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李函珂:近年来国外学者和媒体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和解读
点击:  作者:李函珂    来源:昆仑策网【授权】  发布时间:2023-06-15 08:32:42

 

1.jpg

 

2020 年10 月29 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21 年7 月1 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的正式提出和深刻阐述,引发了学界和社会普遍热议。

近年来,国外学者和媒体也纷纷就中国式现代化展开研究和解读,产生了不少成果。这些成果,作为“他山之玉”,有助于我们回答好现代化之问,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外延、特征、意义等的理解,为推进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拟选取和梳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看法予以综述,以供参考。

一、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背景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新概念,其生成背景引起了国外人士的浓厚兴趣。近年来,国外学者和媒体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解读。

(一)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背景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一些国外人士分析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就。法新社发文指出,“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在民生保障领域完成了脱贫攻坚,解决了绝对贫困”,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居民的汽车拥有量和手机持有率”均实现了较大增长,同时“航天事业也取得一系列成就,高铁营业里程和民用机场总数都得到了提升”。越南通讯社也发文认为,中国在新时代十年中的快速发展,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取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事实见证。非洲媒体沃尔塔传媒公司也发文指出,中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科技等领域的胜利”,“正在树立更清晰的愿景和目标,并越来越意识到其现代化不会是西方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之有效”。

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为背景,一些国外人士将关注重点转向了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的现代化。比如,中共二十大召开后,有南非大学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定义中国复兴之路的关键术语,首次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成为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重要抓手。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如期完成中共二十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胜利实现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同时,国外人士也看到了当前中国仍面临一些考验和挑战。比如,有学者称,中国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可能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还有学者认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认为中国是其扩张主义野心的障碍”,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地缘政治形势严峻的国际背景下提出的,全球通胀正达到新的高度,全球政治平衡正在重置,而单边主义趋势加剧了这两种不平衡”,在这种情形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背景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背景方面,国外人士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守正创新中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由于可供借鉴,发展中国家媒体普遍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表示认同和赞赏。2022年 10月,拉丁美洲“南方电视台”发文称,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到“四个现代化”,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离不开他们所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 73年的国家建设经验,中国共产党精心制定国家发展的长期计划,让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这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对于中国实行有计划的稳步发展战略的关注,表达了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形成的长期过程的认识。也有学者重点关注了中共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表述,认为中共二十大“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为未来五年及以后的中国现代化规划路径、奠定基础”。

也有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论述进行了具体分析。有国外学者以“共同富裕”为例,从共同富裕的角度对中国的现代化理论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还有学者认为,对于共同富裕的追求贯穿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史,“中国的共同富裕理念可追溯到 1953年,1979年后中国选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加速经济发展,而从 2020年开始,政府又采取了强有力的行动,打击资本的无序扩张、垄断、投机行为”。还有学者认为,“小康社会”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自 1979年邓小平首次以“小康”表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以来,“小康社会”就成为现代化的一个理论支点,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接连将其丰富发展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有着独特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国外学者和媒体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的关注,也主要围绕这些方面展开。

(一)关于领导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这是国外人士的共识。有意大利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支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有学者在尼日利亚《领导报》刊文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创造奇迹的关键”,从民生改善到太空探索、从经济发展到基础建设,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正以创新的方式实现现代化,推动国民经济朝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对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如何始终保持自身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味,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如何持续和更好地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国外人士关注的问题。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学者发文表示,“毛泽东关注如何防止党脱离人民、官僚化和腐败的问题,他对这种困境的回应是‘人民监督’,习近平则以‘自我革命’学说的形式作出进一步回答”。这彰显出在领导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力量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政治勇气。不少学者对中国共产党以反腐为重要内容的自我革命表示肯定,认为“反腐倡廉是自我革命最彻底的方式”。还有学者把中国的反腐与西方相比较,认为绝大部分西方国家已将“精英统治下的腐败问题制度化”,这种制度性的腐败将更难根治。

(二)关于现实国情:“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 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国外人士普遍认为,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在现代化的发达经济体中,欧盟有 4亿多人,美国有 3亿多人,日本有 1亿多人,至今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总人口不到 10亿人。国外有媒体表示,“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世界上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口是中国人” ,“实现一个拥有 14亿的超大规模人口国家的现代化,是复杂且艰难的、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其难度可想而知。有国外学者表示,“中国大规模现代化(人口和土地面积)的模式让全体中国人民参与并受益”,“中国在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前所未有地推动国家现代化,为我们提供了启示”。无可置疑,中国式现代化为许多国家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方案提供了重要借鉴。

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不仅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一些国外人士重点关注了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将为世界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比如,有阿根廷企业家认为:“一个拥有 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国家不仅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也将拥有聚合全球供应链的超强能力。”也有学者表示,“拥有 14亿消费者的现代化国家将是值得关注的市场,中国仍在增长的消费阶层将是全球增长的引擎”。中国式现代化将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大幅跃升,这一“亚洲巨人”的现代化释放的消费需求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也将进一步坚定国外企业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

(三)关于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有国外学者认为,对于共同富裕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西方现代化建立在资本积累基础上,生产发展的过程也是贫富分化加剧的过程,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所呈现出的以资本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少部分人占有大多数利益等特征有本质区别。有剑桥大学学者认为,在共同富裕方面,“西方式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正在导致许多国家的不平等现象加剧,但如果中国的基尼系数与美国变得差不多,这在社会主义国家是不能接受的,在中国式现代化有关共同富裕方面内涵的影响下,一场关于如何减少不平等的辩论已经开始”。

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在本质上并不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在根本上没有意愿去限制资本的扩张,这将导致富人能够无限致富,但是劳动人民却无法从经济发展中真正受益。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社会创造价值的主要部分由国家代表人民进行调节,这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国外人士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具有确保包容性增长、有利于人民和限制资本野蛮状态的决心。

也有国外人士表示,联合国提出到 2030年全球消除极端贫困的愿景,中国却提前 10年便已按国际标准实现,战胜绝对贫困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便是坚守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体现。美国华盛顿特区中美研究所学者发文指出,“如果中国能够找到成功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的方法,就像中国战胜绝对贫困一样,那更公平、更包容的中国式现代化将产生巨大的全球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将全面超越明显具有制度局限性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

(四)关于文明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特征,最能代表物质文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水平的经济指标受到了国外人士的持续关注。有国外媒体表示,“中共十四大报告中,‘经济’一词被提及 197次;到 2017年习近平作的中共十九大报告,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 71次;而在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共二十大报告中,‘经济’仅被提及 61次,这似乎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现在追求的是‘合理的增长率’” 。正如其所说,目前中国经济追求的是高质量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中国重视经济发展速度,而且更加重视发展质量,重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曾不惜代价地追逐经济增长,资本逻辑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失衡导致人精神世界的麻木和缺失,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将竭力警惕和避免不平衡所引发的种种问题。有非洲媒体发文表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又一条关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基础和思想文化都要实现现代化”。正是由于正确把握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才更为全面、有序、均衡。

(五)关于生态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国外人士高度关注中国式现代化所践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西方现代化的资源消耗给世界带来至今都无法消解的生态危机,“美国占世界人口的 4.2%,却占世界碳排放量的 13%,人均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13.7吨,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尽管美国制造业的很大一部分已经转移到中国,但其人均碳排放量仍比中国高出 67%”。如果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作为现代化的标准,地球的自然资源将很快不堪重负。美国《每月评论》刊文指出,“目前为止,威胁人类的两次全球生存危机,其起因均是资本主义及其在有限的全球环境中对资本积累和帝国权力的非理性追求。应对这种无限威胁的唯一可能途径,便是一场植根于生态领域的普遍革命运动,以摆脱当前资本主义对地球及其居民的系统性破坏,并提供一个具备实质平等和生态可持续的世界作为替代方案,即社会主义”。有国外政要人士指出,“不仅仅是实现现代化,中国实际上正在克服西方现代化的后果和错误,这意味着中国正在为全世界树立榜样”。资源有限性和发展无限性之间的张力,警示着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复刻西方现代化,而要关照世界的永续发展。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指出,“中国在过去 10年中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了 34.4%,中国已宣布其目标是在 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了生态环境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有柬埔寨学者分析,“环境保护已被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能看到中国共产党决心带领中国人民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倘若依照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叙事逻辑,全球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但是,中国探索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既不掠夺其他国家,也不掠夺自然,在过去的十年里,在令人惊讶的短时间内,中国在扭转工业化不可避免的历史后果方面领先于世界”。

(六)关于外交方略:“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坚决“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外交方略的具体体现,受到国外学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学者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通过殖民扩张实现的现代化,而是基于独立自主、和平道路、国际合作的现代化,将创造新的现代化历史”。《日本经济新闻》刊文认为,“中国不会选择过去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这些国家依靠战争、殖民、掠夺实现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幸”。带有剥削压迫色彩的发展方式必然构建出依附和从属的不平等关系,相较于给世界带来战争与侵略的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未来的整体关怀。有南非学者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发展技术能力,同时,其签署的倡议将确保这些国家实现技术独立,从而减少(如果不是消除)对西方的过度依赖”,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建设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平的世界,“中国共产党指明的友好关系是值得认真考虑的”。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安全”也格外强调。有学者指出,“安全这个关键词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被提及的次数,与十九大报告相比有了显著提升”,但是,西方并不应将这种趋势当作一种威胁进行扩大化。无论是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还是出于和平时期防患于未然的考虑,中国式现代化都格外重视国家安全。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强调安全,不是为了狭隘的国家霸权,而是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价值和意义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世界的影响必将日益增强。国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命题,其理论与实践将创造新的现代化历史,具有重要的世界性价值和意义。

(一)证明了世界各国可以基于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世界各国拥有平等的走向现代化的机会和权利,可以基于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正用实实在在的现代化建设成就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权利的垄断,用实践证明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

有意大利学者明确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有一个神话,即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但是事实上,西方化只意味着自由资产阶级意义上的技术统治、市场贸易的提升以及独立政治概念的废除,这预示着废除与政治、宗教、民族和人道主义理想相关的每一种形而上学价值”。

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正试图建立一种不同于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的新秩序,“我们看到中国人正在努力说,‘我们仍然想参与这个全球社会,但我们想成为规则制定者,而不仅仅是规则接受者’”。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许多国家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迷思,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并取得成功。在西方中心主义的视野中,“现代化”需要通过暴力征服、殖民主义来进行“原始积累”,而中国用事实为发展中国家争取了以和平方式平等独立实现现代化的权利和机会。有学者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所颠覆的假设是,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只有一条,即资本主义和西方式的自由民主”。

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不通过暴力强加自身模式给世界,而是努力为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智慧和方案。有南非学者指出,“只有通过探索和反复试验,一个国家才能选择自身的现代化道路,这才是务实的,中国自身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令人信服地提醒人们,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每个国家都有权利根据自身历史、文化、经济等具体因素,选择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还有学者认为,“中国提出的现代化道路是西方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替代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挑战了西方对于现代化的傲慢态度,中国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拥有自己的现代化模式,而不是西方强加给它们的模式,这是一种重视独立性的发展道路”,也有力地揭穿了“西方认为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别无选择”的谎言。

(二)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路径参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在现代化道路上步履蹒跚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路径参考。学者们表示,中国提供的有别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现代化的新路径新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道路借鉴。

比如,在外交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决反对“国强必霸”的霸权主义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倡导“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有俄罗斯学者表示,“中国从未试图发动新的冷战,中国不是在寻求全球领导地位,只是想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会争霸,也不会扩张边界”。与零和博弈思维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支持国际合作,主动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积极对外援助,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脱贫减贫、提升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改善基础设施,走的是人类同发展、共命运的新道路。中国没有侵略其他国家,没有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也没有向其他国家输出难民,而是以自身的发展造福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在经济方面,世界现代化道路上从未有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先例,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由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生产力是为人民服务的,世界历史上也出现了从未出现过的大规模贫困减少和消除。

(三)开创了有巨大吸引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国外学者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同时,也给世界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文明维度。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独特智慧,也拥有着马克思主义宽广宏深的世界历史视野。有国外学者指出,“当代中国领导人不仅坚持共产主义思想,还受到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政治决策的成败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背景下评判的”。

也有学者表示,“中国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中国得出的答案是,其现代化所要抵达的彼岸并非简单地达到西方目前的发展水平,而是应当包含共同富裕等符合中国特点和现代化目标的因素”;“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和西方语境下的‘现代化’大异其趣的命题”。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世界提供新理念、新思维和新目标”。还有学者从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意义的角度指出,“如果中国成就突出,中国式现代化就会有巨大吸引力和学习效仿价值,中国会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者之一”。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随着人类交往的扩大而不断形成、发展起来的,在人类文明体系中,各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在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现代化方案的同时,也提醒着身处不同文明形态中的国家重新审视自身的文明基因,努力走出适合自身文明体系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案,更重要的是思路和希望。有南非学者指出,“中国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复兴,将鼓励南非从自身价值体系中寻求解决方案”。只有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亲诚惠容,人类文明才能绵延不息、繁荣兴盛。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方面的价值和影响充分证明:“现代化,长久以来是西方的产物,但现在不再专属于西方。”

四、结  论

自“中国式现代化”命题正式提出后,国外学者和媒体对其投入了较高关注度,就此展开了研究和解读。这些研究和解读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现实与理论背景。在现实背景方面,国外人士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在新时代十年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影响;在理论背景方面,国外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的守正创新和继承发展。二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展开讨论。国外人士基于自身立场和角度,结合中共二十大报告等最新文件和表述,对中国式现代化在领导力量、现实基础、价值取向、文明特质、生态理念、外交方略等方面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和解读。三是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国外人士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基于自身国情努力走出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现代化道路的有力证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路径参考,同时以其在文明方面的价值对人类文明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深刻启示。

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和媒体的相关研究和解读为我们科学回答现代化之问,深化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启示。一是应进一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学理层次。相关研究不能仅限于时事政治式的热点跟踪,更应沉潜下来,展开深度的学理分析,弄明白、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深刻把握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二是应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是系统性、综合性、全面性的有机整体,涵盖经济发展、政治实践、社会制度、民生保障、思想文化、生态环境、外交国防等诸多领域,需要运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整体理解、深刻把握。三是应进一步加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国际比较研究。现代化有其发展的历史进程,每一国的现代化,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应注重进行比较视角下的国家和地区间现代化经验的评判与反思,努力在比较和借鉴中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作者系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党的文献”,原刊于《党的文献》2023年第2期)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