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李旭鸿:中央机关公文大赛特等奖的调研报告(附作者体会)
点击:  作者:李旭鸿    来源:江羽读书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3-07-10 09:53:18

 

今天为大家推送一篇高水准的调研报告。这篇调研报告,2012年首届中央国家机关写作技能大赛中荣获调研报告类特等奖(各文种的第一名为特等奖)

 

【中国新闻网】据了解,20122月份,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下发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迎接十八大”首届中央国家机关写作技能大赛活动通知后,中央国家机关85个部门上万名干部职工踊跃参赛,11个部门领导亲自送上自己撰写的作品。据悉,本次大赛共收到请示报告类、信息简报类、决定决议类、调研报告类等16个门类的参赛公文4100多篇。经评委认真评选,共评选出特等奖16篇,一等奖64篇,二等奖160篇,三等奖240篇。

 

对于这篇调研报告,之所以作以重点推荐,是因为,虽然当年调研时的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篇调研报告的写作方法仍历久弥新,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比如,标题拟制很是用心,语言生动鲜活,事例扎实充分,数据翔实可信,尤其是提出的对策措施具体实在、具有操作性,能从众多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可谓实至名归。

 

希望这篇不可多得的范文,能对提高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获奖调研报告原文及心得体会

黑色字体为调研报告原文,蓝色字体为作者心得体会

 

 

本调研报告原件部分

 

(笔者特别采取了主副标题的形式;主标题开门见山,直接亮出核心观点,副标题说明调研对象及文种,增强报告的公信力和吸引力。本调研报告属于专题型调查报告。此类报告侧重某个问题进行较深入的调查后形成的报告,一般常常在标题上反映出来。能及时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研究急需解决的具体的实际问题,并根据调查的结果提出处理意见,或者对策,或是建议。另外还有综合型、理论研究型、实际建议型、历史情况型以及现实情况型调查报告。)

 

作者:董小君  李旭鸿

 

2011年上半年,笔者对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100多个行政村的人口进行了调研。此段为调研报告的导语。用简洁的语句,陈述实地调研的基本情况。笔者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组织的“百村调研”,在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驻村调研,并汇总研究了其它调研组的研究成果)调研发现,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调研报告的选题和“问题”导向至为重要。“三农"问题包罗万象,本调研报告聚焦在社会各界较少关注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民荒”问题,并简要总述农村人口外流带来的诸多问题,起到统摄全篇报告的作用。)

 

调研照片

 

作者与伙伴驻村调研

(作者提供;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破头乡赵家沟村

 

一、“农民荒”及其引起的五大连锁反应问题

 

近几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下,“民工荒”问题时常引起普遍关注,关于所谓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问题的讨论也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就在公众对“民工荒”问题寄予注意的同时,却将藏匿于“民工荒”背后的另一种“劳工荒”现象——“农民荒”给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屏蔽掉了从此段开始为调研报告的正文。运用热点迁移的表达方法,引起阅读者关注和重视。本报告在实地调研同时,也进行了深入的文献研究。网络评价“这段语言很有味道”。)

 

(一)“年轻人成了稀罕物”——种粮农民呈“高龄化”趋势。(调研报告不是学术论文,也不是散文。有专家认为,调研报告最紧要的是语言要直白鲜活,要有现场感,土味儿和田野的灵气,调研报告最忌言而无物。本文的小标题拟制经过多重打磨,“先信、后达、再活”,特别要感谢调研报告初稿交流时,时任国务院研究中心副主任等专家的指导,“要运用调研对象的直接话语,有现场感、时代感,特别真实,生动”。“年轻人成了稀罕物”便是笔者从调研访谈记录中发现和采用的,是村民的原话。网络评论认为“很鲜活,这种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早在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4%的农村已无可以进城打工的“剩余劳动力”,仅有25%的农村还有四十岁以下的劳动力。五年过去了,情况更为严重。(关于统计数据的相关文献研究。调研报告不是散文,不能是简单的现场调研实录,必须进行大量深入的文献研究,包括相关的学术理论、法律法规、统计数据等。)

 

经与河北、湖南、内蒙等其他省的“百村调研”成员交流,其所在的农村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儿童。例如,山西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户籍人口数234口人,在村常住约130人,留守村庄的只有老年人和儿童。河北省崇礼狮子沟乡西毛克岭村,在册人口458人,实际常住人口216人,村里青壮年均外出务工;除去留守儿童,村里常住劳动力最年轻的是一对46岁的夫妇,60岁以下劳动力屈指可数,种粮农民“高龄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所举实例为当时百村调研的调研记录,全国宏观层面的统计数据,再加上实地个案的调研情况,相互呼应。网络评论“这部分用实例来说明观点,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二)“土地谁来种”——土地撂荒面积有增无减。

 

在全国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地区的农村,随着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种植收益持续较低,以及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土地撂荒的面积有增无减。

 

在山西的北徐屯村调研组询问50多岁的徐大叔:“您现在还能硬撑着下地,那10年或者20年以后您实在不能再下地的时候土地怎么办?”老人略有伤感:“我非常热爱土地,不愿意它们荒芜没人耕种,但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我也不知道将来的土地谁来耕种,只能希望这一天晚点到来。”(运用调研第一手的真实案例,现场个别访谈的第一手资料。这段借助与土地直接相关的农民的真实对话,陈述对未来土地撂荒的隐忧。)

 

在湖北省滨湖村,据村委会介绍,由于劳动力短缺、种粮效益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兴趣不大,2008年全村耕地抛荒面积达40% 以上,并且还存在“隐性撂荒”现象,本来可以种植双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种了单季稻。(运用调研第一手的真实案例。主要是调研个案的数据。)

 

在我们调研的赵家沟村目前的2500多亩耕地中,还很少有撂荒的现象,但是前景不容乐观,目前种玉米、核桃等的主要劳动力都是60岁左右的农民。(运用调研第一手的真实案例)纯朴的农民大叔大娘,出于对土地和耕种的自然感情,依然坚守耕作,但是现在每人平均要经营2030亩耕地,基本依靠人力和畜力,劳动力基本都是“超负荷运转”。该村已出现种粮农民不足现象,再过510年,这些老人无法劳作之时,种粮主产区的劳动力将后继无人。这些地区农田分散,土地流转实践也不成熟,社会资本进入集中耕种的积极性并不高。

 

如果若干年后“农民荒”没有得到缓解,农村已经存在的“撂荒”现象将愈演愈烈;加之粮食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一次发生影响一季,持续发生将恶性循环,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从案例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分析,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分析,体现政策研究者的系统思维和风险意识。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村子里的娃娃越来越少” ——农村义务教育形势严峻。

 

走访中发现,近年来村子里的娃娃越来越少,部分校园已人去楼空。据山西省永和县坡头乡校长介绍,在上世纪末,全乡小学生最多时约有800名,2009年开始减少为90名左右。(运用调研第一手的真实案例,重点在数据的对比,形成强烈印象。)

 

现在全乡已没有初级中学,原有的初中改成了中心小学。原来乡里建设的行政村小学,有的已经改作“养猪”、民房等其他用途。

 

如果学生继续减少,将使国家给学校教学、住宿等基础设施、教职工经费的财政投入造成巨大浪费,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也将受到极大影响(从案例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分析,体现对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掌握,分析情况事实变化对政策连带影响。)

 

据调查了解,乡村小学学生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适龄儿童减少,近年来该地农村大多一户家庭只生12个孩子,而上世纪大多4个孩子左右;二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带走了适龄儿童;三是乡村学生很多到县城、城市等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去上学。(对调研个案的各种情形,进行分类总结。)

 

调研照片

 

山西省永和县坡头乡中心学校

20116月;百村调研山西团永和分团第三组)

 

(四)“村干部后继无人” ——乡村政权组织面临严峻挑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和国家的各项涉农政策在乡村的贯彻落实,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维护乡村生产、生活秩序,都需要乡村基层干部来具体实施。(逻辑务求严密,此小段话是大逻辑前提)在永和县这样的农业县,伴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的普遍外出务工,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干部队伍建设面临严重挑战。(小逻辑及结论,后续再通过事实展开论述,强化观点。)

 

我们所在的赵家沟村平时看不到青壮年村民,年轻的夫妇基本上都外出务工,留村的主要就是老人和儿童,村里的主要青壮劳力和主要干部就是村支书一人。村委会每年包括工作补贴在内的工作经费只有3万多元,他要服务包括赵家沟村在内的呼家庄行政村共146 户、523口人,事无巨细,疲于应付。乡党委书记、乡长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工作状况,在我们驻村的一周内,乡党委书记和乡长除与我们交流外,每天从到晚都奔波在全乡各处田间村头。

 

河南省安阳市桑耳庄村村干部5个人,服务全村630 户、2136口人,每个干部身兼数职,平均负责3个工作小组。(再运用另外省份调研的实例进行说明,进一步强化观点。)

 

(五)“那些消逝的村庄” ——每天约有20个行政村消失正摧毁着中国农村传统的文化形态。

 

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2005年至2009年逐年减少,分别为62.9万、62.4万、61.3万、60万,全国平均每年减少7000多行政村,每天约有20个行政村消失。(文献研究。用权威数据进行说明)

 

在山西赵家沟村,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除了偶尔看电视和电影下乡工程带来的电影外,目前传统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传统的社戏、戏曲、民俗活动已经基本上“曲终人散”,赵家沟村的古戏台已经破败不堪、长满杂草。(用调研的实例说明)

 

按照目前的趋势,再过1020年,随着老人陆续过世、儿童外出求学,赵家沟村这样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生态村落,可能将面临“空巢”的境地,在赵家沟这样的村庄,农村的传统和文化生活形态将只能成为记忆中的往事。这样的情况在南方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同样触目惊心。

 

在广州清远的河背村——原本23户人家的村庄,如今搬迁得只剩下两户村民。(用调研的实例说明)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与农耕文化和生活形态密不可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以“消灭”农村、消灭农耕文化作为代价,如果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不复存在,“水泥森林”和“鸽笼生活”覆盖神州大地,那么这个城市化的代价就太大了,这将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从经济问题延伸为文化议题,体现文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网络评论说,这段话写的很经典,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可以借鉴使用。)

 

二、七大原因引发“农民荒”问题

 

(本部分的研究是难点,需要大量进行文献研究,笔者查阅和研究了大量相关专著和论文。结合第一部分调研情况,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密切结合,删繁就简,概括归纳出第一部分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客观结果。

 

中国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的快速进展,尤其是总体上农业科技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力提高,技术替代劳动力,加上耕地逐年减少,耕作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逐年减少,使得很多农村劳动力有了持续向城镇流动的条件。(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分析,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分析,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作为首要原因,也体现了作者文献研究和思考的深度。)

 

(二)单向城市化格局的影响。

 

当前城乡一体化中呈现农村向城市单向输出的格局,在城乡一元结构下的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的人才、劳动力、资本持续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呈现资本和劳动力净流出的现象,这种情况在临近城市以外的农村较为明显,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农村。(在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就需要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予以研究分析,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时“城乡一体化中呈现农村向城市单向输出的格局”就是最重要的具体情况。)

 

(三)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潜力有限、收益率较低。

 

传统农业在资源配置上已经达到了极限,改造传统农业最好的办法是引进现代技术。农业存在天然的弱质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在上述两个原因的基础上,再针对传统农业的生产率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借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思想,《改造传统农业》给我们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思想。其核心是农业同样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强对农业的人力资本投资。)

 

中国农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劳动人员素质较低,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传统农业比例大,收益率低。

 

永和县赵家沟村董维红介绍,他2010年种了24亩玉米,收获玉米约3万斤,销售收入3万元,种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 万元,如果计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80元,一年到头净收益几乎没有(用实例说明)

 

调研照片

 

永和县赵家沟村董维红(作者李旭鸿拍摄并提供)

 

(四)农业机械化率低,生产条件差。

 

由于我国农业总体上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率低,传统农业占比较高,人力和畜力耕作还是农业的主要形式,务农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加剧了青壮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再针对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及劳动工具等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五)“跳出农门”,青年农民不愿意再做农民。

 

据调查了解,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日渐成为农民的目标和追求。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农业的职业声望低,劳动报酬低,劳动强度高。据调查了解,青壮劳力由于种地纯收入太低、种地条件太苦和不体面而不愿回村耕种。(上面分析了生产率、生产方式和劳动工具,再分析劳动者因素,对中国总体上的未来农民群体进行分析。本小段分析未来农民的主观因素。)

 

(六)“想当农民不容易”,合格农民的培养周期长。

 

很多在外务工遭遇困境返村的农民,由于务农经验严重缺乏,而成不了合格的农民。3年可以培养一个研究生,但10年培养不了一个出色农民。农民的实习机会,一年只有几次;要想做一个合格农民,需要18岁开始种地,30岁才能毕业,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农民。(本小段分析未来农民培养难的客观因素。)

 

(七)农村生育率下降的影响。

 

由于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农村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年儿童急剧减少,农民后继乏人。永和县坡头乡在20世纪90年代末全乡小学生最多时约有800名,2007年减少为200名左右,2009年开始减少为90名左右(前面6小段回应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多方原因;本小段专门解释农村义务教育形势严峻“村子里的娃娃越来越少” 的具体原因。)

 

三、应对“农民荒”及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本部分的研究是重中之重,需要综合法律研究、政策研究及实地调研成果,针对原因,注意与调研情况及问题相对应,在充分论证和思考措施建议可行性的基础上,分类归纳梳理,四大方面措施建议对应四方面突出问题。2011年本报告上报给中央领导及在《光明日报》整版发布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研究,此后国家出台的系列乡村振兴措施建议,也印证了本报告措施建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人口大国,农村发展、农业稳定、农民幸福,则国运盛、民心稳、天下安。(本句语言精炼,观点醒目,要运用好,需要多读中央报告及“三农”相关文件,熟悉政策和语言风格、常用书语及表达方式。)针对“农民荒”以及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要保持密切关注,未雨绸缪,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重视解决。具体建议如下:

 

(一)从降低投入与提高收益的角度,双向调节粮食生产的“利润率”,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综合经济理论与调研情况,有根据的提出政策建议。)

 

1.逐步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调研中发现,种粮农民近年来最大的收入增长是得益于粮食价格的上涨。

目前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依然偏低,这直接导致种粮相比其他行业的利润率低,需要逐步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这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一个根本性措施。

 

粮食价格提高了,农民才能有种粮的积极性。建议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将稳步提高粮食市场价格作为粮食价格调控的指导思路。

 

2.完善农产品补贴政策,财政补贴的侧重点从“补耕地”改为“补餐桌”。

 

对种粮补贴政策是鼓励农业生产的辅助手段,当前要侧重研究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乡中低收入群众的影响,把“补贴”补给农产品的终端消费者,这将有利于农业企业、农户等各方面的种植行为决策,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

 

3.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制度。农村撂荒土地流转的方式有转包、转租、互换、入股等多种。

 

建议推广一些地方建立的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等土地流转做法,发挥市场配置土地的作用,使土地合理流转、规模经营。

 

可以成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等中介组织,或由村委会收集农民土地流转意向信息,将规划范围内的农民承包地“反租”过来,平整后将连片土地公开招租给经营户或社会企业从事集约化经营。

 

在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既可以获得土地经营权流转收益,又可以外出务工或者就地务工。

 

4.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在当前粮食价格还不能较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对于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撂荒土地的区域,农户和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不高,需要政府来为“市场失灵”补位。

 

对于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撂荒土地的区域,建议中央和地方出台措施,吸引产业资本、农业龙头企业或者种粮大户组织粮食生产,确保在“有地可种”前提下的“有地必种”。

 

同时,在企业大规模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情况下,要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一)部分,针对问题,从降低投入与提高收益的角度,双向调节粮食生产的“利润率”,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四方面综合施策。)

 

(二)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对农村校舍建设应具有前瞻性

 

由于农村适龄儿童大幅减少,农村义务教育的出路需要随着“服务对象”的转移而转移,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进一步扩大县城、大中城市的基础教育学校规模,对城市户籍和流动适龄儿童平等提供义务教育。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校舍建设的前瞻性,摸清情况,提早应对,对于一些尚未投入农村校舍建设的县域,要集中力量办好县乡中心校,暂缓建设新的村小学。同时,应加大中小学生的住宿补贴政策力度。(第(二)部分,呼应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三)借鉴“大学生村官”经验,加强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

 

对于条件艰苦地区的乡村组织要加大补贴,以吸引优先人才从事乡村干部工作。要把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与解决“农民荒”联系起来,人气旺了,组织建设才能根深叶茂。

 

河北省正定县等地,针对农村“两委”老龄化、学历低、后继无人的问题,借鉴“大学生村官”等经验,为解决农村“三缺”和“一剩”问题,通过开展“农村好青年”评比活动,按照评比、选拔、培训、教育、使用、给待遇的体系,把根在本县的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在乡务农人员、致富能人、外出务工经商者、复退军人等作为选拔重点,作为农村“两委”重要后备力量,予以安排任职村委会书记、主任助理等,由县财政发放基础生活补贴以及奖励,这是在“农民荒”蔓延的背景下,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积极探索。(第(三)部分,呼应乡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借鉴和推广已经实施的有关经验。)

 

(四)推广江苏东海县薛团村“适当集中”的做法,拯救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

 

在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大、农村的凋敝严重的农业大县,土地集中、人口集聚、资源集约是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方向。近年来,江苏东海县薛团村,针对不断分散的自然村落,对村庄进行了整合工作,通过合并邻近分散的自然村,建立了一个规划科学的中心村,人口集聚了,土地节约了,耕地复垦了,实现了资源的重新组合和效益提升,同时也为农村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降低了成本、减小了阻力。在这个进程中,要保留和恢复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避免“消灭农村”、单纯以城镇替代农村、以单元楼替代村庄。(第(四)部分,呼应拯救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借鉴和推广已经实施的有关经验;政策建议有前瞻性,此后提出的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特别有针对性。人们期待看得见山、望得到水、留得住乡愁,体现了作者的乡村文化情怀。)

 

(调研报告的结尾,内容大多是调查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调查报告的结尾方式主要有补充式、深化式、建议式、激发式等。对于公文调研报告来说,从简洁出发,一般不再有总结性结尾。)

 

落款(单位和作者姓名;略)

 

(调研报告的落款要写明调查者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以及完稿时间。如果标题下面已注明调查者,则落款时可省略。)

 

 

调研及写作体会

 

调研报告是通过对典型问题、情况、事件的深入调查,经过分析、综合,揭示出客观规律、推动解决问题的书面报告。调研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

 

此篇调研报告,源于2011年上半年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组织的“百村调研”,综合了笔者及伙伴们对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100多个行政村的调研情况和思考的成果。今日回顾,特别感慨,特别感谢领导者与组织者及各位用心参与驻村调研的战友们伙伴们!

 

调查是指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真实情况。研究则是指对调查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以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实践论》)

 

主要的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

 

此调研报告原文有一万多字,经过反复修改,最后缩短成4000字左右以咨询报告形式提交给国务院。调研报告是全部调研工作的最后成果,成功与否,直接反映了调研工作的成败。

 

一般调查报告写作五个程序

 

1.确定主题

 

写调研报告关键首先是如何选题,调研选题应该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突出矛盾,紧扣现实工作需要,出发点是提供急需、有效的对策建议。调研成果必须有实用价值,落脚点是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对调查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报告的主题应与调查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2.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观点。

 

3.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调查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调查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调查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调查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报告

这是调查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行文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5.修改雕琢

调研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有条件的要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

 

在此调研报告的写作过程中,笔者有以下重要体会:

 

首先,“选题”要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应用性”,选好题也要有定力,更要有情怀。

 

我们都知道,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对调查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实,本调研报告的“农民荒”与粮食安全主题,并不是调研前就确定好的。那是如何确定的呢?

 

笔者参加百村调研的初次总结会之后,发现各省调研组的情况汇报都涉及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的情况(此前也有农村都是386199部队的说法,即38指妇女、61指儿童、99代指老人),深入研究之后,笔者认为这是当时较多关注的“民工荒”背后同步出现的“农民荒”,并从粮食安全、农村治理、乡村文明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等方面做了文献研究和深入调研。

 

在报告初期的研讨交流过程中,也有专家不赞同此主题,认为此主题着重农民进城务工带来的负面影响,容易被理解为反对农民进城,与城市化方向不符。

 

笔者初听,如同一盆冷水兜头浇下来。经过冷静反复思考,笔者认为,第一,此主题反映的是中央国家机关500多青年干部的共同落村调研成果,有关情况是真实的,调研过程是实事求是的,反映的问题及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国家“三农”事业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驻村调研“同吃同住同劳动”让笔者深受感动,正如笔者在黄河边举办的“百村调研”山西团现场总结会上发言所讲,“在本次驻村调研活动中,我只落了四次泪”,朴实勤劳而坚强的老农民董维红、追着我们送鸡蛋的赵家沟村贫困户、拉着我们的手依依不舍的中心学校孩子们、与笔者彻夜长谈勤政为民的县领导,还有追着汽车送别我们返京的老乡们,那些人那些事坚定了以“农民荒”为主题撰写研究报告,他们的困难和坚守,他们的所思所盼、所悲所欢需要我们记录和表达;第三,笔者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我们也深深知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信念、情怀和价值,“心系吾民,当知一粥一饭之不易;情在乡土,犹感一文一字之千钓”。

 

后续在调研报告成型之前,有关成果在《人民日报》首先刊发,这也是主流媒体首次提出“农民荒”的命题和概念(《破解“农民荒”,关键在效益》,作者李旭鸿,载于《人民日报》,201194)。本文以“农民荒” 与粮食安全为选题,恰恰是当届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长报告形成后,经董老师等专家精心修改,928日精简的报告从内部上报。此后,长报告在1027日《光明日报》整版刊发(《十年后,谁来种地?》,作者李旭鸿,载于《光明日报》第16版,20111027),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其次,“行文”要突出主线,语言表达要准确、鲜明、生动。

 

在撰写过程中,笔者把握了以下几点技巧:

 

1. 文章标题具有充分的信息量。笔者认为,写调研报告不能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宏观性语言,标题必须有充分的信息量,能够做到只读标题就能大致了解全文的思想。调研报告最忌言而无物。

 

2. 把握主题,突出主线,抓住重点,给人以启迪。

 

3. 文字表达要准确、生动。写调研文章不应过于华丽,也不能过于平淡或官话套话,而要准确、鲜明、生动、朴实,要让人看得懂、愿意看,引人入胜。

 

4. 从内容上讲,言之要有物,资料要翔实,论证要有力;从形式上讲,结构要严谨,条理要分明,布局要合理。

 

5. 标题和正文的语言要直白鲜活,要有现场感,土味儿和田野的灵气。

 

本调研报告在小标题中着重运用了调研对象的原话,形象生动的说明了有关情况和问题特征,例如,“年轻人成了稀罕物”“村里的娃娃越来越少”都是访谈村民的原话,提升了报告的真实性和可读性。这些表达的运用,绝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或者一步就到位的,首先笔者做好原始记录,然后对有关情况和问题进行理论和专业的归纳提炼,再对照访谈记录(在此,特别感谢时任国务院研究中心韩副主任的点拨,使我当时恍然大悟),寻找最贴切的土话原话予以引用,为表述准确,还分别用客观描述的语言作为副标题进行解释,如“‘村子里的娃娃越来越少’ ——农村义务教育形势严峻。”

 

再次,“政策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

 

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建议不能笼统含糊和空发议论,而应做到符合实际、思路正确、措施具体。有些对策建议看似正确,却无实际操作办法。一个好的建议必须兼顾需要和可能,应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文中提出的应对“农民荒”及粮食安全问题的4个对策建议,内容充实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总之,好的调研报告是观点、见解和文字相结合的长期修炼的功夫。好的调研报告不一定要全面,也不一定要系统、深刻,但对于做决策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咨询作用。

 

 

写给职场中的调研人几句话

 

第一,文字能力是我们的看家本领。职场人要特别注重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

第二,调研能力和调研报告的撰写,是文字能力中的高峰,尤其需要磨练。

第三,调研水平和调研报告的背后,是爱读书、爱研究,是理想和情怀。

第四,要想提高文字能力,需要刻意练习,也需要广泛阅读,工夫在诗外。

 

写给公考国考的申论爱好者

 

笔者是通过2001年国考进入国家部委工作的,此后也一直关注国考,尤其是申论。很多公考国考公众号,对本调研报告多有关注,本次特意写几句话给申论“爱好者”(想通过,一定要爱好申论哈)。爆料下,各位可能不信,我在2001年冬天进入申论考场前半小时,才知道申论是考什么、怎么考的。由于种种原因,我几乎没有准备就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上午考完行政能力测试,中午在考场外的操场休息,我借旁边考生的申论书看了10分钟,才明白了申论的格式,下午进考场直接开写。因为笔者当时的公文和作文基础、以及学术研究功底还比较好,申论考试还是比较轻松完成,成绩还比较理想,比行测高十分,为笔者以较高总分进入下一轮面试开了路。

 

第一,申论不只是写文章,申论是在具体场景下的通过“办文”来“办事”。因此,申论要写好,平时要多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社团组织、校报通讯社记者团等类似社团要多参加,多参与组织活动。

 

第二,申论提升IPO方法。申论的难点在信息的IPOinput输入、process处理与output输出),“输入”体现文献研究能力,即快读阅读、大量资料的快速浏览;“处理”主要是归纳整理能力,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快速归纳,而“输出”就是文章撰写和文字驾驭,反复修改方式的练习就一定有效。

 

第三,申论水平和成绩的提高有规律有方法。按照上述的方法和训练重点,坚持训练就可以达到目标。

 

第四,申论考试实战心得。快速整理归纳素材,可以在稿纸上,将材料按照情况、问题、原因、对策等四方面进行归类、编号、做标记,为后续撰写文章打好基础;整理素材的时候,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直观高效。短文章建议打草稿,再誊录,确保满分;长文章建议列提纲(最好到三级要点),然后直接写作(2001年国考申论,笔者就是这样做的)。

 

第五,工作后我们会发现,申论的训练模式,对做好工作太有价值了,直接提升我们的“三办”能力(办文、办事、办会)。

 

作者:李旭鸿 ;来源:江羽读书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