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中华读书报》2014年03月26日第10 版,原题为《黄埔军校与蒋介石崛起之谜》。
文史作家张雄文是近年来独立写史的代表人物之一,史才、史学、史识三者兼备。读其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一书,再度领略他的“才、学、识”卓异独到之外,对黄埔军校及蒋介石的发迹史也有了全新了解。
写蒋介石与黄埔军校的书籍可以说汗牛充栋,有人认为“基本史实都已经写清楚了”,似乎已无隐秘可挖。《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却以独特视角破解了黄埔军校声名鹊起与蒋介石崛起之谜。该书的贡献有四点。
一是科学界定黄埔军校的范围。
黄埔军校是国民党与中共、苏联合作的产物,有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特殊背景。它的辉煌也有着特殊的时期与地点,即时间为1924年6月至1927年4月,地点为广州长洲岛。
尽管1927年4月后,蒋介石又先后在南京、成都乃至台湾凤山开办军校,自称是黄埔军校的延续;也尽管从1925年起,先后存在潮州、南宁、武汉、长沙、南昌、洛阳等地的各种分校,但没有了特定的时间、地点或者与中共、苏联合作的背景,绝大多数延续的军校或者分校已仅仅徒有其名而无其实。
因而,真正意义的黄埔军校时空上比人们误解的要小得多。从期数上说仅有前六期,从地域上说仅是广州长洲岛,唯一可称例外的也仅有一个潮州分校而已。
二是认为黄埔军校并非“点石成金”的熔炉。
是黄埔军校成就了师生们,还是师生们成就了黄埔军校?多数人倾向于前者。《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一书却认为是后者。
黄埔军校仅仅是一种军事入门的速成教育,时间短,学制为半年到一年,又以政治教育为主,学生难以骤然掌握军事谋略的精髓。军校学生真正的成长和成熟,并非课堂上的讲解、操场上有限的训练或者演习场上 “假打”几个回合,而是在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不断实战中锻炼出来的。
黄埔军校第一至四期的学生,每期都参加了较大规模的激烈战斗的锻炼:第一期学生参加平定商团之战;第二期学生参加第一次东征;第三期学生参加平定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第四期学生参加第二次东征,后来还参加了南征和北伐,可谓“无役不与”。
黄埔四期生、中共著名战将林彪的军事才干,即与黄埔军校基本上没有多大干系,如同同一时期的非军校生粟裕一样,完全是“猛将起于卒伍”,得益于后来不断征战中的积累和思索。
毛泽东很早便洞察出黄埔军校的成才之谜。他于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演讲时说:“林彪是黄埔毕业生,只是学了四个月,比你们多两个月,学到了什么呢?四大教程一条也没记住,但是有一件东西是得到的,就是那时的革命精神。”
因而,黄埔军校并非传闻中“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熔炉,它的盛 名其实来源于前六期诸多师生后来出将入相,封疆入阁,人们以果推因的结果。
三是还原蒋介石掌握枪杆子的真实轨迹。
张雄文在《蒋介石的枪杆子》中另一个着重厘清的重点,是蒋介石如何从一个毫无家世背景的普通人物最终走上国民党政权的权力巅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鲜为人知的是,他的这一观点其实源于对蒋介石成功轨迹的深刻洞察。
筹备黄埔军校以前,蒋介石和整个国民党一样几乎无一兵一卒,屡屡受制于拥有“枪杆子”的军阀而一筹莫展。当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以求建立自己的军队——“革命军”时,蒋介石便将这支军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进而夺取国民党的军权,随后以军干政,夺取国民党的党权与政权,完成了一代枭雄的成长史。
因为自己“原始股”的先天不足,蒋介石的军权、党权、政权争夺过程,不断受到多方面的质疑和掣肘:一是党内以西山会议派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二是协助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的中共;三是以胡汉民、汪精卫为首的现职党内领袖;四是后来崛起的以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
蒋介石以其似乎与生俱来的权谋之术,纵横捭阖,一一化解了各种险象环生的危机,成功组建和壮大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枪杆子”——黄埔系,逐渐将国民党的军权、党权、政权集于一身,从此立于政坛的不败之地。
四是揭开了国共两党黄埔师生中主要人物命运之谜。
对前六期多数国民党师生而言,进入黄埔军校无疑是一种千载难逢的人生际遇,要旨不是在课堂上学会了多少军事指挥本领,而是与后来的“天子”蒋介石相识于未发达之前。
一批籍籍无名、处境惨淡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如失意教员胡宗南、陈明仁、李仙洲、郑洞国;下级军官李弥、桂永清;小报记者贺衷寒;县衙小吏俞济时;失业青年关麟征、杜聿明等,很快登上师长、军长、集团军首脑、方面军长官的显赫高位,跻身于呼风唤雨风光体面的上流社会。
黄埔军校里的中共党员师生,虽未做成“天子门生”,甚或成为疆场上拔刀相见的“天子对手”,早年的履历却也是一种难得的机缘,至少收获了一批不菲的人脉关系。叶剑英后来在谈判桌上与国民党当年的同事折冲樽俎;徐向前抗战前夕写信给同学胡宗南进行“统战”;林彪、陈赓各自在沙场与同学战和相间……这对他们事业和人生的最后成功无疑帮助不少。
《蒋介石的枪杆子》一书承继了作者写作的一个鲜明特色,不是简单罗列军校师生的人生轨迹,而是采取比较法,将类型人物放在一个章节叙述,令人耳目一新又印象深刻。譬如国民党内的王柏龄与何应钦、钱大钧与刘峙、顾祝同与蒋鼎文、胡宗南与关麟徵、杜聿明与王耀武,中共方面的徐向前与林彪、陈赓与周士第、许继慎与曾中生等人,其人生或神似或迥异,引人思索、慨叹。
《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版,作者张雄文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