遭日寇轰炸受伤而无法医治的伤员。
在武汉的日子,医疗队里还发生一件不愉快的亊:与白求恩和同来的美国大夫帕尔森斯·吉安·欧文,在去那里工作的问题上,他们产生了分歧。帕尔森斯认为,他是来中国帮助军队的,既然武汉有伤兵,敌机又常来轰炸,就应留在武汉。也就在白求恩拒绝了国民党的挽留,急切要求奔向抗日前线的同时,帕尔森斯却接受了国民党的安排。最令白求恩气愤的是,帕尔森斯竟然自主处置了他们带来的、寄托着大洋彼岸千百万人希望的捐款。白求恩及时给美国援华委员会拍了电报,报告了帕尔森斯的行为,请求他们再汇一笔钱,并再派人到中国来。在离别武汉前,他还说服了一个在武汉公理化教会医院工作的加拿大青年医生到前线去工作。在西安,白求恩还会晤了加拿大圣公会派住河南商丘保罗医院的理查德·布朗大夫。布朗自愿请假三个月随白求恩医疗队工作,白求恩欣然同意,并相约在延安相会。
一九三八年二月下旬,周恩来安排专人护送白求恩一行前往延安。在前往延安的路上,援华医疗队历经了日冦飞机的轰炸和日军的追击,白求恩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和紧跟后面的日军之间没有一点遮栏,这实在使人毛骨悚然。三月底,援华医疗队终于来到延安。就在他们抵达延安的第二天晚上,毛泽东会晤了白求恩和琼·尤恩。
对于这次会晤琼·尤恩终身难忘。四十三年后琼·尤恩回忆道,毛泽东居住的黑乎乎的窑洞里放着一张制作粗糙的桌子,桌上点着一支蜡烛,放着堆积如山的书籍和文件。毛泽东“穿着一套蓝布制服,同延安的战士们穿的一样,只是戴了一顶带红色五角星的帽子”,“摇曳的烛光把人和物的影子映在墙上,时现时隐,为我们的会见场面增添了一层神奇的色彩”。毛泽东问琼·尤恩的第一句话是:“你的中国话说得这么好是从哪儿学来的?”毛泽东向白求恩和琼·尤恩介绍了边区急需医疗药品的情况,谈到了这里的艰苦生活条件。
后来,白求恩去山西五台山前线,尤恩则留在陕北、晋绥边区工作。令她想不到的,这竟是与白求恩从此永别。
在前线,琼·尤恩非常勇敢和坚毅,以熟练的护理技术为伤员服务。毎当敌机扫射一过,她立即冲出掩体,为伤员包扎,并迅速准备运瑜工具。在延安和晋绥边区的医院,为提高医护人员的水平,琼·尤恩为她们举办学习班,把自已的经验和知识,毫不保留地向她们传授。
由于艰苦而又紧张繁重的生活和工作,琼·尤恩终于病倒了,她只好吿别了延安准备回国治病。一九三八年十月,她再次来到即将沦陷的汉口,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与王炳南、李克农等最后一批撤退人员乘坐“新升隆”轮离开汉口撤往重庆。在湖北嘉鱼,“新升隆”轮遭日军飞机轰炸而沉落,幸好琼·尤恩他们早以离船到岸上躲避而幸免于难。于是,琼·尤恩等人只能是步行,后坐小木船,穿沼泽,过湖区,经湖北的洪湖、公安等地转向长沙,一路上她仍尽全力救护照顾同行的伤病号,于十一月上旬抵达长沙。在长沙,她又遭遇了长沙大火,在周恩来指挥下她们一行才死里逃生。又在周恩来安排下,她转辗到桂林,经越南、香港到达上海,等候海轮回国。
一九三九年初,琼·尤恩在上海养病和等候海轮回国的时候,她见到来上海釆购和募集药品和医疗器材的新四军军医处处长沈其震大夫。
原来在一九三八年月,史沫特莱到皖南新四军军部釆访时,她了解到新四军缺乏医药和医疗器械的的困难,于是史沫特莱便写信给她在上海的美国和英国朋友鲍威尔·克拉克、寇尔等,请他们帮助前去购置和募捐医药器材的新四军军医处处长沈其震大夫等人。在上海地下党和外国朋友的支持,很快募集到一批医药器材。沈其震大夫在上海见到了琼·尤恩。当她听沈大夫说史沫特莱在皖南新四军工作,并请求她给予帮助时,尽管当时她身体有病,仍毅然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当琼·尤恩和沈其震大夫等人,把上海釆购和募集到的医药物资运送到小河口新四军后方医院时,史沫特莱也正在这里,两位朋友高兴地拥抱在一起。在史沫特莱的请求下,琼·尤恩决定留在新四军后方医院协助工作。她在此期间,认真负责,常和医务人员一道讨论如何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她举办培训班,把自己精湛的护理知识和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员。
一九三九年夏天,她将离开皖南新四军回国了,叶挻军长专门为她送行,郑重地感谢她所做的一切,说他和战士们永这都不会忘记她。
1939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左二)、副指挥粟裕(右二)和德国记者汉斯·希伯(左一)、加拿大护士琼·尤恩(中)及史沫特莱(右一)在皖南泾县云岭合影
回到加拿大后不久,琼·尤恩就结婚了,有了二男一女三个小孩。当新中国成立后,她曾两次滿腔热情地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她由衷的祝贺和问候,并寄来她收集和整理的白求恩大夫的资料和照片,并在加拿大积极从亊加中友好活动。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为感谢那些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热情帮助过中国人民抗战的朋友,中华医学会和对外友协先后邀请琼·尤恩访华,但她因病都未能成行。一九七九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访问加拿大,对外友协会长王炳南专程到其家中拜访。一九八一年,早已半身瘫痪的她,以惊人的毅力撰写完成回忆录《在中国当护士的岁月》并在加拿大出版,三年后中译本在北京出版。在书中,她深情地写下:在中国这一段时期,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世界上沒有那一个地方象中国那样使我兴奋而激动。
一九八五年五月,七十三岁高龄的琼·尤恩不顾病痛,在女儿陪同下,坐着轮椅访问中国,她所到之处深受中国人民热情的欢迎。她对自己生命中,那段最辉煌岁月的青春年华的付出,无怨无悔,感到无比的自豪。一九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琼·尤恩因病去世。按照她的遗嘱,其女儿于一九八八年五月将她的骨灰护送到中国,安葬在河北唐县晋察冀烈士陵园白求恩墓的右侧,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一个外国人,一个年青的女性,舍弃宁静而优裕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无怨无悔地把自己最壮丽的青春年华,献给中国人民的抗战亊业,出生入死地和中国人民一道,并肩战斗在抗日的烽火战场上,这种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和琼·尤恩一样,在抗日战争时,来华帮助中国人民抗战,开展救死扶伤医疗活动的国际友人,据不完全的统计,有姓名和事迹可考者达四十一人,除加拿大美国医疗队的白求恩(加)、帕森斯(美)大夫和琼·尤恩(加)护士外,尚有印度援华医疗队的爱德华(队长)、巴苏华、柯棣华、木克华、卓克华等大夫;国际红十字医疗队中的德国的贝尔、白乐夫、顾泰尔、马库斯、王道、米勒;波兰的傅拉都、戎格曼、甘理安及夫人、陶维德;奥地利的富华德、严斐德、肯特、罗森塔尔,罗马尼亚的扬固、柯让道及夫人;捷克的柯理格、基什;保加利亚的甘扬道,匈牙利的沈恩,苏联的何乐经,英国的高田宜,美国的爱罗色,加拿大的于文女士等;单独来华或已在中国就地参加医疗工作的有美国的马海德,加拿大的布朗、麦克卢尔、哈利生,新西兰的霍尔,奥地利的傅莱,朝鲜的方禹镛等人。他们或到前方诊治伤病员,或协助训练医务人员,或参与筹设医疗机构,都在多方面做出颇大成绩。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我们的祖先早就教导我们: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湧泉相报!这种美德,千百年来一直传承至今。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朋友遍天下。对于那些在我们国家民族危难之时,和我们并肩战斗共同御敌的人,无私地向我们伸出援手的人,他们那高贵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民族的凌煙阁上,将世代铭记在我们民族的心中!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