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毛主席,考虑任何事情和问题都是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利益摆在首位。他在《对卫生工作的指示》中,强调了“要把精力放在多发病、常见病上,怎么样的预防,怎样的改进或治疗,然而现在是不管或放的力量很少。大量的人刀、物力在研究高、深、难的疾病上,尖端的问题不是不重要,只应该放少量的人力和物力,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应该放在群众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他毫不留情地批评卫生部门:“现在的卫生部门,只给全国人口的15%的人工作,而且这15%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生,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毛主席知道,他主张把医疗重点放到农村去,批评卫生部是为一少部分城市老爷服务的,肯定会得罪人,所以他说:“城市医生下乡肯定不会高兴的,因为他在城市住惯了。”然而,毛主席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盗,明知会得罪人他也不怕。他说:“这不是贵族老爷医院是什么?要开放,给老百姓开放,不要怕得罪人,这样做得罪了一批人,可是老百姓高兴”,“这批人不高兴让他们不高兴好了,做什么事总要得罪人的,要看得罪的是些什么人,高兴的又是些什么人,老百姓高兴就好。”
毛主席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让老百姓高兴,不仅不怕得罪卫生部的老爷,而且不怕待罪损害人民利益的任何老爷。众所周知,毛主席不但批评了城市老爷卫生部,还批评了不为工农兵服务,不为人民服务的作家、艺术家,说文艺界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部”。大家知道,文艺界是笔杆子多,且笔头硬的人员集聚地,有私心杂念、计算个人得失的人,是不敢得罪这些人的。但是,一片为国为民赤胆忠心,具有“舍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的毛主席,却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怕得罪那些轻视人民群众的“精英”、“贵族老爷”。
我是基层文艺界一个工作人员,井底之蛙,视觉所限,加上才疏学浅,当时对毛主席批评文艺界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部”以及“城市老爷卫生部”,我的认识是不深刻的。毛主席去世后,一些人(猜想一定包括那批贵族老爷)大肆抹黑、污蔑毛主席,才让我认识到毛主席的神通广大。人们都说诸葛亮是神人,我看毛主席比诸葛亮还神机妙算得多。正如王震将军说的:“毛主席比我们早看了五十年。”
还拿我们文文艺界来说吧,毛主席去世后,毛泽东文艺思想不但被一些人丢在了一边,甚至还拿出来作“批判材料”,张三批这个观点,李四批那个观点,王五批另一个观点。在他们眼里,似乎毛泽东文艺思想“一无是处”,“句句是错的”。结果根据他们的思想观点来搞文艺,把文艺搞成一个什么样子呢?不是毛主席早指出的“让帝王将相、才子佳占住了舞台”又是什么呢?哪里还有多少人不辞劳苦深入农村、深入工厂矿山与工人农民“坐一条板凳”,讴歌他们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战天斗地创造的伟业?毛主席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被人扭转成“为人民币服务,为资本胁务”了。“一劫向钱看”的妖风一括,许多人被搞昏了头脑,谁给他钱、谁给得多,他就为谁卖力卖命。这种“有钱便是爹,有奶就是娘”的观念,成了不少人的行为准则。广大没有钱的工人农民以及一切劳苦大众,当然再也很难登上文艺舞台了。如此一来,文艺界少数人富裕起来了,富得屁股上都冒金光了。钱多得花不完时,有人除了“花夫酒地、纸醉金迷”,大肆挥霍外,还吸毒、嫖娼……什么乱象都出现了。
这些乱象为何能够在一段不短的时问里出现,得不到扭转呢?这就要说到“悄得罪人的问题”了。
众所周知,我们党有“三大优良作风”,其中一条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详,是预防、解决党员和干部思想不纯的最好方法。可是有段时期也变味了。有人把它变成了“吹捧和自我吹捧”,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多栽花,少载刺”,你吹捧我,我咬捧你,“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明明发现同事、朋友存在缺点,甚至错误,都不会指出、批评。谁“多嘴多舌”,指出这个的缺点,批评那个的错误,谁就会得罪大家,在小圈子中成为“孤家寡人”。即使领导批评下属的缺点错误,同样不会得到好评,甚还会丢掉“选票”。这种风气正常吗?不正常。我们要愤复我们的优良作风,必须下决心扭转这种庸俗的风气。我们要大力宣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思想作风,为了国家和人家的利益,要敢于坚持党性和原则,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一个小故事:解放初期,上海市决定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市直机关一个处级干部得知这一内部消息后,便叫老婆、孩子去抢购,用大大小小瓶子,甚至连痰盂都装满了食油。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市长陈毅同志知道这一情况后,很是生气。在一次干部大会上,陈老总当着大礼堂里这么多人的面,指名道姓批评了那个处级干部,还毫不客气地要他当众站起身来,然后声色俱厉地一拍讲台说:一个共产党员连这点考验都经受不起,还叫什么共产党员?现在我以市委书记的名义开除你的党籍,以市长的名义撤销你的处长职务。你给我滚出去!陈毅同志的话震撼了整个会场,全场的气氛很凝重、肃静。在众目睽睽之下,那个干部低垂着头,灰溜溜走出了会场(《报刊文摘》1994年4月28日)。
莫要以为除老总态度“粗暴”、“生硬”。其实,正是由于有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得罪人的毛主席和像陈毅同志这样的好领导,才培育、造就出了上上下下一大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优秀干部队伍。这是国家的大幸,人民的大幸呀!
(作者:欧植竹,又名欧阳植竹,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湖南省作协会员,省文联第四、五届委员,省文艺理论研究理事会理事,省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郴州市文联原主席。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