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对自己有个评价:“从愿望上说,我更欣赏‘举重若轻’,但我这个人做不到这一点。我在工作上常常是‘举轻若重’。”
说做不到举重若轻,是谦虚。周恩来是有着远大战略眼光和决断能力的大政治家,多次在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帮助拨正了航向,只是他自己觉得,做得还不够。而举轻若重,确实是周恩来工作方法的突出特点之一。他处事周密,思虑精细,能把看似“寻常”的事情做成不寻常,让看似“细节”的内容发挥大作用。
一
很多人怕开会。可有种政务会议,能让一位不乐意参会的人,即使从住院的病床上偷偷溜出去,也要参加。
为什么呢?
这名政务委员揭示了谜底:“不是政务会议上的什么事情我都有兴趣,也不是这个人那个人的讲话我都喜欢听,而是有一点深深地吸引了我,那就是在每次政务会议上,周总理总有一篇讲话,教益很深,对我就像是上了一次大课,所以我舍不得不来。周总理的讲话见解精辟,纲举目张,其水平之高是一般人达不到的。”
关于开会,周恩来抓住三个关键点。第一,要讲好内容。内容为王的道理,放在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这名政务委员说:“周总理讲话的最大特点,在于把其他人发言时的可取之处也吸收进去,加以肯定。”
第二,要“真主持”。周恩来没有照着稿子念空话,也没有随口说套话,而是认真听取每位发言人的观点,并当场归纳总结,鼓励肯定,让参会人充分体会到自身价值。
这名政务委员还说:“对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与会人员发表的并不正确的意见,周总理采取极其高明的方式加以纠正,使人真正心悦诚服。”
第三,周恩来真挚坦诚,处事巧妙。他没有为了表面的“一团和气”而回避问题;也没有自诩“我这人说话直”,让人下不来台。“心悦诚服”是说服的最高境界。
这样的政务会议,从1949年10月到1950年10月,一共开了55次,次次都产生良好效果。许多党外人士叹服道:周总理真是“周”总理啊!煞费苦心,十分周到。感念于此,他们在会上积极献计献策,为我们党更妥善地作出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恩来曾说:“难道我也是闲着没事干,高兴每个星期开一次会吗?不是的。这是有好处的。”好处在哪里?从根本上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是按《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主集中制处理国家事务。作为建设国家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完全有必要虚心听取各种意见,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打败国民党,并打破历史周期率的秘诀所在。
二
周恩来的外事礼宾工作,以细致入微、全面周到著称,在坚持原则的范围内,他把尚礼好客的细节做到了极致。
比如“送客”。客人未走主人先走是不礼貌的,这是常识。大多数时候人们也能做到先送客人离开。但特殊时刻呢?
1965年8月,非洲某国元首结束对华访问离开上海回国。周恩来陪同外宾步入机场,并在欢送队伍前绕场一周。突然,乌云蔽日、雷声隆隆、狂风大作。客人刚登机,大雨便倾盆而至。由于雷雨交加,专机不能马上滑向跑道。周恩来就像完全没有感到下雨一般,纹丝不动站在机前,全身湿透。机舱里,隐隐可见外宾挥手请周恩来进候机楼,工作人员也多次给他打伞,都被拒绝了。见总理如此,欢送的群众也没有走,在风雨里仍保持着热烈的欢送氛围,充分展示了友好情谊。
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送走外宾后,周恩来专门安排,给工作人员和欢送群众准备了热腾腾的姜汤。
避雨是人的本能,何况当时外宾已上飞机。但周恩来认为,飞机没有起飞,礼仪也就不能打折扣。这是他发自内心尊重中非友谊的表现。同时,他更没有忘记雨中的干部群众,百忙之中仍然惦记着一碗姜汤。一国总理,对内对外,细致如斯、郑重至此,感人肺腑。
再如安排接待参观项目。周恩来的考虑甚至比主管的同志更加周密。
1965年8月下旬,尼泊尔国王大臣会议副主席比期塔访华。外交部考虑尼泊尔水利资源丰富,就安排了大型的新安江水电站作为参观点。但周恩来指出,尼泊尔多山多水,是内陆国家,交通运输存在一定困难,当前发展小型水利发电站较为有利。根据周恩来的意见,参观项目调整为双龙洞小型水电站。
1966年四五月间,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来华访问。周恩来同样指示工作人员,针对阿尔巴尼亚地理形势和粮食不足的情况,参观一个在自然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人民生活有较明显改善的生产队,并在后来亲自陪同参观。
也许有人会说,淋雨没有意义,参观什么项目其实也差不多。但是,人们应该都记得1971年10月联合国大会上那份申请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为首的提交国,叫阿尔巴尼亚。提案国之一,是尼泊尔。23个提案国中,非洲国家共有11个,几乎占到二分之一。那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三
此类佳话还有很多。比如,周恩来抓朝鲜战争后勤保障时,甚至亲自提议在棉衣上轧上绗线,以免山地行军时被树枝划破。彭德怀后来多次说过:“抗美援朝的胜利,60%至70%应该归功于后勤。”再比如,周恩来对很多数据都能一口报出,还常常指出报送材料中的错误,这让一些只“画圈”的干部深受触动,这些干部在后来的工作中都会把基本数据切切实实地记牢弄清。
周恩来做到举轻若重,一是缘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敬畏之心。他说:“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建设时期丝毫骄傲自满不得,丝毫大意不得。”二是缘于勤奋积累、不倦钻研的工作态度。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但仍然坚持弄清每个问题。遇到不熟悉的地名,总要从地图上找出来才放心;有引语,一定要查到出处;批阅文件时遇到问题,叫秘书马上核资料,必要时向有关部门查询。三是缘于高度的奉献精神。细致需要时间。周恩来一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甚至76岁高龄的重病之时,他还多次连续24小时工作,日夜不休,直到因缺氧引起昏迷才住院手术。
可以这样说,周恩来的举轻若重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共产党人的精神和境界。(作者:茅文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