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夫:毛泽东与萧子升的“主义”之争——《鲲鹏击浪》观后感 - 昆仑策
-
朱亚夫:毛泽东与萧子升的“主义”之争——《鲲鹏击浪》观后感
2024-01-26
为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北京卫视播放了电视剧《鲲鹏击浪》。这部电视剧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重点电视剧,由高军担任总制片人,马继红担任总编剧,刘飚执导,由青年演员刘承林领衔主演毛泽东。该剧讲述了毛泽东自1918年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到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青春岁月。特别是剧中揭秘了毛泽东与萧子升是如何从情同手足到最终分道扬镳的缘由,让人注目,发人深思。
萧子升(1894—1976),字旭东,后改名萧瑜,湖南湘乡人。他比毛泽东小一岁,却比毛泽东高三届,是湖南省立一师的高材生。出身书香门第,为留洋教师萧岳英之子,著名诗人萧三之兄。在湖南一中师范的学生中,他与毛泽东、蔡和森同为杨昌济老师的得意弟子,他们品学兼优、志趣相投,人称“湘江三友”。
初期毛泽东与萧子升情谊甚铁。1917年的夏天,两人结伴出游,身上不带一分钱,互相携扶,徒步游历了位于湖南腹地五个县的壮举,一时传为美谈。成立新民学会时,萧子升被推为总干事,毛泽东为干事。那个推动赴法勤工俭学的华法教育会秘书之职,原先被看中的是毛泽东,是毛泽东主动谦让于萧。可见两人关系之铁、之深,但是随着叶光流转,他俩渐渐有了裂痕。在如何拯救中国的问题上,萧子升坚持无政府主义,主张温和的教育改良,而毛泽东与时俱进,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主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为此两人多次爆发争论。
1921年春,青年毛泽东与萧子升在当年新民学会的成立地相见,电视剧中有过一场“反省初心”的戏,分外让人动容。毛泽东问萧:你还记得新民学会的宗旨吗?
萧子升回答:当然记得,就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
毛泽东说:“还有一条,你忘了。就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当时毛泽东的思想,按期诺〈西行漫记〉所记“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工作的大杂烩。”
但可贵的是毛泽东能与时俱进,请听毛泽东的一段解剖自己的真情告白:这几年,我一直在走什么路,举什么旗上苦苦探索,我曾经那么信仰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赞赏工读的大同社会,拥护温和的教育改良,可是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地把我们打碎。正是在这血腥和泥泞的跋涉中,我不断地自我剖析和扬弃,才终于找到了徘徊着的共产主义幽灵。
可萧子升冥顽不灵,依然坚持无政府主义,要走教育教国的道路,毛泽东回答:“这个蓝图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办不到,走不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想叫资本家信奉共主义,那是不可能的,那是海市蜃楼式的美好愿望,是一厢情愿的主观幻想。”讲得多好呀,到今听来,还让人深醒!
最后毛泽东说:你曾经是满怀激情的热血青年,可现在怎么站到资产阶级那边了?┅┅大家都在进步,你却还在原地踏步,你让我太失望了!
毛泽东与萧子升的争论,不是一般口舌之争,也不是通常的方式方法之争,而是“主义”之争,是走什么路,举什么旗之争,“可损已之利,不可损已之主义”,正如毛泽东说的:“在信仰和主义的问题上,我不会有丝毫的妥协和让步!”
这样,萧子升黯然离去,带着他的改良主义又回到法国去了。三年后回来,完全倒向国民党,在国民党北平市党委编《民报》,以后一直在国民党那边做事,后飘 然出洋,与毛主席再无往来。1976年在乌拉圭去世。
记得鲁迅说过:“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事实就是如此。在历史的大变局面前,原本革命的队伍,会发生分化,正像当年《新青年》杂志那样,有人前进 ,有人颓唐,还有人退却了。风云一时的新民学会也是这样,毛泽东与萧子升的“主义“之争,就是生动的一例。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