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十分响亮的口号,所谓复兴的本意是指:
衰落后再兴盛起来的意思。说中华民族的衰落,指的是清末之际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已经到赔款、割地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境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初衷和坚强信念。 我们今天的“复兴”并非简单的回到哪一个时代。但我们需要回望历史, 把中华民族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兴盛的场景和辉煌时代作为一个参照点 (reference point)。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真正持唯物史观的中国学者都明白,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细数,自秦以降,汉、唐、宋、元、 明、清这些朝代中,中华民族最兴盛的高峰显然是在唐代。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斯 塔夫里阿诺斯,他在《全球通史》当中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一样: “罗马崩溃之后,欧洲进入了中世纪,而中国则突飞猛进,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 最富饶、最先进的国家。从公元 6 世纪到 16 世纪,中国文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 和对人类遗产的巨大贡献,始终居于领先世界的地位。”这样的评述是公正的。
当代学者余秋雨也曾在其《仰望长安》一文中发见: “在公元 7 世纪的时候,长 安城的人口多达 100 万,罗马的人口已经不足 5万,即使罗马还没有衰落的时候, 它在面积上也只有长安的 1/7。如果要比较城市的话,当时世界上比较像样的首 都,还有两个。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它是连接东西方的一个枢纽; 巴格达是当时气势如虹的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但是如果把这两个都城加起来,不管是面积还是人口,还不到长安的一半”。可见中华民族在唐代的辉煌。其兴盛程度曾经达到了当时人类文明的至高点。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这近一千多年当中,中华文明的至高点是唐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纵观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显然中华民族最兴盛的时期在唐太宗时代的“贞观之治”至唐玄宗时代的“开元盛世”这一历史时段。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时间不过二十几年,无论政治如何清明,如何任贤用能,必竟尚在战后恢复之初;而唐玄宗早期确有励精图治的兴盛的时段,但也是唐代衰落之始,到 李、杜时代已经呈现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实际上唐代稳定发展其实还有一个“二圣临朝,日月当空”的高宗、武曌时代。
历代对于唐高宗李治的评价,由于各种原因其实并不客观。高宗李治在执政过程中基本遵循了唐太宗秘传的《帝范十二条》只是因为他长期患头风病确实需要武则天协助执政。从高宗李治本人来说,他在文治武功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只是关于高宗李治没有得到后代历史的公正的评介。其原因竟然是认为因李治超度武则天而将“武周之乱”的帐算在李治的头上。如果我们公证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从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看,武则天称帝的后周时期,也并不是历代文人所谓的衰落时代。正如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罗元贞教授认为: “武则天执政约五十年之久,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好像一座过渡的连接两岸的大桥,而且是一座大拱桥,有高度的出众的自己的特点。”(见《武则天与乾陵》P76)
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封建的唯心史观在作祟,另一方面是历史文献记载的缺失造成的。正如余秋雨在《仰望长安》中指出:对于唐代的记载非常缺失,除了那些被后世津津乐道的朝庭弄权,后宫争宠的故事之外,我们对唐代的经济、贸易、文化、科技发展的记载也不多,并且不系统。 对于高宗李治的评价,应该说比较公正的评价应该是武则天亲撰《述圣纪》。
中国是一个注重历史文献记载的古国。但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武则天为高宗李治所撰《述圣纪》碑文竟然没有收入皇家档案,同时也无拓本流传。在中国所有历史文献中,根本找不到《述圣纪》全文。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蹊跷的历史迷案。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崩逝于宏道元年十二月。时年55岁,武则天时年61岁。文献记载:光宅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嗣圣,大赦天下,中宗立韦氏为皇后。武太后撰写《高宗天皇大帝溢议》及《述圣纪》。以韦待价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营造乾陵。五月十五日,高宗灵柩运往长安,武太后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留镇洛阳。八月十一日,葬高宗于乾陵,庙号高宗,刻述圣纪碑立于陵前。显然,碑文撰写时间在武则天61岁的时候。其后,武则天称帝到82岁。其间不可能有人毁坏碑文,也不可能没有人记载《述圣纪》的碑文文本。中国从汉代以来碑文、墓志都很流行。许多并不有名的碑文都能留下来,但《述圣纪》这么有名的碑文却没有历史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高宗崩逝后,武则天一直实际掌权,没有人可能打压她。更不可能封杀她写的文章、碑文。并且高宗李治的碑一直立在乾陵那里,在武则天去世前应该没人敢动,至少屹立了二十一年。
(图一)乾陵述圣纪碑现貌
然而《述圣纪》碑文文稿全文不见历史记载,碑文也没有完整的拓片。这在中国历史上一件重大的历史文献不见记载是一非常罕见的事。
一、关于《述圣纪》碑及碑文基本情况
《述圣纪》碑。全碑七节,高六米多,由七块大石组成,又称七节碑。顶为庑殿式顶盖,下为基座,中间五节为碑身(如图)。第二节两边各雕有一力士雕象,碑身第一节、第二节无字。第三节开始刻正文,目前上面还可见一些文字。第三节即碑文第一石上是整个碑文字最多的一块。从右至左书写,共有46行(见图二)。
(图二 碑身第三节及风化情况)
(图三 第四石部分拓片及文献内容对照)
《述圣纪》在中国历代修史中,为何不录全碑文字?原因不明。其文献仅在清代人所编的《全唐文》、《金石萃编》、《唐文拾遗》和《八琼室金石补正》等四部文献中有记载,我们可见到古人记录的部分文字。其中《全唐文》之《述圣纪》共770余字,《金石萃编》之《述圣纪》共1000余字;《唐文拾遗》之《述圣纪》共1200余字;《八琼宝金石补正》之述圣纪共385字;且有些为重复,因此,至今不能合成一篇全文。因此《述圣纪》全文就无法看到了。
从碑文残字推断此碑全文应该是46行,每行120字,全碑大约5500百字左右。高宗(生于628年7月21日~卒于683年12月27日)从公元纪历算,应该是死于55岁上,估计《述圣纪》碑文字数与高宗寿数相关。
而第四节,即碑文第二石风化严重,但还可见部分文字。而第五节即碑文第三石因倒塌后石面(刻字面)埋于土中风化更为严重,已经完全没有文字。第六节即碑文第四石在1957年时亦尚存有少量文字,但风华更为严重。仅能依稀见到少量文字(见图四)。而第七节为该碑的底座,无文字。
(图四 1957年拓片 第四石右下角拓片1-13行内容)
二、目前碑文情况及现存在文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陕西省文化局会同乾县人民政府整修乾陵石刻时,原陕西省文管会贺梓城先生对此碑从历史文献到实地考察,对《述圣纪》碑文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考证。收录了约1500余字,发表在《文物》杂志1961年第3期上(见图五);贺梓城先生还将各石拍有照片,并将各石所缺省的文字定位(因第五节全无一字,故只有第三、五、六节碑石拓片、文字考对),并标出缺字分布及缺字位置。应该说这个工作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因为这样,就能将碑文根据历史记载还原原碑在有记载时的情况。(如图五)
也就是说贺梓城先生记录的缺字情况只是“七节碑”的第三节、第四节、第六节文字。他文中的表述是将第三节为第一石,第四节为第二石,第六节为第四石,因第五节完全没有文字,故未记录。也就是说我们在算缺字时,每一行到第五节时都应增加30字的空缺,才是实际空缺字数量。
(图五《述圣纪》碑文现存文字及缺字分布)
由于七节碑每石每行字数为30字,因此,我们就可很方便地根据拓片文字对位,以及文献文字位置制作出第一石照片对位复原图。因正文第一石头是46行每 行30字,虽然现代的拓版并不清楚,但我们可以将其文献按图恢复到文献记载年代(见图六)。
(图六 (根据文献及碑文第一石照片对位复原)
(图七 现有照片、拓片在碑中的大概位置。)
有了这些文献资料,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些残字的准确位置。文献上文字分布在碑的哪些位置便非常清楚了,根据当年拓片及照片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用PS技术将拓片在石碑上的位置标示出来。(见图七)
有了这些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基本上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述圣纪》碑目前的基本情况。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目前记录下的文字仅有1500多字,离五千多字的原文还差很多。然而好在1980年,乾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写《乾县文物志》时,乾陵博物馆张永祥先生又对此碑作了详细全面的文字考证,最后确定,述圣纪碑现存文字1630个,收录在《乾县文物志》(见图八)上,这是自宋代以来收录文字最多的一次。
图八《乾县志》记载《述圣纪》清代以降所存全文
三、从研究《述圣纪》碑文内容到武则天的研究
(一)《述圣纪》碑文内容
《乾县文物志》根据尚存碑文文字分析,以及专家学者认定。《述圣纪》碑文内容大约有如下十多个方面内容:
1、叙述了高祖李渊顺天应时,叛隋兴唐之举。
2、叙述了太宗李世民平定战乱,奠定贞观盛世之业基。
3、叙述了皇后怀高宗李治时有吉祥之兆。
4、叙述了高宗幼时有乌鸟入怀之祥。
5、叙述了高宗初立太子时的一些事。
6、叙述高宗李治被立为皇太子的原因。
7、叙述了高宗跟随太宗至并州及太宗患痈之事。
8、叙述唐太宗的对外战争失败后,开始令高宗总知军国事。
9、叙述了太宗患病后,太子昼夜不离其侧的情况,以及对高宗孝行之嘉奖。
10、记载了唐太宗驾崩及高宗即位之事。
11、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
12、叙述了高宗老来期求长生不老之术。
13、叙述了记高宗驾崩年月。
14、叙述了高宗遗嘱:即戒厚葬,藏习之书随葬。
除了这十多个方面其实,我们还从从残碑中可以看到很多内容。由于碑文是用骈文所写,很多情况是一半不全,从初唐骈文的写作上可以大致弄清残缺部分的内容。因为初唐骈文是上、下句是基本对仗的。从前文即可知下文的句式结构及字数(中国古代是不用标点的)即可能撰写的内容。这样一来,可大量增加佚文内容。因此,《述圣纪》所写的内容结合唐代历史及高宗的生平给后人以更多的窥视的空间。加上武则天在撰写《述圣纪》时同时写有《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此文献是保存流传完整的),关于高宗的生平事迹其实是非常清楚的。
(二)撰写《述圣纪》作者武则天的历史地位
通过查阅高宗、武则天年谱及武则天历史文献,从历史文献资料看,我们不难发见武则天实际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学者,是历史罕见的非常伟大的女性,是一个造诣极深的政治家,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出历史人物。正如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罗元贞[1]教授认为:“武则天执政约五十年之久,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好象一座过渡的连接两岸的大桥,而且是一座大拱桥,有高度的出众的自己的特点。”(见《武则天与乾陵》P76)
在武则天执政的时期(包括武周时期),她在国家制度创新方面有许多国家制度层面创新之举:如设立国家层面的“顾问智囊团制度”——组织“北门学士”参与国事讨论,创立殿试、设立武举、创立百姓“对国家政治管理的“意见箱”——铜匦;用人方面开创“南选”[2]制度,强调对于“岭南”及贵州一带人才的选用(见旧唐书)。在用人方面,首开“申滞制度”,若某职久不提拔,充许本人“申滞”。这些用人方面的制度都很有创新。
在社会发展上,对百姓,破除种姓制度。改《氏族志》,定《姓氏录》提倡种姓平等。制《外戚诫》,发《求贤律》,意使“贱庶之贤不遗于草泽”。在经济上重农业,提出“建言十二事”首项便是“重农桑,薄赋徭”。
在文化方面,罗元贞先生认为:“武则天执政时期,是中国文化空前发展、空前隆盛的时期。在诗、文、小说、史学等方面出现过七个第一。”(见《武则天与乾陵》P79)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武则天不愧为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在人类文明进程上,她组织编写的《古今内范》、述释《紫枢要录》。制《百寮新诫》,立《维城典训》;组织译编一千三百卷巨形辞书《三教珠英》;一千卷的全世界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文馆词林》。还有一个重大功绩是组织人才编辑了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这些都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进程上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对武则天进行评介
唐代以降,由于封建制度“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势力,造成了对妇女的歧视。正史、野史及各类文艺作品,特别是近代小说、戏剧、电影、影视剧的粗制滥造、随意戏说,严重扭曲了这一历史人物的真正历史面目。正如罗元贞先生指了出:“后世的史书、戏剧、文章,对她发出的诽谤、污蔑、造谣攻击都是错误的、徒劳的。” (见《武则天与乾陵》P81)
即使到了今天,对武则天的评介也是如此。比如《武媚娘传奇》90多集的电视剧,全是争宠、宫斗内容。到了60多集后武则天才进感业寺。实际上武则天14岁进宫与唐太宗的交集的时间有限,地位只是才人,与后宫争宠从何说起。该剧直至90多集只演宫斗不讲历史。更有各时期港、台电视剧、电影更是戏说成风,完全可以说这些所谓文学作品,甚至历史记载均带有封建礼教倾向。如“男宠”之说明显违反人类生理常识。武则天垂拱元年(时六十三岁)始用徐怀义为白马寺主持(历史记载是因其知风水懂建筑)而;神功元年(时武则天已经七十七岁)始用音乐家、词人张易之、张昌宗时,武则天已经是古稀之年。其时加之宫中侍卫林立、宫女众多,自己立有《内训》,二张是否可能属“男宠”显然是后世文人的臆说。
另外如“杀太子之说”,《资治通鉴》记载 “(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司马光也指出:“《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鸩。” “按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 可见“鸩太子说”也是值得怀疑。
其实高宗在《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中有更明确的说明:李弘自被立为太子后就染上痨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带病理政,以致操劳过度,使旧病加剧,最终病卒。可见其父、官方认定李弘是因痨瘵恶化而死。从武则天亲撰《升仙太子碑》之情深意切,没有杀儿子、杀太子的动机。笔者个人认为,实际上这些都是旧贵族之后,封建史学家、文学家们的穿凿附会、臆测与诽谤。由于今之影视作品的推波助澜,给全球影视观众,特别是华人广大电视观众留下十分错误的历史人物形象。这全完可以说是对一个中国历史上杰出女性的历史谣言。一种变本加利的诽谤。甚至一些历史研究学术文章也大都没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正确评介这一历史人物。
笔者认为,从今天的角度看,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从对人类文明进程促进的高度、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高度,从哲学的高度、从当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从人类语言文化发展的高度、从当时国家人民总体利益的高度来看待一个历史人物。
四、关于如何修复重大文化遗产的思考
通过笔者多年的深入研究,从对《述圣纪》碑文的研究转向对作者武则天的研究。通过反复研读这些历史文献,我曾经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当今互联网大数据查阅十分方便,知识大爆炸、资料大公开的有利条件,从希望能从24史、《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等历史文献中找到全文,但还是一无所获。后偶见文物修复陶器的展览。多年前曾冒出一个想法——是否可以根据《述圣纪》现有的文字,象修复文物一样,补全《述圣纪》的文字?多年来由于《述圣纪》缺字确实过多,加之工作较忙,也就放下了。后来这个事一直压在心里,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年陈忠实先生到贵州采风,我全程陪同。谈及此事他也感到蹊跷。
(笔者与陈忠实先生在黄果树瀑布下的留影)
陈忠实先生还向我介绍了他所知的一些情况。我谈了能不能对《述圣纪》碑文补缀的事,他非常吃惊我的想法。认为缺字实在是太多了。
(贵州作家何士光(左三)等陪同西安作家陈忠实(左二)等考察团一行在龙宫留影。笔者右三)
随着这些年笔者阅读了不少历史文献和相关书籍,对碑文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实也应该可以一试。其原因有几点:
1、有贺梓城先生在1957年对碑文及时作了碑文缺失字的定位,并知道每石行数为46行,字数为30字。这就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上世纪八十年代乾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写《乾县文物志》时,乾陵博物馆张永祥先生又对此碑作了详细全面的文字考证根据各种文献和现代手段将《述圣纪》残字从1500字提高到了1630字。同时,由于当今网络发达,可以很容易对一些缺字不多的地方根据百度中的“词语”功能,可查该字可能组成的词组进行选配。这样许多处的缺字应该可以确定,如此,准残字可达2000余字以上。
3、从目前互联网上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查阅到新、旧唐书《则天本纪》、《则天皇后传》等武则天、高宗年谱、及各类历史资料。对唐高宗的历史功绩比较便于查阅。
4、武则天写过不少文章,对其用词、用典及行文习惯可以模仿。
5、武则天在撰写《述圣纪》碑文同时,写过《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此文全文保存完整。其时的情感和内容有相同相似的地方,有些文字放在石碑的补缀中应该是比较适当的。
6、由于《述圣纪》是用骈文写就,其特点是前后两句,字数一样并且还有一定的对仗关系。这种文体又称“骈赋”,日本流行至今称“俳赋”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除了使用“发语”外,几乎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随意。
7、从对《述圣纪》的破释看,将其分行断句,我们就可发现在许多地方若是按骈文写,其实许多地方就有如给上句填下联一样,这就给补缀《述圣纪》碑文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也就是说,如前句用的是四六,后句句式必定是四六句式。由于全文是采用“基本对仗”的方式写就的,就很容易知道下一句缺的字应该写的是什么。其句式如果前是七言后必是七言,而前文是九言,补缀当然应该也是九言,并且要与前面内容相衔接,当我们对启宗的历史成就比较清楚的时候,就知道这应该是写什么内容了。
8、笔者多年来一直研究、写过这种骈赋,曾在止世纪1996年撰写过一篇骈赋《祭黄皇陵》(后收入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魂——黄帝陵祭文对联集锦》一书中)
9、这些都是对《述圣纪》碑文补缀的有利条件,但是对于《述圣纪》第三石即“七节碑的第五节上,由于风化严重全无一字,则是一个重大的难点。好在有些地方正断前句,后句知道应该是多少字。而对于一句正好在二石处完结,这些地方就只能根据历史事件,用三个四、六句(30字)式补缀,在无法准确叙述历史的情况下,则再作考虑。
根据这些个方面的考虑,笔者试着根据贺梓城先生及现存考证出来最多文字的《乾县文物志》版本,作《述圣纪》的补缀。补缀原则一是根据原文十多个方面基本内容进行填补,二是严格按现在缺字位置补字。希以组成一篇基本可读的文章。因其缺漏太多,力恐不及。好在当今互联网发达,历史典故、文献好查,所涉及人事均有历史详为记载等,而上“度娘”相当于请了教无数老师,故终得以完成完成,不当之处请指正。
2023年3月29日
附:《述圣纪》补缀版
(图片已作特殊处理可放大多倍。红字部分字为《述圣纪》拓片遗留文字)
注释:
[1]罗元贞(1906—1993),字季甫,号难老园、天下好事者,广东兴宁宁新人。1929年起,先后在上海社会学院、北平大学等院校学习。1935年,赴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留学。1939年以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日语系、长春大学(后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山西大学文史系教授。1951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武则天问题批判》,史学界从此开始对武则天进行认真研究和重新评价。著有《武则天研究》、《武则天集》(与人合编)、《武则天评传》等。
[2]高宗上元二年,以岭南五管、黔中都督府得即任土人,而官或非其才,乃遣郎官、御史为选补使,谓之“南选”。
附:述圣纪全文
述圣纪[1]
朕闻:阳耀阴凝,混元所以二分。天覆地载,乾坤必然一统。峰高水长,山河当可互济。炎帝神龙,缔造仰韶文化之精典。黄帝轩辕,肇启红山文化之先河。尧舜以身作则以立德,夏禹无私治水以立功。三皇建宇,以德能而辨贤愚 ,五帝开国,以实绩而分功过。武王兴师九战沙场而除纣,文王演《易》突悟人伦之兴衰。高宗见之矣:粤若稽古[2],勇者为帝。唐神源流,贤者封圣。秦皇羸政扫六合而一统华夏,高祖刘邦赢霸王于智勇双全。北周之禅让,文帝重振华夏朝纲。杨广原无道,杀兄废弟广行暴政。重赋强役,饿殍遍野。隋祚唐代合天意,开元盛世遂民心。是冬之飞沙走石而风萧萧秋。非弄犊之徵音[3]而致雨茫茫夏。巍巍圣迹俱为薙草之场,喋喋齐萌同变乱麻之域。源在于宫庭,流布于四方。本在骄奢,末在为政。荒唐官吏,贪残致百姓于水火之中。民怨沸腾,侵渔驱黎民于劳役之路。怨声道载,天道不平瓦岗起事。分脏不匀,朝堂纷诤江都兵变[4]。命殒新都残宫[5],遗恨秦淮烟云。丹阳梦破,遂有词曰:
高祖神尧皇帝:晦电凝祯,流虹降祉[6]。钟昊穹[7]之眷命,灭凶残之凿齿[8]。杖钺[9]披图,劈浪斩荆。除蒺汾水抵御突厥[10]屡传其攻坚之大捷,为匡皇权率兵南下兵起晋阳[11]攻克霍邑[12]。备历艰虞扫清叛乱,为免兵燹[13]直下长安。百城氛昆[14]旦夕廓清,上稳四维下安子民。功勋超然八荒之表,德追巍峨胥庭[15]之上。高祖曾赞曰:太宗文武圣,皇帝资灵宝,纬挺睿金英。禀赤帝[16]于南宫,拯黎民于水火。灾救拯溺,仁霈庶民。武功盖世,雷霆威振。于移山荡海文华超群乐合礼洽,于宫庭朝堂浮金轻玉[17]羽拂声震。文韬武略,集三坟五典[18]之智 。睿智聪颖,通八索九丘之灵。言出犀利,起雷电于九洲。情若飞鸿,动风云于四海。斮鲸而生献祭,缴虵[19]而殪[20]封狶[21]。歼猬结[22]而殄[23]鸱张[24],畴野[25]裂而阪泉震。白波静而暗流涌,黑水狂而势头衰。金殿诞睿,臣轩顼[26]不臣之臣。彩虹流渚,仁汤禹未仁之仁[27]。开边服远,万国千里朝觐。飞车乘辇,远封禅赴泰山。重奠先基,重增辉于前贤。革故鼎新,调五气于明堂。虹渚祥开,降仁慈于万民。怀社稷逮乎[28]梦醒,升宸席[29]无愧先帝。依折扆[30]临明台而养正,丛衢堂以居尊宵衣[31]兢。若厉[32]之怀,旰食[33]于晏寝之前,图强之梦,常念于警醒之后。无闲别念,阅尽前贤之书。常惦教诲,钦奉太宗遗言。道隆金镜[34],以社稷为大任。肃贪平乱,以则律为准绳。功过分明,赏罚无论仇亲。天道平准,济贫不遗路人。察垢明明镜之光,觅能寻贤者粤在。贤者用其德,能者用其功。高宗大帝焉:爰初在孕,及乎载诞。见龙登寝其宵有梦象之符,体腾若升仙虹,渚降灵而诞睿。四聪神授六艺若自命根生,晦迹[35]登序[36]韬光而常善养晦。集琼萃文,缀玉华章。南风散弦,西云应吕。谦和忍让,问寝承亲。五龙开运,自带圣灵。前若有太宗肇因观景船头。后必有鲤鱼腾波逥沂迎舟。惠霑动植,情洽生灵。有锦鲤入大帝之怀,紫翼锦鳞与常有异。排黼帷[37]而莫惧,依绣袄而无言。睛定神凝,眸如寒江之渔火。红唇皓齿,鼻若红翡之悬胆。初蒙诲化,聪颖敏锐而好奇。岐嶷端审[38],处事谨慎而忍让。宽仁厚爱,谨其言谦和待人。慈心仁义,顺其美而救其恶。倏降祥瑞,飘袅徘徊而下。仰手接之,竟一三足鸟焉。即捧之以献太宗,太宗接传于圣后。遂谓圣后曰:乌为慈孝之鸟,复是太阳之精。天意若曰此儿其以爱复示其慈,圣后对曰必因父皇之特深宠异。无邪天真,谨慎率直。三岁封晋王,五龄任都督。拂髦[39]之年,即悟为臣尽忠事兄之道理。年方十五,立为太子观决参议立君侧。独自乘花之帷幕,折桂树屏。持斧作牧之轩驾,斩荆破棘。初入明堂,传圆化方。初涉艺门,生知自远。若砥金之含彩,同莹玉之开启若乍现滢光如宝刀之初锻;似锋芒含章谨行初涉奏章。国之决策,求教于父皇。社稷之事,则小有主张。春望江山,愿青山春常在。秋猎牧场,听号角震天响。冬藏常抱恙,读圣贤之书。久之迺今,闻年已过.倏然遇疾复何堪,此容不当作颓废。轻车简行莫不充行。莫能正履衣未尝解带,暨阴明落照柔范[40]韬仪。尽储胤之职虔膺其使命,常览帝范百家春秋诗经。默记经典,兴而唱和问安问寝。礼周仪全,虔诚进殿恭敬出宫。有礼而行,克已复礼仁慈和睦。上敬太宗,下谐兄姊亲善谪庶。年尚幼冲,志卖老成之德。人伦所绝,今古莫俦之能。惊睿帝之无伦恶念,怵埋玺[41]于相思殿前。因告天地,明祗[42]及山川群望曰:当玺而立,对天发誓忧勤承圣。怵礼崇殷夏,神凝青宫。勤习周礼,日无暇晷[43]。等羲和[44]转归,待六螭驾返[45]。效尧舜汤禹之德,读三坟五典之书。推毂[46]于六师,坐知千里之外,拜牧于襄野,遂知庶民心矣。若夫艮阙崇于少象之昭,龙德明堂增其日耀之辉。贲园旌士,焚林荩贤[47]。在庭兮陕,聿谐其望。执金按道,兴宛且慕其荣于是式降鸿祯[48];聿遵乾享, 敦厚亦诚实之德行源自毓元。飘逸自信,与世无争。虽有父皇偏爱,却无谪庶之争。青邱[49]伫逸萧洒,常有元池肆赏。帝储历受觊觎,轻率即有指责。储胤逼宫,自不量力,欲夺帝统,太宗震怒。暗调兵,魏王泰亦怀燕刺[50]。慕其荣,于是式降乾之计。不谋同发,一旦俱收。是知殷忧以启圣[51]朝多难,以兴江山社稷改政易储。明受之于天皇之嗣,定命亦不定之于人。手足之争,危及皇统。社稷储胤策反,盖源自信不足。承乾[52]之逼宫,李泰[53]之效燕。遂伤太宗之心,晋王[54]擢升皇储。陡然承其大任,岂可辜负重托。天之御笔,何足拟由是式降鸿祯之文?高宗年少,又岂立乾享发硎新试[55]之功。文武斯极,又尝监和御药。手持入进,属太宗之手臂。亲扶步辇[56],须臾不离左右。咀药尝汤,高宗亲力亲为。吸痈吮疽,无不尽心尽力。疾风劲草,病中方见孝悌[57]。尧弗能训丹硃[58],娇宠高阳。舜不能仁四罪[59],宽悯诸子。高宗孝恭,与承乾李泰弗同。太子不肖,致使太宗之尝怒。为除威逼,孰顾分崩。痛斥高阳,任性胡为。以惰职废农基以触围惊仗[60],天威震怒立命斩之亦必速。旋即悔之辩机[61]已死刀下,若据常律罪不至处极刑。冷静之后重拾聪睿玄鉴[62],太宗旋即思过,凡有立决死刑。虽令即决,亦当再议。须周知各司,从五轮覆奏。盛怒之时,慎下其震雷之威,谄谀之际,缓决其轻率之举。复周公之隆礼,提剑济斯涂炭。遂发兵戈战伐,戎夏[63]克清独有,浿水[64]亏风丸山[65]阻顺,皇赫斯怒于庭,车驾渡辽征麾。所向披靡,御驾亲征。发兵幽州,誓师城南。率铁骑会围辽东之城,高丽别将拒师于安市。九月不克遂班王师而返,孱气馁心因高丽之不克。遂卧床不起,抑郁而成疾。骋志[66]高丽常而自叹也,太宗爰居于翠微宫[67]中。令高宗监国传奏章,提振皇家禁军之气。侪居[68]百步之中,大帝莫能自安。魂胆飞越,系念父皇之健康。日警夜惕,朝堂后宫之动向。诸地民情,北漠荆楚各异。 各司奏章,货殖稼农不同。赈灾放粮,救治瘟疫。南涝北旱之计,税赋轻重考量。无不棘手,均需太宗赐示。尝视主君,头上多有二毛[69]。太宗感叹,弗如贞观之年。旨喻[70]众臣,如若有事边塞,继而以远涉之劳时,有不豫令大帝总知。军国间日奏疏,谕训君臣之道。重大变故不拘时辰觐见,突发军情无论阴晴夜旦。朝堂之上待臣以礼,兼听则明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礼莫大于敬忠。莫大于诚明察,是非宽宏温和。君行仁政臣民归心,一扫六合来自于秦。得以成功君臣用命,太子之监国圣喜过望。太宗命大帝承旨玉阶,即令敷畅[71]其睿智之论。翠微宫中,圣上亲传为帝之范。遐观典策,学古论今修健君体。抚慰九族以仁,接待大臣以礼。亲民众而重贤才,如绝海之假桡楫。纳谏去谗,亲贤臣则必屏谗言。诫奢崇俭,朝堂侈靡堕落之始。罚绝不避其亲,赏绝不遗其仇。太平盛世当修武,备武崇文国乃兴。百姓乐其生国有新貌,太宗抚大帝颊而言曰:吾闻孝行天下,古之孝者无过。仁者爱人金也,孝者人恒爱之。众所爱之者善也,父母爱之者孝也。昔之帝王宽厚以待人臣,历之孝者尊母以敬父兄。居致其敬明发不寐亲侍寝,病致其忧问病熬药代尝汤。高宗之孝行过于文王,远胜于承乾李泰高阳。太宗陡崩,逝于含风殿,水流山裂,洄咸集紫庭[72]。地含梧野之哀,山起祚宫之前。遗诏太子,速至紫庭。遂接其遗旨,即位于柩前。拜领侍臣,劲兵飞骑。送太子还京,防宫庭之变。正大煌煌殡殓于太极殿,全国举哀九洲咸与同悲。慰藉先王之老臣,安抚旧时之帅将。加勋以进爵,皆言不肯当。顾谓侍臣曰:父皇之驾崩,望众臣扶持。皇权御宝,国运之物。圣谓岂余凉德[73]而敢服哉,侍臣衔涕敦劝扶而即位。肇始永徽之治大赦天下,仰昭先德广赐文武勋官。辽东之役立即宣布凯泽[74],康济黎元还返百姓田宅。停兴土木被乎亿兆庶民,赉[75]以粟帛广济耄耋老人。遂依重其德才贤能之臣,亲祠太庙植侧柏与桧柏。于园陵之冠,以表之仁孝。粤处则孤眇[76],思励之空薄。元忌[77]则潜泣累晨,泽奉遗圈则凝哀。永日因元忌日身心被痛,至性情阴郁悲痛而忧伤。改元始初地屡震动,河东地震坏庐毁舍。晋州尤甚上疑谬膺,政道乖方急召众卿。论其政道之失朝而不会,亲临灾区以安晋州之震。于是六合于英灵,阴阳有不测之功。著蔡[78]掩无端之口,重祭太宗之英灵。帝盛德为鉴,社稷之镜欤。好生恶煞之戒,财成[79]有截雨施云行之惠,沐浴斋祭珢[80],大帝有救民于水火之德。即位蝗螟暴虐诸州,旋而即事资赈灾民。义仓赈贷,降甘霖于贫者,载深忧惕,大帝矜物罪己。拟哀矜之旨,赈罄乏之民。百境无涯因而载物,苞万物而因兹茂盛。不知其域而茫生,上苍照临万物,不知其源而春赏,秋罚下愚攀槛[81]。思闻逆耳之言,瞽[82]说狂词无妨。欣停颇弊之旧政,肇春尽哀矜之旨。改九成宫为万年宫,废玉华宫以为佛寺。永徽三年,秋春大旱无雨,上避正殿,赦死罪者一等。以仁慈感化天地,以皇恩感召庶民。日乌[83]含金耀重彩于丛云,月兔飞毫动银钩于乘龙。字挟风霜,笔动星辰。文焕乎天,文架丹山而首出矣,五材兼运,仗仁义以明威七德。同敷资承,兵而亦立。法律定明堂之下,边定于八荒之上。水清地纮惠风,乾符普沐襄野。山川涤秽新绿,云弥深涧鸟高。松谷狼烟既灭,天青地明月朗。兵卒藏刃韬弓,归牛散马尽矣。兵曜神武,刀入鞘而居宗焉,藏金抵补,戈戟林耸于兵库。帝明明德以作则,官贻后昆而作范。刘台罢构[84],姬沼[85]弗营。宝驷咸归,香车尽列。风莫荐由是,去雕琢自美。草勿除任风草复还淳被,颂声长垂,正演《庆云》[86]之舞。灯火升平,高唱《七政》[87]之歌。春繁花盛,慢走红男绿女。秋稼兹荣,见五谷丰登。风颂三才,九宫伊谁恣意。和之及笄[88],金木水火之尚。玄髫[89]肆其巷,与耄耋[90]同乐。骋而化之[91],民之所求。畜而制之[92]矣,皇之神务[93]焉。想空谷以载怀[94],望中林以式微[95]。出潜鳞于紫泉之里,收逸羽于丹宵之上。经五往三就,志切求贤得士以昌。由七政八风,澄氛[96]禭穴[97]扫沴濛汜[98]。读图刊舆列璧羽之逶迤,叠鼓鸣笳动锺挽之萧瑟。踢鞠[99]茂草之上,苦习钟鼎之书。与众臣壁上议政,独处深宫而看书。不纳虞芮[100]之讼,不行恃势之刑。不怒而威,不言而信。去罚实由于一德胜残,无赦残暴已于年矣。若夫尧光四表[101]才临,明昧之墟禹奠九州[102]。止届蛮要之服,未有兵燹之乱。汤定中原,颁布汤诰[103]告勤力于黎庶,大帝治国,尝以礼仪为本亲政爱民。常使圣恩深于正朔[104]之日,于输賝奉[105]盛会衣裳魏阙[106]。是故星空浩缈明月当空。天青地明,灯火楼台。穹苍之上凝甘露之月而湛夜瑞荐摇风之影祥瑞与熏香之滋连。宾植而指佞抽,朱草荣而丹芝。秀郊呈皓质沼戏黄鳞,泽马连舆并席而成双。鸳鸯嬉鱼,元池肆赏。追凉于池榭水殿幽林,归朔沾露于携雾披风。而未尽于欣载[107],而难胜其追忆。可惜仅是旧梦而已,于是思往昔而泪下。封岱[108]礼天,招展旌旗如林。车舆连绵,帝行万骑之中。披月候于云峰转星闉门,于鉴观六变杨而地门辟。五精降而天庭开,兴百王之绝典播。十祀之高躅[109],圣亲祀昊天于封祀坛,祭皇天地祇, 御朝觐坛求风调雨顺。上谓归功九天,七庙告成未尽。献而勿休宵夙。虔竦[110]慎检。诎申其诫怀精思继伐念。切齿拊心之虑。高丽政乱于争位,圣欲报三伐之仇。谋臣如雨,猛将如云。竟献九攻之能事 , 争呈奇变之术籍。圣谟[111]于天断独出群。心违命者则必无功。承制者莫不称其智,先灭百济后胜高丽。雄师渡海灭百济于泗沘[112],势如破竹破高丽于浿水[113]。天现异象,圣避正殿减。疑天责已,视苍生为蝼蚁。徒控地数多,空握权柄重。总章元年海水泛溢,漂坏庐舍遣使赈灾。九天偏将暂动戎麾[114]俄清,十角[115]王公贵胄流连鸡岫[116]。雾卷碧于龟林,遂使烟息朝峰。声埋夜析[117]自圣唐驭政,精思继伐由贞观肇始。细柳朝屯时悲陇树於新秋,嗜书如玉于茂陵之书[118]方出。选贤不遗下愚,崇德才而贤至。君王纳谏强国,圣德神功兴邦。徇公抑己,以德禳灾。乘轩驾攀龙,于涂山恋凤。恣逍遥而访道,思窅眇以寻真。或转斾萧然或立幽谷,或伫立神人吸风之地。每降汾水之游,天师乘日之野。屡动茨山之驾,水涌汾水之舟。圣上疾甚遂还东都,残喘之际记挂黎庶。将宣赦书欲大赦天下,头重脚轻止步真观殿。气逆在马前,宣赦书卒以。弘道元年岁次,癸未甲寅丁巳[119]。临终尚念苍生,佳迅传至已崩。众怀丹贞之痛,抱剑舄[120]而凝哀。捧遗弓而泪下。群臣恭上谥曰:天皇大帝,庙曰高宗。顾以自庸虚谬承荫[121]竟擢敍[122],籓储[123]以降自临旒扆[124]体恤苍生。诏下合民之意制范定轨,由朝堂而后宫基扃[125]固护。奸佞累足胁肩[126],呲打麦斛[127]佞言。时弊治世独断,大帝聪睿逈出[128]。人臣直谏,敢于触鳞。 拟谥大帝,神圣文武仁皇帝。仁况又神,圣文武并有先谥。今故因仍旧谥曰天皇,大帝恋旧情而重人才。恋徒深曾芈涔梗[129]号天之痛,愈切奄[130]四瀛[131]而遏密[132]亘[133]之久。尧光[134]九服,而致幽远。病缠未央,残喘勤政,耗竭元寿,积劳未亡。痛泣而长洒悲泪,罔极而裂骨崩心。其仁心宽容,而大若上德。无名共昊天,致英灵永存。 圣归于悬圃[135],神图迹长留。用炳烺文章之词英,岂能祭圣海之遥源。叙圣人于滋远,恋仁德于滋深。圣德逾隆百行,咸该而孝行弥。著每闻义夫节妇,而常思举案齐眉。脱屣离宸极乘云,归帝乡谒瑶阊[136]。应玉帝诏入归,日宇照九洲光明。眺梁山巅念大帝之深情。沉痛之心如昭陵之岫密。迩[137]月仍恋阙[138]晃若在世。缇琯移序[139]每恋兹先房。膏肓始知敬养允副[140]因心。近者卜远之初茔兆[141]未定。朝圣亲临陆陌[142],留连远眺秦川。唯此蔚茕怀[143]必愿奉成,尝先志每言留葬东土[144]。埋骨梁山以望秦川,灵留圣地咸与照临。彤管[145]难载,元功扶櫬[146]。身窆[147]帝乡,灵归天庭。大帝乘龙而从之,除未命在辰驾[148]以。社稷为言,专以宗庙[149]。以帝王之身,岂不为典范。大帝遗诏,后事从俭。自古圣皇,咸遵菲葬。穀林[150]稽岭,唯闻简素之仪。毕陌[151]回渠,俱崇节葬之制。德弥厚者藏弥薄,圣逾重者瘗[152]逾轻。 且珠宝玉器岂可暴殄,金银礼器为国之宝藏。奢靡有害国家,简素有利民臣。倡节简之风,无殊于扇暍[153]。于安厝[154]之时必以寻常明器,唯施凡木灵物止于其石木。刀弓箭弩,琴棋书画。文房四宝,非因天造。无待人功,微将所习之书以示不忘。圣道自钦,顾命奉以周旋藏殓之资。一遵遗志,斯地则川阜明秀。林甸威纡[155]而肃穆茫野苍翠。麓冠其群缨卉草,风动而树响松涛。羲和驭日,永沐晓雾晨霞气贯长虹,松柏之志无涯。遗高洁之气而申福祥,揔[156]群神而挽笙鼓箫瑟。圣幸梁山,还归天阙。帝乡集兆,既而祯符[157]。隐翠柏而成象石,呈永固柏示无凋。方岳[158]巍峨而隆固七庙之基,重受三灵之眷岂非德动天。地庆延无极者乎?霸茔薄窆[159],独享清风之朗月,纪廛莫修[160],常受云亘之缭绕。春有花台献蕊之报春,夏享夕阳浪涌之风月。时忆昔之阃[161]内,揔[162]毕生之遹追[163]。往昔奉想风树,悲瞻穷思露草。阊阖[164]之开启,笙鼓之齐鸣。大帝之灵将归上京,崩诉穹昊志期攀从。群公列辟,朝堂空泛。与表奏相望以为关辅尚虚[165],又频钟祸[166]故黎庶之情犹惧。宸极[167]之璿璣[168]在握,揆[169]天行而序景曜。握大帝之天镜赐九洲以光明,统阴阳之权力致黎庶以福祉。春晖照九洲,鳏寡享慈云。湘水难追,空余罄竹之感。洛水不息,常闻潺潺之声。煦伏巾车[170]之恩未报,易箦茹荼[171]之恨难尽。唯思赞述,少慰抽擢。但元位其隆德追尊,丹碑所绝遐观列代莫树豊琼,所以略符,传纪弗存。铭颂庶黎。简记生平,追缅仁德。圣人大德,岂无碑石以纪。敬撰丹书,勒盛德于贞石。
注释
[1]《述圣记》碑文修补,其方正黑体字为原残字,方正简体为补字。
[2]粤若稽古:粤,如若,考察古代的事迹,以明辨道理是非、总结知识经验的意思。
[3]徵音:指宫、商、角、徵、羽五音中的徵音,通常相當於今首調唱名中的sol音。為五音之第四級古人以為,徵屬火,事之象。
[4]江都兵变: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炀帝从东都第三次乘龙舟南下江都(即现扬州)。江都兵变──宇文化及缢杀隋炀帝。
[5]新都残宫: 隋炀帝三下江南(扬州)后,不想回北方,打算把国都迁到丹阳。下令修建丹阳宫,准备迁都丹阳。丹阳宫还未修好,就发生了叛乱,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夜间,司马德戡引骁果自玄武门入,虔通与元礼直入宫中搜捕,炀帝闻变,匿于永巷。驱之出,至天明,押至寝殿。宇文化及使校尉令狐行达缢杀炀帝。
[6]降祉:赐福
[7]昊穹:苍天
[8]凿齿:原指古代传说中的野人。比喻残暴作乱之徒。
[9]杖钺:手执斧钺。表示威权。
[10]突厥: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657年西突厥为唐所灭。
[11]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指的是隋末时期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的历史事件。
[12] 霍邑:李渊父子,晋阳起兵后,在霍邑大破宋老生,从龙门渡黄河,开永丰仓赈济百姓。
[13]兵燹:指因战乱而遭受焚烧破坏的灾祸。
[14]氛昆:混乱的氛围。
[15]胥庭:太古帝王赫胥氏和大庭氏的并称。
[16]赤帝:赤帝一般指炎帝,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
[17]《拾遗记·颛顼》:传说中有一种浮金之鐘,沉明之磬,以羽毛拂之则声振百里。表示说话一言九鼎。
[18]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相传是我国最古老的四部文化典籍,这些书籍都是被洪水毁灭的史前昆仑文明之后首批出现的历史记录。
[19]虵龙:相传都是龙之九子,拥有多项神通。
[20]殪:死后
[21]狶:古同猪
[22]猬结:猬:刺猬;猬结:猬毛结集,比喻众多。比喻人众集结 。
[23]殄:本意是指断绝,竭尽,也指剔解后的残骨。
[24]鸱张:意思是像鸱鸟张翼一样。比喻嚣张,凶暴。
[25] 畴:田地:田畴
[26]轩顼: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轩辕和颛顼 的并称,指臣服古代帝王不能臣服之臣。
[27]仁汤禹未仁之仁:指连汤禹都没有过的仁心。如高宗从感化寺救出武则天这样的仁心亘古未有。
[28]逮乎:直到到、直至之意
[29]宸席:宸指屋宇,深邃的房屋,后指天宫、天帝所居住的地方,指升天的意思。
[30]折扆:古代庙堂户牖之间绣有斧形的屏风。
[31]宵衣:天不亮就穿衣起身。旧时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32]若厉:如临危境,不敢稍懈。
[33]旰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泛指勤于政事。多用于执政者、帝王等人的勤政,组词有“宵衣旰食”。
[34]金镜:指旧时民间用金属(通常为铜)制成的古妖镜。据说悬于建筑物上可令邪魅现形。比喻显明的正道。
[35]晦迹: 隐藏行踪,不与人交往。
[36]登序:登上太子之位。
[37]黼帷:是指绣有黑白斧形的帷幕。
[38]端审:指稳重谨慎
[39]拂髦: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40]柔范:阃范、闺范,阴柔规矩。
[41]埋玺:见睿帝埋玺典故。 晋睿帝司马伦。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晋睿帝是个嗜杀残忍,骄奢淫逸的皇帝,许许多多忠诚良将死于他手。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皇帝。在位不到100天,退位后被赐死。
[42]明祗:泛指神明
[43]暇晷:指空闲的时日。
[44]羲和: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
[45]六螭驾返: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乘坐六条螭龙驾车,往返一次为一日。
[46]推毂:典故名,原意原意指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推动、协助、荐举。
[47]焚林荩贤:广泛收集贤能人才。
[48]鸿祯:洪福无边大福大贵。
[49]青邱:亦称青丘。传说中的仙境。仙草灵药,玉液琼浆,还有天真仙女,经常来这里旅游。
[50]燕刺:见汉武帝第三子刘旦典故。汉武帝曾册封刘旦为燕王,刘旦一直有谋反之心。汉武帝死后,昭帝即位,刘旦未被立为帝,心生不满。始元元年,刘旦联合齐孝王之孙刘泽作乱,刘旦在燕国招募各郡的地痞,打造武器,不断扩大阅兵。事泄,畏罪自杀,谥号剌。
[51]殷忧启圣:的意思是深入思考、反复揣摩,并始终保持着这样一种忧患意识。
[52]承乾: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曾为太子,因逼宫被废。
[53]李泰:唐太宗李世民之子,亦有暗中篡权阴谋。
[54]晋王:指高宗,曾封晋王。
[55]发硎新试:意思是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56]步辇: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类似轿子但离地较低;
[57]孝悌:也作孝弟。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孝:善事父母。悌:善事兄长。
[58]丹朱:尧不能训丹朱,尧创下围棋以教丹朱,丹朱从小极受尧的宠爱,迷于围棋。成为史上围棋第一高手,故现围棋雅号为丹朱。但丹朱个性刚烈,欠政治智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59]四罪:指共工、三苗、鲧和驩兜谋反被舜剿灭。指太宗宽悯谋反诸子。
[60]触围惊仗:触及某种底线。
[61]辩机(619~649),唐代婺州人。十五岁出家,师从大总持寺著名的萨婆多部学者道岳。是玄奘法师最早的一批译经助手中,辩机以其高才博识、译业丰富,又帮助玄奘撰成唐太宗极为重视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而名噪一时。此后却因与唐太宗之女高阳公主私通,事发死于非命,历代许多学者十分赞赏辩机的才华,对他早死十分惋惜。辩机死后,唐太宗极为后悔,后来建立凡有皇帝大怒之时要求立决死刑后,仍要进行五轮覆奏的制度。
[62]玄鉴:指心如明镜,比喻有高明的见解。
[63]戎夏:戎:古代西方戎族 ,夏:中国、华夏。
[64]浿水:又名王城江。即今朝鲜大同江。
[65]丸山:古地名,见于《史记·五帝本纪》,也称凡山,现称为吉山也称纪山,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柳山镇。
[66]骋志:指纵恣异志。心志所向往。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败仗三次未能征服高丽。
[67]翠微宫: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三次御驾亲征,未能征服高丽。在第三次亲征失败后,因伤病转居翠微宫。
[68]侪居:共同居住。
[69]二毛:古指黑白二发。
[70]旨喻:晓谕旨意,谕示旨意。
[71]敷畅:铺叙而加以发挥;谓广为传播。
[72]紫庭:意思是帝王宫庭等。
[73]余凉德:自谦语,我才德微薄之意。
[74]凯泽: 意指军队得胜回来奏的乐曲:凯歌。凯旋。奏凯而归。此处实指,高宗即位后立即宣布终止辽东之和役。
[75]赉:赐予,给予。
[76]孤眇:失去依靠
[77]元忌:太宗忌日。
[78]蔡:古同祭
[79]财成:原句是出自《周易》。 财成天地之道,辅向天地之宜。 意为,开明的君主会亲自体察天地之间,相交相宜 裁制施政,让人们能利用到天时地利从而达到人和的作用。
[80]珢:玉上的凸起物
[81]攀槛:指直谏或形容进谏激烈。
[82]瞽:盲人,瞎子。
[83]日乌:意指太阳,古代传说日中的三足乌。
[84]罢构:构,结构。古指停止修建宫殿楼台之意。有栋宇罢构等。
[85]姬沼:神秘而寂静的,供贵族享乐的湖、潭一类的水榭。
[86]庆云:《庆云》为武则天所编的祭祀舞蹈。庆云即五色云。古人以为的祥瑞之气。
[87]七政:武则天所作的歌。
[88]及笄:古代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指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的少女。
[89]玄髫:指黑发小儿
[90]耄耋:耄耋之年一般是说年纪很大的人,通常是指八九十岁
[91]骋而化之:顺从自然情况而让其繁衍。
[92]畜而制之:蓄养起来而控制着。
[93]皇之神务:皇家的神圣任务
[94]载怀:心有所念
[95]式微:原意即天快黑之意,典出《诗经》此处引伸为不思归之意。
[96]澄氛:澄清,某种妖氣、氛围。
[97]禭穴:禭古代传说中的神名:“其国东有大穴,号禭神,亦以十月迎而祭之。”
[98]扫沴濛汜:沴:沴气、灾害。濛汜:古称日落之处。
[99]鞠:古代的一种实心球。皮制,里面填毛。
[100]虞芮:汉典,周初国名。后“虞芮”指能谦让息讼者。
[101]尧光四表:尧光:即尧山之光,四表,其意为金玉之光光芒四射。尧山:《山海经》传说“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也就是说这座山向阳的南坡遍布玉石,背阴的北坡遍布黄金。传说整座山在晴日里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102]禹奠九州 :禹奠九州周颁六典,是中国古代重大事件。《禹贡》详细叙述了九州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物产贡赋等。
[103]汤诰:是商汤王对各方诸侯的一次讲话,其中指出天道是没有偏私的。
[104]正朔:帝王新颁的历法,一年的第一天。
[105]賝奉:谓宝物财货的进贡。
[106]魏阙:原指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其下常悬挂法令,后用作朝廷的代称。
[107]欣载:心悦诚服地拥戴。
[108]封岱:封禅泰山。
[109]高躅:指有崇高品行的人。
[110]虔竦:敬畏之意
[111]谟:策略,规划。
[112]泗沘:高丽百济晚期都城,现在的扶余郡。百济于538年迁都于泗沘城。
[113]浿水:今朝鲜大同江。
[114]戎麾:即军旗,亦借指军队。
[115]十角:十种贵爵的总称。亦指属于“十角”的王公贵臣。
[116]鸡岫:指定不明,各类汉典无释。岫为山中之穴之意。疑指妓院一类。
[117]声埋夜析: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118]茂陵之书: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汉司马相如病免后,家居茂陵,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字长卿。他说话口吃,不擅辞令,但文才出众,善于著书立说。他的文章绮丽华美,感情真挚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虽然才高,但官运并不亨通。到了晚年,他就以病为理由长期在茂陵闲居。在茂陵期间,司马相如驰骋自己的文思,集中精力著书立说,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后成典故。因此用以指代隐居文人的作品。
[119]根据武则天《高宗大帝哀册》日期。
[120]剑舄:即剑与鞋,古时入殓必将剑与鞋入棺。
[121]乾荫:亦作“乾廕”。父亲的庇荫。
[122]擢敍:亦作“擢序”。提拔叙用。
[123]籓储:指太子之位。
[124]旒扆:借称帝王。旒为帝王的冕旒,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故称
[125]基扃:泛指城阙。借指基业。
[126]累足胁肩:胁肩:耸起肩膀;累足:并着双脚。缩着肩膀,重迭着脚(不敢正立)。形容恐惧的样子。
[127]麦斛:药草名。石斛的一种。转意见汉典,以“麦斛”为奸佞之言。
[128]逈出:亦作“迥出”。 指其貌高耸。
[129]此处今版为:“旻落搆”其意不明,而唐失遗《金石萃编》版为:“芈涔梗”意为如羊鸣般咽梗泪落。故从此意。
[130]奄:忽然。
[131]四瀛:四海,天下。
[132]遏密:遏密指皇帝死后禁绝演奏作乐。此处为四海遏密之意。
[133]密亘:密境连绵不断之意。
[134]尧光:《山海经》记载,传说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也就是说这座山向阳的南坡遍布玉石,背阴的北坡遍布黄金。传说整座山在晴日里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135]悬圃:仙境。传说昆仑山上的悬圃
[136]瑶阊:仙境里的玉馆。
[137]迩:近
[138]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
[139]缇琯:缇,橙红色,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类似箫的六孔乐器。序,東西牆謂之序。
[140] 允副因心:意为因为心里不愿辜负苍生。
[141]茔兆:意思是风水好的墓地,坟墓。
[142]陆陌:乾陵梁山旧名,传秦始皇到过此地,历代有朝圣之俗。
[143]茕怀:孤独忧伤的心情。
[144]东土:古代东土有多种指向,此处东土似应为咸阳。
[145] 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引伸历史记载。
[146]扶櫬:扶灵柩。
[147]归窆:用大葬之礼归葬。窆,下葬之意。
[148]辰驾:帝王的车驾。
[149]宗庙:宗庙是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150]穀林:相传尧葬于此。又称尧陵。
[151]毕陌:古地区名。又名毕原。在今陕西咸阳、西安附近渭水南北岸。
[152]瘗:埋葬;埋藏
[153]扇暍:以扇扇苦热中暑的人。指不得不在大热天干活的劳动者。
[154]安厝:停放灵柩待葬或浅埋以待正式安葬。
[155]威纡:绵延曲折貌。
[156]揔:音zǒng古同“总”。有持、揽之意。
[157]祯符:祥瑞;吉兆
[158]方岳:四方之山岳。
[159]霸茔薄窆:无厚葬随葬品的墓。
[160]纪廛莫修:意为不修纪念场所。
[161]阃内:国内、家庭﹑内室、妻室。
[162]揔:总、总结。
[163]遹追:遵循与继承。
[164]阊阖:南天门,传说天宫的南门。
[165]:关辅尚虚 :关辅,即关中与三辅的合称。指在关辅没有可靠的亲信。
[166]钟祸:惹祸,遭祸。
[167] 宸极:即北极星。借指帝王,比喻帝位。
[168]璿璣:古代测天文的仪器,借指皇权。
[169] 揆:旧称总揽政务的人。
[170] 煦伏巾车:列日下遮阴之意,比喻抚护养育之恩。
[171]易箦茹荼:箦,席也。“易箦”更换床席之意,是用来作病危将死的典故,茹荼:茹,喂、灌荼毒之意。
(作者系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离退休支部老同志;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王春晓:武则天亲撰的《述圣纪》残存碑文研究 ——一件湮没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历史文献研究
2023-06-04武则天如何成为女皇?只因有一件功盖千古的功劳,才得到群臣支持
2017-12-28•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