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同事情绪激动地向笔者“控诉”,自己一天迎接了3个上级部门的考核检查,不光费尽精力,还由于某些“细节”没留痕而被白白扣了分。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强计划管理和监督实施,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基层工作仍离不开照片、文字材料等证明证据,过度留痕等问题颇有“死灰复燃”之势。
归根结底,造成基层工作过度留痕的主要原因还是上级检查、考核评价走偏。个别上级部门为了所谓考核“提质增效”,大幅压缩考核评价时间,考核时只看“痕迹”不求实绩,考核条款解读不到位,传达不透彻,考核时只是简单对着条文一条条“死扣”,考核评价机制不灵活。对个别基层的应付性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拿出几年前的条文进行检查,以求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效。
考核是工作的指挥棒,是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考核评价本应切实起到督导纠偏、统筹规范之效,不应“变了味”,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优化考评标准。针对考核评价条文要进行精准解读,明确标准和要求,比如重复的表格等考评内容该优化的就要优化下去,不能“马马虎虎”“含糊其辞”,上级考核什么,怎么考核,标准是什么,既要自己明白,又要让下级清楚。要强化结果导向。考核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不应只看文字、图片等“痕迹”,还应关注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评价怎么样,要坚决纠正机械式的做法,不得随意要求下级单位填表报数、层层报材料,不得简单将有没有领导请示、红头决议、开会纪要、台账记录、工作笔记等作为工作是否落实的标准,该“增效”的地方要做好,该“提质”的地方也要做到。要看到主观努力。今年是换届年,很多基层干部来到了新的岗位,对于工作内容难免有不熟悉的地方,个别“细枝末节”扣的不到位也能理解。考核评价时既要给基层干部“压担子”,又要“递梯子”,应多一些温度,看到基层干部的主观努力,将其纳入考评参考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基层天地成为发挥才干的舞台。
作者:冉盈朝 工作单位:河北省泊头市委组织部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