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夫:潘汉年“听车楼”中组织左翼文化运动 - 昆仑策
-
朱亚夫:潘汉年“听车楼”中组织左翼文化运动
2025-01-01
潘汉年
套用“文如其人”的这句古语,我们也说“斋名如其人”。从斋名中,我们能看出书房主人的思想和品格。从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早期领导人之一、现代作家潘汉年的书斋名“听车楼”中,我们可品味出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操和高尚品格。
潘汉年(1906—1977),无产阶级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领导人。笔名亚灵、天长、水番三郎等,因长期从事地下工作,曾用化名萧开(小K)、潘健行、胡星等。江苏宜兴人。1924年参加创造社,主编《洪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前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第一任书记等职,出面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前,又作为中共正式代表,到南京参加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以后即一直在上海、香港等地领导地下斗争和开展统战工作。曾任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华中局社会部长等职。上海解放后,历任市委副书记、第三书记和副市长等职。1955年7月蒙冤入狱。1982年8月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有小说集《离婚》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潘汉年来到上海,和叶灵凤居住在繁华的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某幢小楼里。小楼临街,室外马路上喧哗的车马声清晰可闻,于是他命其居室为“听车楼”。他在听车楼中,接待同志,研讨工作,编排稿件,组织活动,真可谓风声雨声车马声,声声入耳;小事大事家国事,事事关心。“听车楼”听的是人民的车马之声,听的是党的号角之声。
他也经常在小楼中伏案写作,紧密联系当时的时局变化,在自己主编的《幻洲》、《现代小说》等刊物上,以《听车楼随笔》为题,发表许多文笔犀利、深入浅出的杂文。文末又常署“听车楼”。一时“听车楼”风靡沪上。在听车楼里,他创作了不少构思别致的小说。他的小说集《离婚》,收入作品八篇,曾作为“幻洲丛书”之一,于1928年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在听车楼中,潘汉年顶着白色恐怖,运筹帷幄,组织左翼文化运动。据有关节史料披露,1929年,时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委书记的他,召集在上海的党员作家和进步文学工作者座谈,借座北四川路的公啡咖啡馆,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新精神,要求立即停止对鲁迅、茅盾的论争和批判。而蜚声中外的左翼作家联盟,也是由他出面筹建起来的。据夏衍回忆,这一时期,潘汉年写了第一篇缓和这场论争的文章。这就是1929年10月15日发表在《现代小说》三卷一期上的《文艺通信》。他还针对当时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革命文艺家应该写哪些题材,一直是一个争议不休的问题现状,写道:“与其把我们没有经验的生活来做普罗文学的题材,何如凭各自所身受与熟悉的一切事物来做题材呢?至于是不是普罗文学,不应当狭隘的只认定是否以普罗生活为题材而决定,应当就各种材料的作品所表示的观念形态是否属于无产阶级来决定。” 为左翼文艺阵营廓清了迷雾,分清了是非。之后,他又 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团结和争取了大批追求民主、反对独裁的进步文化工作者,以革命 的“红潮”,同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展开了有力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促进进步文化工作的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可以说,潘汉年是党在白区统战工作的重要领导者、指挥者和实践者。对潘汉年在统战工作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一些场合,曾给予高度评价。
笔者曾写过一首《文房颂》:“陋室却见飘瑞气,茅庐何以有异香?莫非宅第藏珍宝?原是舍间有文房。”那末,如果一间普通的书房再有红色印记,存有朱红基因,不是更值得后人深情地回望,真诚地纪念了吗?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书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原载2024年12月21日《上海老年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