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百姓话题 > 投资理财 > 阅读信息
救市,要矫正不良心态
点击:  作者:巴山怪人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5-08-06 15:39:16

 

16.jpg

 

   以岁月做笺,在时光的隧道中播种美好,欣然每一个日出,用心感悟;释然每一个日落,用心聆听;抖落岁月的尘埃。怕风险的人将穷一辈子,不怕风险的人只穷一阵子。心善,自然美丽;心直,自然诚挚;心慈,自然柔和,心净,自然庄严。这里红床绿帐,鸳梦迷离。他们纵欲过度,严重肾亏,虚汗淋淋,脸色泛绿,终于虚脱趴倒。离开吧,心恋富贵;厮守吧,窝囊憋气。一瓶瓶伟哥,一颗颗利好玛卡,期望冒点阳气。还没前戏,又已不行。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

 
  再爆股灾,不少散户齐哭股丧。一月内经历两次股灾,人们已看淡股市,对救市更各有看法。不少人一夜回到解放前,而变得一无所有,大叹损失惨重。但有人认为股市风波早已超出经济范畴,是一场冲着红旗来的经济战争,是包括敌对势力在内的做空势力直接挑战执政地位,也考验担当者驾驭经济的能力。做空势力想通过一连串事情导致经济滑坡,社会不稳定,甚至可能借机策动颜色革命。这也可能有点上纲上线了。其实,敌人在哪里人们根本不清楚。在市场依然恐慌的情势下,如果将股市的起落看成是一场政权保卫战,恐怕还未能凝聚人心,未必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如果说股价跳水真的是因为恶意做空所致,那介入调查已有时日,为什么一个罪犯也没有抓到?任何随意改变游戏规则的行为都会造成新一轮更大幅度的股价跳水。股市的监管者只有在被证明有犯罪行为,比如说发现有内部交易时警察才应该介入,否则,市场将陷入恐慌。这些年,民众也有一些积蓄,但大多数人并不敢消费,只有少数人能支撑私人消费,更多的人投入了股市楼市被套牢。特别是股价跳水对散户来说乃灭顶之灾,对那些靠融资融券来投资的股民,股价跳水意味着他们走上了不归路。政府应该提醒股民股票是风险资产,而不是发表什么股价上扬才刚刚开始的宣传文章。政府仅仅靠缝缝补补的办法实施所谓救市举措,根本无法稳定股市,谁敢相信政府和国企还能增持更多的股票。政策执行者不应该一意孤行,而应该重新定位救市方针,加速改革步伐。
 
  必须要看到,这次股灾更多的是人祸,因为资本市场场外配资的高杠杆操作。股民期待一夜暴富的心态太着急,股市高涨时监管部门没负起责任的做法太任性,以及以为印钞票可以解决实现国家富强的想法太天真。再看看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被设定为7%,结果第一季的增长是7%,第二季的增长也还是7%,天下事怎么这么巧?人们衷心希望这只是一个巧合,而不是像有人认为的是被掺了水了。面对现实,出口疲软,投资减少,消费不佳,实在看不到经济基本面有多少亮点,眼下的经济凭什么增长7%?股市最近大震荡,但背后潜伏更大的问题是实体经济缺乏动力,尽管今年首两季的GDP增速似乎成功保住7%,但官方公布的这些数据引起人们和舆论质疑掺杂水分,足见经济形势之严峻。
 
  股灾如同黑暗的剧院人头攒动,一旦突然有警报拉响,逃走是一回事,搞清楚警报的原因也很重要。没有明白状况就大呼别慌多少有点不负责任,至于抱怨拉响警报的人更是自欺欺人。在充分的信息没有暴露之前,不能抱怨人们做最坏的打算,此刻贸然断言乐观也可能带来误导。曾经有人告诫,既然已经发生必然再发生,当股灾如预期爆发,当救市也如意料发生,当杠杆还没有完成清算之际,已经暴露的风险已经足以令人生畏,投资者应该更加小心没有完全暴露的风险。股市两轮暴跌显示,股民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依然是脆弱的。而建立信心不能只单靠大力救市,还必须继续改革资本市场制度。股市只有通过自身制度的不断完善,才会具有真正的吸引力。
 
  无论丑陋还是美丽,长痛还是短痛。要减少杠杆,要么转移杠杆,那么清算债务,那么通过通货膨胀来减少杠杆比例。数据很重要,但是数据背后经济逻辑更为更重要。随着经济走软,越来越多人关心宏观数据,但多数人并不明确宏观数据往往具有滞后性和真实性。比如,GDP增速还高,看起来类似复苏的迹象,但与人们实际感受的情况已经是冰火两重天。说股市涨跌只是虚拟经济变化,未免太过武断。股市繁茂湮灭之间,不仅使得国家杠杆转移到居民端的想法落空,反而迫使居民甚至企业更多考虑人民币之外的资产配置,如果成为趋势,将会对于人民币形成空前压力,这是未来需要警惕的方向。如果还期待通过股市上涨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路,在泡沫中去杠杆,显然是镜花水月。
 
  股市跌去天文数字,股民损失惨重,有人还问股市跌去的究竟是不是真财富?对掌握实物资产的人来说,上涨时刻的数字并非全是纸上富贵,下跌时刻的损失也不全都是真金白银,财富本身是对资产的估值,但对股民来说,下跌损失的是确实是股民的财富。所以很多人并不理解拿着黄金是件非常寂寞的事情,好比古佛青灯一卷书。股票、存款有收益,投资有回报,但股票还有下跌损失的风险,拿着实物黄金之所以都没有现实的回报,那是因为实物黄金在手,资产完全控制在你自己手里;存款在银行,或者买信托、买股票,都有风险,都暂时让渡了资产控制权。通常情况是:风险越大,回报越高,回报其实是对风险的补偿。你家里埋着黄金,没有风险,所以也没有补偿。
 
  除了散户损失之外,这次股灾如果不能控制住,大量参与股权质押融资的公司将会出现股价腰斩局面,金融危机之火就会通过质押品链条,烧到了券商和银行,入市的大量银行资金面临血本无归之危境。银行就可能要对大量的房地产相关贷款进行抽贷,同时大量抛出被质押的股票,房地产和股票面临巨大的卖压,银行被迫进一步抽贷和抛出被质押的股票。如此恶性循环,抵押品和质押品链条出现系统性的断裂,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如果房地产和股票等价格大幅跳水,就会带动人民币汇率大幅跳水。就会陷入股市、汇率和楼市三线作战的境地,不说万劫不复,但也相差不远。在此情况下,政府不得不救市。问题在于任何资本市场一旦经过有形之手积极干预后,最麻烦的是如何将行政手段从有化无,逐步退出,让市场恢复正常。当前股市监管出现错配,必须从股市暴跌中吸取教训。
 
  政府救市的前提应该是遵循市场规律,切不可靠行政手段暴力救市。政府救市的目的应该是稳定市场、恢复信心。稳定市场决不是稳定股价,股价稳定决不应该政府说了算,影响股价的因素很多,比如上市公司的业绩、投资者的预期以及宏观经济走势。本轮股市跳水时政府救市就有很多失算的地方,至今还有人把股价大跌的原因归罪于所谓的恶意做空。股市是一个逐利的场所,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无所谓恶意和善意。今天的股市也没有一条规定说不能做空。但本轮探底时居然有千多家上市公司申请停牌,这种人为地控制股市的做法必然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市场本身就安排了稳定机制跌停板,在此基础上再搞大面积停牌,后果不堪设想。政府救市不是救上市企业,否则本末倒置。没有任何人能够否定政府救市的必要性,但关键是如何救市。有人形容本轮的救市为饮鸩止渴,这样的表述未免有点过于极端,但的确有点急于求成,造成了市场丧失信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生有死、有走有留,是非常正常的。最担心的是企业死水一潭,不死不活,这样肯定要出大事。倒闭企业肯定会永远存在下去,但是,如果在一个时期出现倒闭潮,问题就严重了。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促使企业凭借自身实力,而不是靠政策优惠和特殊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做大、做强、做优。才能避免市场的盲目性,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最终人们还是会走上自己擅长的道路,哪怕这条道路暂时看不到尽头。至于我们的经济,也是一样道理。当所有人都踊跃前行的时候,或许退后一步,才能审视全局,看得清晰。的确,烧香的未必是是善人,挽手的未必是恋人,同居的未必是夫妻,摆阔的未必就富有, 抠门的未必就真穷,便宜的未必是次品,昂贵的未必是好货,欠债的未必是无赖,打人的未必是地痞,抢劫的未必是大盗,乞讨的未必就智残。
 
  政府不应该把手伸得太长,而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效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制定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并依法开展监管,增强监管科学性和执法公正性,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维护和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当好裁判员,减少寻租行为。让寻租无门、腐败无路,才是十分有益的。不简政放权,就无法调动市场的创造力;但如果监管跟不上,就没有公平的市场环境,同样难以激发社会的创造力。政府自我革命,就是要把不该做的事情放掉,把不该有的权力割掉,把该管的管好。其实,高官不如高知,高知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不怕待遇低,就怕命归西,不怕挣钱少,就怕走得早。官大官小,没完没了;钱多钱少,都有烦恼;知心朋友,无价之宝;知足常乐,心宽气少;人活一世,心情要好;祝天下人都能笑口常开,心态永远不老!
 
责任编辑:中国梦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救市,要矫正不良心态

    2015-08-06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