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
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入锁几重关。
韶山,在我心里的这份静谧、神奇和秀丽,总是让我无限留恋、无限钟情。
2019年4月26日—28日,我参加湘潭市国资系统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又一次在这里度过了三天两夜。
在过去做记者的十多年中,我每年来韶山的次数都不会少于七八次。韶山的春夏秋冬、韶山的喧嚣与静谧、韶山的风土人情,我都领略过。在这里,有我不少宿交好友、旧雨新知。我最喜欢脱去白天的喧嚣之后,透过山水迷雾,在万籁俱静的夜晚,吮吸韶山之灵气,感受蛙声灯影里的韶山冲。
这次到来的时节是在暮春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在韶山,这是一幅青山含黛、山水多情、一半宁静一半喧嚣的水墨画,这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记得住乡愁的天籁之音。
学习之余,每天晚饭后,我总是会独自一人踽踽步行,从我们下榻的韶山宾馆散步到故居。站在故居前的池塘边,久久凝视着刚刚退却万丈红尘的静谧故居。眼前橘黄的灯光闪耀,耳畔是池塘边的蛙声如鼓,思绪在历史的风烟里回环……
韶山,是湘江边的一座大山,南岳主峰高达三千多米;韶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韶山绵延20里长,如水流泻地,因此而取名“韶山冲”。
韶山络脉处有座树色苍茫的小山,叫“韶山嘴”,一条清澈湍急的泉水,经韶山嘴,弯弯曲曲,向东南奔去。在韶山嘴的对面,就是山水环抱的南岸。眼前这幢半瓦半茅的青色房屋,叫做“上屋场”。
当时,在这栋房子里住着两户人家。以堂屋的正中为界,一家姓毛,一家姓周。毛与周,不分家。日后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那位属蛇的孩子,就诞生于此。
韶山,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是人民心中的圣地。我凝视着灯影中的故居,感受着这里就是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憧憬向往的地方,就是中国热血青年的精神家园。
记得毛泽东曾对友人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
公元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就诞生在韶山冲南岸上屋场。
毛泽东生肖属蛇。“静若处子,动若蛟龙”,蛇也被称为“小龙”或“蛟龙”。毛泽东在世的时候,人们称他为天才,而毛泽东则针锋相对地把自己称作“地才”,拥抱大地本就是蛇的本性,毛泽东则把“大地”比作中国和人民。而“静若处子”就是含蓄低调,这正是毛泽东性格的重要方面。
韶山是个天然的大“氧吧”,我非常喜欢这里不含任何杂质、纯而又纯的新鲜空气。韶山的一草一木,总是滋润着我青春的思绪。
在这宁静的夜晚,伫立在蛙声灯影里的故居池塘旁,回想起我过去的二十年里,做记者时在韶山对话邵华毛新宇、采访租种故居前毛泽东家祖田的李定洪、采访靠一块八毛钱发家致富饮誉海内外的汤瑞仁、采访“将军再做养牛郎”的黄祖示将军。当我女儿如约降临人世那一年起,我们每年除夕的夜晚,都会开车来到铜像广场,给主席拜年;连续十多年里,每年主席诞辰的日子,连续两三天我都在韶山采访度过……多少往事、多少场景,在我脑海里一幕幕浮现。
每次来韶山,不仅仅是工作的差使,更多的是我发自内心的对毛泽东的敬仰与崇拜。在与人的交往中,在与朋友的交谈中,往往只要讲到毛泽东的话题,我就会格外兴奋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毛泽东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追求进步勇于变革、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宇宙胸襟与世界视野、发展生产与尊重劳动、推崇科学和崇尚平等,树立为新中国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就是诞生在韶山冲里的这位农家孩子,书写了世界最大的华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毛泽东就诞生在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湖湘大地。
湖南地理闭塞而风光秀丽,自古号称“四塞之国”湘、资、沅、澧四水流入洞庭湖而又汇入长江。八百里洞庭的周边,蜿蜒着苍茫的五岭山脉和衡山山脉,这里有中国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在三湘四水美丽的大地上,覆盖着浓密的树木、苍翠的竹林、连绵的茶山和茂密的果园,散落着色彩斑斓的稻田、棉田、麻田和菜地。毛泽东诞生的时候,湖南已经有3000万人口,这里山高水急,民性倔强,“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这四句话,是对湖南民风的经典概括。
“毛泽东以一个小学教员创业,而到他去世时给世界四分之一的人类创造了整套全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他是第三世界政治的化身、穷国人民的伟大朋友、世界解放运动的灯塔。”
记得澳大利亚《金融评论》这样说:“毛泽东同罗斯福、丘吉尔和列宁一样是本世纪的巨人之一。他也许是这四个人当中最伟大的一个。因为他的影响持续的时间将更长。50多年前,他是中国的马克思。他后来领导造反、取得政权,于是成为中国的列宁。他的才干在空间和时间上一样影响深广。他是一个天才的基层组织家,在全中国点起革命的火焰;他是一位创造性的哲学家,给马克思主义以全新的、讲道德的、东方的形式;他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军事指挥家,他曾经说他胃口从来没有像在打仗时那么好;他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以古典的形式写诗词,他自己的一生就是波澜壮阔的史诗。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成为世界力量三角结构的一部分,同时又是要求重新分配世界力量的穷人十字军的先锋。他扭转了500年来“西风压倒东风”的世界结构。
山川秀美的韶山,从古至今,有着许多美好的传说。
韶山因舜帝南巡而得名,韶山有着尚武精神和在征服大自然中产生的开拓精神。韶山到处都是革命故事,到处都有英雄的传说。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确实具有无限的人格魅力。
或许,毛泽东少年时在湘乡东山学校写下的那首《咏蛙》诗,就是在家乡这口池塘的青蛙鼓噪声里获得灵感的。今夜,我也在这里领略蛙声如潮的景象,如果懂得它们的语言,我想,两个世纪的蛙声一定是诉说着“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不同景语吧。
春末夏初的故居池塘,还没有荷叶田田的景色,只是满池旧荷早已孕育着新绿的希冀。在不远处灯光的映照下,显得宁静而厚重。
毛泽东的一生中,他在这里整整度过了17载年华。毕生嗜书如命的毛泽东,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西游记》、《封神榜》等这类书。那时,吝啬的父亲不准他看这些闲书,理由是烧掉了家里的灯油。于是,毛泽东只好晚上趁父母睡觉后,用床单把窗户掩饰着,然后,在煤油灯下贪婪地阅读。我想,那时蛙声灯影里的毛泽东,应该早已立下了青春剪影中奋斗的鸿鹄志向。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开始了他人生第一次远行。从韶山出发,去邻县湘乡就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父亲阻挠他,甚至逼迫他交出因为去湘乡上学而“误工”的工钱,而母亲支持他,于是,文家的亲戚帮助他筹措了这笔“工钱”。
临行前,毛泽东把一首诗悄悄夹在了父亲精心保管的账本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据说,这是西乡隆盛的诗。西乡隆盛,被称为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后一个武士”。实际上,这本是一位日本高僧的诗作,西乡隆盛只是抄写了它。而毛泽东却把这首诗改了一个字,即把“学不成名死不还”,改为“学不成名誓不还”。
父亲精心保管的那个账本留了下来,1968年被定为“绝密”资料,长期被封存于韶山纪念馆文物保管室。
四月末韶山冲的夜晚,显得无限静谧而空灵。我独自一人在思考: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在韶山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能出毛泽东这样一位世界伟人,一定有它的必然所在。
平时风水先生最喜欢的是山环水绕而又开阔高旷之地。他们认为这样的“地”,“气”才不会散,于生人、于死人、于宅第、于祠堂皆宜。这显然是看中了这样的“地”,空气清新、干燥、至动又至静——这是指的空气。但他们把地气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相反,却未有意识地考虑到这样择地的科学性。
我认为,风水家之所以将“环境”、“地气”神秘化,除了的确缺乏科学知识和受中国文化的“神秘传统”影响外,也是出于一种功利性。因为只有把“风水”说得常人不懂、难以琢磨,才可以维持他对这门职业的独享,从而给他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
不过,清新的空气,人人可得而受益;浩然之气,却绝不是任何人可感受的。而得之者,定能惊世骇俗。
2017年夏天,我曾陪同“世界风投第一人”的熊晓鸽在韶山考察。当时,韶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陪同我们在烈日下“重走毛泽东小道”。这是当年毛泽东小时候经常走过通往他外婆家的一条将近五公里的小路。我们头戴草帽、挽着毛巾,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政府的意图是希望晓鸽老总能开发这个文旅项目。但后来熊晓鸽与张艺谋等合作,做了另一个计划投资50个亿的《最忆韶山冲》项目。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对子女要求十分严苛,而母亲文素勤却非常慈祥。
在故居毛泽东父母卧室的墙上挂着他父母的照片。毛泽东的母亲善良、宽厚、美丽、智慧,长着中国女性最羡慕的梨子型脸庞和佛陀一样感人的眼睛。哲学家梁漱溟初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时,即为他俊美的形象所震动,称其“貌如妇人好女”。的确,毛泽东的相貌主要是遗传了母亲的形象。
在毛泽东诞生之前,他母亲曾生下了两男两女,但是,长子、次子和两个女儿都不幸夭折了,这对她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毛泽东刚刚出生,母亲便抱着襁褓里的婴儿,拜韶山龙潭前的一块巨石为“干娘”,并当即发愿:为保此子平安,立誓从此食素,永不杀生。
这块巨石名为“观音石”,从此,毛泽东有了乳名“石三伢子”。
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甚至希望自己的儿子舍身为僧。母亲虔诚的信仰对毛泽东影响巨大,毛泽东少年时代,母亲文氏得了重病,于是,虔诚的儿子便上南岳衡山拜佛,以求母亲平安。
1959年6月25日下午。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韶山,这一次,她在故乡住了三天。28日下午临行前,毛泽东请亲戚们吃了一餐午饭,他问道:“亲戚们都请到了吗?”大家回答说:“都到齐了。”而毛泽东环顾四周,幽默地说:“不对呀!我的‘石干娘’还没有来嘛!”
王阳明曾经说:父母即佛,心外无佛。据称,他以这样一句话,点醒了一位面壁三年的和尚,而那位苦行僧因此觉悟,立即就结束面壁,回故乡看望自己的父母去了。
毛泽东没有像母亲所期望的那样做和尚,而是成了革命家。1936年,他曾对斯诺这样说:“我成为一个革命者,就是受到我母亲的影响。”
韶山打造了一台戏《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号称是“全球最大的实景演出”。由于做记者的缘故,这台戏我看过不下二十次。短短的90分钟里,把毛泽东的一生进行了刻画,主题很好,演员演技也不差,但从市场效益的角度看,经济效益并不好。
我陪熊晓鸽先生看过这台戏后,晓鸽先生曾对我讲,毛泽东的一生世人都从教科书上早已熟知。而到韶山来的游客,更多的是希望了解毛泽东鲜为人知的一些故事,倘若演出的题材就浓缩在毛泽东17岁离开韶山前所发生的故事,取名叫“蛙声灯影里的韶山冲”,可能会更加吸人眼球更加引人入胜。我认为这个构思是有道理的、是可取的。
夜色清幽,橘黄色灯光映照下的故居轮廓,显得格外静谧。从远处田野吹来的晚风含着青草淡淡的芳香,蛙声如潮,起起落落、重重叠叠、苍苍莽莽、滚滚滔滔。人生在旅途,万水千山。无论身处天涯海角,我们都不能忘记回望韶山——韶山冲里的那盏灯光总是在照耀着我们。
在蛙声灯影里凝望故居,不灭的灯光,使我心生感动与欢喜。不知怎的,那一刻,我想起了毛泽东所喜爱的清人严遂成的一首七律: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完)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毛远新回韶山,在纪念馆看见主席一件物品后感慨道: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
2019-04-09韶山杜鹃 | 读毛主席1973年修订赠杨开慧词《贺新郎·别友》感想
2019-04-07•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