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诸玄识丨罗素论中国与美国:世界主导权的“善恶交替”
点击:  作者:诸玄识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19-06-04 09:10:35

 

1.png

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曾于1920—1921年来华讲学。

 

一、在深渊里洞见高远前程

 

老子曰: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五四运动后不久,罗素来华讲学一年(1920—1921年)。从“列强交侵、亡国危机、文人绝望”的中国,罗素却看到她必将剥极必复、否极泰来

 

几年前,英国汇丰银行网站发文《一个超越时代的人:罗素对中国的准确预测》,写道: 

许多有关中国的书只具有以月为单位的“保质期”,因为该国变化之快使信息迅速过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一本1922年出版的书则历久弥新,它就是罗素写的《中国问题》……。

 

2.jpg

 

那时,“衰弱、衰退”几乎成为西方人对中国的共识,而摆脱时代的偏见则是罗素的卓越之处。他洞察其文明之无限潜力,预言了中国的伟大复兴。……

 

罗素指出:

中国……有能力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超强。”

 

……他还说:

“如果获得政治稳定和足够资金的话,那么,中国将在其后三十年内成为科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者。”……

 

 

请记住,1978年……谦逊地学习日本的生产方式;30年后,中国的经济规模就超过日本……。


罗素的最大希望是,中国古代智慧融入现代科技,从而迅速创造出一个比欧美更好的新文明。

 

……如果看到这件事,罗素一定很高兴,即:中国人重新重视其文化传统,并借助它来解决当代问题。举一个例子,中国先哲教导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主客相争,而是和谐相处,这就是现代环保主义的基础……。

 

罗素推断,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中国事务必将决定性地影响世界。

 

1.webp.jpg

罗素于1920年来华讲学

 

二、貌似强霸只是暂时现象

 

老子曰: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柔弱胜刚强”。

 

国学大师钱穆把孔子论“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引申为:“美一变,至于中;中一变,至于道。”(霸道→王道→和而不同:世界大同的前奏)。

 

中国与美国(西方)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吗?

 

后者仅是物质主义的“平面文明”,而全球化或地球村就是它的极限(排他性与种族性的西方已不合时宜);前者是基于物质而又超越它的“立体文明”,它在和谐共命、礼乐共享上有着无限的拓展时空(中国文化的“四海兄弟、天下一家”正是地球村的愿景)。

 

然而,两者对立统一:欧美文明生于和归于真正的地球文明。

 

艺术在中国,与她在本质上乃“尽善尽美”的文明,是一体的。艺术在西方只是文明的点缀——是其恶的本质表现为“美、善”的一种装饰。

 

可惜,罗素不知道17-18世纪这段“东学西渐、中学西被”的历史,即西方的艺术与审美发端于“中国风”及其所引导的浪漫主义运动。美国哲学家洛夫乔伊著《浪漫主义的中国起源》。伏尔泰说:

“远东是所有艺术的摇篮,西方从那里获得一切。”

 

罗素更不知道“古今中西一体而暂分”——西方只是中华文明全球展开的前期的“节外生枝”(子文明与新天敌,后者指作为世界性战争源的“海洋暴力”,它取代了历史上的“草原暴力”)。

 

比罗素早一年来华讲学的杜威似乎知道一点——杜威说,

“在世界文明史上,原是中国先影响欧洲的,从西欧传到北美;(文明中心)绕地球一周,现在开始夹带着新因素传回中国老家。”

 

而上述杜威所说的结局,罗素与汤因比则都是高度认同的。罗素在1930年写道:

“我不能确定……美国的问题是否比中国的更大。然而,在未来的一两个世纪里,美国会变得更重要;但随后,(主导作用)则将转到中国。我认为,这是美国非常担心的。”

 

汤因比预言这件事的发生要早得多,即: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海洋霸权从西欧转移到美国,后者将像历史长河中的其他军事帝国那样转瞬即逝、昙花一现,文明中心则返回东亚。”


三、“文明冲突主义”的宿命

 

下面是罗素相关见解的原话(“我们”指西方人或欧美,“他们”指中国人或华夏): 

 

1、中西文明的优劣比较

我们坚信,我们文明及生活方式较之其余世界,要好得简直无法估量;所以,我们遇到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时,我们总以为是“为了让他们变得像我们一样,自己做了最仁慈的事”。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中国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只追求正义和自由。他们拥有一种比我们更优越的文明,一个为了人类幸福的文明。

 

目前中国有一个充满活力的改革运动,如果时间允许,中国必将复兴,而且产生出不可估量的价值,比起西方那种倾轧与耗丧的机器式的“文明”,不知道好多少!

 

在许多方面,中国文明及其民族气质都优于白种人。一些欧洲人最终能发现这一点,而美国人则不会。

 

在这个方面,中国比我们(西方)优越,即:我们的繁荣,以及我们为自己所做的努力,仅在压迫和剥削其他民族的条件下而达成。

 

泰戈尔说:“从欧洲土壤中长出的……文明蔓延到了全世界,犹如繁茂的莠草,其倾向上是吃人的;它吞噬其他民族以为滋养,试图嚼下他们整个的未来。”

 

中国人从来不会这样做,那就是:在所有的现代白人国家那里,理论与实践都是“双重标准”:……宣传如传道,却不实践;另一方面,做起事来则与道德无关。〔说的像布道,做的像强盗。——引者〕。

 

2、中西科学的水平与性质

 

虽然迄今为止,中国文明缺少科学,但从不敌视科学;因此在其普及科学知识的道路上,中国不会遇到如往昔欧洲教会那样的阻碍。

 

我毫不怀疑,如果中国人能够获得政治稳定和足够资金,他们一定会在其后的三十年内开始展示其科学成就。他们很可能会超过我们,因为他们带着新鲜的热情和对于伟大复兴的憧憬。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中国人和我们自己的主要区别,那么,我应该说:他们是品味乐趣,我们是追求权力。我们使用权力凌驾于人类与自然:为了前者,我们建立了强霸国家;为了后者,我们建立了科学体系。

 

正如它被应用于工业主义(征服自然)的情形一样,从科学那里,我们汲取权力和权力感,以及这样一种信念,即:我们也和神一样,可以成为不科学民族的生死的主宰者〔西方视科学为神明,把它当做征服自然与世界的利器。——引者〕。

 

 3、传统中国的艺术与礼乐 

 

第一次从欧洲来到中国,首先被所有的传统之美所打动,感叹现代工业主义对美学的伤害。如果一个人以艺术与审美为其主要兴趣,那他就会坚持谴责西方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艺术家的国度,兼具艺术家的美德与负面:美德让世界分享,负面则是自我承受。中国的传统美德能被保存吗?


他们在艺术和生活上的目标分别是,精致与合理;……(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人的唯美与尊严皆是逐渐显露的;所以,外国人在中国住得越久,就越爱中国。

 

除了西方化的影响之外,中国人……是天生的享乐主义者;他们懂得如何获得幸福,并且尽力培养其艺术感,而使之变得精致;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喜欢的不是品味,而是权力〔宰制自然与人类的权力。——引者〕。

 

 4、普适全人类的生活方式 

 

如果整个世界都像中国一样,整个世界都会幸福(If the whole world were like China, the whole world could be happy)。

 

中国人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已经实践了许多世纪;如果它能被全世界采纳,将使全世界幸福。

 

这种生活方式是我们欧洲人所不具有的。

 

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冲突与榨取、不安与变化、不满与破坏。以破坏(自然与人类)为导向的效率,只能说以毁灭而告终;如果西方人不能学到他们所轻视的东方智慧,其结果这是如此。

 

 5、文化战争与“美国化” 

 

在1856—1960年,英法联军对中国开战,焚毁了北京附近的圆明园;……如此行径竟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使中国人相信西方文明是优越的(岂有此理)!

 

列强正在尽最大努力消灭中国传统价值,后者虽在战争中毫无用处,却是无价之宝,而我们西方却远不具有……。

 

中华民族富有精致的美感,显得非常可爱。而西方对中国的伤害和残忍则是恣意,是破坏一切的。

 

(对于中国来说,)不仅仅是政治独立,同样重要的是文化独立。……中国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们优越。如果他们为了民族幸存,而降低到西方的水平,那对于他们或我们皆是不幸的。然而,在这件事上,均衡是必要的,即:除非中国“向西方学恶”(以暴易暴),否则外患越来越严重;但是,如此“变革”能否适可而止〔在借助于现代方法确保国家安全的同时,把“学西方”限制在一个适度范围内,以免其本身的优秀传统被西化破坏。——引者〕。

 

当别的国家(西方和日本)是好战的、亢奋的时候,不可能独善其身、独立自主的中国,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复制西方之恶”。〔原话是“copy our vices”,指的是强化组织、总体动员和军备竞赛之类〕,旨在确保其民族独立。但我们不要自夸这种模仿(西方化)是进步。

 

如果美国人在远东成功,那么……基督教的泛滥,美国文化取代中国文化;除了百万富翁认为值得购买的艺术品之外,中国传统的礼乐文明则遭到破坏。

 

日美太平洋战争的另一个结果是糟糕的,即美国的军事帝国主义生涯变得肆无忌惮的同时,黄种人文明的内涵将会被铲除。

 

美国化的方式将导致中国慢性自杀。因此,有必要保护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使之免遭美国帝国主义的毒害。〔引者按:“美国化”指的是,牺牲自然、异族和一切传统价值的物质主义,它是野蛮与残暴的哥特式部落意识在现代文明幌子下的复活〕。

 

 6、战争与和平:“仁者无敌” 

 

中国最终是不可战胜的。外国人乘中国的暂时虚弱来伤害她,那将是灾难性的。……我们不能把自己想象成“高级文化的传教士”。中国人比较耐心平和,富有哲理和艺术,他们只是(不像西方那样)擅长有效地杀戮。所以,为什么要强迫他们向我们学习呢?

 

中国人以平静的尊严应对白人的野蛮无礼,他们不能把自己贬低到“以暴易暴”的层级,而西方人则通常认为中国人是懦弱的。但这是真正的力量,迄今为止,中国已征服了所有的外来征服者。

 

在未来的百年内,世界上的“文明国家”可能会使用封锁、潜艇、炸弹、毒气和黑人军队,互相毁灭;从而把世界舞台留给活着的和平主义的人们,尽管他们暂时相对贫穷。

 

如果中国能避免卷入战争,她的压迫者最终能够会精疲力竭;果真如此,那就是让中国自由地追求符合人道的目标,从而取代白人民族所热衷的掠夺、战争和毁灭。

 

汤因比说:“现代西方,民主越来越'民族主义化'和丧失人道精神”;“……这种新型的民主观念,在西方世界的政治实践中所表现的,不是兼爱和人道,而是部落意识和穷兵黩武”。

 

在过去许多世代,中国政府一直被掌握在儒士手中,他们的行政管理,缺少像西方民族所要求其统治所具有的冲动性与破坏性。事实上,中国传统政治非常符合庄子的(无为)格言;因而其结果是,除了内战带来的不幸之外,人民一直都很幸福。天朝的藩属被允许自治,外国人不必惧怕中国……。

 

如其说,世界上有“不屑于战争”的民族吗,那就是中国了。中国人的态度天然地雍容和蔼,以礼待人,亦望别人报之以礼。如果一定逼中国人展示其能力的话,他们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却只为人类自由,而不要世界霸权。

 

另一方面,这不是不可能的,如果其他国家强迫中国人为其自由而战,他们可能暂时放弃传统美德,而倾向于“帝国”〔指“战国七雄”那种强组织、总动员和应战型的战争机制。——引者〕。

 

 7、中国开创世界新局面 

 

这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即:中西交流是否会孕育出一个比以前更好的文明,或者只是破坏(中国)本土文化,以美国文化取而代之?……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他们学到许多东西,一如他们向我们学习;……然而,我们向他们学习的机会要少得多。如果把中国人当作我们的学生,而不是相反,那么,……我们则是“孺子不可教也”。

 

他们……向我们撷取那些实际效用所必需的东西,而我们则向他们学习某些内心智慧;这是其他古老民族均先后消亡,而他们则岿然独存的缘故。

 

中国的独立自主最终意义不在其自身,而宁在其为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夙有品德两相结合,而创开新局;若达不到此目的,纵然取得其政治独立,又有什么意义呢?

 

倘若中国革新家在使得中国足以自卫时,便适度而止,不进一步向外求胜……,而是从容自在地发展科学与艺术,建成良好的社会经济体系;由此,中国尽其在世界上所应有的天职,为当前处于乱世的全人类,开出一全新希望。此即我想奉以勉励于青年中国者。

 

这个希望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它可以实现,中国当之无愧赋予人类以博爱。

 

中国秉赋许多实现理想社会的品质,尤其是在艺术感和礼乐文明的方面如此……。这些品质有可能带来一种希望,那就是:中国可能在下一个发展阶段引领世界,用内心仁静来化解西方的动荡不安;若非如此,我们(西方)就会在疯狂中走向死亡。所以,中国的品质不仅使其自身、而且也使全世界得以重生。

 

中国的目标是对其自身和全世界的未来,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外患被解除,那么,中国文化复兴很有可能创造出一个比已知的任何文明都要好的新文明。

 

就像他们过去所做的那样,中国人可以对新文明做出极大贡献。但这将遇到美国的统治层的百般阻挠,因为美国人相信自己的文明才是完美的。

 

1.webp (1).jpg

 

资料来源:

Russell, Bertrand. The selected letters of Bertrand Russell. Ed. by Nicholas Griffin. Vol. 1-2.(London : Allen Lane, 1992-2001).

 Russell, Bertrand. Basic writings of Bertrand Russell, 1903-1959. (New York, N.Y. : Simonand Schuster, 1961). [ZB]

http://www.spokesmanbooks.com/Bertrand RussellChinaZurichdatabase.pdf

 

(作者:诸玄识,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留校执教;现移居英国,主要研究中西比较。此文原发于天涯论坛“学术中国”,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自“西方那些年”)

 

2.webp.jpg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