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报道了第二炮兵“东风第一旅”,这个旅装备的正是东风-5系列洲际导弹。作为中国第一款洲际导弹,东风-5的意义极其深远。本期《铸剑》特此纪念东风-5研制50周年暨580任务35周年。 (来自:澎湃新闻)
1965年,由共和国航天泰斗钱学森提出的“八年四弹”规划明确提出研制全系列弹道导弹,其中就包括东风-5型洲际弹道导弹。不同于之前几个型号技术发展上明显的渐进性,东风-5的跨越性很大。 (来自:澎湃新闻)
相对东风-4,看似只是放大的东风-5需要克服包括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技术(推力几乎是前者的三倍)、推力矢量技术、惯导平台+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新型突防技术和地下井热发射技术等被称作“十大技术”的工程难点。 (来自:澎湃新闻)
这些技术难点的限制,加上“文革”对研制工作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航天一院的重点项目是东风-4号导弹/长征-1号运载火箭(负责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导致东风-5的研制工作早期长期停留在方案设计和初样研制阶段。 (来自:澎湃新闻)
1969年3月珍宝岛冲突后,中苏关系陷入冰点。苏联甚至放出风声,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突袭。随着长征-1号技术基本过关,在“没有洲际火箭,毛主席睡不好觉”的感召下,1970年,东风-5的研制任务成为一院工作的重点。 (来自:澎湃新闻)
为加快研制速度,1970年5月,来自北京地区的科研院所、工厂和高等院校共178个单位参加了由国防科委牵头组织的“705”会战,意图一举攻克难题。但由于当时总设计师屠守锷正被当做“反动学术权威”挨斗,会战缺乏领军人物。 (来自:澎湃新闻)
于是后来的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当时正在负责东风3号研制任务的王永志被调来担任负责抓总的副总师。在他和另一位副总师梁思礼的坚持下,这场革命热情盖过了科学性的“会战”范围被尽量限定在地面设备和电源的范围内。 (来自:澎湃新闻)
1970年底,东风-5的01批01发弹开始总装测试。测试中不断处理大量分系统兼容问题,1971年6月才完成总装。技术人员围绕这发在地面上折腾很久的弹是否该发射还产生过争论,最终周总理在听取总师团体汇报后拍板同意发射。 (来自:澎湃新闻)
1971年9月10日,01发弹进行飞行试验,一级发动机工作正常,但二级发动机提前6秒关机导致弹头没有落在目标区。第二年10月,02发弹一级发动机电爆管短路导致导弹自动紧急关机,没有发射出去。 (来自:澎湃新闻)
1973年4月更换发动机之后的02发弹重新进入发射场,但这次仅43秒之后就失稳自毁,也证明了了当年“会战”的不靠谱性。由于原定的八年四弹计划已无法按期完成,1973年10月,还是经周总理批准,东风-5的研制试验计划暂缓。 (来自:澎湃新闻)
01批共生产6枚导弹,剩下4枚改装成长征-2号火箭,用于发射国产第一代返回式卫星。除第一枚失败之外,1975-1978年的三次试验都顺利完成发射和回收工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这是后话。 (来自:澎湃新闻)
1974年1月,经过对第一阶段试验的总结后,经历10项重大改进,内部几乎重新进行复核设计的东风-5 02批研制上马。这次计划生产的02批8枚用于特殊弹道飞行试验,2枚用于全程飞行试验。 (来自:澎湃新闻)
1975年,经毛主席批准,中央军委通过了力争在1977年拿出“打倒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战略导弹核武器”的决议。根据当时的技术情况,东风-5研制分两步走,第一步射程达到8000公里,从简化地下井发射,1977年基本定型并交付部队。 (来自:澎湃新闻)
1978年10月第二批东风-5开始投入低弹道和高弹道飞行试验,这6次试验检验了弹的精度、再入大气层和突防情况,标志东风-5具备进行全程实验的条件。而同年决策的“一弹震全球”的580实验已经箭在弦上。 (来自:澎湃新闻)
配套这次试验的无线电外弹道跟踪测量控制系统,几乎是和东风-5同步开始研制的。尽管当时国产元器件的性能水平还不能和美国相比,但通过充足的冗余度设计可以随时更换器件,仍然实现了同等的测控能力。 (来自:澎湃新闻)
而更大的魄力则体现在为这次全程试验而打造的580特混编队。如果没有这次任务,中国海军不可能在1980年就拥有导弹驱逐舰、航天测量船、远洋补给舰和大型打捞救生船这些远洋海军的必需品。东风-5的意义又进一层。 (来自:澎湃新闻)
1980年5月19日,02批07发遥测弹顺利完成9070km的全程试验,弹头溅落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精度符合设计要求。而将全部数据都记录在内的数据舱也被海军直升机成功打捞,标志着东风-5走过了最难的一道关卡。 (来自:澎湃新闻)
东风-5通过横偏控制系统实现了无尾翼布局,通过弹载陀螺实现了高精度控制,这都是洲际导弹的必备技术。通过融合当时国内最好的技术,总体水平和美制“大力神”洲际导弹接近,但精度稍逊,且东风-5服役时后者已经退役。 (来自:澎湃新闻)
作为一个全国大协作项目,东风-5走向成熟的过程不仅推动了导弹上从计算机制导系统到大推力液体燃料发动机等各项分系统技术的进步,更是推动了国防工业基础的进步。这对于在1980年代缺乏经费的国防尖端科技工业来说十分重要。 (来自:澎湃新闻)
在580实验结束之后,通过由其民用版长征2号运载火箭进行的多次卫星轨道飞行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东风-5基本设计的正确性和协调性,在试验中其精度和可靠性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渐打造出了有着“神箭”之称的长征-2家族。 (来自:澎湃新闻)
在580实验结束之后,通过由其民用版长征2号运载火箭进行的多次卫星轨道飞行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东风-5基本设计的正确性和协调性,在试验中其精度和可靠性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渐打造出了有着“神箭”之称的长征-2家族。 (来自:澎湃新闻)
加上这一时期研发重点是第二代固体燃料推进战略导弹(东风-31),因此东风-5的第二阶段研制长期拖延。直到进入1990年代中美关系急剧变化,而东风-31还不能在短期内服役,代号为东风-5甲的改进型方案才开始被考虑。 (来自:澎湃新闻)
最终经过多年艰苦游说,东风-5甲终于靠着“擦边球”——利用军队经商的“专项资金”得以内部上马。通过对发动机燃料加注方式的改进和对弹头再入大气层防热问题的处理,东风-5甲仅用数千万经费就达到了13000km以上的射程。 (来自:澎湃新闻)
经过两次高低弹道试射,东风-5甲在1990年代中期服役,直到21世纪初它都是对美核威慑的唯一力量。它实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拥有洲际战略武器的夙愿,使二炮拥有了真正能打仗的洲际导弹。 (来自:澎湃新闻)
由于技术需求和研制经费的限制,东风-5甲并没有使用分导式核弹头技术。随着东风-5的“亲戚”长征-2发展到可以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长征-2丙之后,以及其他型号导弹分导弹头技术的发展,东风-5也开始运用这些技术改进。 (来自:澎湃新闻)
可以携带4-6个分导式核弹头的东风-5乙于2006年6月首次试射成功,其技术被用于弹头已经到寿的东风-5基本型的延寿升级。更换多弹头之后的“新东风”在基本保持了原有打击效能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突防能力。 (来自:澎湃新闻)
2011年,东风-5系列总师,“航天四老”之一屠守锷院士逝世。直到逝世时,这位缔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大国重器的老人的贡献仍然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晓。而他的助手梁思礼院士和王永志院士们在东风-5之后又缔造了一个接一个的传奇。 (来自:澎湃新闻)
不仅是在载人航天任务中功勋卓著的长征-2号家族,承担“北斗”和“嫦娥”发射任务的长征-3(在长征2号基础上加装氢氧燃料发动机第三级)家族也同样是东风-5的“远亲”。可以说东风-5缔造了今天中国航天运载火箭家族的基础。 (来自:澎湃新闻)
虽然射程达到11200km以上(可以打击美国西部),采用机动部署,生存能力和突防性能也更强的东风-31甲已经批量装备多个战略导弹发射旅,但在射程更远的东风-41服役之前,历经改进的东风-5甲/乙仍然是对美战略核威慑的主力。 (来自:澎湃新闻)
而通过长时间的战备值班经验摸索,对液体导弹的储运技术也有改进。这一点苏/俄也一直在进行相关研究,使得地井部署的液体燃料战略导弹也能通过预先加注燃料具备一定的快速反应作战能力。 (来自:澎湃新闻)
根据《纽约时报》5月17日报道,中国近期对东风-5甲也进行多弹头升级,这将进一步提升对敌大城市的打击能力。这将使其能在未来和打击精度更高,适合打击美国核设施等加固点状目标的东风-41配合进行战略威慑。 (来自:澎湃新闻)
作为共和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战略武器研制项目之一,东风-5的故事远远不是笔者这点微末道行和这小小的图集能够彻底诠释的。权以一阕《东风第一枝》为本期《铸剑》作结。
(来自:澎湃新闻)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