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不少这样的视频,有的外卖小哥水平挺高,一看就像小时候业余学琴的。我觉得这个现象本身不足为奇,就是国民音乐教育普及的结果。”这是近日《新华每日电讯》一篇题为《音乐何须懂,琴声处处闻-----对话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文章中,周海宏教授的一句话。
最近还常在电梯里看到一则广告,其中有广告语-----“鸿星尔克 公园跑鞋开创者;鸿星尔克 为国民运动而生”云云。
如果不加提醒,许多人或许压根儿不会留意到以上表述中都用了“国民”。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看到新闻:“10月15日,全国工会系统召开‘人民工匠’许振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这里没说“国民工匠”。
就如不久前看到“昆仑策”一篇文章说到以前的“解放军指战员”不知曾几何时变成“解放军官兵”一样,“国民”称谓不知何时起也重新时兴流行起来,倘不注意,假以时日,或许大有代替“人民”一词的势头。
国民党军称“官兵”,人民解放军称“指战员”(为体现人民军队官兵平等,刘伯承给人民解放军各岗位称呼后都加了一个“员”,如司令叫“司令员”,伙夫叫“炊事员”,马夫叫饲养员……)改革开放前,这样的称呼似乎天经地义。可改革开放后,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也不知何人究竟出于何种动机,悄然废弃“指战员”称呼,改叫“官兵”。令人诧异的是,要不是“昆仑策”这篇文章说起这事,大家竟然还都浑不以为意。更让人窝心的是,“昆仑策”这篇文章说到这事后,竟然水面无波泥牛入海毫无反应。
同样,人民、国民、公民的含义虽互有交叉但具体用法有别。今天,多数人应该也懂得“国民”与“人民”内涵的区别,特别是本文一开始引用的两例,在中华民国时期,无疑用的是“国民”,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习惯都称“人民”。只是多数人没有注意到现今“人民”---“国民”这一称谓的悄然微妙变化。如果有人纠缠推敲这事,可能还会被指责为大惊小怪小题大做无事生非。这种“集体无意识”恰是最为可怕可悲的。
顺便说一句,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在带有抒情意味的场合,用“共和国”指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实,相较于封建帝制,“中华民国”也是共和制,“共和国”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利,不能用“共和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年2024年9月29日《人民日报》《“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纪实》一文中,起始第一句------“金秋时节,华夏大地山川秀美,气象万千,丰收在望,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主流媒体用“人民共和国”指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才是正确的用法。
(作者: 陶余来 合肥市包河区总工会;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