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昆仑文化——中华民族共同构建的文化符号和标识 - 昆仑策
-
胡芳|昆仑文化——中华民族共同构建的文化符号和标识
2024-08-11
天山-昆仑山交汇处色彩斑斓,风景如画。新华社记者 郝昭摄
巍巍昆仑,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着“万山之祖”的重要地位。发源于先秦时期的昆仑文化,辐射地域宽广,内涵丰富,其发展演变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格局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铸就历程,是中华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标识。近日,昆仑文化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台湾东华大学、四川大学、新疆大学、兰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70余位专家学者,聚焦昆仑文化,展开深度探讨,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昆仑文化是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以万年中华文化史探寻昆仑文化源流。他指出,玉石文化在距今四千年左右催生昆仑玉山崇拜,是“玉成中国”的充分体现,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独有的资源相互依存现象——西玉东输。玉石之路在我国西部玉矿资源区和中原文明之间,首次架起了文化交往通道。“玉石之路要比丝绸之路早两三千年,是中国最能彰显昆仑文化底蕴的道路。”叶舒宪说。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看来,昆仑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地理山系,是国家形象、国家文化、国家精神的代表性符号。早期昆仑是指我国西部到中东部的高山集合体,范围极广。《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以张骞为代表的汉使出使西域,认为黄河源出于于阗大山,而且山中多玉石。他们采玉回来汇报,汉武帝根据上古地图和文字记载资料命名西域于阗出玉的山为“昆仑”。巫新华认为,昆仑,核心词义为“天”,是指以山崇拜形式表达“天命”“天下”“大一统”等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由众山逐渐合而为通天之山、代表最高权威的昆仑,既是大一统国家发展和治理方面的需要,也是推行国家意志的行政与文化举措。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指出,历史典籍、神话传说中的“积石山”,正是昆仑山系的支脉阿尼玛卿山,不仅显示出中原王朝的疆域拓展,更说明各族人民生活区域的交融互嵌。喀什大学教授杨波强调,源于中华文明上古时期的昆仑文化,不仅从地域特点、地理位置方面吸收了帕米尔高原上古时期的文化遗存元素,还从精神信仰、民族品格上受益于帕米尔高原的多元文化遗存。“巍巍昆仑,得益于各民族‘美美与共’,凝聚昆仑文化的精神之美、文化之美,凝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杨波说。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合流的源头之一,其发展演变展现了历朝历代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与向往,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资源。“昆仑崇拜实质上是天崇拜。自古以来,天崇拜在汉、羌、藏、彝、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文化中一脉相承,又与山崇拜、河崇拜、黄帝崇拜、玉崇拜、龙崇拜密切相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指出,龙和玉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昆仑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以考古资料为线索指出,青藏高原吐谷浑、吐蕃等族群在极为险恶的自然环境下,合力打通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共同参与丝绸之路商贸和文化交流活动,最终创造了青藏高原早期文明发展兴盛之奇迹。他指出,丝绸之路使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互通有无,共同融入不可分割的整体,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亚莎指出,昆仑岩画的概念及文化内涵本身便是一种当代的文化建构,有极强的想象空间、象征性和塑造性。“昆仑文化中的西王母传说,以浪漫爱情为民族融合的故事线索,生动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围绕昆仑山寻找黄河源头,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均有在青海探寻河源的举动。“‘河源昆仑’既是不可磨灭的精神情节,亦是坚定不移的信仰。‘河源昆仑’的探寻是国家在场行为,体现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观念。”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米海萍指出。“昆仑玉山以优质石玉矿资源为基础,造就了昆仑崇拜文化现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的特质。这是值得做学术研究和文创文旅开发的特色资源。”叶舒宪表示。台湾东华大学教授彭衍纶指出,西王母的传说流传区域跨度极大,涉及青海、新疆、甘肃、山东、上海、台湾等地。“西王母从天上走入人间,联结人间的风物、物产、天象,即是由神话发展为仙话的表现。与西王母相关联的风物、物产,能助力观光产业的发展,形成民间文学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经济产业链。”兰州大学讲师彭必生、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后路旻指出,昆仑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本草学受到昆仑文化的深刻影响,其形成、思想及具体的药物学内涵都与昆仑文化有着密切关联。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小明认为,西王母图像的艺术再现,与时代审美几乎一致。“近年来,许多手机游戏和仙侠玄幻剧融入昆仑文化元素,让年轻一代关注昆仑神话、昆仑文化。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下,西王母形象得以走进人们视野,实现传统文化记忆的现代化转化。”王小明介绍。国家文化公园是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推进实施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对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创新。我国是首个使用国家文化公园概念的国家,目前在建的5个国家文化公园均包含了大量线性文化遗产。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赵宗福指出,昆仑山在中华文化史上代表着国家政治、国家主权等国家整体形象,涉及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国家版图和政治秩序、伦理观念等意义,因此要在中华文明史语境中观照昆仑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坚持国家文化的高度、文化叙事的品度、多元一体的器度、讲好故事的暖度、文化惠民的热度。”昆仑山区域分布着丰富的考古文化遗存,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应如何规划范围?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认为,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应覆盖新疆、西藏、青海三省区的昆仑山山脉地域,以昆仑山主体和南北麓的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区域,涵盖与昆仑文化发展历史联系紧密的区域。同时,他提议建立昆仑山文化资源基础数据库。“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海地方学界对昆仑神话的研究不遗余力,在昆仑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张生寅表示,近年来青海的昆仑文化研究与昆仑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已经成为地方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青海积极推进昆仑文化建设融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大战略,将为昆仑文化的传承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武汉市社科院“大江学术”编辑部执行主编王光艳说,“昆仑文化线路具有图腾性、包容性、丰富性、禀赋性的特点,应从文化性、精神性、开放性、标识性、融合性等方面推动设立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文化公园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凝聚中国力量的共有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体验空间。“昆仑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具备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推动文化传承弘扬的良好条件。推动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重要贡献。”国家民委青年文化学者高文侠说。此次研讨会在继承发展以往研究成果的同时,提供了很多昆仑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新观点、新课题,拓展了昆仑文化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领域,为昆仑文化传承弘扬、昆仑国家文化公园推动设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持。(作者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来源:“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