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风云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国内形势,本已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更加活跃,良莠并存,错综复杂,交锋频发。为此,宣传思想文化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稳妥亮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精华得到广泛传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提高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但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仍需高度重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意义重大,主题鲜明,宣传面广,但落实落细落小不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它所倡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有价值的核心、基石与灵魂。软实力的灵魂与经纬是文化,文化的精髓是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则是其它一切价值观的统帅,并制约着其他一切价值观的导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最根本的任务。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战略部署。2014年以来,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对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做了大量工作,理论阐释、画廊宣传、典型引领、媒体传播,形成了一定的声势;爱国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法制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礼貌之风渐广,好人善举越来越多。但是,必须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远没有完全深入人心,远没有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远没有变成全社会思想言行的自觉行为,远没有融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例如,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许,但国内仍有相当多一部分人缺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虽然爱国主义精神依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但无视或淡化爱国主义、诋毁爱国主义的思想意识、背离国家立场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虽然依法治国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但违背民主法治、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法不依、执法违法、不尊法、不守法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制假贩假的行为已成“过街老鼠”,但网上欺诈行为依然甚嚣尘上,诚信友善的社会风气有待于进一步形成;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已广而告之且普遍学习,但一些政策的制定和改革措施的出台并没有充分考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相适应。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培育成绩显著,但践行任务依然艰巨。
二、从我国舆论引导总体上看,传统媒体导向正确,主旋律高扬,正能量鲜明,但思想性和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而互联网管理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舆论”即群众的言论。群众的言论事关民心。“正确的舆论”与实相符、可以正视听、可以正确引导民心。错误的舆论,违背事实、颠倒是非、放大局部、恶意炒作、甚至无中生有,必然误导民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之所以发生,直接导火索都是起因于舆论失控。当苏共仅拥有20万党员时,就能推翻沙皇专制、夺取政权,不仅因为它的理论正确,而且因为它的舆论宣传是成功的,它对沙皇残暴欺压工农群众的揭露实事求是、能够引起广大工农群众的共鸣;它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美好未来的宣传,满足了工农群众的渴望,因此赢得民心,深受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苏联解体前,虽然苏共党员已经多达2240万人,但是由于戈尔巴乔夫解除“报禁党禁”,受西方资助的私人媒体都堂而皇之地公开登台亮相了,过去只能在厨房、在卧室里私下谈论的反苏共反政府的言论,现在完全可以在报纸、广播、电视上公开讲、公开骂了,人民来不及辨别真假,苏共完全失去了舆论支持。结果,在没有外部侵略、没有内战的情况下,一个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苏联,却呼啦啦似大厦倾地解体了。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尽管具体成因不同,但共性都是反对派大造舆论、抹黑当局,激发民众对政府的不满,造成族群分裂与对抗,反对派乱中夺权。可见,只有正确的舆论才能正确引领民心民意,形成维护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当前,我国传统媒体,特别是纸介媒体的舆论总体是好的,导向正确,尽管思想性和可读性有待提高。但网络媒体的管理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全球网络空间里,中国对外传播还面临相当的困局。美国兰德公司在给美国国防部的报告《美国信息新战略:思想战的兴起》中指出,当今国际政治斗争不限于军事斗争、领土占领和资源争夺,更注重争夺对网络、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的掌控权,争夺新闻和信息的话语权。事实上,美国正是凭借网络的优势,加强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远程操纵能力和破坏能力。而中国的舆论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虽然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坚持“走转改”、实现“三贴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提高公信力、传播正能量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加强网络管理,占领网络阵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取得值得肯定得成绩。但是,一些对社会不满的情绪经过互联网的放大效应,往往使中国公众分辨不清网络舆论场的声音,哪些是代表少数人的观点,哪些是代表多数人的观点。而某些敌对势力,往往通过网络制造议题、组织写手、发动炒作,误导舆论、扰乱民心,危及国家政治安全。近年来,一些所谓“历史考证”网贴以“学术”的假象出现,丑化党的领袖、歪曲党的历史、否定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颠覆人们的历史观、政治观、价值观;一些所谓“权威揭秘”混淆真假、夸大事实、鱼目混珠,散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失望情绪;一些所谓“头条新闻”,并非是对党和国家有重大影响的大事要事,而多数是社会负面的、灰色的、黄色的、丑陋的消息,或无关紧要的猎奇,甚至是冲击伦理道德的“故事”;他们以这种所谓的头条新闻来冲淡党和政府宣传的主旋律。所有这些错误的、有害的、荒诞的网络信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显然,我国网络舆论引导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端重要,虽然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效果不明显;真正要做到大学生喜闻乐见、入耳入脑入心,任务依然艰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对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所开展的一种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历史知识,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观念提升、转变和引导。能否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开展入耳、入脑、入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事关未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事关中国前途命运,事关中国长治久安。只有成功地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中国各界精英才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勇敢无畏的意志品格、深厚扎实的理论素养、自省自励的道德情操、忠于祖国和报效人民的自觉坚守。中国文化软实力最终要体现在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智慧上,既要体现在当代中国大学生身上,更要体现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未来的思想言行中。可见,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乎长远。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政治日渐宽松,西方思潮纷纷涌来,大学生的思想空前活跃,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开放性、多元性越来越强。他们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对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往往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老师、学术思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一些困惑和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很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解疑释惑的功能,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引领。应当说,近年来高校对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了很大功夫,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取得不少成果。但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落后于形势发展需要的,可以说积重难返,扭转的效果很不理想。总的看,思政教育在高校总体教育边缘化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教材观点正确,但教学联系实际不强;老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能力较差,对网络媒体的驾驭能力很薄弱;社会实践活动缺少主题,或主题不鲜明,缺乏计划周密的组织安排,每每流于形式;班主任的作用明显被削弱;心理健康教育缺少针对性;学生社团活动偏重娱乐性、缺少思想性,等等。针对上述不足,一些高校已开始重视,但如何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来出实招、见实效、持之以恒,确需高校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并进行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探索和实践。
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义重大,但认识尚待统一,机制尚未健全,市场尚未形成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政治多极化格局日益凸显,国家利益多元多样、错综复杂;社会信息化程度迅猛提高,互联网无界无域、无孔不入;科技竞争持续加剧,高新技术异军突起、日新月异。可以说,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相互交织,非常复杂。如此纷繁复杂的形势,极大地增加了决策的难度和风险。仅凭个人决策,很难把失误降至最低限度。只有借助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智库,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讨、民主协商、反复权衡、科学论证,才有可能提出可行的理论、策略、方案、规划和举措。因此,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改革开放的繁重任务、实现“中国梦”的艰难征程,使我们党必须把加强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高质量智库。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智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这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我国在面临许多良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严峻挑战。美国在亚太地区搞战略再平衡,剑锋直指中国;维护我国领土领海的主权面临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国内矛盾多发,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分配不公普遍存在,群众情绪有待理顺,思想领域多元交叉、良莠并存、干扰主旋律的噪音、杂音不断。为了科学决策、有效决策、高水平决策,更好地抓住机遇、妥善地应对挑战,顺利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当前,我国国内有关智库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比较单纯地对国外智库的发展状况进行编译和介绍;二是在编译、介绍外国智库的基础上试图为中国智库发展找出镜鉴;三是通过中外比较研究或国内调研来探讨中国智库发展存在的问题;四是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进行积极探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普遍认识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义重大,但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究竟应该什么样,认识尚待统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如何形成总体发展的格局,尚缺少系统规划;部门之间的壁垒和人才流动的瓶颈如何打通,体制尚未理顺;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智库市场机制的建立相协调,尚无务实管用的研究成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个别研究单位的某些学者,试图完全照搬西方大国的智库模式和评价标准,无视中国已有的官方智库,而刻意青睐并无真知灼见且效命某种西方势力的所谓“民营智库”。至于近年来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组织召开的关于智库建设的研讨会,理论阐发和宣传造势较多,务实管用深入研究较少。虽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但缺少系统梳理和论证,更没有纳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决策规划与实践。
(作者: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侯立虹 | 为党打造“共产党人精神高地”的宏大工程——参悟中国共产党党员日记博物馆
2019-08-10•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