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高耸、会海汹涌”,一直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之一。近年来,中央在精文减会方面持续发力,频繁开会发文的情况得到较大改善。但一些地方搞变通、打折扣,以致文山会海也搞出了许多新变种,令基层干部叫苦不迭。
“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横批‘谁来落实’”,曾有这么一副对联在体制内广为流传,辛辣地讽刺了一些地方热衷“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着眼于此,中央持续聚焦为基层减负,对“文山会海”进行专门整治,并拿出了一系列量化指标,使会议的规模、数量、频次下降了不少。但就实践来看,有些地方的行为惯性很强,似乎不开会、不发文就不会开展工作了。为了绕开规则规定,不惜搞出了以会“套”会、“云”上开会、“白头”文件等新变种,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结果就成了“加码式减负”。
作为商议决策、部署工作的重要方式,开会发文本身并无问题,只要确有需要、确有内容,该开还得开,当发还得发。而之所以在执行中走样变味,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些人的思想没有摆正。换言之,在一些人眼中,开会发文并非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展现自己对具体工作重视程度、落实力度的指标。开会范围越大、涉及领域越广,似乎越显重视;发文报送单位越多、内容篇幅越长,似乎越有力度。扭曲的政绩观下,便滋生出不少“会海”领导,而更多干部则被裹挟其中,只能硬着头皮参加。如此下来,文山会海自然是无解的存在。
形式主义的“新衣”再华丽,对基层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实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日常工作本就繁杂,一旦文山会海压身,更加“分身乏术”,长此以往很容易被磨灭了工作激情和前进动力,只会更加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扭转这种不必要的层层绑架,首先需“治本”,不断完善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问责体制机制等,为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而明确科学的会议导向:会而必议,议而必决,决而必行,行而必果。其次要“治标”,从会议、文件的审批流程、发布渠道、组织形式乃至字数页数上细化规定,明确主体责任,明确“过犹不及”,遏制“无效内卷”。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什么形式主义长期破而不除?根本问题还是在人的心里、头脑里、观念里。作为“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敢于担当、起而立行,把“一级讲给一级听”变成“一级干给一级看”,把“层层抓开会”变成“层层抓落实”,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担当作为,这才是为他们真正的减负。
来源: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评论员 鲍南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