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郑永安|制造强国战略的理论根基
点击:  作者:郑永安    来源:红旗文稿  发布时间:2020-05-17 12:02:54

 

 
直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惨痛的现实教训让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重新考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判断的科学性真理性。

1.webp (15).jpg

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科技创新、狠抓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等问题,提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制造业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形成了关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必须深入学习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切实领会其中体现的战略视野、历史眼光和辩证思维,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政治坚定性、理论自觉性和实践指向性。

 

走制造强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关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前途命运。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认识和评价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这是传统意义上工业化发展的重大成就。同时,由资本主义开辟的这条传统工业化发展之路存在着“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因而在工业化发展的具体目标、路径和方式上存在巨大缺陷,必须加以克服和超越。劳动资料及其生产方式是“社会关系的指示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及其所有制形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传统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反思和剖析传统工业化、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本质、内在机理和深层矛盾,对全面认识当前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意义重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中国走上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探索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面推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始终从中国国情出发推进现代化进程,坚持把推动工业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定位、把握新时代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他多次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落实到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和支柱,对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来讲,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必须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抓住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不断地推进工业现代化,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们必须在深挖工业化发展新内涵上下功夫,真正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发展路径上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战略高度认清新型工业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直接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确保现代经济体系持续繁荣的坚实基础。虚拟经济的出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本质是根植于实体经济之上的现代交换方式,它们之间是源与流、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正是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交换活动及其行为的扩大化,奠定了虚拟经济的根本形式,因此,没有了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的深厚物质支撑,一切虚拟经济都无法实现繁荣与发展,虚拟经济绝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对现代金融和虚拟经济的形式本质,马克思曾深刻指出,“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如果今天一切流通渠道中的纸币已达到这些渠道所能吸收货币的饱和程度,那么明天这些渠道就会因商品流通的波动而发生泛滥。一切限度都消失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5页)虽然虚拟经济是近年来产生的新词语,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它是由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衍生而来的,是西方金融深化的必然结果。应该说,马克思通过对纸币、流通和19世纪金融问题的研究,已经深刻洞察到了现代经济发展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及其本质,对我们坚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发,以经济发展规律为指导全面把握、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有着根本的指导作用。

 

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依靠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实现了强大和繁荣,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遭遇了由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的利润率持续下降,加上生态危机下环保意识的增强,由此开启了持续数十年的“去工业化”浪潮。直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惨痛的现实教训让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重新考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判断的科学性真理性。因此,必须切实推动新型工业化,夯实实体经济发展根基,才能不断助力虚拟经济发展,确保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现代经济体系健康稳定繁荣。

 

推动科技创新是实现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一招和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创新发展是引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理解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需要全面把握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内在本质和重大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9世纪“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这一力量直接带来了社会革命,即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每一次科技创新、科技革命,都直接推动生产力革命性变革和跨越式发展,这种变革和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领域,并以制造业所覆盖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跃迁,并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引起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一跃成为世界霸主。电力的发明和使用,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德国等新兴国家随之崛起。以信息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就其基础载体和根本支撑而言,依靠的依然是制造业及其信息化升级,以此推动生产力向着集约高效全面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当前我们正经历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这不仅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也将重塑世界格局。中国绝不能再一次与之失之交臂。新一代信息技术是革命性的,要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没有强大的科技,我们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这要求我们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的牵引下,实现智能制造,并推动智能社会的发展。这一系列以科技创新领航的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而这些一切向“实”的巨大进步,是推动一个国家由大向强的坚实基础和根本支柱。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大到强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有推动科技创新的强烈紧迫感,在深入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内在关联和核心特征基础上,通过打造系统创新链、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进而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不断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插上科技的翅膀。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是确保制造强国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人的问题,有着丰厚的人学思想和理论,比如:人是生产要素中的首要因素,工人阶级的解放不能离开“律师、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使命是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7页);推动社会变革的“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页),等等。上述论述,对我们深入理解推进制造强国战略过程中的人才建设问题,依然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人才作为人民群众中的杰出群体,在引领和推动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伟大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扮演重要角色,承担重要使命。

 

我们必须从理论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脑力劳动的重要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造热情,培育大国工匠,建设好制造强国战略所需要的大量各类专业化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用顶尖科技实力培塑制造强国的强大心脏和高度智慧。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党建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源:红旗文稿,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郑永安|制造强国战略的理论根基

    2020-05-17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