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合资车,如果你加这些配置,直接得贵上10万8万。于是,自主品牌很快获得了市场的青睐,中低端的廉价高配汽车,带来销量的节节攀升。但是,在疯狂提产能的情况下,质量就被忽视了。当年比亚迪内部,王传福给各级高管开会,2小时里面,1小时55分钟谈产能问题,5分钟谈质量问题。在2010年之后,自主品牌也大卖了几年,经过市场的沉淀和考验,消费者手中的新车变成了旧车,质量问题开始暴露出来,自主的口碑开始崩盘。“奇瑞奇瑞,修车排队”,也开始成为全国笑谈;比亚迪、吉利,也同样因为质量问题,被认为是廉价低质。以数据说话,大家可以看到,2011年起,自主品牌占有率有了非常大的降幅。在当时,买自主品牌多为过渡,脸上没面子,都想用几年后再换车。消费者都打上了思想钢印:合资可以开十年,自主只能开5年。于是,在2011年后,出现了销量下滑,品牌价值下降,可以说接近了破产边缘。自主品牌痛定思痛,面对停产停工的工厂和产线,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第二次技术扩散,沉下心来搞更深层、更精细的技术。造型,车型,从以前的逆向抄袭,改为了正向开发;工艺,制造,从以前的粗制滥造,变成了精益生产;试验,质量,从以前的得过且过,换作了对标合资车企的标准。比亚迪老总,王传福以前说,人+夹具=机器人。到了这个阶段,他立马反悔了,反而这几年用机器人,买的比谁都狠。毕竟机器人的焊接质量,比人工好那么一点;最后带来全车的质量,又能提升那么一点。技术革新需要人才,这时因为合资车企的人才已经充足,可以被高薪挖墙脚,自主品牌只要愿意下血本,技术进步都非常快。比如挖过来一个质量总监,第一款车可能不能部署全面的质量体系,但是到了第二款车,就可以完完全全照搬合资的质量标准了。同样的,如果车企想用高强钢,铝合金,请一个技术专家带队之后,经过2款车型的研发和生产,就能全面铺开。这往往只需要5年时间,而且合资品牌没有任何办法阻止。我们汽车的技术人员,3年学成出师,引进一个新技术,5年就可以培养两代自己的工程师了。一个先进 高科技技术,5年就能变成烂大街的常规技术,在中国,就是这么夸张。毕竟学习别人的先进,比自己研发,要容易太多太多了。抄作业谁不会?无非是谁舍得花钱去学习和部署,谁能多快好省的抄到手。所以技术外扩是必然的。而且,这些先进技术,车企们并不是照单全收。自主品牌会改成更简便,更便宜,更适合自己,改良之后比外国的技术还强。到了2015年,自主品牌的质量略差于合资,价格比合资低一半,电子配置全部给你拉满,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也能战个46开。你拿什么和我打?所以在10万左右的价位上,合资根本就没有任何活路,全靠品牌溢价撑着。但是20万再往上的价位,自主车企还没入侵,合资车仍然占据绝对优势。法系和韩系车,从此开始迅速衰退,开始了每年销量腰斩。美系德系日系车,本身实力更强一点,仍然还有一战之力。但是谁也没想到,在自主品牌苦练内功,略有小成,合资品牌根基还在,准备大战一番的时候,汽车行业开始了百团大战。最后,是一场旷世浩劫的造车新势力的大逃杀。2015年开始,中国突然成立了100多家新的车企,上图仅仅是其中50家。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方面,美国特斯拉的成功和大涨的股票,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诱惑,各路资本刻在基因里的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比如腾讯阿里百度,都是国外复制到中国的互联网模式)又蠢蠢欲动了,市场上不缺投资人。另一方面,是电动车技术比燃油车简单,市场上技术也已经成熟,那时已经有了无穷无尽的零件供应商、设计公司、线体服务商、汽车工程师,你只要掏出钞票,什么技术、产品或是人员,都能给你买到。200亿就可以搞个车企。而且可以天使轮,A轮,B轮,C轮,D轮,吸引外部投资人一起来烧钱,相当于可以分期付款。启动资金往往10亿就够了。哪个大老板、小老板掏不出10个亿?于是,轰轰烈烈的造车新势力百团大战,正式打响。从此,汽车行业开始了滚筒洗衣机模式,每家车企都卷了起来。去掉还没有出车就死掉的,到了2019年左右,已经小几十家车企的新车上市,凭什么你能活我得死?卷服务,卷价格,卷配置,卷造型,卷强度,卷加速,卷续航,卷电耗,卷空间,卷智驾,卷死一切。在生死存亡面前,什么都得卷到极致,才有一丝丝生存的希望。在一年一革新的造车新势力面前,合资车简直就像一个僵尸,行动迟缓约等于一动不动。比如我熟悉的一体式压铸,特斯拉带头搞。蔚小理过了2年就学走了,其他造车新势力3年也出师了,传统车企5年也都试着用了。但是合资车企呢?一个都没有搞。一体式压铸省钱省事,更高质量更高强度,你猜怎么招,我是老外我偏不用。而这并不是孤例。比如激光雷达,自动驾驶,超级大屏,等等。老外就喜欢老技术,新技术都是奇淫巧技,老佛爷碰不得。这是因为合资车企,要国企和外资双方扯皮,决策有时候要转到国外。而国外的领导层,也是层层汇报,各个领导还不敢担责,所以也不敢轻易上新技术。老外休假又多,经常一休一个月,碰到了就小半年过去了。有时候决策通过,先搞个实验,再小规模造车,又一年多过去了。再加上,国内正向开发一款新车,3年就够了;国外同样的研发和制造,往往需要5年。碰到稍微重大一点的决策,8年都算老外速度快的。所以最近十年间,国内车企已经迭代了3次,国外连进步1代都算勉强。所以外资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完全被弯道超车了,而且连中国尾气都见不到。但是造车新势力,多是纯电车,少量是增程车,对吃燃油车老本的合资品牌杀伤力并不大。合资真正的溃败,是遇到了混动的比亚迪dmi超级混动。dmi可油可电,亏电油耗4L,低速用电加速快,高速用油更节能,完完全全在各个方面,把合资燃油车吊起来打(燃油车一般油耗7L)。本来,像丰田的普锐斯,比比亚迪还早了十多年,就有了油电混动技术,不用充电,油耗5L,广受到全世界的好评。但是,丰田竟然就停住不动了。只要丰田改一改,油电混动变成插电式混动,那么很多用户可以充电跑短途,还可以享受新能源政策,比如补贴、送牌、减免购置税。对,你没看错,领先了十多年的丰田,就这么牛逼,把市场拱手让给了比亚迪。就这临门一脚,就是不踢,我有钱就是不赚。直到2019年,丰田卡罗拉双擎才终于上市。终于能上绿牌了。这时,比亚迪混动已经到了第三代,2021年更是推出了第四代dmi,各方面完全碾压丰田混动了。也是从此,比亚迪开始了称霸之路。当时我预测到比亚迪dmi会火,但我没想到是直接变成一哥的这么火。因此,就是因为合资的傲慢,各方面都被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吊打。被淘汰也只是时间问题。现在除了宝马奔驰还能稳住基本盘,其他合资几乎全线崩盘。目前,新能源普及率已经达到了50%,留给合资品牌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合资品牌不光是新能源不行,也不光是被比亚迪dmi混动吊打。再这样下去,原地不动,纯燃油车也会被吉利、长城、奇瑞占领。由于中国汽车行业目前是世界第一的技术高峰,出海也是时间问题。以后的外资品牌,只能通过各个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蜷缩在围墙之内,苟延残喘。然后只能看着中国汽车,一个一个国家谈判,开厂,慢慢出海,把他们一个一个打死。这其实和冶金业,服装业,家电业,光伏业,手机业,等各个行业的发展路径,一模一样。只要领导别乱来,中国制造天下无敌。总结:1、2000年开始,中国产业如果有了民企入门,外资被赶上只是时间问题;2、2010年开始,自主品牌遇到下坡路,全面学习和吸收外资先进技术;3、2015年开始,100多家造车新势力开始卷的飞起,而合资品牌都在原地踏步;4、2024年开始,中国汽车会开始慢慢出海,把外资品牌一个个的连根拔起。就像龟兔赛跑,你领先再多,只要停下来睡觉,那一定会被乌龟追上。更何况,这次汽车产业,是兔龟赛跑,中国民企是兔,外资品牌是龟。只要兔子不犯错,乌龟不管领先再多,都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被兔子赶超。来源于周秦汉的里世界,作者周秦汉2