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夏天,安徽与河南交界地区连降大雨,淮北地区遭遇了百年未遇的严重水灾。淮北水灾的报告呈送到毛主席案头,电报里说,由于洪水凶猛,有些灾民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的,或船小浪大,翻船落水死的,统计489人。毛主席看到这里,难过得流下眼泪,他特意在电报中“被毒蛇咬死的”和“统计489人”这两处画上了横线。
从1950年的7月到8月,毛主席连续给时任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写了3个批示,提出并督促治理淮河的重大任务。7月20日第一个批示提出“目前防救(水灾)和根本导淮”两个问题;8月5日第二个批示要求水利部于8月份必须做好“导淮计划”;8月31日第三个批示提出“导淮必须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于是,8月25日至9月12日,由周恩来亲自挂帅指导,水利部召开了治淮会议,具体落实毛主席关于治理淮河的3次批示,并最终确定了“蓄泄兼施”的治淮策略,制定了治理淮河的具体步骤,由此拉开了中央治理淮河的序幕。
当年如果没有这份如实细致反映极端灾情的电报,很难想象,党中央、毛主席会那么快速地拿出根治淮河水患的决策。
“由于保费连年增长,部分农户反映医保负担加重,一些地方参保人数下降,但到了少数干部嘴里,400元的医保费用仅仅是‘少抽几盒烟,少吃一顿饭’,而对村民反映的收入有限、保费较贵、青壮年断缴等情况忽略不提。一地为了证明医保工作做得好,将记者领到‘参保率100%’的村庄座谈,然而,记者细问之下得知,‘参保率100%’其实是村干部‘垫付’部分医保费用的结果。”“对于秸秆禁烧问题,一些干部只讲禁烧防控得力、政策宣传到位,不讲农田病虫害增加、群众不满加剧;谈及房屋安全排查,一些干部只说工作落实迅速、排查覆盖全面,不讲专业人员匮乏、难以分辨危房。”“面对各类调研尤其是上级部门调研时,不管正面问,还是反面提,‘调研一问就说好’似乎成了不少基层干部的习惯话术,但正是在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反馈机制下,一些基层的问题被掩盖,致使矛盾累积,群众不满加剧,基层工作的根基逐渐被侵蚀。”“‘调研一问就说好’,群众抱怨不上传,长此以往,不可避免会出现‘干部说好、群众抱怨’的矛盾,进而误导上面、损害下面,严重扰乱各项工作的开展实效。”
这是近日《新华每日电讯》一篇题为《“调研一问就说好”,这样究竟好不好》新闻中的几段。作者分析产生“调研一问就说好”现象的原因,“一些基层干部把反映问题看成‘捅娄子’‘使绊子’;还有些干部将讲真话的人视为‘愣头青’‘傻大胆’;有些干部将‘三分表态,七分讲好’当作‘懂世故’‘会来事’……”
商家有俗话------“挑剔的才是真买家”。“调研一问就说好”,很大程度上正是少数基层干部“精致利己主义”思想作祟。当他们发现,讲真话虽然于百姓有益,对自己却是弊大于利或全然无利时,自然乐于当孔子所谓“乡愿”,对真相三缄其口,甚至反话正说了。
作为上级部门,对此也当负一定的责任。有的政策条款,有经验肯负责的领导干部即使不调研,多少也能推测出一些负面影响,不会很容易被基层不实信息糊弄。然而问题在于,上级同样存在少数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把“看破不说破”视为老道成熟、情商高、条子活。还有的人,为了自己的“政绩”,默许甚至暗示基层说谎,心中算计着,万一露馅穿帮,可以顺水推舟一推六二五,把责任全推给基层……
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林则徐有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说,“有人说我是傻子,我愿意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傻子。”说一个谎言要接着说N个谎言来圆这个谎,所以毛泽东同志说过:“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改变“调研一问就说好”,必须严厉惩处不负责任、毫无原则地“说好”造成严重后果的干部,形成强力震慑;而最根本的,还是要教育干部铸牢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真正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
(作者:陶余来,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