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报志愿的张雪峰最近引起争议,这位在网上有近千万粉丝的老师,因反映社会现实,幽默直率,不仅受到广大高考学子和家长的关注,也受到大批与报考志愿无关网民的支持和肯定。报大学志愿,是全家大事,关系如何应对未来“毕业即失业”。一位新疆的家长说孩子想报新闻专业,张似调侃答道,以你孩子的高分,最好的方法是,报志愿那几天把他打晕,然后在本科目录中随便拨拉一个专业都比新闻要好。不料这段别具特色的视频引起轩然大波,一位新闻学教授来辩,一家大媒体记者来辩,张反问,若你孩子,愿其学新闻否?答曰,不。张回,那你和我辩有何意义?……张雪峰的观点是,凡是文科,大都没有“专业壁垒”,即学了这个专业未必比不学者干的好。张雪峰老师对学文科的家长表达了深深同情。这些观点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现象,深得多数人赞同。新闻传播学的教授粉丝数寥寥无几,不如各行各业的网红自媒体,证券教授股票长期被套,工商经济学教授办企业办不过初中生,学金融的成绩拔尖不如拼爹,就连能用笔触及人的灵魂,而被不同群体、阶层和阶级分别欣赏的作家路遥和莫言,他们的大学学习也属先写作上路后的“回炉”性质。对文科教学的失望,是解放以来至新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反映。解放七十多年来,对大学文科评价以至办学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毛主席的老师,著名的教育老人徐特立主张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在法学教育中强调把正规法学教育和培养法治干部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五、六十年代,解放后的各地教育改革层出不穷。1956年八大后,退居二线,“有几年没有参加政治局的会议”(《毛泽东年谱》5,518,1965.8.5)的毛泽东,专注于理论和调查研究,关注大学中涌现的改革和新生事物,这位实践大家要在基层群众的创新中检验自己教员出身的切身经验。1958年,毛泽东视察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高度肯定了天大的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听说天津有60多所中学。办起了生产车间或校办工厂,说:学校是工厂,工厂也是学校,农业生产合作社也是学校,要好好办。要讲实际,科学是反映实际,是讲实际的道理。不知道实际,老讲书本上的道理,怎么成?(《毛泽东年谱》3,406,1958.8.13)同一时期,毛泽东在与哈军工学习的侄子毛远新的几次谈话中指出,“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有点真才实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毛泽东年谱》,5,380)几年后,毛泽东明确提出,“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师生应该接触农民和城市工人,接触工业和农业。不然,学生毕业,用处不大。”(《毛泽东年谱》,64.8.29)文理科分开对待,是从一般上升为具体。但就教育规律而言,理论联系实践,是最根本的规律。即使理科抽象的基础研究学科,也必须以科学实验,重复验证为支撑,服从于“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个哲学规律。今天张雪峰讲的文科“专业壁垒”,是雇佣劳动市场上的竞争性要求,是老百姓吃饭糊口的保护性措施,是未来的雇佣劳动者维护自身利益的提前预防。而毛泽东讲的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则是在公有制真正的主体下的谆谆告诫,是对古今中外个人成才普遍规律的总结。真正的成才者,能够适应各种条件,包括雇佣劳动者的激烈竞争,或是“铁饭碗”下的劳动技能和主动性。学生联系实际,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社会,树立正确三观,否则即便从清北到常春藤,学霸精英,也只能以“科学无国界”为由,回避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界限,不能为祖国人民所用,而成为西方资本的工具。任正非直言,花大价钱从国外引进的高新技术,竟发现是中国人的发明。这是当下中美在科技、经济战线上的两军对垒。核心是人才争夺战。谁和谁争夺?一方是华尔街的垄断金融集团控制的军工集团、科技集团的大资产阶级资本机制,一方是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工农大众、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回避阶级,回避社资,爱国主义往往显得苍白,实际上这也是80%留学博士滞留美国的深层次原因,这个责任应由大学和教育部门之前当期的党组织来负。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学说的“错误”深深刺痛了这类群体。1965年,毛泽东提出,“大学文科只要二年半到三年,要办抗大式的学校。社教就是大学,就是抗大。学校搞五分考试制,考五分不一定是好的,考三分也不一定是坏的。(《毛泽东年谱》,1965.11.15)提出学制要缩短。提出“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至于工科、理科,也要接触社会实际。高中毕业后,就要先做点实际工作。单下农村还不行,还要下工厂,下商店,下连队。这样搞他几年,然后读两年书就行了。(《毛泽东年谱》65.12.11)怎么改造大学?毛泽东绝非空发议论之人,凭借依靠群众,是目光深邃的预见大师,更是带领中共改造当时占四分之一人类世界的伟大成功者。“先夺权,批评权威,再搞教学改革、学制改革。中央要搞个高中、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办法是学校推荐和选拔相结合。初中还要考试。今年大学招考推迟半年,闹半年文化大革命。高中、初中不变。教材要重编,初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毒的要去掉。”(《毛泽东年谱》,66.6.12)看看近几十年毒教材的嚣张,如狗皮膏药般的顽固,持续多年安然无恙,什么样的方子才能根治?马克思评价巴黎公社时指出,对于公仆变为主人,无产阶级的方法就是随时撤换,毛泽东的方法则是,如果有人罩着(常态),发动群众先夺权,批评权威,重编教材……对那些猛然发现自己宝贝心肝被性、种族、反动势力的剧毒腐蚀,或早就发现,投诉无门,恨不得骂脏话的家长们来说,毛泽东的方法是对“随时撤换”的具体操作方式的探索,优于死水一潭官官相护下的“二奶反腐”,痛快淋漓。当然不要忽略,明言对权威是批评,甚至不是批判,更不是“喷气式”,因为要触及灵魂,而非触及皮肉,这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的反复告诫。关键在于,矛头指向问题的根源,不在权威专家,而在领导实际执行的政治路线,可见,对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毛泽东否定了分数至上,1972年出现工农兵大学生制度。1973年在工农兵学员考试中,出了张铁生交白卷事件,三年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登载文章,《一个反革命的政治骗局——“四人帮”炮制〈答卷〉作者这个假典型调查》。同日,《光明日报》发表教育部大批判组文章《“白卷”的政治骗局与“四人帮”的篡权阴谋》。岁月悠悠,二十年后,出狱的毛远新回忆了张铁生事件。对于吃瓜的群众和社会,对这场“骗局”,终于能听到另一面当事人的解释,这是难得的。在辽宁省负责教育改革的省委领导毛远新很同情张铁生。“就怎么考试的问题,(辽宁)省委开会提了多种多样的方案,他倾向于334方案,就是中学毕业统计成绩占比30%,劳动表现、群众评议占比30%,高考成绩占比40%。这么个方案他也没把握,就建议把张铁生的信在报纸上公布出来,征求广大知青的意见,看怎么高考才比较合理,对一直参加劳动没有时间复习的知青比较公平。”后来毛泽东见到毛远新时,要求学习辽宁日报编者按,毛远新答道,那就是我写的,毛泽东还不相信,于是毛远新汇报了调查张铁生事件的来龙去脉。毛远新向群众征求的三三四方案,是对传统教育轻视实践的革命,又是对中国教育历史的扬弃。两汉察举制至曹魏九品官人法,从曹操的生机勃勃到两晋门阀变质,催生科举,除王维、文天祥个别人,诸朝状元多无成就,名家多出寒门,再到“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从举荐到科举产生,再到现代教育,三三四有否定之否定的意义。其实华尔街也很重视教育的实践。施一公说清华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想去干金融,但一个理工科博士,没读过MBA名校,很难迈入金融门槛。读MBA学位,在美国首先要有两年工作经验,当然,金融入门也有特例。据百度百科,朱云来在美获气象学博士学位,毕业转读会计不到一年,获硕士,以一年会计师经历进入瑞士信贷波士顿公司,旋即升任高级副总裁,了解一下美国金融界,仕途顺利得惊人。该公司后来此地无银道:朱离开时方知其父身份。恩格斯中学后自学成才,列宁是大学校外考试生,斯大林高中生。毛主席如此列举绝非贬低科班,只是强调实践和群众,毛主席对钱学森非常尊重,“实践—认识—实践,而不是认识—实践—认识”,就是在晚年会见李政道时做的再一次验证和总结。毛泽东的教育革命观点当然被学院派精英视作异端。1981年6月,当时的党中央做出第二次历史决议,批评毛泽东“逐渐骄傲起来,逐渐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其中就包括对毛泽东教育革命观点的批评。又过了悠悠32年,十八大召开后,《毛泽东年谱》(1949-1976)》向全国发行,细读过的人对毛泽东的“骄傲”“专断”和破坏民主集中制有了新的认识。“过去教学改革、学制改革搞不动,改不了。”(《毛泽东年谱》,66.6.12)几个月后,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过去“搞不动”的原因。自我批评道,“我的责任是分一、二线。……现在走到反面,结果变成独立王国, 许多事情不同我商量。”(《毛泽东年谱》6卷,6)毛主席在世时,清北是教育革命的典型,毛主席去世后,成为所谓“浩劫摧残重灾户”,拨乱反正的结果,最终成了留美预科班,在中美较量中,发展下去,和资敌就不远了。当下正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有网友谈曰,美国人制裁的大学是选志愿的绝佳指导,这个观点深得人心,这恰恰是对毛主席大学观的肯定。“考五分不一定是好的,考三分也不一定是坏的。”考三分的西工大,就成了国之栋梁。——如果高分只是进了没有家国情怀的留美预科班,而支撑起祖国反超西方的是那些非顶尖高分的超级才俊,高分又有何意义?如果上的专业不如不读专业的成才率高,那个专业又有何意义?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