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立华老师《毛泽东军事思想抗战篇》,看来、读来都很亲切,也很受启发。我重点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民族矛盾转变为外敌入侵后的主要矛盾,已经大致谈过了。这里说说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毛主席领导的“全面抗战”胜过蒋介石的“全国抗战”,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脑海里一直浮现着立华老师在讲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时,好像很少笑,相对比较严肃。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这个人面善,平时总是面带微笑。如果特别严肃,那肯定是内心里一定想起什么来,可以说也是他有非常动情之处。为何这样呢?我想起一件事——立华老师曾在法庭上,为捍卫狼牙山五壮士者辩护的事情。请注意,这里的“捍卫狼牙山五壮士者”,出现在被告席上,这件事情从器层面讲已经过去了,而在道层面可不能就这么一笔带过,不了了之啊!想到这里,立华老师怎么会不严肃呢?正是立华老师亲身经历了在21世纪中国的这件非同寻常的事情,他对区别两条抗战路线的意义有着一般人更深的感悟,所以他才会也那样的想法,那样的说法,那样的做法,这三法在今天依然会在某些人那里想不通、说不通、想不通,但立华老师义无反顾坚持这么做,因为从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讲,那“三法”是“三通”——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的道器变通。
我理解,这叫做有根据(道器变通之根与基)的变,这才称得上是新的道器变通之源。 立华老师的研究有新突破,是必然的。 同时,这里提到“必要条件”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研究要素。 必要条件,就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毛主席和他的忠实的学生,一般较重视干事业的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这体现毛泽东文化的一个维度——圆,圆满的圆。思维上讲究圆,思想上才会“全”,全面的全。 机会主义者往往思维上就是形而上学那一套,片面看问题,他们一般喜欢关注充分条件,不怎么重视必要条件。因为必要条件有时候比较复杂,难以把握。不像充分条件,一旦具备了,就立马可以把事情办成。至于办成之后,因为必要条件的不完备留下的隐患,则不想管了,所以我们看到像蒋介石那样的人常常庆功会刚刚结束,就一下子被现实的局势搞得被动而狼狈不堪。“不失时机地以主要矛盾为根本依据,果断调整方针政策和行动方向,是争取历史主动、下好先手棋的必要条件。”
这一段除了体现立华老师的理论思维水平以外,还可以看出他对毛泽东文化的一个维度悟得很深。 毛泽东文化有个维度叫“圆”,圆满的圆。这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广大。 圆,并非是要把任何事情都要想得天衣无缝才开始干,不是的。 圆,在思维上需要有理论思维,不能光凭经验思维,也就是要考虑周全,不利的因素和有利的因素都要考虑,赞成某个方案、观点的人的想法和不赞成的人的想法,都要了解。 立华老师举红军东征前,毛主席做准备工作的例子,极其具有典型意义。毛主席的想法说法做法,堪称经典。 宣传部领导,就是要像立华老师这样,不一定有毛主席那样的领袖气质,但不能没有学习研究毛泽东文化的恒心。 立华老师的文风,是延安式的,通俗易懂,娓娓道来,由此理解这个常识并不难: 要社会健康,扶正祛邪,二者缺一不可。只顾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是片面性。“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东征渡河之前的这些事,就是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个全力以赴的重大战略行动,是如何围绕决策抓细节,确保万无一失的。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军事实践来说,胜利绝不是靠侥幸和蛮干撞大运,而是取决于科学分析形势后围绕解决主要矛盾的正确决策,是取决于正确的战略决策之后严谨细致、扎实认真的准备工作,取决于全体指战员吃透上级战略意图和要求的自觉行动之上的。胜算的决定性因素在准备过程之中。”
这里要强调的是,法庭及法治不能完全(圆满)解决的思想问题,需要对事不对人,做更加深入,更加艰苦,也更加有意义的工作。 到这个程度理解立华老师的良苦用心,是必要的。“郭松民等人是见义勇为的公民,应当受到审判的是洪振快等人,而不是奋不顾身站出来维护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的正义之士。”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