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武汉搞疫前线传来好消息: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
李兰娟院士说,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
李兰娟院士说,抗艾滋病药物克力芝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效果不佳,且有毒副作用。她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李兰娟院士团队成员、浙江援鄂重症救治组领队、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提醒,“这两种药为处方药,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他还介绍,现在这两种药物已经在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中使用,下一步计划用这两种药物替代其他效果欠佳的药物。
李兰娟院院士不但公布的了有效药,还否决了有人吹捧的有效的美国药克力芝。
前两天,有人说双黄连特效,有人说克力芝特效,想发财的人都被否定了。两天美国还出了一个特效药瑞德西韦。有人说“希望来了!美国新冠病毒特效药临床表现好,泰国疗法48小时见效”。有人又把美国大大跪舔了一番。可看后,虽然发表在科学杂志,但只有一个病例,并且这个药是没检测的,感觉很不靠谱。美国那么多病先治治看嘛,为何急于向中国推销?
另外,美国的流感正盛行:“全美范围已有1300万人感染,造成死亡人数高达6600人,加州、纽约均在高危城市之列,堪称过去40年最致命流感之一。”新闻上说,目前全美50个州里,有48个州出现流感疫情,其中32个州流感活动水平维持高位,人口稠密的纽约、华盛顿和加州均在高危城市之列。
有人说,这怎么可能!
有人就去查,“这些关于美国流感报道中的关于死亡人数的数据皆引自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没法否认,就特别关注了“估计”二字。“6600人的死亡证明,不仅是流感本身直接造成的死亡,而是把一切直接、间接与流感相关的所有死亡疾病都算在内,包括肺炎和其他一切当时或者事后一段时间内发现流感是其中一个因素所造成的死亡”。
下面的解释就更严重了:“这场流感已经持续很久了,并不像我们看标题那样美国突然爆发致命流感。美国几乎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爆发流感,与往年相比这季的流感达不到让惊爆的程度”。
噢,美国年年都发生这样的流感,都有这么多患者死这么多人,因此就不是流感病了,也就无所谓了。
聪明的中国人就这样三言两语把美国的大流感给治没了。美国怎么这么快就研制出治病中国病毒的物效药?怎么没把美国的流感治好?
当然,中国的“疫情”就让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美国塌天了。特朗普天天开会研究中国疫情,焦急地等待中国经济崩溃了没有。
以美国的所作所为,中国人对美国的生化转基因的东西越来越不信任。
克力芝被否决了,这个瑞德西韦正在临床测试,不知如何。但李兰娟院士使用的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就是可信任的。但是李院士讲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你别自己到药店去买去用。
有人说,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这两个药名也是洋文名。科普一下:阿比朵尔是俄罗斯研制,达芦那韦是中国西安杨森研制。它虽是美国强生公司的子公司,但就是中国研制,而不是在美国。
这个李兰娟为什么就敢把美国克力芝给否决了?
你别说,她还就是世界级权威和专家。在治疗非典和武汉疫情中,她和钟南山院士的贡献最突出。治疗流感她也是贡献突出。在人肝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这个你发得论文再多,也没得比。
网上资料介绍:
要当医生这个愿望,在高中毕业后就深深印在李兰娟的骨子里。那段时间,她曾在老家绍兴夏履镇做中学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有24元。
李兰娟经常目睹辛苦劳作的村民遭受腰背疼痛但无钱治病的情况。为了能为乡亲们纾解病痛,她拿着杭高革委会的一纸介绍信,毅然去省中医院学习中医针灸技术。她把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而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医学,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乡亲们做点事。
“赤脚医生”每天只能算5个工分,相当于1毛钱,就算做满一个月时间,也只有3元的收入,与代课老师相距甚远。不过,对医学的挚爱让李兰娟毅然选择了“赤脚医生”。
因为业务能力精湛,李兰娟以“赤脚医生”的身份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毕业后进入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也就是说,李兰娟不只是一个赤脚医生,还是一个工农兵大学生。
毛主席的赤脚医生和工农兵大学生原来这么牛!
延伸阅读:
李兰娟院士,您和钟南山院士一样棒!(节选)
作者 木木的蜗牛
来源:月之华
70多岁,主动请缨,亲赴武汉前线,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与一线医务人员共同商讨诊疗方案。
目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正和她的团队在武汉忙碌在抗疫一线。
正是因为有了李兰娟这样的一线医务工作者,我们对这场战役充满信心。
很多人都知道钟南山,却对李兰娟院士不太了解。但在2003年的“非典战疫”中,李兰娟院士也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们值得学习值得敬仰的榜样!
一 当初的贫困女孩,她的每一步都走的很艰辛!
1947年9月13日,李兰娟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夏履镇夏履桥村。父亲患眼疾无法劳作,全家生活仅靠母亲卖山货维持。由于家境贫寒,她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1960年品学兼优的李兰娟被保送到绍兴第一初级中学读书。天有不测风云,恰巧赶上全国三年自然灾害,
1962年,家里再无钱供她读书,无奈母亲把小兰娟叫到跟前,告诉了她家里的窘迫,只能让她收拾行囊回家。
尽管她求学的渴望那么强烈,但想到母亲为全家人背负的巨大生存压力,想到母亲每天挑着山货步行30多公里做的辛苦,懂事的兰娟只能选择了放弃。
当她向班主任挥泪告别的时候,老师实在不忍心看到一个专心学习的孩子无书可读,就给她出了个主意,先让她请假一个月,把行李还是放在学校,回家一边自学,一边再想想办法。
一边劳动一边坚持自学的李兰娟,一个月后重返学校参加期末考试。这一年,她的考试成绩非但没有落后反而考得很好,说明自学很有成效。
之后,靠着助学金读完了初中。
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李兰娟加倍的珍惜和努力,中考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被省重点高中——杭州第一中学(现在的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录取。
开学时,妈妈拿出了家里仅有的5元钱给她,但根本不够付学费的,报到、注册都成了问题。老师了解了她家里的情况,当即解决了问题,不仅减免了学费,还发助学金帮助李兰娟完成高中学业。
二 从代课老师,到赤脚医生
坎坎坷坷高中毕业的李兰娟还没有来得及参加高考,浩浩荡荡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李兰娟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去黑龙江,但没有被批准。无奈便回到老家夏履桥,到夏履中学做代课老师。
山区乡亲们因常年劳累,多数人患有腰背疼痛毛病,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李兰娟深知乡亲们看病难的问题,萌发了为他们解除病痛的想法。
听说针灸能治疗疼痛,为了能为乡亲们做点好事,李兰娟拿出仅有的生活费购买一些针灸方面的书籍,到省中医院学起了针灸技术,把人体经络背得滚瓜烂熟。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医学,在这之前,我对医疗知识完全是个门外汉。”李兰娟说。
教了三个月书后,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因为李兰娟会针灸疗法,大家都希望她来做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
“当时真的很矛盾。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是24元,相当于每天能有8毛钱,而‘赤脚医生’每天只有5个工分,相当于1毛钱。收入相差甚远,家里日子又捉襟见肘。但对医学的挚爱,让我无怨无悔地选择当‘赤脚医生’。”
由于资金有限,而且设备简陋,为了节省成本,李兰娟与几位懂草药的乡亲一起上山采草药。
集结中华民族智慧的草药帮上了大忙,零成本的草药不仅节省了开支,而且效果不错,很多村民在喝了李兰娟煎服的草药后康复了。
全村400多户人家,不管刮风下雨,深更半夜,只要哪家有人生病,李兰娟都会上门诊治,救死扶伤,从来都是冲在前面。
有一次,村里年轻媳妇分娩,李兰娟也硬着头皮当起了临时“产科医生”。
1970年,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深造。每一份耕耘都会有收获,就是她这种全心为民救死扶伤的精神深受乡亲们好评,因此以“赤脚医生”的身份被推荐。
197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的李兰娟被分配到浙大一院感染科工作。
三在火车上度过的洞房花烛夜
1975年5月,李兰娟和郑树森正式结为夫妻。值得一提的是,李兰娟与丈夫都是院士,一家双院士。
他们在家中举办了简单的仪式,就在此时,突然接到电话,说郑树森父亲的身体状况不好,夫妻俩连夜往回赶。
由于当时没有直达老家龙游的火车,他们就在金华火车站中转过夜。“我们把铺盖往地上一铺,就这样在火车站度过了新婚第一夜。
”回想起来,李兰娟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条件虽然艰苦,内心却很甜蜜。”
对于丈夫郑树森,李兰娟不吝赞美之词。“他的手很巧,技术精湛,是外科的一把刀;关键时刻比较有思路,对医院的管理也很放手;他还很有爱心,因为自己出生清寒,遇到家境贫困的重病患者,他常常自掏腰包,还想尽办法为患者减免医药费……”
对于妻子李兰娟,郑树森也满是赞誉:虽然称不上贤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家里什么家务也不做,整天把心思扑在工作上,他却从来没有怪罪过。“我们几乎从不吵架”,郑树森说,晚上工作到再晚,他也会等妻子一起回家。“或许只有这样无数次的风雨同舟,才会有今天的相濡以沫。”
当被问到夫妻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时,李兰娟不假思索地回答:“志同道合、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郑树森曾任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李兰娟,也曾出任该院副院长。两人都是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树森是肝胆胰外科专家、器官移植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1年,他51岁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是中国人工肝开拓者、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李兰娟58岁时,也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 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说,“当初,我们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
不甘心的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这一难题中。
1996年,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49岁的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
Li-ALS研究获1997年及2006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中国高校科技二等奖。
此后,她还将Li-ALS应用于肝移植围手术期,为肝移植创造了时机和条件,有效减轻了术后排异反应,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从此,李兰娟声震全国,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最好的结果。”
自2001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
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此外,李兰娟还承担了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等传染病诊治研究任务。尤其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救治研究中,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为中国传染病诊治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内外高度评价。
五抗击非典,守卫健康,推动数字卫生发展
2003年,“非典”(SARS)爆发,身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马上决定向全社会通告消息,那时候浙江刚出现一例患者,很多人犹豫要不要公开信息,他们担心在社会引起恐慌。
李兰娟力排众议:只能公开信息才能有效控制,信息的封锁只能适得其反。在李兰娟的坚持下,浙江省在凌晨就向社会通报了这一消息。
面对他人的不同意见,李兰娟坚持自己的意见,她说"根据传染病法,SARS这样达到甲类传染病程度的病种是可以隔离的"。
由于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浙江的早期传染源得到很好的控制,该省所有区域都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其它地方发生的"二代感染"病例,浙江经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也得到国务院的表彰。
后来在对SARS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李兰娟竭力倡导,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要克制谨慎,只在关键时刻进行合理应用。
SARS十周年纪念时,医学跟踪发现,曾在浙江治疗的SARS病人,没有一人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遗症。
2007年,李兰娟联合多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学者,结合医改的实际需求,针对突出问题,提出“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构建区域数字卫生体系。
2009年,由李兰娟院士领衔,国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项目启动。经过1000多名科研人员历时三年多的努力,2012年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设计科学合理、技术先进,在国内外取得多项创造性或创新性成果,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13亿人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提供了科技支撑和应用示范。
当我们在家自我隔离,关注全国疫情的同时,73岁的李兰娟院士,正带着她的团队日夜奋战。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