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王春晓:武则天“无字碑”碑文探谜
点击:  作者:王春晓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3-06-19 20:37:17

 

 

在乾陵(今陕西乾县北梁山)有一块著名的“无字碑”。是武则天生前为自己所立。“位于朱雀门东阙楼前。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据记载,碑未刻字但有4.5厘米方格3696格,从上到下84格,从左到右44格。共84×44=3696格,碑边各剩6厘米。”这意味着无字碑建造之初,是准备刻字的。那么为什么现在碑上没有文字?这是每一个见到“无字碑”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发问的问题。为什么没有字却有格子?显然这是墓主生前预制的。这些字是要待她离世后才会刻于碑上。也就是说,碑文的字数在四千字以下,三千字以上。显然只能是先有碑文的字数,才会根据字数制碑。

 

据史料记载武则天,她生前审定的碑上的文字共3241(古时汉字无标点直至清末),也就是说,碑文主要部分已经撰好,其余需补撰崩逝时间、谥号、庙号等文字,由太子(或下任皇帝)书丹即告完成。

 

自唐以降,我们只看见了竖在亁陵的一块“无字碑”。碑上不着一字为什么?显然这里边很有故事。一千多年来,人们有许多猜测,也有许多不解之处。

 

1、历代猜想碑上不着一字的原因。历代以来主要说法有三一是认为武则天想用“无字碑”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二是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三是说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让后人去评论功过是非。其实这些都只是民间猜想。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另有隐情。

 

2、为什么“无字碑”的制式与《述圣纪》碑不同。《述圣纪》碑“全碑七节,高六米多,由七块大石组成,又称七节碑。顶为庑殿式顶盖,下为基座,中间五节为碑身”。而“无字碑”“碑身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的,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达98.84吨。碑头为圆首,刻有八条互相缠绕生动有力的螭首。碑身两侧各刻升龙一条,长412厘米,宽66厘米,并描绘了一匹屈着前蹄俯首就食的骏马和一只昂首站立神态威严的雄狮。(见《武则天与乾陵》131页)

 

“无字碑”是武则天生前特地为自己精心打造的。为什么说是精心打造的?因为我们知道在亁陵,武则天曾为高宗李治立有一个“七节碑”即《述圣纪》碑,并自己亲撰五千多字的碑文。但由于此碑是由七节构成。当时的碑是在四块石头上刻字后,用黑漆打底金汁填字而成。从科学的角度看,在当时可能非常壮丽辉煌。但这是一种“速朽”的做法。无论当时是否修有碑亭,因为漆这种自然涂料的热胀冷缩特性,经不了几个寒暑更易,便会“崩壳”,特别是在几块石头接缝的地方还容易风化。必然带起大片石头脱落。因此,武则天一定是吸取了教训,故“无字碑”体选择“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这显然是吸取了《述圣纪》碑的教训。

 

3、据传武则天生前审定过“无字碑”碑文。《述圣纪》的碑文是在高宗去世后由武则天亲撰,由中宗(李显,武则天第三子)丹书而成。因为李治崩殂于55岁上(即颁昭上马时气逆马前),属于非寿终而属于意外崩逝。 这种情况显然不可能在生前写碑文。而武则天兴师动众生前制定的碑身,显然是要有碑文在先,才好确定碑上文字才能制碑这是常识。从“无字碑”上有84×44=3696个格子来看,碑文应该在三千字左右应该才能与碑范契合。实际上碑文应该多于3241字。因为当武则天崩殂后还要添加崩逝具体时间、地点、谥号、庙号(由于后来的情况复杂武则天未享庙号)等。显然3696个格子与3241字的碑格是靠谱的。

 

4、最可能为武则天碑文撰写者是谁。当时为武则天撰写碑文,除了能力、水平还有许多背后的考量。最应该,最可能的是由李显(即中宗,武则天的第三子)来写。这是最规范的沿袭。因为在武则天继位前高宗李治去世后的《述圣纪》碑文及《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即皇室正式祭文)都是由武则天亲自撰写的。若是武则天正常退位,显然应该由“神龙政变”后即将登大位的李显来写。但“无字碑”碑文是武则天生前拟定的,且是在位时拟定的选择由谁来写碑文显然是要经过一番考量才能定下的。

 

武则天生前对儿子很了解。李显无论从感情上(李显在高宗李治驾崩后曾经当过50多天的皇帝即被废,神龙政变后再当的皇帝),还是文学功力上还是他后面的“关陇门阀”集团,还是支持李显政变的“政变五王”,还是那些被武则天打压的宫廷贵族,都不可能愿意看到为武则天歌功颂德的碑文。这势力方都不会为武则天写好这个碑文的。

 

虽然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但参加“神龙政变”的许多人以前是与武则天都有刻骨仇恨的。要让这些人写好武则天的历史功绩的碑文显然是缘木求鱼。

 

而当时在武则天身边,也有五大文人可胜此任。可能胜任撰写武则天碑文的有五大文人:即苏味道、李峤、崔融、卢藏用、徐彦伯。这五人中,如果在武则天去世后写,最有可能的是苏味道。据《全唐书》记载:“苏味道,赵州栾城人也。少与乡人李峤俱以文辞知名,时人谓之苏李。圣历初,迁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

 

而《旧唐书》对苏味道有评:味道善敷奏,多识台阁故事,同时前后居相位数载,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是号为“苏模棱”(见《旧唐书》卷94

 

如果武则天去世后写碑文他最适合。功过只取大端,评述不伤彼此。他可以把碑文写得李家、武家两面都能接受,李唐王朝、武周王朝两面都可以不得罪自然是首选。武则天生前肯定不会选他。

 

《旧唐书》记载当时为文大手笔还有与苏味道齐名的李峤。当时李峤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同是大家手笔。同时为人正直。旧唐书载:“时酷吏来俊臣构陷狄仁杰、李嗣真、裴宣礼等三家,奏请诛之。则天使峤与大理少卿张德裕、侍御史刘宪覆其狱。德裕等虽知其枉,惧罪,并从俊臣所奏,峤曰:‘岂有知其枉滥而不为申明哉!’乃与德裕等列其枉状。后转凤阁舍人。则天深加接待,朝廷每有大手笔,皆特令峤为之”(见《旧唐书》卷94显然李峤亦是武则天碑文撰写的备选之列。实际上李峤也是武则天最后的宰相之一。

 

卢藏用以著《芳草赋》闻名。《旧唐书》记载,他隐居终南山,学辟谷、练气之术。工篆隶,好琴棋,当时称为多能之士。少与陈子昂、赵贞固友善,常往来于少室、终南二山,很得武则天赏识。时人称为“随驾隐士”。为文空灵清逸,飘然绝美。若写武则天碑文,可以把碑文写得很空灵维美。由于武则天在位时得罪人太多,碑文空灵一些或可避免一些矛盾。

 

而徐彦伯,亦是当时著名词人。少以文章擅名,以文辞雅美,时人谓之"河中三绝"著有《枢机论》等,为文理智、客观。神龙元年,迁太常少卿,兼修国史,也得武则天的信任曾参与预修《则天实录》。著述甚多,有集二十卷。对武则天的情况比较清楚,性格守常知退让、避讳。写碑文应该也是考虑之列。

 

崔融,齐州全节人。《旧唐书》载:“初,应八科举擢第。累补宫门丞,兼直崇文馆学士。中宗在春宫,制融为侍读,兼侍属文,东朝表疏,多成其手。圣历中,则天幸嵩岳,见融所撰《启母庙碑》,深加叹美,及封禅毕,乃命融撰朝观碑文。自魏州司功参军擢授著作佐郎,寻转右史。圣历二年,除著作郎,仍兼右史内供奉。四年,迁凤阁舍人。长安二年,再迁凤阁舍人。三年,兼修国史。及易之伏诛,融左授袁州刺史。寻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神龙二年,以预修《则天实录》成,封清河县子,赐物五百段,玺书褒美。融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朝廷所须《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及诸大手笔,并手敕付融。撰哀册文,用思精苦,遂发病卒,时年五十四。”(见《旧唐书》卷94记载)

 

因此,如果武则天生前写碑文,若从学识、文采,苏味道、李峤、崔融、卢藏用、徐彦伯都可以完成。实际上武则天可能就此征询过狄仁杰的意见。因《唐书》《旧唐书》《全唐书》中均有记载:“故狄仁杰有言曰:‘苏、李足为文吏矣’。得非龌龊者乎!模棱之病,尤足可讥。崔融、卢藏用、徐彦伯等,文学之功,不让苏、李,知有守常之道,而无应变之机。规谏之深,崔比卢、徐,稍为优矣。”(见《旧唐书》94)

 

《旧唐书》这一段文字怎么看也像是武则天征求狄仁杰“谁最适合写碑文”之问。武则天生前要看到碑文,狄仁杰的意见显然认为崔融在文才上不输苏味道、李峤,并认为崔融、卢藏用、徐彦伯均无应变之机。而相比较之下认为崔融优秀一些。从这里可以看出狄仁杰正直公允的地方。因为李峤曾经为他脱罪。若有感恩私心应该推荐李峤才是。实际上最后写《则天哀册文》的正是崔融。显然,若真有3241字的碑文,那一定是崔融所撰。因为从唐代的沿袭《哀册》与《碑文》应该是由同一个人来写。比如《高宗大帝哀册》及高宗墓碑文《述圣纪》均是武则天一人所撰。

 

所谓哀册在唐代均指皇室去世之人的官方正式祭文。而一般碑文的撰写与哀册的撰写应该是同一个人。因为皇家的哀册、碑文的撰文人要与其身份有关。

 

从崔融身份来看,他是当时著名文人,无论新、旧唐书都记载“融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从文笔来看是适合的。当时更是受武则天赏识的文人之一,崔融曾被授右史制、朝散大夫检校麟台著作佐郎。鸾台[1]对崔融的评价很高:“具官崔融,长才广度,赡学多闻,词丽杨、班,行高曾、史。外台美其方正,中省推其良直,永言司典,尤俟得人。载笔西垣,既藉微婉。”崔融之才能表现是他曾在武则天册封嵩山时,曾经撰写过《启母庙碑》《朝觐碑》,很得武则天赏识。“玺书褒美,认为崔融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诸大手笔,并手敕付融。授著作郎、起居舍人、内供奉,迁中书舍人。”

 

从地位及身份来说也是比较适当的:一是因为他是中宗(李显)的侍读。二是《唐书》记载崔融:长才广度,赡学多闻,词丽杨班,行高曾史。三是曾参与预修《则天实录》对武则天的情况、身世比较了解。显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无字碑”并不是武则天有意不著文字的。从崔融所撰一千余字的《则天哀册文》来看。其文采,其情愫确有超凡脱俗的底蕴。武则天生前审定的3241碑文文字应该是崔融所撰。

 

5、为什么武则天碑文无传?但为什么这个碑文没有被记载和流传下来,也没有被刻在碑上呢?那么碑文到哪里去了?目前有几种说法。

 

一是撰碑文者“累死说”:《新唐书》记载崔融是死于撰写《则天哀册文》累死的。《旧唐书》记载:“因撰哀册文,用思精苦,遂发病卒,时年五十四。以侍读之恩,追赠卫州刺史,谥曰文。有集六十卷。”

 

孟宪实在《武则天研究》一文中转引廖原先生《关于亁陵、定陵的无字碑》认为“崔融是朝廷的大手笔,传文记述他是因为撰写《则天哀册文》累死。撰写武则天的哀册文,难点何在?当然是如何评价。崔融是出色的文学家,但评价武则天不是文学问题,而是艰难的政治问题,虽然是大手笔也无法应对。崔融之难,正是中宗之难,对武则天的评价在当时的朝廷是最棘手的问题。连崔融都累死了,中宗恐怕再也找不出能够解决这个难题的执笔人。无字碑就这样,成了永久的烂尾工程。”(见《武则天研究》586)

 

显然作者是持碑文应该是武则天去世后撰的。没有碑文是因为崔融之死而找不到执笔人。笔者则认为。其碑文应该事先写好并定下字数才可能根据字数定碑文格子。而《则天哀册文》显然必定,也只能是武则天去世后才能写的从沿袭古制来看,写哀册与写碑文的应该是同一个人。比如《述圣纪》碑文及《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即皇室正式祭文)都是由武则天亲自撰写的。

 

如是看,“无字碑”碑文的撰写者是崔融的可能性当然最大。如有碑文,只可能武则天存有一份。李显也可能存有一份,撰碑文者崔融当然留有底稿。显然这个碑文底稿应该在崔融手中。因为需要加撰去世时间,加谥号等。碑文加个去世时间,再写一个《则天哀册文》不致劳累至死。窃以为“因撰哀册文,用思精苦,遂发病卒”这种说法或非真相。显然不太可信。

 

“无字碑”碑是在武则天驾崩前就建好的。显然建碑需要一个过程。碑文从起撰到定稿也需要一定时间,这个时间不会早于圣历元年(武则天76岁)前。因为在圣历元年初,武则天才采纳狄仁杰的建议“还祚于唐”把李显从房州召回洛阳。圣历元年九月宣布李显(中宗)为太子。此时,由太子的侍读崔融草拟武则天的碑文显然是非常适当的。即将接任的太子写前朝皇帝的碑文是名正言顺的沿袭。但这个碑文不会晚于久视元年(武则天78),因为狄仁杰正是死于久视元年9月。因此,碑文很可能撰定于武则天76岁——78岁时。

 

《旧唐书》关于崔融的记载中“易之伏诛”的时间是指张易之在神龙政变被杀之时。也就是武则天八十三岁卧病在床时历史记载上把中宗继位说成“神龙革命”其实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是不准确的。最多算太子提前继位,“剪灭二张”只不过是“清君侧”而已。由于崔融是中宗(李显)的侍读(相当于讲课老师)由李显的老师来拟碑文哀册名正言顺。但非常蹊跷的是《唐书》记载在崔融撰写《则天哀册文》时。竟然神秘猝死。显然是有人不希望这个碑文现面。

 

二是撰碑文者被“神龙政变”的“关陇门阀”集团戗害灭口说。我们今天没有能看到这个碑文,不代表这个碑文不存在。这个碑文如果是在武则天生前所撰,其名应该叫《武曌皇帝碑文》《武周皇帝碑文》或《从圣纪》。因为这个碑文是要经过武则天过目的。遍检古代文献均无此类文献。根据《旧唐书》《新唐书》本传的记载崔融之死显然与撰写《武后哀册文》有关。关于崔融的死因,还有另一种说法:据《朝野金裁》记载“尾子司业、知制诰崔融病百余日,腹中虫蚀极痛,不能忍。有一物如守宫从下部出,须臾而卒。”虽非正史,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所谓“有一物如守宫从下部出”之意,这一记载看似平淡,实际上非常恐怖:真正的“守宫”,即石龙子、石碣,“守宫”专以毒虫为食。本身亦属“五毒”之一。属于蜥蜴类。亦系壁虎的别称由于壁虎类分类较多,人莫能辨,故文中用“如守宫”表述。也就是说目击者可能见到崔融死于一个有毒虫的房间里。文章特别专记“守宫”的出现,并描述“从下部出”行文描述虽然含混。我们今天不知道是从人体内的下部出。还是衣裤的下部出?还是从地下出?无论如何,显然当时作者是在暗示崔融是被人放毒虫戗害。

 

如果存在“无字碑”碑文,并经武则天审定过。显然灭口崔融是符合“神龙政变”之后的各家利益的。中宗李显第一次当皇帝时,韦氏及其后势力曾受重大打击。在高宗李治去世后太子李显登基。中宗李显之妻韦氏自然成为皇后。韦皇后头脑膨胀,把官职当人情,大兴裙带攀附。甚至拟让岳父韦玄贞任宰相,替换辅政大臣。韦皇后之父韦玄贞本是地方小官,越级提至豫州刺史已是很过分,再提更换高宗遗诏的辅政大臣连武则天都看不下去了。质问李显,确有其事,李显当时确实昏庸。甚至说把皇帝让岳父当都无所谓。武则天最后决然下“太后令”,罢废了李显。后面一干人的美梦全部落空。武则天发“太后令”由李旦(武则天第四子)为皇帝,武则天临朝称制。(见《资治通鉴》卷203

 

后来李显推翻武则天的所谓神龙政变,正是在李显之后的势力支持下,在神龙元年武则天83岁年老多病时发生的。李显虽然是武则天亲生儿子,但为武则天歌功颂德涉及一些不便言说之事。其后面的压力是很大的。更是为韦氏及攀附失势一族所不容。

 

若有碑文存在,最有可能的存世处有三,一是武则天处,一是中宗李显处。但是两个版本都是武则天去世之前的,因为武则天死后还要加撰去世的时间、谥号等。显然这个碑文的改定稿必定是在崔融手中,灭了崔融,则碑文再也不可能出现了。因此,崔融之死可能属于特定集团之类的戗害的可能性最大。

 

无论如何笔者认为崔融不可能因撰《武后哀册文》而猝死。实际上武则天在与“关陇门阀”的残酷争斗中,得罪不少旧时贵族。显然,当时的政变者是不容赞颂武则天文治武功的碑文面世的。崔融应是因撰《大周圣神皇帝碑文》(即现“无字碑”文)而亡的。而不是因写的《武后哀册文》而亡的。因此,这篇“大周圣神皇帝碑文”正是因此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6、应该公正评价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途的今天,显然应该对每一个历史时代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以其时代的“文治武功”作为伟大复兴的参阅点,因此,对武则天的评价,是有其重大意义的。

 

由于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争议很大,唐代以降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封建时期的文人学者大都将武则天时期称为“武后之乱”。自20世纪初期,才有历史学家以及文学家田汉、郭沫若、范文澜、吴晗、吕振羽、翦伯赞、尚钺、罗元贞、吴宗国、冯其庸等等提出客观正确评价武则天。唐代以降,由于封建制度“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势力,造成了对妇女的歧视。正史、野史及各类文艺作品,特别是近代小说、戏剧、电影、影视剧的粗制滥造、随意戏说,严重扭曲了这一历史人物的真正历史面目。对武则天的公正评价,是对自唐以降对武则天的诽谤、污蔑、造谣攻击的正名。

 

2021年孟宪实教授出版了《武则天研究》。近些年来对武则天的研究才有了比较客观的,以历史唯物史观角度客观地评价则天这个历史人物。在有互联网以来,可以方便查阅有众多的历史文献作支撑,特别是有前人记载的《则天实录》、崔融所撰的《则天哀册文》。我们完全可能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去回瞻这一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作用。正如罗元贞教授在编辑《武则天集》《武则天与乾陵》等著作时指出“武则天执政时期,是中国文化空前发展、空前隆盛的时期。在诗、文、小说、史学等方面出现过七个第一。”并认为:“后世的史书、戏剧、文章,对她发出的诽谤、污蔑、造谣攻击都是错误的、徒劳的。”(见《武则天与乾陵》P79我们终将为武则天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

 

7、关于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历史文化成就。孟宪实先生的《武则天研究》汇集了武则天所有著述:《字海》一百卷、《高宗实录》一百卷、《紫宸礼要》十卷、《乐书要录》十卷、《述圣纪》一卷、《列女传》一百卷、《保傅乳母传》一卷、《孝女传》二十卷、《古今内范》一百卷、《内范要略》十卷、《凤楼新诚》二十卷、《紫枢要录》十卷、《青宫记要》三十卷、《少阳正范》三十卷、《臣轨》二卷、《百察新诚》四卷、《列藩正论》三十卷、《训记杂载》十卷、《维城典训》二十卷、《玄览》一百卷、《兆人本业》三卷、《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卷。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武则天不愧为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特别是组织人才编辑了许多历史文献,可以说这些都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进程上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她组织译编的一千三百卷巨型辞书《三教珠英》;组织编写的一千卷的全世界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文馆词林》。还组织编写了根据《神龙本草经》编制发布的《新修本草》(即《唐本草》),对中国后世抗病防疫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这些历史文化成就,在唐代都是算在武则天名下的。但自武则天去世后。无论《新唐书》《旧唐书》还是《全唐书》(均为宋代人所编)都认为:这些文化成就,都是太后召周思茂、范履冰、卫敬业等人所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些著述涉及内容众多,数量巨大显然不可能全部都是由武则天个人所撰。但其中有一部分是应该属于个人编写。其他许多重要的文献则是她组织协助“北门学士”一干人所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著述应该是由武则天执笔之作。比如孟宪实教授在《武则天研究》中指出:“《青宫纪要》《少阳政范》这是针对太子的,《维城典训》是针对皇子的。《凤楼新诫》是针对宫廷的。《古今内范》《内范要略》是针对嫔妃的。《紫枢要录》是针对高级大臣的。《臣轨》是针对所有臣下的。《百寮新诫》是针对中下级官员的。《列藩正论》是针对地方官的。《保傅乳母传》是针对宫官的。《孝子传》《列女传》是针对天下年轻人的。《兆人本业》是针对农民的……”。这些应该属于皇宫内部,及执政管理以及对官吏训诫文件。抑或相当于现代法纪侓处分条例一类。这些文献大多是高宗李治健在时编写的。由于涉及太子、皇宫皇子、内宫管理、大臣规范等。武则天假手他人的可能性并不大。而她收在《垂拱集》《金轮集》中的自传体、日记类、诗词、曲、赋及音乐作品则完全属于个人东西,应该是她本人所撰。其他著作虽然是组织人编写的。但这个功绩也还是应该算在她的名下。没有她的推动也是不能完成的。笔者认为,从今天的角度看,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从对人类文明进程促进的高度、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高度,从哲学的高度、从当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从人类语言文化发展的高度、从当时国家人民总体利益的高度来看待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给历史人物一个公正的评价。

 

8、正确评价武则天时代正当其时。在现代,特别是在互联网发展,各类知识、资料大爆炸的今天,我们全面获得历史人物的生平文献已经变得比较容易。因此,时代发展使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有了可能由于中国一千多年来,一直处于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人物认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由于人们对武则天生平及资料了解有限,不可能撰写出公正的,基本符合生平的碑文。而在现代完全可能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去回瞻这一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作用。撰写出对于这一历史人物公正的、全面评价的碑文,变得较任何年代都更有可能。从碑容量看。大约碑文应该在3300字。从今天来看,通过全面了解武则天其人的历史文献。写一通3000余字的碑文不是大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为武则天正名最好的方式是撰写出对于这一历史人物公正的、全面评价的碑文。从现在的情况而言,对武则天作出全面、公正评价重撰“则天圣神皇帝碑文”写出一个公正的,对历史人物有正确评述的碑文比任何时代都趋于成熟。当今虽有如椽大笔在兹,窃以为时不我待,不揣谫陋试撰武则天碑文抛砖引玉就教大方。

 

附:大周圣神皇帝碑文

 

 

“大周圣神皇帝碑文”

 

大周圣神皇帝碑文

(全文不记标点3295字)

 

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

武氏讳曌祖籍并州文水。

唐高祖武德七年,

生于长安名武珝。

父讳士彟原为商贾,

曾随高祖废隋立唐。

获二级功臣,

封工部尚书。

殊恩虽被,

三谦其职。

固辞不受,

执任侍卫。

武德二年发妻逝世高祖亲为择妻;

礼娉所须并令官给亲选杨氏续弦。

五德四年生长女,

武德七年生武珝。

贞观九年士彟驾鹤西归,

杨氏被逐家门漂萍于外。

太宗曾闻武珝允文允武,

通诗书识礼乐即召入宫。

才华出众,遂立才人。

贞观廿年太宗病重,

武珝入宫侍病太宗。

太子监国退朝以承国寔,

武珝时奉药膳遂识高宗。

一见倾心,两情缱绻。

相互爱慕,初有情衷。

一个豆蔻春心,

一个痴情难忘。

方额广颐,

龙颈凤目。

眸如星耀于寒江,

动似翩飞之惊鸿。

行如花中之舞蝶;

动若嫩柳之身轻。

面若新桃之偷色,

声如绿树之啼莺。

同感相见之恨晚,

共奉药膳于太宗。

贞观末年,

太宗驾崩。

 

随嫔之例被遁空门,

出家为尼道号明空。

高宗元年忌日行香,

感业寺内复见明空。

素知武珝幼习经史,

尝闻明空音律善调。

高宗不忍玉埋尘埃,

力排众议复召入宫。

初为宫女,

后封昭仪。

永徽五年,

立为宸妃。

永徽之际后宫失祥,

宫闱纷争祸起萧墙。

妄争皇宠皇后竟为厌胜巫术;

为立储君萧妃居谋嫉妒之戕。

欲争宠琴瑟不调,

为立储激怒高宗。

废后立妃,

改弦更张。

宸妃为后,

初问明堂。

共习太宗《帝范》,

同读先祖《遗训》:

健君体,抚九族心以其仁,接大臣以礼。执政必为庶民,隆德方令四方;

亲民众,托舟必依民为水,流尽其源竭,民心来至需益,叶落必至枯根。

求贤才,绝海必假于桡楫,凌云靠羽翮。纳贤当需气度,选才不论出身。

审官员,尽其用知人善任,勇者取威严,怯者取其谨慎。为政善集众智。

纳谏言,忠言逆耳喜早闻,纳谏能避过,言路畅至政通。弥阙不至大过。

去谗言,辨奸弃谗远小人,药石之苦喉,胜鸩毒之甘口。近贤必屏谗言。

诫盈奢,骄奢起贪物之欲,奢靡恣嗜欲,忧患死于安乐,骄奢岂有平安。

崇俭朴,朝堂堕落起于奢,不遏则身丧,不节则致志倾,侈靡必毁庙堂。

明赏罚,公正赏罚致政清, 受罚不怨上,获赏不必德君,罚赏不应愈时。

重务农,农桑乃国祚之基,农亦政之本,农为社稷根基,农事更须力行。

常阅武,太平盛世须修武,好战则人彫,亟战则国必殆,国强军备不怠。宜崇文,文乃社会之经纬,因文而载道,崇文而鉴古今,隆教化需崇文。

继承太宗之遗志,

与高宗同参共勉。

习《女则》[2]以制《内训》。

遵《帝范》[3]而制《臣轨》。

立《臣轨》,订立社稷君臣为官朝廷之秩序。

订《内训》,订立内宫嫔妃内亲外戚之规章。

定君臣同体之矩,

制为臣至忠之要。

立办事公正之矩,

兴矫诤匡谏之风。

订覆职守道之章。

用诚实守信之臣,

重缜密周全之人。

褒为官廉洁之吏,

奖勇猛果断之将。

训惰慢骄奢之风,

诫外巧内嫉之态。

治厌胜邪僻之恨,

倡孝老尊幼之心。

灭相互讥讽之势;

褒和谐相亲之举,

罚失诚虚妄之事,

惩挑拨离间之谈。

奖勤俭持家之风,

远蜂虿蟊螣之人。

定《姓氏录》倡种姓平等之说,拆士庶之隔;

改《氏族志》破将相有种之论,除贵贱域疆;

 

制《外戚诫》诫裙带攀附官以贤取,

发《求贤律》若临巨川之必凭舟楫。

贤者虽贫庶之仕亦将擢以任王侯将相,

梁栋不分亲疏远近皆可用于治国安邦。

内亲之庸不配率伍卒,

外戚无能不用于乡官。

无功不任州吏,

无德不领县衙。

贱庶之贤不遗于草泽,

贵胄之愚不见于朝堂。

视群生等同亭育,惟地含章。

倡庶品同于照临,惟天著象。

爵以授功,

官以任能。

爵以功为先后,

官以能为秩序。

能不当其官则社稷乱,

功不当其爵则勇者寡。

德不配其位必有灾殃,

官不当其禄则生贪念。

丰沛之疆,

河汾之阳。

立国功臣,

广为表彰。

苹藻必恭,

异气发祥,

紘綖[4]是则,

穆穆皇皇,

惠心泉塞,

沉潜克刚[5]

训自闺阃,

风行国邦。

七庙肃祗,

允釐宫墙。

内外和睦,

圣后其昌。

内平暴乱,

外和邻邦。

整肃重臣官吏免于为政失轨,

严训内宫外戚利于后宫呈祥。

不远蜂虿则螫其身,

不去蟊螣则伤稼穑。

 

除邪僻则无佚其德,

近小人则必至身殃。

虽善小而忽则必覆,

纵恶小而违则必伤。

订规矩于内宫;

立制度于朝堂

以训为则早豫不穷,

以轨为律早虑不困。

不畏权贵,刑上大夫重臣失轨以则治罪一视同仁;

不论官民,礼达庶人王公犯法以律惩处不分厚薄。

灭长孙无忌不化旧臣之威风,

杀上官执着图谋废后之庸气。

泰山封禅刻石祭天,

誓言兴国尊孔尚贤。

旋至亳州,

顿悟幡然。

读孔圣述见老子之感,

叹望尘莫及如见天龙;

习老子所著圣典之论,

知天道之论源于周邦。

尊老为帝,

玄元太上。

麟德元年高宗重病,

太子监国武后垂帘。

开北门学士议政之先河,

重谋臣智囊参政之滥觞。

常记谋虑机权当于密帐,

深知拟治内乱必定典章。

败家定忽于忧患,

国祸常起于萧墙。

精编《古今内范》,

述释《紫枢要录》。

内理国政亲制《百寮新诫》,

外协邻邦重立《维城典训》;

广涉文史借古人智慧,

假手学士以文化天下。

精通文史,笃信教而化成天下;

熟悉文化,注重给庶民以教化。

深感好学而可以成人才,

笃信下愚亦可以被教化。

重修国家药典《新修本草》[6]

释集千卷百科《文馆词林》[7]

首倡诗必依律,

肇启律绝之范。

爱好书法,

深谙音律。

监制祭祀之国乐:

亲制全新之乐章。

大祀[8]用《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之歌舞。

大飨[9]用《拜洛》《昭和》《致和》《咸和》《七和》《显和》《敬和》《齐和》《德和》《礼和》《通和》《归和》之舞曲。

改七德[10]而为上元[11]

拜五帝而制群舞。

开拓疆土而使国力超前,

明察时政只因能谋善断。

五谷丰登,

国泰民安。

泱泱大国诸国觐见,

率土之滨莫不称臣。

东至咸海,

北至大漠。

西至波斯,

南过南粤。

显庆以降,

高宗有恙;

皇后执笔,

代批奏章。

“二圣”临朝,

治世如常。

弘道元年,

高宗驾崩[12]

武后悲怆,

憔悴追念。

尊遗诏中宗柩前登极,

韦皇后得势搅乱朝纲。

破律则制度裙带攀附风行,

拟将小史岳父推更为宰相。

神器临危,

激怒太后。

申斥中宗昏庸无德,

国祚岂能任人唯亲。

下诏废帝,

扭转乾坤。

仗义当责,

从宜称制。

威威之君垂旒[13]光赫,

海转回天四海无氛[14]

雷霆其武,

日月其文。

洒以甘露,

覆之庆云[15]

制礼作乐,

还淳返朴。

更立李旦为帝[16]改元文明,

改洛阳为神都以备外虞。

撰述圣纪亲写哀册,

立七节碑以造乾陵。

曾与太宗亲临陆陌[17]

相约百年远眺陇原。

埋骨梁山以望秦川,

灵留圣地咸与照临。

李敬业借中宗被罢废发难,

骆宾王发檄文于复辟之前。

兵变发于扬州,

内应当朝宰相。

慧眼巧识“青鹅”。

清除叛乱余党。

忘躯济厄,

负屃[18]肃清。

问骆宾王今日域中谁家天下?

杀内应宰相裴炎李敬业[19]乱党。

前朝遗老常讥“牝鸡司晨”腐儒之论,

顽固旧儒笃信“惟家之索”小人之见。

垂拱元年,

平息民怨。

制垂拱格[20]立定规范。

设登闻鼓[21]击鼓鸣冤。

置肺石[22]于庙堂之外,

听民意于朝廷之中。

熔铜为匦招纳谏诤。

有功者可以自举,

有能人可以申滞。

听取民间冤屈,

收集四海玄谈。

尽收冤屈之表疏,

揭贪官枉法讪谤。

诉冤屈皆由御史亲理,

柱法贪赃不见于朝堂。

垂拱四年黄国公李譔博州刺史李沖[23]伪造睿宗诏书,

假称武太后软禁皇帝广联唐室王公贵族发动政变。

旧时贵族怀念氏族优越之期,

跃跃欲试咸与伺机串联谋反。

弄巧成拙谋划,

七日而被羽剪。

遂立武家七庙于神都。

立建五代祠堂于文水。

神都洛阳,

建造明堂。

明堂既成,

富丽堂皇。

无分贵贱,

与民共享。

同乐昊天,

普天同赏。

天授元年,

首开殿试。

腐败官吏自诩不凡兴风作浪,

失权旧臣自恃功高暗中勾结。

以先王之典则,

制百官之轨训。

用文感化不驯之臣,

以则加诛背反之官。

崇尚于法家[24]

宗礼于明堂,

四海慕化[25]九夷禀朔[26]

讴歌载隆更元永昌。

载初元年大飨万象,

天授元年唐室崩塌。

整肃朝纲,

建则立法。

民以法为天唯天为大,

官以轨为范惟则是纪。

无论高官小吏,

无论亲疏远近。

萧墙内外治乱依规,

治官依轨杀之从法。

鼎祚既穆布政明堂,

璇枢已肃立为女皇。

日月当空乾坤朗朗,

废都长安定都洛阳。

启用贤才任用能臣。

才高位下必允申滞。

无论尊卑唯忠重用,

无论门第唯才是举。

用狄仁杰重用李峤,

用张柬之重用房融[27]

弃腐儒“三从四德”之论。

崇老子“道法自然”[28]之说。

 

肇启殿试,寒门学子可以学而优则仕,

开科武举,演武校场上凭武艺出帅将。

科举伊始分封动摇,

远近百姓纷纷上表,

四夷酋长拥护称帝。

更祚武周登极称王。

改元天授,

恩威并重。

庶民百姓,

广施仁政。

皇亲重臣,

严律重治。

惩治贪腐,

改革吏治。

轻徭薄赋,

奖励农桑。

省功减役,

严禁浮巧。

罢黜唐弊复颂周礼。

铭功纪德重修周史。

四方诸侯,

请筑天枢。

光芒颂德,

煜耀天枢。

天枢铸成,

自题枢名:

“大周万国,

颂德天枢”,

运乾之符,

握坤之纽。

朝临日道,

暮入天枢。

王公以降皆习《老子》,息兵刀以道化天下。

朝堂高官必通《道德》,复周礼以德治家国。

通天元年,

嵩山封禅。

金册赐名,

神岳嵩山。

重修宫殿,

再建明堂,

明堂启用,

定名通天。

天清地明,

国泰民安。

龙蟠华盖,

凤仪亭台。

明空吐耀,

林峦蕙兰。

上元二年,

邙山之南。

致辞十二[29]

祭祀先蚕:

太阴至化,

耀蕴仪轩。

德迈娥台,

仁高幄天。

朝坛雾卷,

曙岭沉烟。

爰设筐币,

式表诚天。

敢希明德,

幸罄庄严。

筵辉丽璧,

乐畅齐天。

尊浮九酝,

三周礼全。

陈诚菲奠,

契福神猷。

式微乾路,

辟见扉天。

回鸾日驭,

播动云衫。

常仰恩徽,

极目望仙。

锵金拊石,

大礼郊坛。

至诚献祭,

以表诚虔。

文辞潇洒,

玄之又玄。

殚精竭虑,

虔诚祭天。

神功元年,

铸鼎镇边,

九鼎既成,

后周雄安。

圣历二年,

登临嵩山。

缑山谒庙[30]

怀灵王太子早夭之情,

缅怀长子不幸之升仙。

痛撰碑文;开巾帼书碑之历史,

亲为书丹。首创草书刊碑之先。

字文绝俗,

璧合珠联;

鸾惊凤集,究黄轩鸟迹之巧,

垂露偃波,殚紫府结空之势。

长安三年,驾返神都。

长安四年,病卧圣堂。

神龙元年,日晕月暗。

祖庭烛烬上阳宫,

晓月淡于仙居殿。

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定谥号“则天大圣皇后”。

维山有麓,勒鸿名于贞石与碑不朽。

维水有源,纪盛德于芳翰与辞永久。

维神龙元年岁次乙巳十一月丁丑朔二十六日壬寅,大行则天大圣皇帝崩于洛阳宫之仙居殿

 

2023616

 

注释:

[1]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均为政务中枢。

[2]《女则》是唐太宗长孙皇后采集古代妇女主要是历代后妃的事迹并加上自己的评注,用于时刻提醒自己如何做好皇后的一部评论集。

[3]《帝范》是唐太宗留给高宗的遗训。此书是他晚年的精心之作,也是其一生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

[4]《紘綖》古代古代冠冕上装饰的绳带。

[5]沉潜刚克,形容深沉不露,内蕴刚强。

[6]武则天组织编写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对人华民族的医药奠定了基础。

[7]武则天组织编写的《文馆词林》由唐许敬宗、刘伯庄等编。分类纂辑先秦至唐初各体诗文。是一部一千卷的全世界第一部大百科全书。唐许敬宗、刘伯庄等编。分类纂辑先秦至唐初各体诗文。

[8]大祀:李亨唐玄宗第三子曾写过一篇散文《大祀用上元舞敕》说明上元舞一直沿用。直至后世还有影响。

[9]大飨:1.合祀先王的祭礼。2.遍祭五方天帝。3.谓天子宴饮诸侯来朝者。4.指上级以酒食慰劳下级。

[10]古代每逢重要节日或有重要事情发生,都要祭祀天地、先祖,《七德》之舞时为国舞。"七德"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

[11]上元舞:传为高宗所创,其时高宗正处于病中,亦传为武则天手笔。唐代最著名的雅乐。上元三年十一月三日,敕新造上元之舞。舞者百八十人,每人穿着绘有五彩云朵的衣裳,象征天地正气。共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篇章,乐曲凝练威严,舞蹈缓慢庄重,每次重大的祭祀活动都奏这首曲子。

[12]弘道元年(公元 683年)高宗驾崩,时年56岁,武则天61岁。

[13] 垂旒:古代帝王贵族冠冕前后的装饰,以丝绳系玉串而成。

[14]无氛:无细微的尘埃。

[15]庆云:五色祥云。指祥和氛围。《列子•汤问》:“庆云浮,甘露降。”

[16]李旦(武则天的小儿子)即睿宗

[17] 陆陌:乾陵梁山旧名,传秦始皇到过此地,历代有朝圣之俗。

[18]负屃:传说中龙生九子的第八子即负屃。意指皇室中参与谋反的不屑龙子龙生。垂拱四年武则天杀通谋反武之诸王。

[19]即徐敬业。祖上曾受赐李姓。后被禁姓李。

[20]垂拱格:即办事条例

[21]登闻鼓:即呜冤鼓。

[22]肺石:常设于朝庭外按“左嘉石,右肺石”的方位设计是重大冤情表达民意的地方。

[23]垂拱四年(688)七月(公元688年)黄国公李譔伪造唐睿宗李旦(武则天的小儿子)给给琅琊王李冲写密信:“朕已经被天后幽禁,诸王可以各自发兵救朕!,要宗室一起来勤王。李冲也自作聪明也假造唐睿宗李旦给他有诏书,与其父(豫州刺史)先反。密泄。遂被剿灭七日而平。

[24]武则天有建言十二事中第八条要求“王公以降皆习《老子》”

[25]慕化:归化之意

[26]奉行正朔。比喻臣服之意。

[27]房融:房玄龄族孙时宰相。

[28]道法自然: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29]致辞之用典见及注释见《全唐诗卷五》则天诗歌之“享昊天乐章”。

[30]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周灵王长子早夭于17岁时),因武则天长子李弘(24岁时薨于合璧宫)同为早夭太子。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怀念长子。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笔划中丝丝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其碑文正文为行书和草书相间,接近章草书体。饱含书法神韵。开巾帼书碑之始,开草书刊碑之先河,不失为女书之精品。

 

(作者系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离退休支部老同志;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