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一触即发。这场战事是印度步步挑衅在先,中国始终秉承着“以和为贵”的态度,再三提出和平谈判。
然而印度军方变本加厉,拒绝和谈,中国政府忍无可忍,决定进行自卫反击战。
而就在开战前夕,毛主席和周总理询问了众将领的意见,没想到主张不战的声音此起彼伏。就在这时,年逾古稀的“军神”刘伯承说了一句话,顿时堵住了悠悠之口……
对印反击战为何非打不可?作战过程中,刘伯承的一句告诫影响深远,他说了什么?
尼赫鲁之心,路人皆知
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爆发,导火索是印度总理尼赫鲁本人。
印度身为曾与中国“同病相怜”的友好邻邦,在尼赫鲁的执政下,逐渐有了称霸亚洲的野心。但若要追根溯源,“印度问题”的罪魁祸首,是英国。
1849年,印度曾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为了护住这块到嘴的“肥肉”,英国将目光锁定到了我国的领土——西藏。西藏因得天独厚,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历来被军事家们看作兵家必争之地:谁拥有西藏,谁就能控制次大陆。
1903年,英国发动侵藏战争,翌年攻陷拉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拉萨条约》,宣告西藏为英国的独占势力范围。此后,英国不断在西藏境内挑起事端,制造“驱汉事件”,试图策划“西藏独立”。
1913年,英国终于闹出了“大动作”,一手策划并召开了以“争夺青藏高原”为目的的西姆拉会议。
在这场会议上,诞生了具有侵略意义的“麦克马洪线”,西藏地区近九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都被划到了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版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过“麦克马洪线”的有效性,但尼赫鲁却将这条线奉为圭臬,全然忘了当时国家主权丧失,“被殖民”的耻辱感。甚至,曾被帝国主义霸凌的印度,也效仿起了帝国主义的恶劣行径,试图称霸南亚次大陆,称霸整个亚洲。
尼赫鲁采用军事,外交等手段,先迫使不丹、尼泊尔等周边邻国对他“俯首称臣”,后又于1949年公然吞并锡金。
而新中国的诞生,成为了尼赫鲁制霸亚洲道路上的最大阻碍。
在西藏问题上,印度对英国的“扩张主义”推崇备至,尼赫鲁死咬“麦克马洪线”不放,甚至公开发表言论:“印度人到西藏,如同到自己家中一样来去自由。”
此后十年,尼赫鲁致力于推进一系列“攫取西藏”的军事战略……比如趁着新中国忙于抗美援朝之际,指使军队在西藏边境小打小闹,制造武装冲突;或者给西藏叛乱分子提供政治避难,拉拢反动派势力,达到分裂西藏的目的等等。
而尼赫鲁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甚至志在必得,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印度当局获得了美苏两国的支持和默许。
新中国仅成立一年,就在朝鲜战场上大放异彩,这让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颇为忌惮。如果印度能与中国抗衡,哪怕只是缓慢地拖垮中国,这也是它们所喜闻乐见的。
在朝鲜战争中刚吃过亏的美国最为积极,身体力行地给予印度大量军事援助。
而苏联对此的态度也是隔岸观火,伺机而动。苏联的算盘是,必要时牺牲中国的利益,借助印度的力量南下,从而渗透整个南亚,获得与美国一较高下的资本和筹码。
从1955年起,截至中印边境战爆发前夕,苏联给予印度的援助高达30多亿卢比,以达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尼赫鲁自身试图称霸亚洲的野心,加上诸国的火上浇油,使得他在霸权主义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促使了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战争爆发。
面对印度的不断骚扰,一再挑衅,中国政府以和为贵,首先采取和谈的方式进行交涉。那么,是什么迫使中国最终选择自卫反击?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展现出了怎样的风采?
老元帅麾下,无怯战之兵
1959年8月25日,“朗久事件”爆发。这是印度首次在中印边境挑起大规模流血事件。
两个月后,印度如法炮制,继续制造“空喀山口事件”,与中国边防部队爆发了武装冲突,致使一名边防战士牺牲。
中国向来热爱和平,拿出大国风范,不主张用暴力解决问题。
周总理代表中国政府紧急出访印度,与尼赫鲁政府进行和平谈判,意在维护中印两国的传统友谊和边境和平。
而尼赫鲁却将中国政府的君子之举视为软弱可欺,拒绝和谈,变本加厉地动用武力,蚕食中国边境领土。
毛主席向来对危局有着敏锐的感知力,面对印军的恶意侵扰,中国的兵可不是“软柿子”。在毛主席的授意下,“西藏军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作战前进指挥部”迅速成立。
即使如此,中方尚且不想将事态扩展至战争层级,只是蓄积武装力量,未雨绸缪,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背靠美苏的尼赫鲁“踌躇满志”,印军将手伸过了“麦克马洪线”,不断挑战中方底线,试图将更多的土地收入囊中。
在尼赫鲁的再三纵容下,1962年9月,“择绕桥事件”爆发。印军率先挑起战争,向守卫择绕桥的边防战士发起袭击,中国战士为了守护领土完整,与印军展开激烈战斗,5名边防战士英勇殉国。
10月10日,印军在择绕桥再挑事端,中国边防军牺牲11人,重伤12人。
事件发生两天后,尼赫鲁公开叫嚣“要将中国军队彻底清除”,印度国防部长在一旁煽风点火:“就算打到只剩最后一支枪,也要把中国人赶出去。”
“择绕桥”事件和印方的态度,彻底惹恼了中国政府!
面对中方的“以和为贵”,印度当局不以为然,从50年代起,陆续蚕食着中国的领土,将本可以化解的武装冲突,一步步推进到战争的规模。
就在尼赫鲁扬言要彻底消灭中国军队的同一天,被中央点帅的张国华终止病假,即刻启程返回拉萨,筹备作战。
毛主席既已召回“雪域战神”张国华,就是已经做好了开战的打算。为此,特召开一场军委会议,询问众将的看法。
在座的众将领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各抒己见,最终,主张“不战”者居多。
客观来说,他们的忧虑也并非多余——
印军派出的是他们的王牌第7旅,而第7旅所辖的第9廓尔喀联队,是出了名的骁勇善战。一百年前,英国雇佣兵的主要组成就是廓尔喀人,战斗力不容小觑。
加之美英苏给予其源源不断的援助,光是美国,就向印军运输了自动步枪,重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等大型武器装备无数。
战争意味着流血,意味着花钱,从国家建设角度来说,这一仗似乎还未达到非打不可的必要。
然而,还是有两个人坚定地表示:“事关国威,非打不可”!
其中一位是张国华,另一位便是老帅刘伯承。
张国华
中央初步拟定的作战计划是打掉一个营,张国华不仅主张打,更是大手一挥,表示:“我要打掉他一个旅!打的就是王牌旅!”
而后,一个声音打破寂静:“青藏高原我是没去过,有难度,但并非没有出路。”
说这句话的,正是老帅刘伯承。
刘伯承在军中的威望已无需多言,战绩也无需赘述,“军神”的封号至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都说强将手下无弱兵,算起来,刘伯承还是张国华的老首长,张国华敢放言“打他一个旅”,颇有几分刘帅之风。
有了“军神”出面镇场子,这场仗势在必行!最终,毛主席一锤定音:“张国华说要打,那就让他打!打不好重来。”
1962年10月17日,中央军委下达对印作战命令。70高龄的刘伯承挂名编外参谋,随行指挥督战。
老帅出山,军中上下顿时吃了一颗“定心丸”,而刘伯承在作战中给出的指导,更是身体力行地为战士们好好上了一课!
两军交战,骄兵必败
1962年10月,中印边境战争正式打响。
战争初始,印军占领高地——在喜马拉雅雪山营地建立指挥部,考尔中将坐镇指挥。
人民解放军什么艰难险阻没见过,刘伯承只一句话,就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他说:“有水就有路,沿着水流的方向走,我们就是天降奇兵!”
基于刘帅的策略,我军派出一支部队从正面佯攻,再派一个师寻水探路,从后方夹击,最后大部队顶上,来个一锅端。
肩负寻水探路重任的这支队伍,选择了中印和锡金三国交界的东路线摸索行进,战火未烧至此处,相对安全隐蔽。
在麦克马洪线前沿与我军激战正酣的印军,怎么也没有料到,解放军会从锡金边境摸到后方冒出来。
不说别的,仅仅这一路的雪山高原反应,就足以折磨人的心志,而解放军部队在极短的时间里,不仅摸到了前线,甚至还有体力英勇作战,宛若神兵天降。
第一场战役异常顺利,除了廓尔喀联队尚能负隅顽抗,其余散兵一触即溃。
坐镇的印度卡尔中将,更因信息不畅,甚至还不知道“后院起火”,此时正坐着苏联支援的直升飞机,与美国军事顾问一同视察亚东一线。下飞机后,他才察觉情况不妙,但此时他与解放军撞了个正着,仓皇之间只能扒牛车逃走,险些就做了俘虏,而那架先进的直升机自然成了我军的战利品。
首战告捷!人民解放军全歼印军第7旅。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对这场战斗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大获表彰。
打了胜仗,战士们无不欢欣鼓舞,军营也洋溢着喜悦的氛围,只有刘伯承波澜不惊,他把爱将张国华叫到跟前,“我告诉你八个字:不要轻敌,骄兵必败!印度吃了亏,势必会发起反扑,你这个指挥官,该想想下一步怎么打才是正事!”
战局瞬息万变,刘伯承在这个时候提点张国华,可谓用心良苦。
最近的朝鲜战争就是前车之鉴,朝鲜人民军短短数月,就打得李承晚部节节败退。就在全朝鲜提前庆祝胜利之际,美军从中拦腰截断,致使人民军损伤惨重。
可惜朝鲜没有刘伯承,但是解放军有军神坐镇!
果然,第二次战役来势汹汹,印军有备而来,部署得当,浩浩荡荡的军队以“蛇形”出战。
幸得刘伯承敲打,解放军一鼓作气,士气高昂。张国华迅速制定作战计划,实施“斩蛇”行动:该打头的打头,该去尾的去尾;剩下的一批负责斩腰,另一批负责破腹。整个行动迅猛有序,大获全胜。
这时,毛主席眼见时机成熟,下令撤军。因为此战的目的,只是将尼赫鲁拉回谈判桌前。中国身为泱泱大国,绝非贪战恋战之辈!
这一仗,保全了中印边境至少十年的稳定。
如若不是印方犯我国威在先,这场战事压根不会发生。而对印反击自卫站也是刘伯承军旅生涯中最后一次出征。他给出的八字箴言更是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依然极具指导价值。
如今的中国,纵使国际局势波谲云诡也能岿然自若,因为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一直不忘刘伯承元帅的教诲:不要轻敌,骄兵必败!
来源:峥嵘年代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对印反击战前夕,我军内部出现严重分歧,刘伯承出面镇住场子,一句告诫影响至今
2023-07-10•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