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周军:人民军队是世界首支真正践行民主精神的新型军队
点击:  作者:周军    来源:央视国际  发布时间:2023-05-26 10:51:24

 

 

70年前的七七事变后,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思卡尔森作为战场观察员,对一支被称作“八路军”的中国军队进行了“零距离”考察。从此以后,他成为八路军的狂热追随者。太平洋战争中,卡尔森效仿八路军建立了自己的海军陆战队突击营,这个突击营英勇善战,引发了美国人的广泛赞誉,并创造了英语中一个新词——来源于中文的“工合”(GungHo),其意义是“起劲的、卖力气的、拼命一干”。

 

人民军队民主平等的精神,影响到一支大洋彼岸的美国部队,感动了美国人,这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背后,隐藏着人民解放军无往不胜奇绩的精神法宝。

 

美军中的“八路军”

 

70年前,卡尔森来到中国考察,并曾与八路军一起行军作战,一起对民众开展宣传与组织工作,与八路军从总司令到普通士兵的许多成员都进行过坦率地交流。尔后就“简直像个着了魔的人”似的,成了“八路军”的铁杆“粉丝”——不遗余力地为中国抗战奔走、游说、写作。

 

他称,“我所见到的是料想不到的事实,是我终生难忘的阅历”。

 

在中国以及八路军中的经历给了卡尔森先生以极大的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卡尔森直接上书罗斯福总统并获批准,组建了以中国八路军为范本的海军陆战队第二突击营——这也是现代特种作战部队的雏形之一。

 

这支特种作战部队以“工合”(Gung-Ho)两个汉字为口号,“把斯巴达式的体育锻炼制度同他在八路军中体验到的官兵一致的战友关系结合在一起”,运用八路军式的游击战术转战于“敌人后方”,创造过诸多不凡的战绩——在瓜岛反攻中的一次成功战例,被誉为“海军陆战队史上一次最重要的作战巡逻”,被美国民众传颂一时,以至于这支部队本身的番号鲜为人知,而“工合突击队”之名却不胫而走,就连好莱坞拍摄反映他们故事的影片也以“工合”冠名。

 

卡尔森对“工合”二字的解释是“合作工作”,这是他对八路军“集体精神”的简单诠释,而且也被认为是他在八路军那里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

 

八路军官兵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以及“官长和士兵之间息息相通”的“政治工作”,都让这位来自自由女神国度的虔诚基督徒感触良深,认为这是这支军队葆有蓬勃旺盛战斗力的源泉之一。

 

他对比道,“在美军中,同共产党在八路军中所进行的‘政治工作’最近似的方式,也就是长官训示了。偶尔也有个别的军事长官同士兵关系密切,给他们讲解军事上以及道义上的原因,而事实上,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

 

卡尔森先生对人民军队建军思想的学习很难说有多么深入多么彻底,然而他仍然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在他的“工合突击队”中,军官们也像八路军指挥员一样放弃军队中一切传统的特权,平等地与士兵同吃、同穿、同工作、同战斗,同甘共苦,并仿照八路军的政治工作建有“公开谈话制度”,“下级士兵可随便向长官提供意见,上级长官与士兵共渡艰苦。作战计划都在事先解释给兵士们听,战争中所犯的错误都于事后共同检讨。”

 

这样的仿效在“工合突击队”官兵中激发了“官兵一致”的集体精神和战斗热情——一位名叫马哈迈的运输舰炮手就曾言:“我曾经赴汤蹈火过,我还要赴汤蹈火,只要我能跟着这个人——卡尔森中校”。

 

这真是一个耐心人寻味的故事。来自以“人人生而平等”之“天赋人权”为立国之本的美利坚合众国的职业军人,却在贫穷落后的东方国度一支农民军队那里寻找和学习到了“官长和士兵之间息息相通”的“亲密无间关系”,而这样的官兵关系显然是他此前从未见识过的——尽管诸如“平等”、“民主”此类的字眼儿在他所在的国度肯定早已是人人耳熟能详。

 

共产党员率先垂范

 

毫无疑问,卡尔森先生此间见识的是一支践行了民主精神的新型军队。

 

这样一支军队诞生在一个封建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度,其成员又大多是“封建宗法制度统治下的旧式农民”,这是掌握了先进思想武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

 

大革命失败及随后武装起义受挫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共产党人不仅要改朝换代,而且要进行人民革命。这样的革命任务是一切雇佣军性质的旧式军队所无法承载的,必须以革命民主主义对旧式军队进行根本改造,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军队”。

 

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全新课题。

 

人民军队草创之初,也是一支人民起义军——从组成成分上来说与历史上相类的农民军并无不同,所继承的仍然是封建雇佣军队的遗产。即或是像叶挺独立团这样由共产党人直接掌握的部队,其募兵、管理、教育等许多制度,依然没有冲破旧式军队的规范和制度。

 

要在这样一份遗产上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军队”,实行军事民主,前提是实现每一个个体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平等,这就必须打破传承了几千年的旧有封建等级秩序。否则就很容易陷入所谓“集体行动困境”:人人都愿意“搭便车”享受革命成果,而很少有人愿意为赢得革命胜利而承担成本或付出“牺牲个人利益”的代价。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自身的率先垂范,成功地跨越了这个“集体行动困境”:他们对旧式封建雇佣军队的遗产予以了根本性的批判与改造,在自古以来就等级森严的军队中贯彻了革命民主主义精神——在秋收起义失败后的“三湾改编”中,这种“革命民主主义精神”在初创的人民军队中被“制度化”为:

 

“支部建在连上”,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共产党人既是战斗保垒也是民主示范,永远在战斗中率先垂范,第一个牺牲自己;取消军官特权,官兵待遇基本平等;废止肉刑制度,将“不打人骂人”列入军队纪律;建立代表士兵权利的士兵委员会,士兵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组织在政治上取得和军官一样的权利,可以批评官长,反映士兵意见,监督各单位的财方开支,管理伙食……

 

就连一向作为军官专利的作战指挥,士兵们也可以通过士兵委员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大将黄克诚生前回忆过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一个故事:

 

我到井冈山后,毛主席提出军队不能发饷了,要搞供给制。我当时想:这个办法行得通吗?对于有觉悟的共产党员来说,这样做不成问题,但很多战士不发饷怎么行呢?当兵的发饷,当官的发薪,是一切旧军队的惯例。北伐时的国民革命军也是这样,当个少校每月有一百几十块大洋。现在一下子变过来,队伍能带下去吗?我有些怀疑。可是后来,这个办法居然行通了。只要干部带头,官兵一致,就行得通。……每个人一天只发五分钱的伙食钱,包括油、盐、酱、醋在内。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部队不仅没有散掉,反而越打越强,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这个故事生动地道出了共产党人“勇于承担集体行动成本”的魅力。他们使整个集体由此产生了“不计报酬也乐意付出高水平努力乃至牺牲”的“集体精神”——也就是卡尔森先生诠释得未必准确的“工合”,当“民权主义”还流浪于学者书斋之时,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脚踏实地以自身的“率先垂范”,将“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成功地植入了自己的团队,并不断地让人民群众因此而获得实际利益,在灵魂深处迸发出了“成为新社会主人”的斗争热情。

 

人民军队的力量源泉

 

人民军队中实施的“革命民主主义”不仅使广大官兵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使人民军队真正成为一个坚强的“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也有力地分化瓦解了敌军阵营:大量被俘的敌军官兵在人民军队中感受到了新旧军队的两重世界,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和解放,因而“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

 

共产党人这些创造在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正式形成了纲领性的文献,也从此成为了人民军队一以贯之的建军原则,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检验后,又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式整军”运动中,完善并总结成为人民军队内部的三大民主——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成为处理军队内部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成为了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旧军队那种“上一呼而下百诺”的官兵关系,被干部战士平等相处,官教兵、兵教官的新型关系所取代,广大官兵通过“三大民主”自己教育自已,自已提高自己,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融化在了每一个人民战士的胸中,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每一个人民战士所自觉奉行,相互督行,不仅改变了军队的精神面貌并且焕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完全新型的革命军人:

 

他们有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始终以低劣的装备,战胜国内外强大敌人;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因而表现出惊人的凝聚力,无论是面临艰苦的环境还是战斗,哪怕只剩一个人,也从未丧失战斗勇气;他们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原则,能够以自身的道义感召,成为改变社会制度和风尚的模范;他们的军营是育人的学校也是劳动的组织,能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甚至创造了军队不吃官粮还上交公粮的奇迹。

 

民主之花首先在人民军队大放异彩,中国共产党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在人民军队中首先得到奇迹般的验证。

 

(文/周军;来源:央视国际 www.cctv.com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