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经写下了著名的杂言诗《八连颂》,高度评价八连“拒腐蚀,永不沾”的优秀品格。以其为原型创作的话剧、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也成为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
1949年3月23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新闻公报,毛主席在会上强调要警惕敌人“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也就是在这一天,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进京“赶考”。
“南京路上好八连”正是在“赶考”路上涌现出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英雄群体。学习“好八连”活动,曾经风靡全国。毛主席曾经写下了著名的杂言诗《八连颂》,高度评价八连“拒腐蚀,永不沾”的优秀品格。以其为原型创作的话剧、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也成为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
身居闹市 一尘不染
1947年8月6日,华东军区特务团把几十个胶东农民新兵编成四大队辎重连。不久,连队改番号为华东军区警卫旅特务团一营一连。1949年7月,大上海解放不久,该连被编为三营八连,进驻繁华的上海南京路担任执勤任务。
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京路号称“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弥散着腐朽的诱惑,暗藏着险恶的陷阱。国民党特务扬言:“上海是个大染缸,共产党解放军红的进来,不出三个月,就让他们黑的出去。”
八连战士基本上都来自农村,没过多久,连队就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有的人羡慕时髦男女手挽手进出歌厅影院;有的人感慨“南京路上的风都是香的”;有的人去饭店开“洋荤”,到高级理发厅理发;有的人不抽老烟叶子而改抽雪茄;有的人借钱去逛“大世界”;有个排长甚至嫌老婆土气而闹离婚……
这些异常情况引起连指导员张成志的警觉。他组织全连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提高大家对“两个务必”的理解和认识,时刻警惕并自觉抵制“糖衣炮弹”的侵袭。
此后,八连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他们脚穿草鞋,肩扛铁锹,推着粪车,步行去郊区拓荒种菜。八连战士人人都有针线包,“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他们设法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块布。大家每月都要从6块钱津贴费中省出一点钱存入连队小银行。战士们自带水壶,天再热也舍不得买冰棒吃。连队炊事班有一口行军锅,老班长王景全把它从淮海战场一直背到了南京路,直到1956年上级规定统一启用新的行军锅,它才被送进“历史博物馆”。
八连有个“硬性”规定:新战士来队,先要为群众做一件好事;老战士复员,再为群众做一次好事。哪里需要支援,他们就到哪里参加义务劳动。遇到年老体弱的,主动帮助和关心;遇到孩子迷路,想尽办法送他们回家。他们常年照顾南京路上的孤老,逢年过节送去猪肉和蔬菜。有的老人去世后,他们帮着揩身穿寿衣,一直送终到火葬场。八连坚持每月10日和20日为群众义务补鞋、理发、磨刀、量血压、称体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八连以点点滴滴的行动彰显了人民军队的本色,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由衷赞誉。
八连的先进事迹,引起所在团机关俱乐部主任兼通讯员吕兴臣的关注。1956年,他率先在《解放日报》发表了一张新闻照片《南京路上的哨兵》。此后,他连续发表多篇报道。特别是1959年7月23日,他写的长篇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在《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这是八连事迹首次被完整报道出来。《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竞相报道,八连事迹迅速传播开来。
1960年底,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王必成交给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沈西蒙一项任务:“为好八连写个戏吧!”剧作家沈西蒙曾创作话剧《战线》(后改编成电影《南征北战》)和《杨根思》等优秀作品。随后,由沈西蒙、漠雁和吕兴臣三人组成的创作班子下到八连体验生活,一住就是40多天。
三人以八连为原型,将话剧背景放在1949年解放上海前夕至1950年抗美援朝后近一两年,那是历史大转折、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剧本改变了以往写部队生活离不开战场、操场和营房的惯例,使剧情在五光十色的南京路上执勤过程中不断展开,把戏剧冲突统一在发扬革命传统,抵制资产阶级“香风”的主题之下。剧本最初取名为《南京路进行曲》,后又改为《霓虹灯下遭遇战》《霓虹灯下的奇兵》,前线话剧团在排演中将其定名为《霓虹灯下的哨兵》。
不料,因为《霓虹灯下的哨兵》写了战士童阿男与资产阶级家庭出生的林媛媛谈情说爱;排长陈喜丢掉了土布袜子,与乡下妻子春妮闹分手;老战士赵大大不安心站岗要去前方等情节,有些人指责说:“这是毒草,给好八连抹黑!”有关领导下令:《霓虹灯下的哨兵》剧本不许外传。
《剧本》杂志主编张颖把情况向周总理反映。周总理听了说:“难道我们的干部都是铁打的,没有思想感情吗?连个排长都不允许有缺点,难怪作家叫苦啊!”周总理的话传到南京,有关领导勉强同意试排,但在为军区领导进行彩排时,有的领导仍以该剧给解放军抹黑为由禁止上演。
1963年1月,周总理到了上海。他专门找沈西蒙了解剧本的情况,说:“这个戏可以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是好是坏,不要一下子作结论。”2月16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下令调《霓虹灯下的哨兵》去北京演出。2月22日、23日,该剧在总政话剧团剧院连演两场,引起轰动。2月28日晚,周总理在看完第三次演出后,亲自召集文化部领导和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大家一致认为《霓虹灯下的哨兵》是一部好戏。
《霓虹灯下的哨兵》进京公演,观众好评如潮,甚至一票难求,八连事迹更加闻名遐迩。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下达命令,授予八连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5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还发表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长篇通讯。此后,全国的学习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1963年8月1日,毛主席做了两件事:白天为“好八连”赋诗一首,晚上观看话剧《雷锋》。毛主席写过不少军旅诗词,盛赞“红军不怕远征难”“百万雄师过大江”,但他专门为一个基层连队题诗,却是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杂言诗·八连颂
(一九六三年八月一日)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八连颂》是毛主席唯一一首民歌体杂言诗,它不仅是洋溢着革命激情的颂歌和赞歌,而且是战胜各种困难的宣言书。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与好八连的光辉形象融为一体。“拒腐蚀,永不沾”“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成为八连精神的诗意表达,正所谓:人以诗名,诗以人传。
“南京路上好八连”雕塑。
1963年11月,《霓虹灯下的哨兵》第二次进京演出。11月29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该剧。近3个小时的演出,毛主席看得全神贯注。演出一结束,他便走上舞台同演员一 一握手,连声说好。
毛主席对《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充分肯定,使演出更加火爆。一时间,出现了全国一百多个话剧团同演一部戏的盛况。尽管如此,各地演出场次还是场场爆满。
1963年底,周总理特意邀请夏衍、田汉、曹禺等看戏,一起研究将该剧搬上银幕,并特别指示:拍电影要用演话剧的原班人马,一句台词不能改,一个演员不能换。周总理点名要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王苹执导,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影片在南京路实景拍摄,为便于剧组取景,上海市交管部门在拍摄当天史无前例地封闭了南京路。
1964年初,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全国公映,受到亿万观众称赞。这部红色经典影片成为那个年代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好八连”这个响亮的名字,更是红遍大江南北。
往事并不如烟。1982年,八连驻守南京路的任务被正式交给武警部队,八连驻地也从南京路上搬了出来。但八连的事迹仍在传诵,八连的精神仍在传承。
2007年7月30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前往“南京路上好八连”驻地,参观连史馆。他称赞“好八连”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英雄连队。
2013年3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军队代表时,对“好八连”指导员闫永祥说:“‘南京路上好八连’可是我军的一面旗帜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不管任务如何变化,“好八连”一心为民的初心不会改变,艰苦奋斗的本色不会改变,保卫祖国的使命不会改变。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昆仑策网”!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原载《党建》杂志2019年第6期 原标题为:《永葆英雄本色的警世之作——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台前幕后》)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