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喜讯瞬间点燃了国人的热情。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春节的翻译都存在争议。有人倾向于使用充满中国特色的“Chinese New Year”,认为这样能够更直接地展现春节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内涵;而另一些人则更偏向于国际化的“Lunar New Year”,认为这样的表述更易于被全球接受,从而有助于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春节”的正式认定,并采用了“Spring Festival”这一更为直白且包容的词汇,这场争论也终于落下了帷幕。
【截图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 至此,之前那些坚决维护“Lunar New Year”这个说法的部分韩国人、越南人怕是要集体破大防了!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翻译“春节”的事情上总是“暧昧”。 在2022年,时任英国首相的约翰逊选用了“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来庆祝新春,而非英国政府以往常用的“Chinese New Year”(春节),此举有意淡化了中国元素。类似地,美国、加拿大等移民国家也更多地采用“Lunar New Year”这一表述。
【当时的视频截图】 在海外,"Chinese New Year"同样是中国新年常用的译名,而"Lunar New Year"也与之并行使用,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差异。然而,近年来,由于韩国与越南的介入,这两种译名竟演变成了对立的文化符号,从而触发了一场激烈的文化争端。 来解释一下“Lunar”这个词的含义。在英文中,“Lunar”是一个形容词,它的意思是“与月亮相关的”,这个词源于拉丁语的“Luna”,即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露娜。 “Lunar New Year”说白了是“Lunar Calendar New Year”的简称,翻译成汉语应该就是“月历新年”或者“阴历新年”。 月历,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月相周期来制定的历法。由于月亮的盈亏在夜间清晰可见,因此相比观测太阳,观测月相要更容易一些,所以许多古代的历法都是基于月相来制定的。 中国的传统历法(也被称为农历或夏历)同时参考了对太阳和月亮的观测,因此被称为“阴阳合历”。这种历法在英文中应该翻译为“Lunisolar Calendar”。 近代以来的民众们将传统历法简单地称为“阴历”,这主要是相对于西方传来的纯阳历而言的。但实际上,这种称呼是不准确的,因为它没有全面反映中国传统历法的阴阳合历特点。 然而这个说法却让韩国和越南的某些人找到了法宝,开始拼命推崇,以此来“去中国化”。一股力量正在民间兴起,他们呼吁放弃具有中国特色的“Chinese New Year”这一称呼,转而采用“Lunar New Year”,以此强化韩国和越南在农历新年庆祝中的主导地位。 但这里原本就有一个悖论点,中国传统新年依据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如果你们认为“Lunar New Year”是对的,那其实间接就是在承认新年是起源于中国的。 中国历史上的历法制定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并且每一部历法都有其独特的名称,诸如汉朝的太初历、唐朝的大衍历、元朝的授时历以及清朝的时宪历等,都以其专有名称被郑重记载。尽管这些历法在基本原则上有共通之处,但在具体规律上却各有千秋。中国历代历法的共同原则是结合太阴的朔望月与太阳的中节气,因此它们都属于阴阳历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