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应邀到河北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图源:河北大学)】
2021年10月15日,莫言来到河北大学参加百年校庆活动做了《变化中的乡土与文学》,发表了他对文学的新理解。他说,作家应该“植根于当下的生活,用变化的眼光、变化的观点和自己独特的方式创作出独具一格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和作家鲜明风格的作品是中国作家的责任。要按照文学的方式,以文学的手法来表现大变局、大时代,歌颂劳动者和创造者。”消息传出,引发了互联网上不大不小的议论。肯定者有之,否定者有之,嘲讽挖苦的也不少。因为几十年来莫言向来是把“批判者”“揭露者”当作自己的人设的。比如,“我有一种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恶的成分。”“文学就是要揭露黑暗,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作者,我也要坚持写下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作家是有国籍的,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由此看来,莫言2021年10月15日的发言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现在和将来的研究莫言的人,不能不注意到这一点。当然前提是,莫言不是玩弄辞藻,虚与委蛇,口头一套,行动上另一套。
笔者算是个不大不小的“莫粉”,几乎读遍了莫言所有的文字。莫言本人的文学世界纵贯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百年历史,与正在进行的“学四史”(《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的时间脉络基本重合。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这些我们看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在莫言文学当中的呈现,除了早期的几篇土匪抗日题材的小说,几乎都是负面的。“把好人当坏人些,把坏人当好人写”的创作秘笈让是非、善恶、美丑变成了一堆一堆充满了迷惘和焦虑的废墟。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错乱。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所进行的万众一心、披荆斩棘、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奋发有为……所有的努力,几乎都不见踪影。而他所有关注当下的作品,几乎都是失败的,只有从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童年记忆和民间传说中挖掘出来的魔幻素材,才能展示出他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才思和文笔。一接触到当下题材,他就犯晕。比如众所公认,《十三步》《红树林》《愤怒的蒜苔》《酒国》等关注当下题材的小说,都是失败之作。
好在莫言终于出现了“转变”。这个转变体现在两点,第一,莫言要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生活,“植根于当下的生活”。“要按照文学的方式,以文学的手法来表现大变局、大时代”。第二,他终于愿意唱赞歌了,那就是要歌颂“创造者和劳动者”。尽管只是一段简短的表态,还没有来得及用创作的实践来证明,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作为中国作协副主席的重要人物,这个表态虽然姗姗来迟,但值得欢迎。关于作家的“转变”,史有先例。1942年5月23日,在延安进行的文艺座谈会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分组讨论,就讨论到了这个问题。朱总司令首先讲话。他针对前边萧军说“鲁迅一直革命,没有转变过,为什么要我们转变?”“鲁迅还从来不写歌功颂德的文章”等观点提出反驳。他说:“岂但有转变,而且是投降。”他以自己的经历说道:“我是一个从旧军队出身的人。我就是投降共产党的。我认为共产党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我到上海找党,没有解决参加党的问题。后来到德国,才入了党。我投降无产阶级,并不是想来当总司令。后来打仗多了,为无产阶级做事久了,大家看我干得还可以,才推我当总司令的。”他又说:“共产党、八路军,就是有功有德,为什么不该歌、不该颂呢?”当时,毛主席做总结时(就是后来的“结论”部分)肯定了朱总司令的观点。他说:“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具体讲,就是我们的文艺必须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不能有任何迟疑”。由此出发,规定了一系列完整的革命文艺路线、方针、政策,解决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的源与流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及文艺批评的标准、文艺界的统一战线等重大问题。《讲话》将现代文学运动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上面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作家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任务,如何进行自我转变的问题。新的时代、新的群众,呼唤新的文艺。说鲁迅从一开始就是革命作家没有转变,不是事实。说鲁迅一直喜欢揭露而不喜欢歌颂,也不是事实。比如,《中国人是掉了自信力了吗?》对于真正“民族脊梁”的歌颂,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缺少马列文论修养的人们,包括当时从国统区来到延安的大作家,也包括如今文坛上十分活跃的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修炼到马列文论的作家,比如莫言,一个自学成材的作家,毫无疑问也面临一个“转变”问题。置身于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大时代中,却追求与人民文艺背道而驰的所谓“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 的“普世的文学”,这不仅仅是早就被历史证明了的错误的陈词滥调,也无法在波澜壮阔的现实斗争中赢得真正的读者。毋庸讳言,还有很多当代作家拒绝转变,比如方方,她至今还在用四十所年前的话语方式进行创作,还在对标西方文学进行创作,为赢得西方的喝彩殚精竭虑。时代前进了,他们停留在原地,这是很悲哀的。如今莫言终于声称要“歌颂”了,要回到人民立场了,但愿这个转变是真的,不是虚假的应对之策。读者诸君不妨听其言观其行,看他能否对此前不符合马列主义文艺思想的作品做出深刻反思,并创作出“歌颂创造者和劳动者”的新作来。(作者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