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在教育中怎一个“卷”字了得? - 昆仑策
-
胡懋仁|在教育中怎一个“卷”字了得?
2024-06-04
最近,在北京市一些中小学学生的家长那里,有一个字相当盛行。这个字就是“卷”。这个卷字,我其实一直不是特别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听到有些家长讲到一些情况,或许会让人们对这个卷字有一定的了解。有网文说,海淀区孩子们的家长,不少是北大清华的老师,也有不少是中科院的研究人员。家长们的智商都不低,他们的孩子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也非同一般。据说,有的孩子,还只是在小学高年级,或者刚上初中,所读的科学类或者数学类的书,是现在很多成年人甚至是读过大学本科的其他家长都是读不懂的。这种状态实在太吓人了。虽然大家都还算比较理智,不是一定要指望自己的孩子也是高智商,但是那些确实是有着高智商的孩子,让那些普通智商孩子的家长们恐慌不已。特别是在海淀区,很多家长都为这个卷字忧虑不已。他们说,在北京市其他城区,小学升初中,要么是根据学区来确定,要么是根据成绩来确定。而在海淀区,是二者兼而有之。一个小学生要升初中特别是较好的初中,既有由其所生活的学区来决定,还要根据其在校期间的成绩来确定。这种双重的压力让不少海淀区的家长十分头痛。他们大多数没有办法,既让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特别突出,也没有办法让自己生活的学区距离好的学校只有一步之遥。不过,这都是家长们之间传说的,不能作为北京市实际政策状态的依据。虽然,家长们的传言可能与实际情况不那么相符,但这种传言就足以让家长们折腾得鸡飞狗跳了。现在还听一些家长们说,有的家长已经被逼得开始想其他的招。有的把孩子弄到外地去上学,据说那边绝对没有北京这么卷。有的家长还准备把孩子送到西部地区读书,但孩子们的将来也是很不容易确定的。你去西部地区读书,在西部地区参加高考,将来大学毕业后,你能上哪儿去,是不是回到西部地区去就业? 如果你不回到西部地区,你原来的户籍所在地已经没有你的一席之地了。这种情况,我们的家长们考虑过没有? 所以,面对如此之卷的大环境,家长们的无奈与焦虑似乎都很无解。已经有的家长在考虑是不是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至少国外的情况不会像在国内那么卷。但也有人出来泼冷水。他们说,在美国的亚洲移民中,除了中国的孩子家长比较卷以外,比中国家长面临更卷局面的是印度的家长们。他们从印度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美国能够扎下根来,而且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能够挣到不菲的收入。所以据说,在美国的印度裔孩子,在学习上比华裔孩子还要努力和玩命。当然,与美国本土出生的孩子们相比,亚裔的孩子在总体数量上还是很少数的一个群体。所以在美国,华裔孩子与印度裔孩子对卷,似乎还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局面。毕竟,能有条件把孩子送到美国读书的家长数量还是一个少数。所以让孩子到国外读书,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并没有具有更高的现实性。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似乎就只是在这种卷来卷去中忍受煎熬,无法解脱,更无法自拔。问题是,我们能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应试教育吗? 现在看来,这样的指责似乎并不成立。那些海淀高智商的孩子,并没有在平时作业和习题中不停地刷卷子,做篇子。他们只是在看一些课外书,在学一些学校里还没有讲授到的知识。而且他们的父母,似乎也没有逼着他们在学校的课程中花费太多的时间。那么这种情况到底应该算什么呢? 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虽然说,这不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但是在家长们的内心,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未来总是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对他们孩子的未来总是充满着担忧。生怕他们将来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担心他们的孩子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劳动,重复性劳动,因而也是收入较低的劳动与工作。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更好的生活前景,这是每个家长都期待的。但是在实际上,很多家长们的期待能不能成为现实,也不是他们能够决定得了的。这种对孩子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无法把握的心理焦虑,天天都在折磨着这些家长们。今天中国的教育状态,特别是在教育资源方面,确实比十多年、二十多年前好多了。但是教育资源尽管在不断地充盈,似乎都没有改变某些家长们一直都不缺少的担忧与焦虑。毕竟教育资源不可能无限地扩大,也不可能绝对地公平。只要教育资源是一个限量,教育的公平度也不可能绝对地平衡,那么对家长们来说,就永远是一个问题。对于那些打算把孩子送到外地去读书的家长们,他们眼中的外地,其实就在于当地的孩子的家长们,似乎并没有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像北京海淀家长们那样的厚望。海淀的家长们因为身边存在着北大清华中科院这样的家长,所以内心的焦虑也就不由自主地得到强化。而外地的家长们,身边没有那么多的北大清华中科院这种带有较高气场的家长,他们周围都是跟自己差不多的家长,他们周围的孩子也都跟自己的孩子差不多,所以他们内心似乎就没有特别地卷。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到了将来的某一天,那些今天看不起来不特别卷的城市和地区,将来是不是也会受到北京海淀家长们的传染,也变得开始不停地卷起来。真的不希望这种“疫情”要传播到更多的城市和地区。我总在感觉,这种教育领域中的巨卷现象,在背后总有一种类似于资本的势力在推动。但是具体到是一种怎样的资本势力,他们为什么要极力推动这种巨卷的状态,现在都还不是特别清楚。但有一点似乎能够确定,这种巨卷的现象肯定会对中国社会阶层的固化起到一种强化的作用。这种被强化了的阶层固化对于不同阶层之间能否具有高自由度的流动,肯定是不利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家长们感到无比焦虑。如果社会各阶层之间都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所有的孩子们都有着平等流动的机会,或许今天的家长们不会如此之卷。处在高端的家长,当然要尽最大的力量来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要处在高端的位置。而那些并没有处在高端的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登上高端的位置。高端的位置就那么多,这一个上去了,那一个可能就上不去,或者即使上去了还有可能被挤下来。这样的竞争是正常的吗? 这还不太好说。但推动这类竞争的能量到底来自哪里呢?北京市最近几年一直在推行所谓建立教育集团的工作,就是在本区内,找几个较好的中学,以其为核心,吸收周边那些水平不算太高的中学,有的还有小学,都加入到这个教育集团之中。例如海淀区有人大附中教育集团,清华附中教育集团等。那么这个教育集团中的核心中学,会通过对集团中各个学校的师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广泛的培训,提高集团各成员中师资水平的提高。另外,核心中学也会派遣自己本校的教师到各成员单位进行教学示范,或者直接给成员学校的学生们通过线下与线上的授课,让学生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那种过于卷的情况或许会有所帮助。但是核心学校与其他成员学校之间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的改变。家长们都期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种教育集团中的核心学校,恐怕还是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无法消解的现象。话又说回来,如果因为目前教育界中这种太过卷的现象,家长们可能会因此患上焦虑症,孩子们也有可能患有抑郁症。这样的病患是完全可能存在的。家庭中的成员,无论是患上哪一类精神方面的疾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场悲剧。人们对于这种悲剧的发生,是不是应该比自己的孩子将来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更需要担心和忧虑一些呢? 虽然在这种教育大卷的环境下,我们的家长和学生也很难有靠一己之力改变其状态的可能性,但要防止自身染上这类疾病,还是要靠自己想得更开一些才好。有些问题,还是能够放下一些为好。因为如果你放不下,也解决不了你所忧虑的问题。大多数家长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只能去做送快递这一类的工作,无非是认为这样的工作没有什么太大的前途,而且面子上也不太好看。退一万步说,即使自己的孩子将来做了送快递这一类的工作,就真的那么不堪吗? 现在那些送快递的小哥大哥们,他们的父母会怎么看待他们孩子当下的工作呢? 可能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做更体面或者更有所谓前途的工作,但是对于他们孩子目前的工作状态,大多数父母还是可以接受的吧? 接受自己的孩子从事这样的工作,真的有多么难吗?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
【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