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郝贵生:论“学习就是力量”
点击:  作者:郝贵生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3-07-05 09:18:21

 

1.jpg

【作者按】笔者大学期间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太多了,主要是不懂学习、不爱学习、不会学习。哲学教学应该联系实际,应该用哲学观点、方法说明、解释和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实际。大学生要努力培养提高自身的学习素质,不仅是为了学好大学学习课程,也是为终身学习奠定学习基础。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笔者就拿出相当大的精力和时间研究学习理论与方法,开设《大学学习学》课程,在学生中组织《学习学研究会》,对我校大学生学习状况曾做过两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发表过20多篇有关学习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论文,出版三本学习学和学习理论方面的教材、著作。笔者退休后,始终没有停止过理论研究包括学习方面的研究。近日与部分大学教师和大学生接触中,他们痛感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着许多盲目性,要求笔者能够把学习理论普及到大学生和群众中去,以便提高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因此在朋友的要求和帮助下,准备通过网络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研究、交流学习学理论,同时重发以往有关的研究成果。今首先发表刊载在重庆市委党校学报《探索》杂志2008年第2期的《论“学习就是力量”》一文,欢迎理论界、教育界及大学生们批评指正。
2.jpg

【内容摘要】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新的历史时代,应该有一个包含“知识就是力量”,但比“知识就是力量”的内容更丰富、更深刻、更具有时代性的新的口号所取代,那就是“学习就是力量”。“学习就是力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由学习的本质所决定的,是对“知识就是力量”的扬弃、丰富和深化。“学习就是力量”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学习就是力量”要求对人们最熟悉的学习现象和学习活动从理论上深入研究。第二,有助于促进教育学的丰富和发展。第三,有助于促进心理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四,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学习就是力量”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有助于学习观念的变革,有助于把大学生学到的知识最大限度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新的历史时代,应该有一个包含“知识就是力量”,但比“知识就是力量”的内容更丰富、更深刻、更具有时代性的新的口号所取代,那就是“学习就是力量”。

一、“学习就是力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人类进入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之后,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是什么,一直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未来学家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揭示和认识时代的显著特征,如知识经济时代、和平与发展时代、全球化时代。在这种认识时代特征的各种不同的表述中,有一种极其重要的认识,就是从学习的角度揭示时代的特征。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学习化社会”。

1966年,毛主席在著名的“五七指示”中就明确指出,要把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工、农、兵、学、商都办成大学校。

1968年,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的赫钦斯出版了《学习社会》一书。把“学习”与“社会”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阐明学习社会就是人的“自我实现的社会”,“人得以成为人的社会”。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更加明确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书中说:“根据这些理由,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特别强调的两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如果我们要学习的所有东西都必须不断地重新发明和日益更新,那么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就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人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和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之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1] “社会与教育的关系,在其性质方面,正在发生变化。一种社会既然赋予教育这样重要的地位和这样崇高的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就应该有一个它应有的名称—我们称之为学习化社会”。[2]

1979年,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的学术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一书中阐述了“社会学习、团体学习”的概念。书中说:“我们还应当主张,不仅个人在学习,而且由人组成的团体也在学习,组织在学习。甚至社会也可以说是在学习。”[3] 书中详细阐发了人类20世纪以来尽管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极其巨大的成绩,但人类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导致这种状况严重的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学习状况的落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代学习的不足,导致了人类状况的落后,这种状况使个人和社会在对付全球问题所提出的挑战方面,都未能作好准备。这种学习的失败,意味着人类在作好准备方面,仍处于全世界都不发达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把学习问题看作是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这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它的重要性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仅仅作为一个世界问题的范围:学习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我们一切问题的问题。这是因为这种失败限制了我们对付全球性问题中的其他每个问题的能力。”[4] “全球问题的加剧不仅是由于变化的速度加快,也是由于学习的速度停滞。”[5] 书中强调教育的重心“必须把目标放在开发人们潜在的、处在心灵最深处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上面”。[6] 强调要“造就一大批发展了新学习观的人。这一观点必须由一种解决全球问题为目的的学习和教育形式来培养”。[7]

1990年,研究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和阐发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他认为,在当前全球化和企业竞争各加激烈的时代,一定要建立不断创新进步的“学习型组织”。“当世界更息息相关、复杂多变时,学习能力也更要增强,才能适应变局。企业不能再只靠像福特、史隆或华生那样伟大的领导者一夫当关、运筹帷幄和指挥全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8] 彼得·圣吉在书中同时还勾画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基本内容。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学习化社会”思想的提出和阐发。证明了人类学习活动在当今社会发展全部进程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正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这种趋势。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学习就是力量”的思想正是“学习化社会”思想的必然产物,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二、“学习就是力量”是由学习的本质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首先是一部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史,但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学习活动。人类有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也就始终存在着人类不断地向自然界学习、向人类的历史学习、向社会学习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学习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提高自身认识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主体性的历史。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没有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历史。特别是人类文明社会以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人类在实践中积累和提炼出来的各种知识需要通过一种途径转化为更多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类又逐渐分化出相对独立的专门从事知识传播和接受知识的教育和学习活动,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教育家、思想家。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还是现代西方的联结派、认知派、折中主义、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都对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他们为促进人类的学习活动的深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正如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所说,熟知的东西并非真知的东西。学习活动尽管对人们非常熟悉,但究竟什么是学习?或者说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对绝大多数的人们并不真正熟悉和懂得。就是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相当多的人还是把学习直接同知识、技能、文凭、地位、利益联系起来。以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学习导致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学习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力量来。中国影响较大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把学习定义为“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取知识或技能”。我国研究西方心理学家的学者综合西方人对学习的认识,认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9]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10] 以上这些定义都有其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但其最主要的缺陷就是只停留在对人类学习活动的直观的浅层次的认识上,而没有把学习活动同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人类实践活动内在联系起来,没有完整地揭示学习的全过程和学习直接达到的最终目的。人类对学习活动的本质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马克思在他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一条中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所有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对待事物、现实、感性的认识上,只是从直观或客体的方面理解,而没有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主体性方面去理解。从正面意义上,马克思就是要求我们从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方面和人的主体性方面去理解人类周围的各种事物和人类的各种活动。从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出发,就要求我们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实践活动方面的高度和视角揭示和认识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笔者正是从这一高度和视角出发,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地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形式、手段、方法获取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人的自我发展、提高、完善和改造,是使自身成为主体并不断增强主体性的过程。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学习是人们实践活动中自觉地改造、发展、提高、完善自己的过程,是使自身成为主体和不断提高主体性的过程。二是学习是人们获取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过程。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形式、手段、方法达到上述目的的过程。这样理解和认识学习,就揭示了学习活动同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学习同人类实践能力和主体性的提高的内在联系。在这个意义上的人类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力量,才能真正推动人类实践活动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拓展和深入。

三、“学习就是力量”是对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扬弃和深化


英国哲学家培根生存的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是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和成长的时期,是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的时期,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时期。资产阶级为了清除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障碍,就需要进一步在思想领域内加强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宗教崇尚神学,抬高宗教信仰,极力贬低科学,贬低知识,鼓吹“知识就是罪恶”。作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培根适应时代的要求和资产阶级的需要,对这种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发起了猛烈的抨击。他建构了一个注重经验、注重实验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认识论体系。他以建立一套能够促进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哲学和新方法作为自己毕生的学术和科学活动的目的。他极力反对神学迷信和权威迷信,反对对科学和知识的贬低,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科学,崇尚知识。他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培根认为,人类统治宇宙万物的力量深藏在知识之中,知识是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解释,人们熟悉和掌握了知识,就熟悉和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在思想上得到真理而在行动上得到自由。”[11] “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11] “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12] 也就是说,人掌握了科学知识,就转变为驾驭自然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同时培根还认为,知识通过发明创造、技术革新,还会间接地、不自觉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以更大的力量和影响。知识还有助于文治武功,治国安邦,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他说:“阅读历史可以使人变得明智,阅读诗歌使人变得聪慧,学习数学使人学会精密。物理学则会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则又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够塑造人的性格’”。[13] “精神上的种种缺陷,也可以通过求知来得到改善。”[13]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思想对反对宗教神学和蒙昧主义、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确实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后人更加重视科学知识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包括对马克思的影响。恩格斯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就指出,在马克思那里,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培根这一思想仍然在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一种观念和思想都是一定的时代和历史的产物,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都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补充和完善新的内容。“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也是这样。这句口号的提出是在当时自然科学刚刚开始发展,但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时候,还没有像人类20世纪以来知识呈现出爆炸和飞速发展的状态。这句口号把知识与力量联系起来,更突出科学和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这种认识是完全正确的。但培根这里只是从宏观意义上揭示知识与力量的内在联系,只是“知识可以转化为力量”的思想,微观意义上知识与力量并不能划等号。他虽然也说过,二者可以“合而为一”,但这里所说的只是“紧挨着的”的意思,并不是完全等同。知识还储存在书本或图书馆中没有被人所掌握的时候,知识是不能成为力量的。即使学习了知识,但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只是把大脑当作知识的储藏室或转运站,这些知识既没有促进他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也没有转变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样的知识也是不能成为力量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知识”属于意识的范畴,而“力量”则是物质的范畴。作为意识范畴的“知识”转化为作为物质范畴的“力量”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中间环节。作为17世纪的历史人物培根在不懂得人类实践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的唯物史观的认识的前提下,是不可能真正解决知识转化为力量的物质途径的。因此,在作为科学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已经呈现出“学习化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应该扬弃、丰富和深化。“学习就是力量”的口号就是这一口号的延续和发展。

首先,“学习就是力量”隐含在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中。培根在他许多关于知识功能、价值的思想中,多次提到“学习”“读书”“阅读”。如他说:“读书学习是为了获得享受,培养斯文的气质,培养发展的才干。”[14] “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读书使人变得充实”。[13] “阅读历史可以使人变得明智,阅读诗歌使人变得聪慧,学习数学使人学会精密。”[13]

其次,“学习就是力量”明确揭示了知识转化为力量的物质途径和过程。知识不等于力量,但知识能够转化为力量。这种转化的物质途径和过程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人类获取知识的最终途径是实践,同样,人类把知识最终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途径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这种对世界的改造一是指客观世界的改造,二是指实践主体自身的改造,即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对人自身素质、能力的改造、发展、完善、提高。人类的学习活动并不是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列的独立的另外一种活动,而是实践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以发展、提高、完善和改造自己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是通过多种具体的途径、形式、手段、方法获取知识并把知识内化为素质、能力、力量的过程,是使自身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真正成为主体和不断增强、提高主体性的过程。学习就是知识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转化为力量的根本途径和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就是力量。它包含了“知识就是力量”,但比“知识就是力量”的内容更丰富、更深刻,更具有时代特征。

四、“学习就是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学习就是力量”要求对人们最熟悉的学习现象和学习活动从理论上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人类学习活动的奥秘。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思想家尽管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方面有相当多的成果,但是在笔者看来,学习领域相对于人类的其它活动来说,还是一个未真正开垦的处女地。人类在学习方面付出的时间、精力、代价相当大,但人类创造和所学习的知识并没有完全真正转化为人的素质、能力和力量。人类的学习活动还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正如罗马俱乐部《学无止境》的报告中所说,人类学习的不足、落后和失败已经从根本上说是我们一切问题的问题。而目前人们学习状况的落后直接反映了人类学习观念和学习理论的落后。因此加强和深化对人类的学习活动的研究,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学习问题的研究大有作为,学习问题的理论和认识上的突破必将促进人类学习活动的深入,促使知识最大程度地转化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第二,“学习就是力量”有助于促进教育学的丰富和发展。人类的教育理论在人类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必须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的使命》《教育—财富蕴藏于其中》等书籍就深入阐发了新的教育观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强调把对他人的教育转变为自我教育、把学校教育转化为终身教育。自我教育的实质就是学习,终身教育就是终身学习。同时,教育过程中一个基本的矛盾就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矛盾,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长期困绕在教育学理论中的老大难问题。现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严重的重教轻学现象正是折射了教育理论的严重缺陷。“学习就是力量”口号的提出,要求教育理论更加深入研究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丰富、深化和拓展新的教育理论。

第三,“学习就是力量”有助于促进心理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人类的任何活动中都包含着心理现象,学习活动也不例外。由此产生了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在人们学习的全过程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心理也有健康心理与非健康心理之分。相当多的学习者身上存在着非健康的学习心理因素。当前在学习生活中片面强调学习兴趣,把学习兴趣与学习意志对立起来,而把兴趣的形成看作主要是外界因素引发的。这种学习兴趣观已经成为对相当多的学习者发生负面影响的一种非健康的心理现象。此外,“能力”是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据笔者所知,大多数心理学教材或辞典都把“能力”定义为完成实际工作和任务的本领、心理特征和主观条件。这样讲法本身没有错误,但很肤浅。“能力”概念中的“能”和“力”是借助于物理学中的概念。人的“能力”和自然现象中的“能量”和“力量”确实有区别,但也必须承认,二者有内在联系。应该既从他们的联系也从他们的区别认识人的“能力”的本质。笔者认为,能力实质上是人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和交换过程中形成和积聚起来的有意识地能够使自身和外部事物按照预定目标发生变化、发展的一种能量和力量。学习的实质就是把知识内化为素质、能力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形成和积聚能量、力量的过程。

第四,“学习就是力量”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知识就是力量”是哲学家培根提出和阐发的一个哲学命题。“学习就是力量”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个哲学命题。长期以来,哲学把人们的学习活动排除在哲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笔者曾发表过的《哲学也要研究‘学习’》(《天津师大学报》1997年第4期)和《哲学与学习》(《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等论文详细阐发了哲学与学习的内在联系,并阐述了“学习就是认识论”“学习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就是使自身成为主体并不断提高主体性的过程”等哲学思想。“学习就是力量”也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和视角认识和揭示学习在人类社会生活大坐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哲学工作者应该研究学习问题,正如李铁映同志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哲学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中指出:“今天中国人需要学习的哲学。学习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境界。建设学习型民族、学习型社会,哲学和哲学家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把学习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15] 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深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五、“学习就是力量”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学习就是力量”有助于落实“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自从党的十六大把“学习型社会”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以来,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相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学校”,特别是胡锦涛同志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包括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要把我们党建设成“学习型政党”。实现这些目标,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对“学习”本质的理解。“学习就是力量”把“学习”与“力量”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学习”本质的理解,从而促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及各种“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第二,“学习就是力量”有助于变革学习观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与时俱进,就是要不断用先进战胜落后。任何人的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学习观念支配下进行。学习观念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正确与错误之分、现代与传统之分。不同的学习观念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学习的过程、效率和结果不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学习观念相当多的还处在一种传统的、落后的、错误的状态中,由此导致人们不懂学习、不爱学习、不会学习,学习效率低下、效果甚微。因此人们的学习观念也要与时俱进,也要变革,也要用先进的学习思想取代落后的,用现代取代传统,用正确取代错误。“学习就是力量”隐含和体现着新的、先进的、现代的、正确的学习观念。

第三,“学习就是力量”有助于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近些年来理论界和教育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但在这种研究中存在着一种严重的倾向,就是抽象地空洞地谈论人的全面发展,而不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发展方面暴露出来的奴性意识、虚伪性意识、内耗性意识等严重问题,更不研究人的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学习就是力量”的思想就是指出了学习的实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对自身的自我改造,就是自觉清除各种错误的、不合适宜的、教条主义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各种错误观念,就是把知识真正转化为对现实和自我的批判能力,促进我们民族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做人的学习,正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说:“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上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事实上你我心底都深深地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 [16]

第四,“学习就是力量”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任何一个正视社会现实的人都不能不承认的一个客观事实是:中国教育还没有真正把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摆在第一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直主导教育活动中的一个指导思想即应试教育的思想始终没有得到系统彻底的批判,素质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得不到真正落实。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学生也确实学到相当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也只是停留或储存在学生的头脑中去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多数没有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高分低能”现象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提出“学习就是力量”的思想,就要求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包括学生都要把学习同素质、能力、力量紧密结合起来。最终用素质、能力、力量检验学习的优劣好坏,彻底改变那种单纯靠对知识的记忆多少和分数衡量学习成绩的错误的考察方法。不能够使学生的素质、能力、力量真正得到提高的教育活动和教学改革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

“学习就是力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对“学习”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高举“学习就是力量”的旗帜,必将促进人们学习活动的深入,必将促进中华民族“学习型社会”的早日实现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必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1][2]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203
[3][4][5][6][7]《迎接未来的挑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0、20-21、111、8、112
[8][16]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4、14
[9]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
[10]《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49
[11][1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47、345
[13][14]《培根论人生》[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210、209
[15]《哲学的解放与解放的哲学》[J],《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