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的临近上映与大力宣传,让“四行仓库保卫战”与“八百壮士”成为热点话题。
“四行仓库保卫战”与“八百壮士”的英雄事迹,是中华民族神圣抗战中极为重要的一页,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我们也要注意,长期以来,国民党方面对此役进行了大量片面的与夸大其词的宣传,甚至刻意编造了一些故事来人为拔高。这些片面、夸张与虚假的宣传,一直没有得到有力清理,贻害至今。
清理种种片面、夸张与虚假宣传,恢复四行保卫战的全貌与真相,这是对历史的最大尊重,也是对谢晋元等八百壮士的最大尊重。
一、孤军作战但并非身陷“绝境”
长期以来,舆论都说四行仓库的守卫者是一支深陷绝境的孤军,电影《八佰》导演管虎也称他们是“遭遇绝境”。事实上,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确是孤悬敌后,但是也并没有恶劣到四面被围身陷绝境的地步。
国军之所以选择四行仓库作为在上海最后的坚守阵地,第一,当然是因为四行仓库异常坚固,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易守难攻;第二,更为重要的,恰恰是守卫四行仓库的位置使其可守可退,相对比较安全。
为什么?因为四行仓库紧挨着苏州河,并不太宽阔的苏州河对岸就是租界;仓库一侧就是横跨苏州河的钢筋混凝土桥新垃圾桥,联通仓库与租界。
日寇当时尚不愿与租界内英美诸列强发生纠纷,因此四行战斗期间,他们既没有封锁苏州河,也没有切断新垃圾桥,自然无法对仓库实施严密的全面包围。四天的保卫战期间,守卫仓库的国军通过新垃圾桥与对岸租界的各种联系(包括采访、慰问)一直保持畅通,随时可以通过新垃圾桥退往租界。
由此可见,八百壮士孤军作战身陷“绝境”的说法,至少是有所夸张的。当然,战争中种种不测皆会发生,守卫将士们当时是做了最坏的打算、下了最坚定的决心的。背靠租借可守可退,承认这一点,无损于八百壮士的形象。
二、悲壮而又窝囊的淞沪会战
要想了解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全貌,首先要了解悲壮而又窝囊的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即使按照国军自己公布的数字,伤亡人数也高达三十多万。正规军队伤亡三十多万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我们来做一个对比。
抗美援朝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战争,在物质装备远逊于对手、自然条件又相对恶劣的情况下,志愿军为击退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即便如此,持续三年,志愿军也总共只伤亡了三十多万人。而仅仅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国军死伤人数就达到了三十多万。再加上随后的南京保卫战(光死亡人数就有十万上下),四个月两场保卫战就令国军的死伤人数超过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伤亡。
伤亡如此之惨重,这一方面说明当时中国的参战将士视死如归,刀山火海面前仍一往无前,试图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捍卫民族尊严,来血洗多年遭受日寇侵略欺凌却没能抵抗的耻辱,来扑灭肆无忌惮地欺凌中国人民的日寇的骄横气焰,另一方面则说明国军的统帅与指挥者蒋介石,彻底不称职。
蒋介石是靠伪造日本士官学校假学历得以跻身军界的,又靠暗杀陶成章而获得政治上的第一块基石。虽然我们不能按文凭来判断一个人的军事素养,但淞沪会战便足以证明其难堪抗战领袖的重任。
淞沪会战,蒋介石本意主要就是打给美英等西方列强看的。一开始,蒋介石心存侥幸,企图发动突袭,一举歼灭日寇驻沪部队的几千人,可是,战斗自始至终一直没有周密的计划,乱糟糟一哄而上。
更荒唐的是,前线军队即将发起进攻的时候,蒋介石却又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下令暂停进攻,等调停失败再发重新发起进攻,战机已经丧失,日军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结果,苦战近十日,占有绝对兵力优势的国军竟然歼灭不了几千驻沪日军。直至日军援军从本土赶来登陆增援,淞沪会战已经毫无胜算。
如冯玉祥、李宗仁等人早就指出的,上海被江海包围,有利于日本海空力量发扬机动与火力优势,不利于以陆军或步兵为主的国军,此时国军本应该避敌锋芒,逐步后撤,加大防御纵深,依托上海后方的国防防线等有利阵地来消耗日军,可是,蒋介石为了“国际影响”不许部队后撤。无数中国军人的血肉之躯,填入日寇的炮山火海中瞬间就消失了。
如此苦撑两月后,国军已经无力继续在上海坚守,若不撤退,即将全线崩溃。国军本欲主动后撤,可是关键时刻,蒋介石却再次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严令前线军队不许后撤,再坚守数日,届时国际调停就会成功,形势就会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
结果,国际调停毫无结果,国军则前线崩溃,后撤变成了溃败,一泻千里,日军乘胜追击马不停蹄,一气追到了南京城下。随后就是南京惨案,不忍着笔。
因自己的指挥失误导致军队遭受如此惨重的失败与牺牲,蒋介石这个统帅当时应该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很不幸,这一点无法变成事实。
今天我们该如何讲述淞沪会战乃至整个国军抗战的历史?我们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第一,对广大国军士兵以及军官的浴血奋战、牺牲,我们是要肯定、怀念的,第二,对蒋介石集团的渎职行径是必须要予以揭露的。
只讲其一不讲其二,就是片面的解读,而非全面的解读。
蒋介石领导、指挥抗战,最主要最突出的法子就是两点:第一,让士兵无谓流血白白送死;第二,打给洋人看,打给英美列强看,把一切寄托在国际调停、同情乃至援助上。
淞沪会战全线溃败后,蒋介石对国际调停与援助依旧心存幻想,希望上海留有部分部队继续打给国际上看,便把任务给了88师,88师则把任务交给了524团第一营,并选择了最便于租界列强围观的四行仓库作为坚守的阵地,这样才有了四行仓库保卫战与“八百壮士”的故事。
三、战斗不像电影里那样激烈
在10月27日至10月31日四天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发生过数次战斗,不过,真正大规模的激烈战斗并不多,至少从参战者的回忆来看是如此。
守卫者们牺牲的很少(应该不超过10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四行仓库建筑牢固、易守难攻,同时守军积极防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日军并没有发动强有力的、志在必得的进攻。
为什么日军没有那样做?
第一,上海已经被占领,仅剩的一个四行仓库并不具有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拿下的战略意义。
第二,更重要的是,日军并不愿与租界内列强发生纠葛乃至冲突。四行仓库紧挨着租界,守军又做好了充足的防御准备,那么要想夺占异常坚固防守严密的仓库,必须得投入较多的兵力,并动用重型火炮,甚至需要派飞机轰炸,而重炮轰击与飞机轰炸,很容易误中仅有一河之隔的租界。
如前所述,蒋介石之所以让孤军坚守四行仓库,就是为了打给租界内的列强看,以争取同情、调停乃至援助,除此之外,还有不便明言但又不难猜到的一点,那就是蒋介石故意借此吸引日军进攻,好让日军在攻击仓库中犯下错误,炮火直接殃及租界,从而惹怒英美,让英美替自己惩罚日军。
很显然,日军也没那么傻,不会往蒋介石的套子里钻,不会主动惹怒美英。
电影《八佰》预告片里的战斗场景极其激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事实的。当然,仅凭这点也不能肯定说导演对历史有多么大的误解,毕竟近年国内电影的战争场景包括烟、火等特效,本来大多都是浮夸之极,脱离历史。
从当事人的回忆来看,日军对仓库发动过数次进攻,不过规模都不是太大,对仓库的轰击动用的也只是小口径平射炮而非大口径重炮。
《八佰》预告片里,有日军为了夺占仓库而使用了毒气弹与飞机扫射的内容。至少从八百壮士之一、时任524团第一营营长杨瑞符的回忆文章《孤军奋斗四日记》来看,上述情景在当时是没有发生过的。
杨瑞符营长的文章《孤军奋斗四日记》,是我所看到的回忆文章中,相对最严谨、细致的。杨营长在文末还专门强调:
“本篇所述,仅就瑞符个人所目击者、所感想者而记。一言一语,不敢虚肴”。
《八佰》宣传片里,有士兵捆满手榴弹,从楼上跃下与日军同归于尽的镜头,目前正史中也采信了这一点,我们倒不必为此过于批评剧组。
但笔者想要提醒的是,这一震撼人心的场景,无论是早期材料《孤军奋斗四日记》,还是一营士兵、八百壮士之一的陈德松的回忆文章《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里面,都没有记载。对于新出现的回忆材料,需要更为谨慎的考证。
对于参加这场战斗的国军八百壮士,我没有丝毫的不敬,他们顶天立地,本来就不需要谎言神话来拔高,他们经受得起我们的审视,理应得到我们的怀念。
承认战斗并没有像电影里宣传的那样激烈,并非是对八百壮士的贬低,毕竟这场保卫战具体的战斗方式、过程以及结局,并不是由他们自己一方面所能决定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传播更广的谎言:“杨惠敏泅水送国旗”。
四、“杨惠敏泅水献国旗”是谎言
国民党一直宣扬,四行仓库保卫战期间,上海女童子军杨惠敏看到四行仓库上空没有中华民国国旗飘扬,便于夜间负国旗一面,冒着生命危险,游过苏州河,将国旗送到守卫将士手中。长期以来,这一故事早已被当作事实接受了,1975年台湾方面拍摄的电影《八百壮士》就是如此讲述的。据通过片方内部放映观看过《八佰》的人士透露,《八佰》也照搬了这一情节。
这个故事流传颇久颇广,但一个小姑娘冒着日寇的枪林弹雨,游过苏州河向守军献旗,其合理性与概率实在是太低了。一查资料,果不其然,的确是国军编造的神话。杨惠敏向守军送过国旗不假,但过程并没有那样惊心动魄。
献旗事实过程大致如下:看到仓库没有国旗,守军可能告知了88师;88师又告知了租界内的上海商会;上海商会便安排童子军杨惠敏等人送旗;送旗时甚至是先乘车通过新垃圾桥,然后进入四行仓库内的,而不是冒着枪林弹雨于夜间泅水送去的,而且,送旗那一天,杨惠敏往返仓库有两次,都很顺利。
如前所述,因为日军并没有封锁联通租界与仓库的新垃圾桥,保卫战期间,守卫者与租界的联系一直保持畅通,根本没有必要为了送一面国旗让一个小姑娘冒着枪林弹雨“夜间泅水”。
与杨惠敏同乘一辆车去四行仓库的曹聚仁曾明确说过:
“那位献旗的杨惠敏女士在汉口对记者所说,如何游过苏州河,从前门冲进去的谎言,原是十分可笑的。”(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转摘自胡现岭:《凇沪会战中杨惠敏献旗真相》(《史学月刊》2009年05期)
关于献旗真相的详细考证,可参看胡现岭《凇沪会战中杨惠敏献旗真相》(《史学月刊》2009年05期)一文。
如果你去上海建于原址内的四行仓库纪念馆,解说员也会为你澄清这段历史。我想管虎作为一个敬业的电影人,拍《八佰》肯定去过那里好几次,2017年,还在纪念馆前举行过发布会。片方要获得近在咫尺的真实信息一点都不难,仍然沿用流言,令人遗憾。
淞沪会战以及中国人民在抗击日寇的长期战斗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多得不可胜数,我们不需要编造“十分可笑”的故事来鼓舞人心。
有些人为什么要编故事呢?无非是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宣传人员对眼前发生的可歌可泣的事实视若无睹毫无感应,不得不编造一些貌似感人其实破绽百出不合逻辑的故事来应付交差;第二,仗打得一团糟,军事统帅授意宣传部门编造故事来为自己遮丑,并挽回士气。
抗战中国民党宣传部门最擅长的大概就是编造神话故事了,在他们看来,若是不靠一些与事实与逻辑都很难吻合的耸人听闻的故事,就无法鼓舞中国人民的士气。杨惠敏向守卫四行仓库的将士们献旗,本来就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即使没有冒着生命危险也是如此,可是,国民党宣传部门偏偏自作聪明,授意杨惠敏添枝加叶,结果画蛇添足弄巧成拙,让一场壮举沦为闹剧。
更令人遗憾的是,像《八佰》这样,把国民党编造的神话当作历史事实并予以膜拜的做法,如今在大陆知识界文艺界并非个案,而是异常盛行。比如,2018年初上映的《无问西东》就是如此:
“令《无问西东》无比推崇的那支精英化的国军空军,其战绩也并不出色,对此最有力的证据就来自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沈崇诲‘驾机撞沉日舰出云号’的故事,流传已久,沈崇诲也是因此而被民政部于2015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的,但是,这并非是真实的历史,因为日舰出云号直到1945年7月才被美军炸沉。我没有贬低沈崇诲烈士的意思,烈士就是烈士,无论是失事而牺牲还是被日寇击落而牺牲,他永远值得我们缅怀,我想批评的是国民党自己打仗无能表现不佳,就靠编造情节极端的故事来‘鼓舞人心’的做法。
近年来,吹捧国军空军的神话很流行,老的如驾机撞沉出云号,新的则有“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该我这个老师上去了”的故事(类似的还有被写进小说、搬上舞台的‘八百冷娃投黄河’之类的)。”(杜建国:《〈无问西东〉对清华传统的片面呈现——兼论民国精神的凋零》)
还有,著名的“陈怀民驾机撞击日机与日机同归于尽”的故事,也是国军编造的,这是沈崇诲驾机撞沉日舰出云号之外的又一国军抗战神话:
“四大队21队飞行员陈怀民(1916-1938)在四二九空战中牺牲。按传统说法,他在战斗中撞击了(日军王牌飞行员)高桥宪一的飞机,与其同归于尽。查中方原始战报,对陈怀民牺牲的细节缺乏记载,撞机之说的源头是当时记者的报道。”(顾剑:《重读抗战•武汉空战真能跻身“二战三大空战”吗》)
从“杨惠敏泅水献国旗”到“沈崇诲驾机撞沉出云号”,国军编造的这些故事,看似英勇壮烈,实则荒诞无稽,是对抗日英雄与烈士们的玷污与亵渎。
对于国军抗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过去一段历史时期对其采取了有所贬低的态度,但是,到了今天,对于国军抗战,问题早已不是承认不承认宣传不宣传了,而是已经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过分夸大国军的作用,过分美化国军的表现,包括通过使用刻意编造的谎言。
五、八百壮士的悲惨结局
正当八百壮士历经四日战斗欲坚守到底时,蒋介石却突然命令他们撤离!
如前所述,蒋介石之所以发起四行仓库保卫战,就是为了给租界内的列强“友邦人士”看的,一厢情愿地期盼“友邦人士”能替他阻止日寇。而租界内的列强呢,尤其是在租界内势力最大的英国,他们根本不同情、不在乎中国,他们最在乎的反倒是日军的感受,很怕因四行仓库背靠租界做抵抗而得罪日军。
租界列强向蒋介石施加压力,要求四行仓库不能再打了。不出意外,蒋介石顺从了,命令八百壮士放弃四行仓库撤到租界。
接到命令时,谢晋元、杨瑞符“声泪俱下”(张柏亭:《淞沪会战纪要》),要求继续坚守,但最后只能服从。于是,八百壮士于夜间全体跑步通过新垃圾桥撤到了租界。
这才是悲剧的开始。
本来,四行守军与租界英军达成口头协议,守军通过新垃圾桥撤到租界后,便立即穿越、离开租界,与自己的大部队汇合。八百壮士们刚冲过新垃圾桥,英军便勒令他们交出武器。国军派来的上级军官称,英军只是代为保管武器,离开租界时会如数交还,于是八百壮士向英军交出了武器,结果,交出武器后,英军言而无信,把他们视为俘虏,关进了俘虏营。
英军为了不得罪日军,不许八百壮士保持部队建制全数撤离租界,只许士兵个人着便装以平民身份离开租界。这遭到了谢晋元团长的拒绝,他坚持要求部队保持建制一起离开租界。
谢晋元还揭露了租界英军对华对日玩弄双重标准:不久前,八一三淞沪会战初期,有日军曾撤到租界躲避中国军队,当时英军让他们保持建制撤离了租界,并归还武器,而轮到中国军队,英军就换了一套标准。
八百壮士在谢晋元的率领下,坚决捍卫军人名誉,拒不以平民身份撤离,于是,英军便长期将他们拘押起来。
八百壮士悲叹:早知道遭到英军拘押凌辱,还不如坚守四行仓库死在战场上。
从我掌握的不全面的资料来看,谢晋元可能算是那个年代比较罕见的军人。大家都知道,民国时代军阀习气横行,军官并不珍惜自己的军人荣誉,只要打了败仗,面临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军官们穿上士兵衣服、甚至换上平民服装,脱离部队逃跑保命,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如谢晋元与八百壮士所在的88师,淞沪会战后该师继续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南京城破之时,88师师长孙元良便先是违抗命令擅自带部队逃跑,不成便偷偷抛弃部下,自己躲了起来,任由群龙无首的88师将士几乎全军被俘,然后被日军尽数屠杀。更为荒唐的是,因为是蒋介石的亲信,孙元良不仅没有因此遭受军法处置,避过风头后反而继续升官。
谢晋元,其实是临时从88师部调到524团一营来监督四行保卫战的,无论在四行仓库战场上,还是在租界身陷缧绁之时,他都没有放弃指挥官的职责与荣誉,坚持维护所属部队的整体性,不让大家为了活命与自由而一哄而散。
租界当局为了讨好日军,希望八百壮士尽快以平民身份离开租界;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只接受保持军人尊严离开租界。双方僵持不下,八百壮士令租界当局如鲠在喉。
从1937年到1941年,四年间租界英军为了让八百壮士屈服,多次借故予以暴力打击,并致数名士兵牺牲。
1941年4月,谢晋元在率八百壮士出操时,被四名士兵叛徒刺杀。
以往,都说是日寇或汪伪政府收买了这四名士兵,但是,恕我孤陋,我还从来没有见到有人出示过相关的证据。
四名叛徒到底是被谁收买的?
为此,我专门询问了一位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的朋友,他说,他也早觉察到此案比较蹊跷,日寇与汪伪政府行刺谢晋元的动力其实并不大,反倒是租界英国当局更恨谢晋元,因为谢晋元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带部队离开租界,是他们的大麻烦。
我觉得这位朋友的猜测还是很有道理的。
我在网上查了下四名行刺谢晋元的凶手的结局,很奇怪,一点资料也找不到,包括租界当局对四名凶手实施了何种具体惩办的证据。真相究竟如何,还请大方之家指点。
四行仓库保卫战的领导人,没有牺牲在抗日疆场上,却死于卑鄙小人之暗害,真是令人扼腕。
谢晋元被叛徒刺杀七个月后,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八百壮士被日军全部掠走。
结语
综上所述,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完整面目大致如下:
四行保卫战是蒋介石打给租界列强看的;
租界列强不高兴,蒋介石便赶忙令八百壮士停止抵抗,撤到租界;
以英国为首的租界当局,为了不得罪日军,把八百壮士视为俘虏,拘押四年,施以各种凌辱、残害,直至珍珠港事件。
1949年4月,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后12年,谢晋元遇刺之后8年,面对在长江上前来挑衅的英国舰队,解放军炮兵在“紫石英号事件”中痛击多艘英舰,“紫石英”号负伤困于长江中达3个多月。
这算是替谢晋元团长与八百壮士遭受英军拘押残害的旧怨,出了口恶气吧。
期待有一天,炮击、俘获紫石英号的故事,也被拍成电影。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