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度总理莫迪终于抵达心心念念的华盛顿,开启对美国的访问行程。美国官方对印度此趟访问行程欢迎规格很高,也很重视,称中印关系的极限是天空,莫迪则回应称 “天空也不是极限”。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莫迪在美国国会的演讲内容。莫迪在演讲中强调:“当自己第一次作为总理访问美国时,印度还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到了今天印度已经是第五大经济体。”在此基础上,莫迪还认为印度将在很短的时间里,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在莫迪的这场演讲中,美国国会山的老爷们对莫迪的演讲极尽赞美之词,全场鼓掌79次,全体起立为莫迪欢呼15次。不得不说,美国人在表面功夫上还是做得很到位,彩虹屁是一个接着一个,包括众议院议长的麦卡锡在内的美国会议员们,追着莫迪要签名要合照,似乎美印关系的发展从此将走上了快车道。通过印度媒体的报道,似乎也的确如此。援引印度政府高级官员发布消息,莫迪这次访问华盛顿的核心目的是加强美印之间国防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合作。达成的一系列协议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印度将斥资30亿美元,购买美国31架“海上卫视”系列的无人机,并且与美国达成F414涡扇发动机印度本土化生产的协议。除此之外,在半导体、稀有矿产、航空航天等领域都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相当于美国用半卖半送的方式,给足了印度好处,大有将印度打造成第二个中国的架势。那问题就来了,印度是否真的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这个答案不说绝对,概率确实很大。印度2022年GDP总量排在世界第五,与第四名的德国差距仅7000亿美元,和第三名的日本差距只有1万亿美元。印度目前在经济增速方面,明显高于日本和德国,经济增速常年维持在6%以上,如果接下来4年印度继续维持这个增长速度,印度最快在2027年将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IMF也给出了同样的数据。IMF认为,到2027年印度、日本、德国的GDP数据将分别为5.15万亿、5.08万亿以及5万亿美元,结论同样是印度在2027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尽管如此,印度想要达到和中美同台竞技的水平,依旧要差得远。近日,“修昔里德陷阱”理论的创造者,哈佛肯尼迪学院教授艾利森在美国《外交政策》网站上发布了一篇评论性文章,文章标题是《印度会超越中国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吗?》。在这篇文章中,艾力绅用了“四个令人不爽的真相”来总结。这四个真相分别指向外界对印度的误判,比如印度的GDP以及制造业占工业总量、科技研发力量、劳动力质量。最终艾利森得出一个结论,外界对印度崛起成为下一个中国的看法是错误的。在最近几十年来,外界对中国唱衰的时间几乎等同于喝彩印度重新崛起的时间。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两种截然相反的预测并没能成为现实,反而朝着距离越来越远的方向发展。因此艾利森引用了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一句话来评价印度:“不要把印度和中国相提并论”。虽然结论说的很委婉,但意思表达的却很清楚。中美和印度目前在经济总量上的巨大鸿沟,注定印度难以在短时间内和中美坐在同一张牌桌上,甚至未来有没有可能也还是一个未知数。毕竟在制造业这一组数据上,印度基本不具有翻盘的能力。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制造业的31%,而同期印度的占比只有3%,且大部分为农业加工类。中印同为制造业大国,印度的工业能力可以用拉胯来形容。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很大程度上和印度的营商环境有关。印度虽然号称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但在缺少自我革命以及战争洗礼的情况下,印度充其量也就是披着现代国家外衣的封建余孽。因为印度虽然凭借着“非暴力不合作”成功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但上层建筑依旧代表着旧势力,缺少统一过程的印度政府并没能建立一个高效有力的中央政府,语言的多样性造成社会面横向的撕裂,种姓制度又加剧了纵向撕裂,最终导致印度“政令难出新德里”的奇葩现象。这就意味着印度不能够使用国家机器推动土地改革,解放劳动力为实现工业化铺路。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崛起都少不了工业化,英国是如此,美国是如此的,中国亦是如此。印度的社会撕裂导致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推进,重大项目不断延期直到无法落地。
所以印度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是依靠第三产业。但问题是地基都没打好,服务业也只能面临随时被外国收割的尴尬局面。从这一角度而言,在缺少强大工业的情况下,印度经济发展势头越猛,埋下的祸根就越大,毕竟到时候美西方想要收割印度的时候,可比对付中国要轻松得多。更致命的是,目前印度政府“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玩法愈发地如火纯情,这也将给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造成巨大打击。按照中国的发展逻辑,优化招商环境,引进技术和资本,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最终才有了现在的全产业链能力,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良好的营商环境上。印度对所谓的“营商环境”并不看重,始终将薅外资羊毛作为外汇收入的重要手段。直接体现就是小米在印度辛辛苦苦经营10年,所赚取的利润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小米在印度经营10年,每年的净利润也不过3.5亿人民币,印度政府一纸命令,直接导致小米被罚48亿人民币。完美践行了“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印度经商名言。然而这并不是印度政府的终极目的,因为印度还想要借着小米在印度建立的产业链能力,发展本国工业,这叫又叫马儿跑,又不叫马儿多吃草。当然,这已经不是印度第一次上演“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把戏了。在过去几十年里,一共有5000多家跨国企业进入印度,有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1年的7年里,已经有2783家跨国企业捂着屁股逃离了印度,印度政府为了追缴这些企业的所谓“税款”,印度政府现抄现卖,当场出台法律指控外企违规,着手薅起羊毛。为了逼着外企“印度赚钱印度花”,临时立法增加追诉期,保证在印度的外资企业没有一条漏网之鱼。这种操作放在国际商业史上,也只有蒙古国敢与之媲美。有意思的是,莫迪在去会见拜登之前,还特意与特斯拉CEO马斯克举行了一场会谈。马斯克虽然对莫迪极尽吹捧,甚至毫不吝啬地将莫迪视为自己的偶像,但这也难掩马斯克对投资印度的犹豫和难以决断。马斯克情商很高,所以场面话说得很漂亮,表示对印度的未来感到“无比兴奋”,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国家,同时也表示明年将访问印度,并“打算”在印度投资并且要等到“合适的时机”,以及在印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话虽然听起来很漂亮,但实际上也蕴含着马斯克的犹豫,对于一个基础设施建设还很拉胯,动不动就停电的市场,马斯克的新能源汽车并不会帮助印度实现产业升级,马斯克的特斯拉汽车甚至会变得十分鸡肋。印度虽然拥有和中国媲美的庞大人口,市场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也注定特斯拉在印度难以复制在中国的优越成绩。而印度那一套“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传统艺能,很难说不会在特斯拉身上重新上演,毕竟前面已经有福特汽车、可口可乐、沃尔玛这些美国巨头公司。一言以蔽之,印度靠着庞大的人口基数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问题在于科技研发投入不够,第二产业发展受阻、营商环境及其恶劣的情况下,印度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强国,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作者系原国防部国际传播局副局长;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