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夫:中国人为何弃刀叉而用筷子? - 昆仑策
-
朱亚夫:中国人为何弃刀叉而用筷子?
2022-03-22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吃饭对于老百姓来说,一直都是头等大事。不过吃饭还有讲究,现在流行的说法是:非洲、印度次大陆、中东阿拉伯地区一般以手抓食;欧美人习惯用刀叉进食;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则通常用筷子进食,这些,当然无可非议。但是有些人进而认为刀叉进食方式是欧美人发明的,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中国人早在五千年前,就创造了以刀叉进食的方式,不过以后逐步淘汰了。
中国人首创刀叉进食方式
说中国人首创刀叉进食,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胡说八道,更不是与西方人争刀叉进食发明权,而是有大量的事实根椐的。
考古的实物证明,我们中国祖先一开始也是用刀叉的,而不是筷子!也就是说,刀叉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刀叉进食方式是中国人首创。
现在世界上最早发现的餐具刀是在我国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已有7000年。大家知道1万年-4000年前,人类还处在新石器时代,过着“茹毛饮血,而衣皮苇”的生活,要对付“茹毛饮血”肉食类,最好的工具当然是刀了,所以聪明的中国古人就把刀最先应用于饮食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骨制餐刀,餐刀上还有圆雕鸟形刻纹餐刀。这是说餐刀。
再来说餐叉。几年前,在青海同德发掘了一处名为宗日的遗址,属于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件骨质餐叉,为三齿式,齿间宽2.6厘米,齿长9厘米,全长25.7厘米。在甘肃武威市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也曾出土一件骨质餐叉,为扁平形,三齿,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也有4000年左右。这两件餐叉都出土于我国西北地区,其实中原地区也有发现。上世纪50年代在河南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就出土过一件骨质餐叉,也是三齿,全长8.7厘米,宽1.7厘米,齿长2.5厘米。这件餐叉柄部扁平,与齿部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夏商周三代,考古餐刀叉也时有发现,到了战国时代,很可能餐叉在上流社会受到重视,考古发现了这个时代较多的餐叉。如河南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一次就出土了骨质餐叉51件,都是双齿,圆形细柄,长度在12厘米上下,餐叉出土时包裹在织物中。战国时代以后,各地出土餐叉实物较少,汉晋时代只有零星发现,唐宋时代几乎没有餐叉出土。
与刀叉进食同时还有“匕”,《辞源》有两个释义:一食器:曲柄浅斗,状如今日之羹匙。古分疏匕、牲匕、饭匕、挑匕四种。形制皆同,但大小长短,因所用而异。诗经《小雅•大东》:"有饛簋飨,有捄棘匕",意为用棘木制的疏匕。“二箭头。《左传•昭二六年》:“射之,中楯瓦。繇朐汰輈,匕入者三寸。箭头,又曰短剑,头像匕,故名。《战国策•燕三》: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如“荆轲刺秦王”的鱼肠剑。从中可见“匕”,在远古时代,是食具和兵器兼而有之。考古也证明了这一点,从西周到战国, “匕”先后流行过青铜勺形、尖叶勺形和长柄舌形餐刀,窄柄舌形餐刀从春秋到宋元,一直用了2000多年,制作材料有青铜、银、金等。这表明当时餐叉、勺、刀是三件配套的,只是以后“匕”的刀剑功能逐渐退化,最后变成了“勺”,也就是汤匙了。
事实胜于雄辩.从以上的文献和考古事实证明,早在筷箸出现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也就是距今5-7000年前,我国的先民就创造了刀叉进食的方式,刀叉吃饭原是中国人发明的。距今3-4000年前筷箸问世后,曾经有过一段刀叉与筷箸进食并存的时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筷箸用食渐占上风,于是刀叉的使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餐桌,一直到一千年前的宋元时期消亡,也就是说刀叉进食的方式在中华大地上一直延续了5-6000年。
为何弃刀叉而用筷子?
人们会问,刀叉进食的方式既然是我国创造的,同样是用食方式,为什么我们祖先会最终弃刀叉而用筷子呢?
问得好!窃以为理由有三:
一、是食品决定餐具,这正像盛水要用碗,装菜要用篮的道理一样,是食品的选择导致了餐具的更迭。
新石器时代人类过着部落生活,大多以狩猎游牧为生,“游”是居无定所,四处为家;“牧”是身骑壮马,放牧牛羊,每天的食物是吃牛羊肉,喝牛羊奶。早期的刀就是石刀或骨刀;冶炼术出现后,一把匕首闯天下,这把刀,既是防身、攻击的武器,又是宰杀、烧烤牛羊的工具,刀叉自然成了最佳餐具。
以后,渐渐出现了农耕活动,这样我们祖先用以填饱肚子的食品渐渐以谷(黍)、动物、野菜为主。从食物的原料而言,由于我国的先祖食用的谷(黍)类、野菜等,或颗粒细小,刀叉不易分割;或形体柔软,刀叉难于进食。长期生活实践下来,人们发现用刀叉吃米饭绝对没有用筷子方便,所以人们逐渐就把刀叉扔到一边去了,于是筷子成了餐具上的佳宾。
二、饮食文化的进步推动了餐具的更新。商周之前,人们所吃的菜,基本上都是整只盛放在一个大锅里面煮熟的,我们现在管那个叫做“釜”,也是“大锅菜”,食品只是煮熟而已,谈不上色香味,更没有炒菜之分。到了商周时期,中国的烹饪技术摆脱了原始的状态,进入到饮食的文明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代八珍"。按《礼记》所列,它由2饭6菜组成:淳熬:肉酱油烧稻米饭;淳母:肉酱油烧黄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 :煨烤炸炖母羔;捣珍:合烧牛、羊、鹿鹿的里脊;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膋(油烤狗肝)
这些“八珍”可是厨师事先对食物进行了精加工的,加工成适合入口的形状,或条状,或丝状,或块状,或片形,或糊状等,所以,吃饭时当然不必用刀叉进行分割了,只要用筷子夹住,送入嘴中就行了。 “周代八珍”是中国各地方菜系的鼻祖。这样久而久之,筷子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古代中国饮食的主流餐具。
在商周及其以后的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时,以阶层分,用筷子进食的是上层贵族,用筷子吃饭在当时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之后,慢慢向民间推广普及,最后取代了刀叉;以地城分,以黄河流城的中原地区为主,筷子成了先进文化的代表,之后,慢慢扩散到周遭的少数民族、游牧地区,最后成了一致看好的用餐方式。
三、面条的出现,促进了餐具的更换。2005年,青海喇家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实物——距今4000年的面条,这让筷子的流行变得顺理成章。
考古学家发现的这些古老面条保存完好,长而细,呈黄色,盛在一个倒扣的密封的碗中。科学家确定这种面条是用小米和高粱两种谷物制成的,小米是中国的本土谷物,在7000年前便被广泛种植。而现代北美和欧洲的面条则通常是用小麦面粉制作。
谷物面条的发现将面条的发明权交到了中国人的手上,使中华文明又多了一项世界纪录。从制作水平来看,当时谷物面条已经相当完好,可以判断它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食品。吃面条,用刀叉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筷子是最理想的餐具,于是筷子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刀叉对此只能望洋兴叹,退居一旁。到汉代,又出现了以汤饼为前身的面条,延至宋代,面条已经发展出炒鸡面、笋辣面、卷鱼面等不同品种,风行于神州大地。这很可能是刀叉进食为何到宋元时消亡的最大原因。
西方的刀叉是否从中国引进?
大约60万年前,地球上进化出了人类,遗憾的是人类在以后的岁月中99%的时间,处于蒙昧时代,过着“茹毛饮血,而衣皮苇”的原始生活,一万年前,好不容易进入"燧木取火、结庐为舍"的新石器时代,但直到6000-7000年前才出现文明的曙光,人类开始摆脱用手吃饭的习惯,渐渐以刀叉用餐。又经过了大约3000年,中国正处于殷商时期,问世了以筷子吃饭。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云:“纣为象箸” ,以此推算,我国在3000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那末,民间的普通筷箸肯定会更早,考古证实了此猜测,前几年果然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了殷商时期的6根铜箸,按此推算当为3500年前我们祖先开始用筷子吃饭。
当我们的祖先在7000-8000年前摆脱用手吃饭的习惯,开始以刀叉用餐的时候,西方世界怎么吃饭?回答是还在用手吃饭!
西方一直把埃及文化作为自己文化的源头,而埃及用手吃饭的习惯,影响了西方的饮食方式,就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吃饭依然都是用手抓饭。我们从文艺复兴时期世界上很多名画中,可以看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吃饭都是用手抓。当时最强盛的罗马贵族最时尚的吃法也是躺在床上,用手取食物。为了区分地位的高低,王室和贵族是用三个手指,而平民则用五个手指。所以,叉子一般都是三齿。西方进食的餐具最初只用刀,早期的刀就是石刀或骨刀,直到冶炼术后,才有了有了铜刀,和铁刀。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中就有几把餐刀,而并无餐叉。但单独的刀不像筷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早期的刀是多功能的,主要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狩猎物或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才兼作餐具。
那末配合餐刀的餐叉问世于何时?说来令人发噱,这个问题至今连西方学者也搞不清楚。
首先是问世时间搞不清楚。有观点认为,欧洲开始使用刀叉大约是公元10世纪,也就是拜占廷帝国时期;也有观点认为是11世纪;还有一种观点说是15世纪。因为当时他们看着自己举刀、昂头、张嘴、咋舌的进食姿势,实在不堪入目。于是动脑筋改进吃饭的姿势。很可能他们从渔民用渔叉捕鱼中受到启发,才发明了双尖的叉,因为双尖的叉能固定食物,再配合刀,割下肉块,改用叉叉送进口里,不必举刀、昂头、张嘴、咋舌,这样显得优雅好看些。当时还只是双尖叉,到 17 世纪末,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 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形成了现在的样式。
餐叉的发明被认为是西方饮食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可当餐叉刚传入英国时,曾遭到传教士们的反对。他们认为肉和其他食物都是上帝为造福人类而恩赐的,不用手指接触食物,是对上帝的傲慢无礼和侮辱。中世纪德国的一个传教士将叉子斥为“魔鬼的奢侈品”,还说“如果上帝要我们用这种工具,他就不会给我们手指了”。
其次是对于叉子来自何方?西方人也是一团雾水,搞不清楚,至少有三种观点:一种是自身说。自己在用餐中慢慢摸索出来的。第二种是灵感说,如上文所说来自“渔叉捕鱼”说。第三种是引进说,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国引进。西方历史学家雷亚•坦纳希尔说:叉子起先曾在欧洲和近东使用过多年,但只是作为厨房里用的器具,广泛把叉子作为餐具是从10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时期开始的。有学者认为,这种观点比较靠谱。因为这个时期东罗马的拜占庭帝国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节点上,也就是“丝绸之路”上,西方社会接受很多东方传来的文化和发明,例如纸、火药、面条等,当然也可能包括刀叉和筷子,正是从此时开始,受东方文明的启发,把叉子作为了餐具。
有人也许会问:人类的用餐方式,从用手——刀叉——筷子,是否是历史的发展规律?有这个可能。但是历史的发展规律不能妄议和乱说,也不能短期的拭目以待,而要让历史来最后证明。
(本文作者为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顾问、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本文曾在《第六届中国筷文化研讨会》上发布;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