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了,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东亚中华文化圈各国人民的重要传统节日,甚至联合国秘书长和许多国家领导人都会在这个时刻向世界各地欢度春节的人们表达祝贺,发出节日问候。
龙年过去蛇年来临,2024年春节“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事业骎骎”一夜之间火遍全国。我相信多数人和我一样是第一次听说这些词。虽然很生僻,虽然不知道怎么念,但是人人转发,人人都知道这是一句佳节祝福,而且恰恰因为词很生僻、不知道怎么念,更显得古典有文化,高端大气上档次!也许这就是文化传统的魅力?
半个世纪前中国流行另外一种文化,那时也有很多明星,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也有很多戏剧,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现代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也有很多书籍,如“红旗飘飘”回忆录、小说“艳阳天”,也有很多电影,如“英雄儿女”、“大闹天宫”,那时有各个级别的运动会和广泛群众体育运动,那时主流媒体在农历新年的语汇不是诘屈聱牙的古老词语,而是大白话,比如:“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龙行龘龘”彷佛告别了半世纪前的文化传统,传递的是更为久远的时代。
春节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涂抹的一笔绚丽光彩,值得中国人骄傲与自豪!那么“龙行龘龘”这样的词语冲上热搜,是不是说明了我们的骄傲与自豪?是不是代表了一种文化自信?如果回答“是”,为什么我们这些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却不会读这些词?何况今后多数人大概率用不上这样的生僻词!
这让我想起萦绕心头的另外一个词,就是所谓的“嫡孙”。我知道当下绝大多数使用这个词的人是出于对中华民族伟大英雄的真诚爱戴,但是什么是嫡孙?今天中国有没有一个嫡孙?我确切地相信,如果这位伟人在世,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他绝对不会认可这个词语,因为,他毕生所做的就是要推翻这个词语代表的旧文化旧社会,建立一个全新的新文化新社会。
在封建社会的婚姻关系中,嫡字相对于庶,指正妻,庶则指妾或所谓侧室、偏房,通俗讲就是大老婆和小老婆。嫡只能有一个,庶可以有多个,嫡庶是同时存在的,没有庶也就无所谓嫡,嫡子有宗法继承权,庶子只有在嫡子死光了才有继承权。一句话,嫡字背后是完完全全的封建主义概念,反映的是封建制度。
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主张人人平等,实行一夫一妻制,一个人可以离婚后再娶,或者妻子去世了再娶,但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妻子或多个妻子,一个人无论结过几次婚,前妻和后妻的子女地位一样。既然不存在一夫多妻,既然人人平等,何来嫡庶之分?共产党立党为公,谋求人民幸福,不谋求个人私利,因此不存在封建继承问题,何须嫡庶之分?
大多数人不会读“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事业骎骎”,大多数人不知道“嫡孙”含义,这说明中国人讲文化自信首先要学习自己的历史,真正懂得自己的传统。如果说“龙行龘龘”彷佛告别了革命传统,那么“嫡”字无意间在为封建制度正名。
其次,这样的词语说明了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复古。鲁迅在《孔乙己》里辛辣地嘲讽了旧文人没有生活技能,只会诸如“茴”字有几种写法这样的迂腐“知识”。
新中国建国时文盲占人口80%以上,五六十年代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发展出快速识字法,公布了简化字、常用字、汉语拼音方案,普及基础教育,极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极大提高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竞争力,这是中国几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与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文化建设相比,“龙行龘龘”之类词语难免让人想起孔乙己的“茴”字,背后折射的是一股复古风,这股风不仅没有实事求是研究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还往往借“国学”之名行敛财之实,还大肆传播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腐朽文化,甚至传播封建迷信,诋毁科学知识。
晚清男人留辫子、女子缠足,今天绝对不会有人愿意恢复那样的装扮,更谈不上自信地炫耀。相比于扎辫子和缠足这样的事情,中国几千年来发展创造的知识技术、思想和制度才是传统文化厚重的积累。欧洲人刚来到中国的时候,享有深厚宏大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士大夫是看不起他们的,是非常自信的。但是,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中国被列强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翻在地,受尽屈辱和苦难,陷入民族危亡境地,事实证明旧文化传统不足以战胜敌人,甚至不足以保证民族的生存,所以,复古不是文化自信,复古是没有前途的。
近代中国屡屡遭遇列强入侵,一败再败、割地赔款,百年屈辱和贫穷落后使许多国人心理崩溃,由盲目自信变得非常不自信,他们畏洋人如虎,视传统文化如敝履,前几十年更是泛起一股强大的崇洋媚外狂潮,公知们以西方的一切为文明,以中国传统为野蛮落后,主张全盘西化。
近些年风向有很大变化,许多爱国者奋起反击公知谎言,主张中国人要自信,主张中国人可以平视西方,国家对外实行单方面免签政策,让外国人自己来看看真实的中国,近期更是有一大波“小红书对账”热潮,让许多中国人看到美国社会普通民众生活的艰难,看到中国社会的许多福利和优越性。
那么是不是说中国人恢复了自信?我看没那么简单!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50年帝国主义悍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力挫强敌,气势如虹,迫使世界第一超级大国败退三八线,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画押!早就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为什么今天又要主张“自信”?为什么又要主张“平视西方”?难道中国人站起来以后又跪下去了?又仰视西方了?是的,全盘西化就是不自信,前些年公知们霸占话语权的时期,许多人被“普世价值论”洗脑,跪了下去,仰视西方。
虽然现在风气有很大改观,但是拒绝公知并不一定等于找到了真正的自信。无论是“中国可以平视西方”、“让外国人自己看看真实的中国”,或者是“小红书对账”热潮,背后都有一个清晰的逻辑:“中国富了”!中国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贫穷落后,光鲜靓丽的市容,崭新的基础设施,高铁、移动支付、丰富的物质供应,林林总总不仅不是外国人从前想象的那样,不是西方造谣抹黑的那样,甚至许多方面大大超越了外国。
这种建立在物质财富上的“信心”有很多表现,比如唯武器论,比如GDP挂帅,比如金钱崇拜,比如经济至上主义,彷佛中华民族复兴取决于GDP将来的一个神奇数字,或者,当中国拥有了某种先进武器,对敌斗争就稳操胜券。
物质当然是建立信心的重要条件,但这是不够的,物质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毛泽东主席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志愿军没有制空权,武器装备处于劣势,后勤补给困难重重,面对冰天雪地、江河险峰仍然勇挫强敌,靠的是压倒一切敌人的必胜勇气!毛主席总结说:“美军钢多气少,我军钢少气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精神不依赖于物质,而是来自信仰。依赖于物质的信心在失去物质条件的时候就很可能丧失信心,心理上依赖于先进武器的军队,精神上没有信仰的军队,在武器受到局限时就很可能溃不成军。
中国人的信仰植根于中华大地,滋养于五千年历史传统。中华文化有许多优秀元素。例如,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几千年传承不断的古原生文明,一个关键原因是大一统的传统,这当中就包含集体主义价值观。又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思想知识灿烂辉煌,老子的辩证思维、孔子的礼乐教化、墨子的平等博爱,至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长城运河、四大发明,文化瑰宝数不胜数,这些都是应该继承发扬的,都是有助于我们竖立文化自信的精神财富。
但我们要的不是单纯复古,而要升华和超越。全盘西化是不自信,单纯复古不是自信。自信来自先进性,优秀性。你技不如人,你比对手落后,你怎么可能自信?我们不拒绝传统和外国优秀的东西,但要批判地继承和学习,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建立一个推陈出新因而具有先进性、优秀性的文化,这个文化叫做社会主义新文化,其特征具有卓越的先进性、优秀性,例如:集体主义,无私奉献,平等公正,自尊自强,科学民主,勤俭节约,阶级友爱,人民至上。
西方文化同样是我们获取信心营养的精神宝库,因为西方文化同样有许多优秀元素。五四运动呼唤“德先生、赛先生”,当代中国全部自然科学体系来自西方,但是,西方最为优秀和伟大的思想宝藏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中国人民通过学习马列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了具有先进性、优秀性的文化,这个文化叫做社会主义新文化。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新文化之上,因为这是植根于中外精神宝库的文化土壤之中,又超越了古今中外一切传统的新文化。有超越,因此更优秀;有新颖,因此具有先进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百年大变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人民一定要竖立这样的信心,一定能够竖立这样的信心。恰如毛泽东主席说的:“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作者:欧阳飞;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