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过一篇文章,只有当老板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现在我把这个说法再泛化一下。
现在的大模型可以处理一切形成了文字、代码、图形、图像、图标、数理化符号、公式。大模型已经发展到很好的对这些信息进行重组的能力。
那么,大模型留给知识工作者的空间有啥?
普遍的观点是你可以当大师,发明创造之类的。大模型基本真实确实还看不到发明创造的可能性。
但是,世间才有多少大师啊?根本不适合普通人。
这个题目你也可以去问AI,让它写一篇文章。我也问了deepseek,它生成了8条,我就不搬运了。但我告诉你,这些都不太靠谱。因为AI只能在语料库里找材料组合,最多再加上一个网上外挂(RAG)找材料。可是人没说过的意思,它是造不出来的。
我告诉大家,大模型时代,留给智力工作,或者知识工作的主要空间是实践环节的知识。
这些知识好比是树叶,是末端的,碎片化的,适合特定情境的。比如,你做销售,要根据情境跟用户沟通,这个知识永远不可能总结出来,总结出来也没有用,它是极其碎片,适用于特定情境。
这部分知识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非常浩瀚,可以容纳大量的知识工作者。比如我是写销售类书的,你是时机做销售的。我就容易被大模型替代,你就不会。
实践中的碎片知识是大模型长久都替代不了的,这是原理决定的。投入到各种各样的实践中去,而且这种实践越碎片化,越情境化越不可能被大模型替代,这是我能看到的知识工作者的唯一生存空间。
作者:孟庆祥;来源:菊厂老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