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赵磊:​分歧中的两个梗——毛刘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三)
点击:  作者:赵磊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3-02-16 07:49:50
 

 

【作者按】1943年6月28日,刘少奇起草了一封写给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的信。毛泽东看了信稿之后,针对刘少奇关于人性的看法,写下了批语(参毛主席在刘少奇给续范亭信稿上的批语》) 。毛泽东批语的看点,在于批评了刘少奇信稿中的历史唯心主义以及人性二元论的观点。看看唯心史观以及人性二元论甚嚣尘上的现实,毛泽东的批语对于正确认识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的人性论,无疑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人性问题?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在第一、二集,我讨论了人性论的前世今生”和毛刘的差距是根子上的差距”。接下来讨论第三个问题:“毛刘分歧中的两个梗”。

一、毛泽东给刘少奇的批语

 

刘少奇说:“人与其他动物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人与其他动物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思想的。”

 

——毛泽东批:“最基本区别是人的社会性,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从事社会生产的动物,人是阶级斗争的动物(一定历史时期)。一句话,人是社会的动物,不是有无思想。一切动物都有精神现象,高等动物有感情、记忆,还有推理能力,人不过有高级精神现象,故不是最基本特征。”

 

刘少奇说:“因为人是最高等的有完备思想的动物”。

 

——毛泽东批:“人的思想是历史地发生与发展着的,不是一开始就完备的,也永远不能完备。”

 

刘少奇说:“所以人除开具有一般的物质性动物性之外,人还具有特殊的主观能动性,即灵性、理性等。”

 

——毛泽东批:“动物亦有。”

 

刘少奇说:“所以‘人为万物之灵’,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毛泽东批:“这是唯心论的社会观,人是物质发展的一个高级形态,不是最终形态,它将来还要发展,不是什么万物之灵。人首先是社会的动物,资产阶级总是强调人的理性(精神),我们不应如此。”

 

二、两个梗

 

上述分歧说白了:刘少奇用有没有“思想”来确认人的本质——恕我直言,这是唯心史观的人性论。毛泽东用有没有“社会性”来确认人的本质——很显然,这是唯物史观的人性论。

 

值得读者注意的,是上述分歧中的两个梗:

 

刘少奇认为,“人是最高等的有完备思想的动物”, “所以‘人为万物之灵’,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梗:人性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

 

而毛泽东则认为,“人的思想是历史地发生与发展着的”,“人是物质发展的一个高级形态,不是最终形态”——这里面也有一个梗:人性并不是历史的起点,而是历史的结果。

 

琢磨这两个梗,就是我在本集中的任务。

 

三、唯心史观的梗

 

把人性当作历史的起点,这是唯心史观结出来的“梗”(哏)。

 

那么,这个“唯心史观的梗”究竟有几个意思呢?

 

为了便于理解,我以“经济人假设”为例。

 

我在本文第一集做过介绍:“绝对自私”、“无限理性”的“经济人”精明过了头,于是遭到现实的无情嘲笑——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得已,西方经济学对“经济人假设”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面膜美容,甚至干脆动刀子整容。

 

然而,不论是做面膜美容还是动刀子整容,在主流经济学的美容店里,“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内核始终未曾改变,这就是:

 

——自私自利而且精于算计的“经济人”,是人类社会的前提,是人类历史的开端。

 

换言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过是“经济人假设”的产物;人类的全部历史,都不过是“经济人”逻辑演绎出来的结果。

 

用学术语言表示:“经济人”是人类社会的开端,“经济人”是人类历史的出发点。

 

用老百姓的话讲:“经济人”是人类社会的老母亲,“经济人”是人类历史的咱妈。

 

按照这样的演化故事,人类社会从三百万年前的猿猴开始,就是按照“经济人假设”指引的方向才发展到今天的。

 

把抽象的人性视为历史的起点,而不是历史的结果——这就是唯心史观必然结出的梗。

 

四、唯物史观的梗

 

在马克思看来,把人性视为人类历史的起点,而不是历史的结果,这个“唯心史观的梗”颠倒了历史的因果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当然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但是,人性并不是社会历史的出发点,而只能是历史的结果。

 

于是马克思确认:“经济人”并不是历史的起点,而是历史的结果!

 

把人性看作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开端——这就是唯物史观必然结出的梗。

 

那么,这个“唯物史观的梗”究竟有几个意思呢?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有一段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段经常被人们引用的话,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与人类历史与之间的内在关系:

 

(1)人的本质并不是与生俱来、抽象的、固定不变的东西;

 

(2)人性是现实和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人性;

 

(3)人的本质只能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而存在,所以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五、马克思凭什么?

 

或曰:“你马克思凭什么确认‘人性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开端’?这个梗谁批准了?谁同意了?谁认可了?”

 

对于“人性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开端”这个梗,反马克思主义者当然不会认可。

 

不仅不认可,他们(历史唯心主义者)一看到唯物史观的这个梗,就会怒不可遏,就会暴跳如雷,就会想方设法封杀之。

 

但是,唯物史观的这个梗,凭什么必须得到反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准呢?如果反马克思主义认可了“人性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开端”,那么这个梗还是“唯物史观的梗”吗?

 

至于马克思凭什么确认“人性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开端”——答曰:凭的是马克思强调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机械唯物主义”,不是“旧唯物主义”,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而是辩证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

 

我为啥要提到“实践的”唯物主义呢?

 

马克思关于人性(或人的本质)的理论,在学界有各种解读。其中最有影响的解读被归纳为两个:“实践本质论”和“社会关系本质论”。

 

“实践本质论”和“社会关系本质论”的分歧,并不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我要强调的是,虽然马克思对人性的具体表述,在不同场合或不尽一致,但马克思对人性作“本源”(本体论)追问时,最终都可以追溯到“社会实践”。

 

这个追溯,与马克思所强调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必然发生交集。

 

——顺便提一下,“实践唯物主义”这个范畴在中国学界曾掀起了“历史决定论与人的能动性”的轩然大波,其中的风云际会,这里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赵磊等《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抑或历史目的论》,载《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5期。

 

从实践的角度来把握人性或人的本质,在我看来,正是马克思人性论的真谛所在。于是我们才能明白:

 

——人并不是一种一经诞生就固定不变的存在物,人是一种能自我塑造、自我超越、不断生成与进化的存在物,而这种“生成与进化”的动力在于人的实践活动。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出人性之迷隐藏在“社会存在”之中、“社会关系”之中,从而不再把人性看作是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就矗在天地之间的东东,不再把抽象的人性看作是某种先验的历史起点。

 

总之,“唯物史观的梗”告诉我们,那个精于算计的“经济人”只能是历史的结果,而决不是历史的起点。

 

六、“唯物史观的梗”科学吗?

 

自有文明史以来,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就一直处于“斯芬克斯之谜”的困惑中:

 

——有人基于外在形体特征,把人定义为“二足无毛动物”;有人基于人的文化性存在,把人定义为“天生的政治动物”;有人基于人的精神属性,把人定义为“有理性的、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有人基于人的劳动特征,把人定义为“制造工具的动物”;有人基于人的功能特征,干脆说“人是机器”、“人是符号的动物”,等等。

 

可见,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对自身(本质)的认识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一方面表明,人的本质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人性并不是什么“先验”的存在,不是历史的起点,而是历史的产物、历史的结果!

 

尽管历史唯心主义绝不认同“人性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开端”,但是,当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证明了“唯物史观的梗”的科学性。

 

或问:“人的遗传特征难道不是先天的吗?先天的本能难道不是历史的起点吗?”

 

人的行为固然可分为“先天”的本能行为,和“后天”的策略行为。但是,当代科学发展尤其是自组织理论的发展证明,即使人的本能行为是“先天”的,它也仍然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起点。

 

——其实,所谓“先天”的本能行为,不过是人类与环境确立的一种稳定的联系,并内化为生物的遗传记忆、外显为生物的合目的性行为和生活习性罢了(参谢光前等:《自组织形态的复杂性与主体的发生发展》,《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

 

科学的结论是:人性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东东,而是一个随着实践展开而不断变化升华的结果。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

 

七、马克思是个另类

 

尽管人类历史已经证明人性并非“先验”的存在,但是,饱学之士们几乎尤其是其中的绅士们,都把人性作为历史的出发点。

 

在他们看来,人性从来都是一个既定的、与生俱来的、永恒不变的先验存在。

 

不过也有例外。

 

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说:“如果人性是不变的,那末,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就注定要失败。”

 

爱因斯坦同志也说:“个人能够自己思考、感觉、努力与工作,但他的身体、知识与情感无不深深依附于社会,因此要在社会框架之外,思考一个人或了解他,根本不可能。”

 

但是,真正的例外是马克思,马克思才是典型的另类。

 

马克思从来不把“人的本质”或人性当作历史的出发点,相反,他把“人的本质”当作历史的结果。比如:

 

——在谈到资本主义背景下的人性时,马克思说:“这里所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在评价耶利米·边沁把人性视为永恒不变的看法时,马克思说:“他幼稚而乏味地把现代的市侩,特别是英国的市侩说成是标准的人”。

 

悲催的是,即便在当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唯物史观之梗”(把人性当作历史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有效宣传,反而成为已经被边缘化的另类的理论。

 

让我们重温一下马克思爷爷的教导吧:

 

——“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类天性的看法,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这样的错觉是到现在为止的每个新时代所具有的。”

 

看看毛泽东给刘少奇的批语,看看我们周围的现实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相关阅读】
毛主席在刘少奇给续范亭信稿上的批语

赵磊:人性论的前世今生——毛刘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一)

赵磊:根子的差距能不大吗?——毛刘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二)

(未完待续;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